當然,改革自然不會直接通過行政命令來把這些官員全部都開除,這是不道德的,畢竟他們也沒有犯什麽大錯,直接讓他們下台,並不合理,縱然老百姓願意,但官場的非議必然紛至遝來,對於如今的徐清來說,這可不是一件好事,若是被趙昕拿來利用,那麽自己的處境就糟糕了,所以徐清幹脆以政績為名進行改革,將內地和偏遠地區的政績參考全部轉化為三大發達城市群的評價標準,以此來恆定官員的能力,如果沒有達到標準的,則下降一級,如果達到標準的,則保持不動,或者平級調動,如果高於評價標準的則往上升。
這一點在以前的選官過程中也有,叫做考評,基本三年一小考,五年一大考,小考決定上中下品,大考則決定是否升遷,隻不過以前三大城市群的官員和內地官員之間的評比並不相同,這也是為了照顧舊黨官員,在發達地區的評價標準,基本以經濟為主,而在內地,則基本還以原本的評價為主,也就是生育率,開墾土地數量為主,兩者之間是完全不同的,一個是已然市場經濟的社會,而還有一個則依舊保留著大量的農耕社會的習性。
而現在,徐清覺得是時候讓整個國家都遵循一個標準了,畢竟這個標準經過驗證和檢查之後,縱然有錯,也已經被法律給框定死了,想要犯什麽大錯基本沒有任何可能性,卻能夠激發起官員發展地方的動力來,這就是一個好辦法,而通過這種方法來篩選舊黨,如果不行,自然也就隻能提早退休,而至於那些可以治理好地方的,那徐清倒也沒意見讓他們繼續留下來,而那些退下來的,徐清倒也不會給他們難看,各大院校都給他們留了位置,能夠在徐清的百般刁難中活下來的,縱然治理地方不行,但才華和人品絕對是無法挑剔的,這樣的人不適合當官員,可當學者卻是再合適不過了。
所以讓他們去大學裏麵任教,無疑是一個合適的選擇,不然讓他們早早退休,待在家裏白拿工資,也是浪費國家財政,去大學裏麵教書,起碼還能教書育人,這些人在改革創新上,或許沒什麽天賦,但是在詩詞歌賦上麵,卻絕對稱得上是個中高手,若是論對中華文化的理解,更是無人能夠出其右,這些人自然是要吸收拉攏的,如今的大學這麽多,教職人員卻並不多。
如今的大學,總計大概有一百所左右,各類教職人員數量多達一萬之眾,但是教授卻還不到四千人,這其中最為主要的原因便是徐清對於教授的評選十分的嚴格,不僅僅要有學術上的推陳出新,還必須要德才兼備,如果單單有才學,是不可能獲得教授這個職稱的,一輩子最多也就是副教授而已,唯有道德和才學都能匹配,才能成為教授,收受門徒,開課授業。
之所以徐清對於教授的規定如此嚴格,最主要的原因便是,能夠上大學的人,不像現代,幾乎全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都能上大學,在如今的宋朝,以前是隻有百分之五的人能夠上大學,經過徐清這一輪改製,能夠上大學的人能夠到百分之三十五左右,數量也並不多,且這個數字是逐漸攀升的。
這些人全部都是國家的精英,未來社會的棟梁之才,教導他們的人如果品德不端,那麽這些學生也就容易學壞,沒有文化的人學壞了,最多就是當流氓地痞,危害一城一地的人,可這些大學生若是學壞了,威脅的就將是整個國家了,所以在選擇教學人才上,徐清一項是嚴格嚴格再嚴格,絕對不允許品德有瑕疵的人進入學校的。
而現在,隨著一批大學從重點大學降格為普通高校進行擴招,那麽教職人員自然也需要增加,教授的名額是固定不動的,最多增減一些,達到一萬左右的數量,但不會超過這個數字,但對於教職人員的需求,則會空前加大,應該會在最後維持在三十萬人左右的規模,這還是一個初步的數字,畢竟未來幾年隨著宋朝人口的持續爆發,這個數字將會繼續增加,也就是說,如今的各大普通高校,幾乎都在招募教職人員進入學校工作,其中自然不免會有一些魚龍混雜之輩也在裏麵。
這是徐清所不希望見到的,雖然大學就是一個染缸,是一個小社會,他並不像小學,幼兒園那麽純潔,但徐清還是希望學校能夠保有一定的純潔性,而不是真的變成了一個社會,變成一個功利性極強的地方,這是他所不希望的,而眼下這些夫子進入大學,便可以一振當地的風氣,也是教職人員的有力候補,所以對於這些官員,徐清還是要大用的,隻是不讓他們繼續留在官職上罷了,當然,如果不想進入學校任教,進入教育部也是可以的。
隨著學校人口的逐漸增加,如今的教育工作也是越來越繁雜,需要大量的人才來進行管理和操作,當然,不僅僅是教育部這一個部門而已,隨著工業化的進展,如今宋朝的部門是越來越細,每一個部門所負責的工作也是越來越繁重,所以這幾年每年招收的公務員人數都是在增加,在還沒有改革的時候,整個宋朝的公務員,也就是科舉製上來的官員,不過才四萬人而已,但隨著徐清把吏員也算作公務員進行統計之後,這個數字立刻飆升到了五十萬左右。
而現在,十五年改革過後,如今宋朝的公務員隊伍人數在二百萬左右,這個數字並不包括軍隊和憲兵,僅僅文職人員和捕快以及公安罷了,十五年的時間,宋朝公務人員的數字便翻了四倍,可以想見,如今的宋朝公務到底有多麽的繁忙,這也讓宰相們幾乎每天睡眠時間都不超過五個小時,隻要醒來就是在工作,如果這個時候讓朱元璋這樣事必躬親的人來,或許不出一年的時間,朱元璋就得累死在桌案上不可。
因為大量的公務缺口,所以自然能夠吸納大量的人才進入朝廷工作,隻不過這些舊黨人才自然不能進入財政部、吏部、工部、這些重要部門,而教育部,地位非常的高,但在行政上,並沒有太大的權利,同等的還有衛生部以及以鴻臚寺為原型的外交部之類的部門,這些部門地位非常的高,但在內政上,並沒有太大的權利,正是安置這些退休老幹部的好地方。
所以在詳細定製了一係列的後備方案之後,全國性的統一政績考試內容就正式頒布了,針對的便是內地這些不作為的官員,此令一發,三大發達城市群的官員倒沒什麽特殊的想法,畢竟他們早已經習慣了這些政績考核的事情,如今已然是安然處之了,但對於內地那些垂拱而治的官員們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一般的噩耗。
這些人,整天就是孔孟之道,對於國家的治理,基本沒有任何的想法,勉強做一個維穩的官員倒還可以,讓他們有開拓創新,這實在是為難死他們了,所以其中不少人都惶惶不可終日,害怕自己的官位被奪,不過還有些人倒是鬆了口氣,他們本就已經心灰意冷,不想再當官了,之所以還在位置上屍位素餐,隻不過是黨羽,老友在側,不得不勠力同心罷了,現在徐清給了他們一個機會,如果覺得自己不行,可以主動提議離開現在的工作崗位,如果主動選擇離開,那麽朝廷將對他們進行優待,進入大學則直接獲得教授的職稱,享受國家級別的待遇,如果想要進入朝廷工作,則外交部,衛生部、教育部、體育部、文化部隨便選,可以平級轉任,不掉品級。
這對於許多無心於仕途的人來說,無疑是巨大的誘惑,畢竟如果進入朝廷,就能直接迴到汴梁城居住了,內地雖然能夠掌官一地,但畢竟是提心吊膽,再加上有些人也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的實力,所以許多人倒也很有自知之明,便選擇了退出,直接接受了朝廷的橄欖枝,進入大學或者是朝廷,從而離開了自己的崗位。
而還有的人則是幹脆直接退出了官場,迴家當一個種田翁去了,這些人也不在少數,大多數都是一些老年人,早已經看慣了當光劍影,見慣了鼓瑟吹笙,本來是打算躲在鄉野之地,就當一隻井底之蛙,把工業全部排斥在外,繼續過著自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難上的閑散生活。
此時麵對這驚人的巨變,知道自己在本土,是再也不能找到一片可以躲避工業化的土地了,便再也承受不了,幹脆辭官不做了,這些人也有,隻不過數量不多,大部分年輕人還是不願意放棄名位的,如果直接退出,雖然以他們的身份,並不會缺錢,畢竟宋朝是士大夫官僚階層統治的社會,這些官員是明晃晃的有特權的,且這個特權,並不是因為他們的權利而有的,而是因為他們的身份。
在現代社會,或許官員們也有特權,但他們的特權是來自於他們的職位,因為職位有權利,所以才會有人對他們進行受賄,而在宋朝則不同,士大夫這個身份,便能讓他們在社會上享有特權,在宋朝,隻要考上秀才,就有國家發工資了,如果考上了舉人,那麽國家就要在他的家鄉劃出二十畝地給他,然後擁有置辦奴才的權利,在古代中國,隻有舉人以上,才可以擁有奴才,這就是特權,且到了舉人這一步,也就可以做官了。
若是考上進士,那就更了不得了,不僅僅能夠有土地還能夠有奴婢以及各種各樣的特殊特權,比如說他們的土地是免稅的,不用交任何的稅賦,在商業上,也擁有各種各樣的特權,可以說堪比歐洲的貴族了,隻不過他們並不是世襲的罷了,而到了如今,科舉製雖然被內化成為了公務員考試,但這套特權體製還是存在的,根據宋朝的規定,隻要是七品官以上,便能夠擁有一百畝的土地和擁有兩戶奴婢,當然,因為如今宋朝禁止奴隸這種東西,所以這一項取消了,但買賣殖民地人則不會有任何的問題,其他人買賣殖民地人是需要給政府交納巨額金錢的,而七品以上的官員則不需要,這就是特權。
除此之外,隻要擔任過七品以上的官員,即便是卸任了,隻要沒有犯罪,就可以每年享受國家的特殊津貼,這筆錢是非常豐厚的,教授們也是如此,在宋朝,教授等同於五品官的待遇,這就是國家實打實的好處,所以這些人即便不幹了,他們的生活也是無憂的,即便全年世界各地旅遊,朝廷給的這筆錢,也絕對能夠讓他們玩到死了,且不是窮遊,而是拖家帶口的遊,在這個前提下,退休基本沒有任何的壓力。
而還有一部分人則決定留下來試一試,這其中大部分人自然是不可能成功的,他們的思維早就定型了,在他們的眼中,重農情商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搞工業就是顛覆的,想要改變他們的思想,簡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帶著儒家那套法先王的思想去進行改革,能夠改好也就怪了,但其中倒也真的有不少機變之人,真的從中闖出來了,他們利用朝廷給這些地方開出的有力條件,放下身段,積極招商引資,成功的將當地的經濟發展起來,對於這些人,徐清自然也不吝惜賞賜,幹得不錯的,便繼續留用,幹的好的,則擢升提拔,至於那些幹的不怎麽樣的,自然是直接辭退了,這就是一個現成的理由,不用白不用不是,經過這麽一場政治清洗,總計大概兩年左右的時間,整個內地和偏遠地區剩下來的舊黨官員,幾乎十不存一,剩下的那些,也都已經不是純潔的舊黨官員了,如此一來,徐清在宋朝的地位更加鞏固,內地和偏遠地區,也終於換上了全新的官員和衙門,新的工作,這才剛剛開始。
(本章完)
這一點在以前的選官過程中也有,叫做考評,基本三年一小考,五年一大考,小考決定上中下品,大考則決定是否升遷,隻不過以前三大城市群的官員和內地官員之間的評比並不相同,這也是為了照顧舊黨官員,在發達地區的評價標準,基本以經濟為主,而在內地,則基本還以原本的評價為主,也就是生育率,開墾土地數量為主,兩者之間是完全不同的,一個是已然市場經濟的社會,而還有一個則依舊保留著大量的農耕社會的習性。
而現在,徐清覺得是時候讓整個國家都遵循一個標準了,畢竟這個標準經過驗證和檢查之後,縱然有錯,也已經被法律給框定死了,想要犯什麽大錯基本沒有任何可能性,卻能夠激發起官員發展地方的動力來,這就是一個好辦法,而通過這種方法來篩選舊黨,如果不行,自然也就隻能提早退休,而至於那些可以治理好地方的,那徐清倒也沒意見讓他們繼續留下來,而那些退下來的,徐清倒也不會給他們難看,各大院校都給他們留了位置,能夠在徐清的百般刁難中活下來的,縱然治理地方不行,但才華和人品絕對是無法挑剔的,這樣的人不適合當官員,可當學者卻是再合適不過了。
所以讓他們去大學裏麵任教,無疑是一個合適的選擇,不然讓他們早早退休,待在家裏白拿工資,也是浪費國家財政,去大學裏麵教書,起碼還能教書育人,這些人在改革創新上,或許沒什麽天賦,但是在詩詞歌賦上麵,卻絕對稱得上是個中高手,若是論對中華文化的理解,更是無人能夠出其右,這些人自然是要吸收拉攏的,如今的大學這麽多,教職人員卻並不多。
如今的大學,總計大概有一百所左右,各類教職人員數量多達一萬之眾,但是教授卻還不到四千人,這其中最為主要的原因便是徐清對於教授的評選十分的嚴格,不僅僅要有學術上的推陳出新,還必須要德才兼備,如果單單有才學,是不可能獲得教授這個職稱的,一輩子最多也就是副教授而已,唯有道德和才學都能匹配,才能成為教授,收受門徒,開課授業。
之所以徐清對於教授的規定如此嚴格,最主要的原因便是,能夠上大學的人,不像現代,幾乎全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都能上大學,在如今的宋朝,以前是隻有百分之五的人能夠上大學,經過徐清這一輪改製,能夠上大學的人能夠到百分之三十五左右,數量也並不多,且這個數字是逐漸攀升的。
這些人全部都是國家的精英,未來社會的棟梁之才,教導他們的人如果品德不端,那麽這些學生也就容易學壞,沒有文化的人學壞了,最多就是當流氓地痞,危害一城一地的人,可這些大學生若是學壞了,威脅的就將是整個國家了,所以在選擇教學人才上,徐清一項是嚴格嚴格再嚴格,絕對不允許品德有瑕疵的人進入學校的。
而現在,隨著一批大學從重點大學降格為普通高校進行擴招,那麽教職人員自然也需要增加,教授的名額是固定不動的,最多增減一些,達到一萬左右的數量,但不會超過這個數字,但對於教職人員的需求,則會空前加大,應該會在最後維持在三十萬人左右的規模,這還是一個初步的數字,畢竟未來幾年隨著宋朝人口的持續爆發,這個數字將會繼續增加,也就是說,如今的各大普通高校,幾乎都在招募教職人員進入學校工作,其中自然不免會有一些魚龍混雜之輩也在裏麵。
這是徐清所不希望見到的,雖然大學就是一個染缸,是一個小社會,他並不像小學,幼兒園那麽純潔,但徐清還是希望學校能夠保有一定的純潔性,而不是真的變成了一個社會,變成一個功利性極強的地方,這是他所不希望的,而眼下這些夫子進入大學,便可以一振當地的風氣,也是教職人員的有力候補,所以對於這些官員,徐清還是要大用的,隻是不讓他們繼續留在官職上罷了,當然,如果不想進入學校任教,進入教育部也是可以的。
隨著學校人口的逐漸增加,如今的教育工作也是越來越繁雜,需要大量的人才來進行管理和操作,當然,不僅僅是教育部這一個部門而已,隨著工業化的進展,如今宋朝的部門是越來越細,每一個部門所負責的工作也是越來越繁重,所以這幾年每年招收的公務員人數都是在增加,在還沒有改革的時候,整個宋朝的公務員,也就是科舉製上來的官員,不過才四萬人而已,但隨著徐清把吏員也算作公務員進行統計之後,這個數字立刻飆升到了五十萬左右。
而現在,十五年改革過後,如今宋朝的公務員隊伍人數在二百萬左右,這個數字並不包括軍隊和憲兵,僅僅文職人員和捕快以及公安罷了,十五年的時間,宋朝公務人員的數字便翻了四倍,可以想見,如今的宋朝公務到底有多麽的繁忙,這也讓宰相們幾乎每天睡眠時間都不超過五個小時,隻要醒來就是在工作,如果這個時候讓朱元璋這樣事必躬親的人來,或許不出一年的時間,朱元璋就得累死在桌案上不可。
因為大量的公務缺口,所以自然能夠吸納大量的人才進入朝廷工作,隻不過這些舊黨人才自然不能進入財政部、吏部、工部、這些重要部門,而教育部,地位非常的高,但在行政上,並沒有太大的權利,同等的還有衛生部以及以鴻臚寺為原型的外交部之類的部門,這些部門地位非常的高,但在內政上,並沒有太大的權利,正是安置這些退休老幹部的好地方。
所以在詳細定製了一係列的後備方案之後,全國性的統一政績考試內容就正式頒布了,針對的便是內地這些不作為的官員,此令一發,三大發達城市群的官員倒沒什麽特殊的想法,畢竟他們早已經習慣了這些政績考核的事情,如今已然是安然處之了,但對於內地那些垂拱而治的官員們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一般的噩耗。
這些人,整天就是孔孟之道,對於國家的治理,基本沒有任何的想法,勉強做一個維穩的官員倒還可以,讓他們有開拓創新,這實在是為難死他們了,所以其中不少人都惶惶不可終日,害怕自己的官位被奪,不過還有些人倒是鬆了口氣,他們本就已經心灰意冷,不想再當官了,之所以還在位置上屍位素餐,隻不過是黨羽,老友在側,不得不勠力同心罷了,現在徐清給了他們一個機會,如果覺得自己不行,可以主動提議離開現在的工作崗位,如果主動選擇離開,那麽朝廷將對他們進行優待,進入大學則直接獲得教授的職稱,享受國家級別的待遇,如果想要進入朝廷工作,則外交部,衛生部、教育部、體育部、文化部隨便選,可以平級轉任,不掉品級。
這對於許多無心於仕途的人來說,無疑是巨大的誘惑,畢竟如果進入朝廷,就能直接迴到汴梁城居住了,內地雖然能夠掌官一地,但畢竟是提心吊膽,再加上有些人也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的實力,所以許多人倒也很有自知之明,便選擇了退出,直接接受了朝廷的橄欖枝,進入大學或者是朝廷,從而離開了自己的崗位。
而還有的人則是幹脆直接退出了官場,迴家當一個種田翁去了,這些人也不在少數,大多數都是一些老年人,早已經看慣了當光劍影,見慣了鼓瑟吹笙,本來是打算躲在鄉野之地,就當一隻井底之蛙,把工業全部排斥在外,繼續過著自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難上的閑散生活。
此時麵對這驚人的巨變,知道自己在本土,是再也不能找到一片可以躲避工業化的土地了,便再也承受不了,幹脆辭官不做了,這些人也有,隻不過數量不多,大部分年輕人還是不願意放棄名位的,如果直接退出,雖然以他們的身份,並不會缺錢,畢竟宋朝是士大夫官僚階層統治的社會,這些官員是明晃晃的有特權的,且這個特權,並不是因為他們的權利而有的,而是因為他們的身份。
在現代社會,或許官員們也有特權,但他們的特權是來自於他們的職位,因為職位有權利,所以才會有人對他們進行受賄,而在宋朝則不同,士大夫這個身份,便能讓他們在社會上享有特權,在宋朝,隻要考上秀才,就有國家發工資了,如果考上了舉人,那麽國家就要在他的家鄉劃出二十畝地給他,然後擁有置辦奴才的權利,在古代中國,隻有舉人以上,才可以擁有奴才,這就是特權,且到了舉人這一步,也就可以做官了。
若是考上進士,那就更了不得了,不僅僅能夠有土地還能夠有奴婢以及各種各樣的特殊特權,比如說他們的土地是免稅的,不用交任何的稅賦,在商業上,也擁有各種各樣的特權,可以說堪比歐洲的貴族了,隻不過他們並不是世襲的罷了,而到了如今,科舉製雖然被內化成為了公務員考試,但這套特權體製還是存在的,根據宋朝的規定,隻要是七品官以上,便能夠擁有一百畝的土地和擁有兩戶奴婢,當然,因為如今宋朝禁止奴隸這種東西,所以這一項取消了,但買賣殖民地人則不會有任何的問題,其他人買賣殖民地人是需要給政府交納巨額金錢的,而七品以上的官員則不需要,這就是特權。
除此之外,隻要擔任過七品以上的官員,即便是卸任了,隻要沒有犯罪,就可以每年享受國家的特殊津貼,這筆錢是非常豐厚的,教授們也是如此,在宋朝,教授等同於五品官的待遇,這就是國家實打實的好處,所以這些人即便不幹了,他們的生活也是無憂的,即便全年世界各地旅遊,朝廷給的這筆錢,也絕對能夠讓他們玩到死了,且不是窮遊,而是拖家帶口的遊,在這個前提下,退休基本沒有任何的壓力。
而還有一部分人則決定留下來試一試,這其中大部分人自然是不可能成功的,他們的思維早就定型了,在他們的眼中,重農情商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搞工業就是顛覆的,想要改變他們的思想,簡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帶著儒家那套法先王的思想去進行改革,能夠改好也就怪了,但其中倒也真的有不少機變之人,真的從中闖出來了,他們利用朝廷給這些地方開出的有力條件,放下身段,積極招商引資,成功的將當地的經濟發展起來,對於這些人,徐清自然也不吝惜賞賜,幹得不錯的,便繼續留用,幹的好的,則擢升提拔,至於那些幹的不怎麽樣的,自然是直接辭退了,這就是一個現成的理由,不用白不用不是,經過這麽一場政治清洗,總計大概兩年左右的時間,整個內地和偏遠地區剩下來的舊黨官員,幾乎十不存一,剩下的那些,也都已經不是純潔的舊黨官員了,如此一來,徐清在宋朝的地位更加鞏固,內地和偏遠地區,也終於換上了全新的官員和衙門,新的工作,這才剛剛開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