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士林子弟認為,采取本地官製度,並不會像徐清所擔憂的那樣發生一些地方勢力做大的事情,他們還舉出了很多的例子,比如說古代漢唐時期,之所以會有藩鎮割據,其主要原因便是主官錢權兵三者通吃,而這三項權利,都握在了一人的手中,自然會造成地方勢力做大。
與其說是本地官製度讓地方勢力做大,倒不如說是權利集中才導致地方勢力做大,畢竟有很多節度使,其實並不是本地人,但因為掌握著權利,所以最終成為了當地的大族,而如今宋朝采取三權分立的政策,當然,這三權不是現代的行政權、司法權和立法權,而是兵權、財權和政權,三權分立,既然如此,把主管行政的官員換成是本地官,其他兩個官員全部用異地官又有什麽關係呢?
在這三官中,行政官員最大,擁有節製其他兩位官員的權利,而其他兩位官員,也可以監視本地官的所作所為,但如果後兩者想要為了政績不達目的的話,那麽本地官也可以進行節製,通過這種方法,地方勢力雖然會做大,但不會達到割據的地步,無疑是一個好的選擇。
官員們的這種說法,讓徐清也有些動搖,但對於這套製度到底可不可行,徐清還是充滿了猶豫,因為從他一路走來,盡管給宋朝做了很大的改變,但基本上都是參照現代的製度在進行著改變,所以在別人眼中,徐清做出了很多的改變,讓這個社會越來越好,但隻有徐清自己知道,他其實隻是在複製粘貼而已,而如今這些官員所建議的這一套製度,在現代社會是不存在的。
現代社會幾乎所有的官員,全部都是流轉製度,無論是文官也好,還是將軍們也好,絕對不可能在一個地方長期執政,主要原因便是為了防止結黨營私,中國一路以來也都是如此,從夏商周的封邦建國,到秦朝之後的君主集權,以及往後的時光,中國的曆史就是一部權利越來越集中的曆史,雖然到了現代,為了促進改革開放,所以給了地方上更大的權利,但也沒有做出將當地市長規定必須由當地人來擔任的情況。
這一點顯然還做不到,所以徐清也不敢突兀的做出決定,在他的心中,他並不覺得自己比曆代先賢更加的厲害,說到底,自己隻是一個富二代而已,比普通人更能看得懂這個世界,接觸過更加大的視野,但對於自己的智慧,徐清並沒有絕對的把握,所以最終猶豫再三,他也沒有做出這個決定,三位地方長官依舊由流官擔任,但在三位長官之下的局級幹部,也就是正八品以及之下的官員,則允許部分使用本地官,以此來抗衡流官,為當地爭取更多的權益。
他終究是一個保守的人,讓他去做那些大舉動,除非有前世的經驗做依托,不然他是決然不敢貿然行事的,尤其是到了這個位置上,一舉一動便牽連天下蒼生,這不是一盤遊戲那麽簡單,若是當地因為他的政策而真的局勢不可控,或者造成中央不穩,安祿山史思明之事在宋朝爆發,他可就真的是萬死不辭了。
所以最終也隻是在地方部門首腦這裏放了權,如此一來,即便力有不逮,未來也好收拾,並且這些放權的部門,大抵還是集中在小範圍,並沒有推行全國,徐清在東部沿海地區找了幾處地方,又在珠江三角洲找了幾處地方,然後汴京周圍和中部,西部地區也都各自找了一些地方,這些地區或者沿海,或者在內地,經濟發達程度,人口多寡也多有不同,地形環境也各有差別,在這些地方實驗本地官製度,或許等到製度成熟之後再行安排,這就是徐清最後和眾人商討出來的辦法。
看上去確實是有些優柔寡斷,但這確實才是治國經邦最好的辦法。
治大國如烹小鮮,鍋子裏麵若是一塊塊的五花肉,那麽怎麽翻炒都行,但若是一條鯽魚,那就隻能慢慢伺候了,不然若是想伺候五花肉那樣肆意翻炒,最後整條魚也就麵目全非了,治理國家也是如此,若是動的太快,那麽整個國家就會像那條魚一樣,變得麵目全非了。
流官製度與本地官製度的爭論隻不過是官製最為基本的爭執而已,在放權上,更多的還是集中在權力上麵,所謂權力,無外乎行政、財權和兵權,其中兵權當然要歸於朝廷指揮,地方是絕對不能調動的,這是從秦朝便傳下來的規矩,任何五十人以上的調動,都必須要知會兵部及樞密院,如果是一千人的調動,則必須要有皇帝的聖旨才可以,這個權利自從唐朝五代十國混戰之後,便一直得到了保留,任何人都不可以違背的。
對於這一點,徐清也沒有任何的意見,軍隊實在太重要了,地方上能夠擁有憲兵已經是最大程度的開放了,若是再擁有軍隊,這可就真的了不得了,如今宋朝的軍隊係統,主要分為三塊,其中第一塊就是國防軍,也就是原來的禁軍,數量非常巨大,一共有一百五十萬人左右,其中一百二十萬陸軍,三十萬海軍,是整個大宋最為精銳的部隊,負責保衛國家主權領土的完整以及租界的永久和平。
在此之後便是憲兵,相當於原來的縣兵、鄉勇,跟現代的武警差不多,屬於軍隊體係之中,但並不由朝廷直接管轄,而是由當地衙門裏的都尉直接控製,人數有著嚴格的限製,一般府一級的城市保持在兩千人左右,道一級的行政區保持在五千人左右,縣為八百人,鄉為兩百人,他們的主要工作是負責行政區域內的穩定和安全,主要處理恐怖襲擊事件和地區範圍內的剿匪行動。
相比起禁軍來說,他們的裝備要差得多,首先就是沒有重型武器,比如說掃射機關槍,然後就是六十毫米以上的大炮也不允許這些憲兵裝備,屬於輕型武裝,但力量也非常強悍,全國人數在八十萬左右,屬於軍隊的第二梯隊,戰鬥能力非常強,接受軍隊訓練,屬於戰爭階段可以直接拉上戰場的部隊,主要行動範圍在本土地區。
第三梯隊就是捕快了,相當於現在的警察,負責城市內部的交通、安全、防衛、消防等各種各樣的工作,可以說什麽都幹,他們的人數也最為龐大,大概在一百八十萬左右,他們的上級領導為捕快局,隸屬於知府、縣令、道台控製,屬於行政係統,而憲兵則是屬於都尉控製,都尉隸屬於樞密院、兵部,屬於朝廷直接控製的部隊,但地方都尉有權調動,而禁軍,則是皇帝的部隊,這就是如今宋朝軍事的體製。
而如今大概隻有捕快是完全聽命於地方的,但他們的能力非常的弱,許多甚至根本沒有作戰能力,聽上去一百八十萬非常多,但裏麵很多都已經是五六十歲的老人了,還有許多是從事各種不一樣的工作類型,論及戰鬥能力是非常低下的,至於憲兵和禁軍,則都由朝廷控製,一個歸於政事堂,另一個則是屬於皇帝,雙方個掌握一半,維持著整個宋朝的平衡。
也正是因為軍隊握在朝廷的手中,所以整個國家才能始終維持中央集權製度,若是像唐朝一樣,采取藩鎮製度,最後將國家的兵權全部交給藩鎮去控製,自然中央的力量就減弱,單單依靠威望是不可能治理國家的,一個國家除了需要道德和威望,更加需要的還是強大的威懾力,而軍隊是其中必須的一環,所以這一點自然不能讓。
唯一能讓的就是行政權和財權,其中財權是必須要讓渡出一部分的,根據宋朝以往的管理,一個縣一年的稅收,其中百分之六十以上要上繳給朝廷,然後由朝廷進行再分配,這個分配過程基本上是富的地方少分點,窮的地方多分點,然後更多的錢則是建立全國基礎設施,比如修建運河、赤道之類的工程,又或者是去打仗,然後給朝廷官員發工資,當然,更多的錢就是被各級官員們拿到了自己的口袋私吞了,總之這筆錢主要就是為了維持帝國的運轉的。
而如今再讓地方上繳這個錢,顯然就不太對了,首先就是中央財政如今並不是那麽緊缺了,隨著一大批由國家注資的企業誕生,再加上殖民地的擴展,如今的宋朝朝廷並不缺錢,遠遠不需要讓地方上繳這麽大一筆錢的地步,其中很多錢都可以退掉的,隻需要上繳一部分錢,來支援其他貧困地區就夠了。
所以財權進行一定程度的下放是十分有必要的,畢竟朝廷對於地方上的認識終究是不如地方官員的,若是胡亂製定政策,隻會讓地方進入混亂,如今已經是工業時代了,不再像田園時代那樣,一個地方官隻需要關注自己管轄的地區,老百姓有沒有飯吃,土地有沒有得到開墾,人口有沒有增加就行了,如今的城市發展是多層次的,所以就需要執政團隊更加細致的去處理這些城市的角角落落,朝廷隻需要進行一些大項目的規劃就可以了,其他的事情則交給地方官自己來處理就是了。
所以這就需要進行財權下放,不然地方官連修建一條路的錢都沒有,也就別想幹成什麽事情了,對於這一點,其他幾位宰相也跟徐清保持了相同的意見,雖然三司使還是有些不滿意,畢竟他是管錢的,如今錢少了,自然是不開心的,但下放財權這是大勢所趨的事情,所以他也無法阻擋,隻不過他也找到了一些理由,來暫緩下放的速度。
比如說如今宋朝的福利越來越好,而開支自然就越來越大,財權下放是可以的,但也不能下放太多,不然朝廷中央國庫空虛,這對於國家來說也不是一件好事,對此徐清還是十分同意的,所以第一次財權下放,便從上繳百分之六十變成了百分之五十五,百分之五別看隻有這麽點,但對於宋朝這龐大的財政收入來說,百分之五,相當於是數十億貫的財富了,這麽多的錢,交給地方去執行,絕對能夠做許多的事情了。
財權的問題解決,但政權的問題則糾結了一票人,原本對於地方官員,朝廷的限製其實是非常少的,基本屬於土皇帝,隻要不造反屬於想怎麽治理就怎麽治理的狀態,但隨著工業化開始,許多官員為了自己的績效,經常會胡亂發布一些建設命令,比如說給一些地區進行免稅,以此來增加自己的地方競爭力,又或者是花許多的經曆引進一些高汙染的產業,對地方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之後,朝廷便嚴禁各地胡亂發展了。
後來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朝廷又逐步開放這些禁止的東西,但效果並不是特別的好,畢竟朝廷的心中還是有顧慮的,如果隨便開放,會不會給地方上帶來惡性競爭,最後便宜了資本家卻讓國家的利益受到損失了,這個問題十分嚴重,容不得徐清去馬虎,二來則是開放了之後,到底要到哪一步才算是到頭了,這也很難劃分的清楚,而對於官員們來說,心中的顧慮也很重。
雖然已經開放了一部分權利,比如說對於農業用地的使用,這一部分已經全部交給了地方衙門,朝廷是不管的,隻要各地保留最基礎的生產用地就可以了,至於其餘的用地到底是封山還林,還是變成城市群,這都是由當地來支配,但地方官員卻不敢動了,畢竟上一次動的那一批,如今可還有不少在牢裏帶著呢,還有一些則是成了平頭老百姓,現在讓這些官員來做,自然是投鼠忌器,沒有人敢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了。
這也需要朝廷進行鼓勵,但最終該怎麽做,依舊需要朝廷去探索,如今也隻能慢慢摸索,讓官員們適應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主了,這需要朝廷去進行引導,同時也是一個極為緩慢的事情,不像財權這樣隻要下放就行了,終歸還是要改變這些官員的思維模式,讓他們更像一個現代官員那樣去思考治理方法才行,光是權利的下放是遠遠不夠的。
與先進的製度相比,徐清永遠更相信人的主觀能動性,因為任何製度,都有空子可以鑽,發達國家,民主國家一概如此,最為關鍵的還是人的把握,這一點十分重要,就像在萬惡的封建社會,也照樣會出現包拯、海瑞這樣的清官,所以人的思維是非常重要的,思維沒到那個程度,即便再先進的製度,也很難讓官員們知道自己應該去做些什麽。
(本章完)
與其說是本地官製度讓地方勢力做大,倒不如說是權利集中才導致地方勢力做大,畢竟有很多節度使,其實並不是本地人,但因為掌握著權利,所以最終成為了當地的大族,而如今宋朝采取三權分立的政策,當然,這三權不是現代的行政權、司法權和立法權,而是兵權、財權和政權,三權分立,既然如此,把主管行政的官員換成是本地官,其他兩個官員全部用異地官又有什麽關係呢?
在這三官中,行政官員最大,擁有節製其他兩位官員的權利,而其他兩位官員,也可以監視本地官的所作所為,但如果後兩者想要為了政績不達目的的話,那麽本地官也可以進行節製,通過這種方法,地方勢力雖然會做大,但不會達到割據的地步,無疑是一個好的選擇。
官員們的這種說法,讓徐清也有些動搖,但對於這套製度到底可不可行,徐清還是充滿了猶豫,因為從他一路走來,盡管給宋朝做了很大的改變,但基本上都是參照現代的製度在進行著改變,所以在別人眼中,徐清做出了很多的改變,讓這個社會越來越好,但隻有徐清自己知道,他其實隻是在複製粘貼而已,而如今這些官員所建議的這一套製度,在現代社會是不存在的。
現代社會幾乎所有的官員,全部都是流轉製度,無論是文官也好,還是將軍們也好,絕對不可能在一個地方長期執政,主要原因便是為了防止結黨營私,中國一路以來也都是如此,從夏商周的封邦建國,到秦朝之後的君主集權,以及往後的時光,中國的曆史就是一部權利越來越集中的曆史,雖然到了現代,為了促進改革開放,所以給了地方上更大的權利,但也沒有做出將當地市長規定必須由當地人來擔任的情況。
這一點顯然還做不到,所以徐清也不敢突兀的做出決定,在他的心中,他並不覺得自己比曆代先賢更加的厲害,說到底,自己隻是一個富二代而已,比普通人更能看得懂這個世界,接觸過更加大的視野,但對於自己的智慧,徐清並沒有絕對的把握,所以最終猶豫再三,他也沒有做出這個決定,三位地方長官依舊由流官擔任,但在三位長官之下的局級幹部,也就是正八品以及之下的官員,則允許部分使用本地官,以此來抗衡流官,為當地爭取更多的權益。
他終究是一個保守的人,讓他去做那些大舉動,除非有前世的經驗做依托,不然他是決然不敢貿然行事的,尤其是到了這個位置上,一舉一動便牽連天下蒼生,這不是一盤遊戲那麽簡單,若是當地因為他的政策而真的局勢不可控,或者造成中央不穩,安祿山史思明之事在宋朝爆發,他可就真的是萬死不辭了。
所以最終也隻是在地方部門首腦這裏放了權,如此一來,即便力有不逮,未來也好收拾,並且這些放權的部門,大抵還是集中在小範圍,並沒有推行全國,徐清在東部沿海地區找了幾處地方,又在珠江三角洲找了幾處地方,然後汴京周圍和中部,西部地區也都各自找了一些地方,這些地區或者沿海,或者在內地,經濟發達程度,人口多寡也多有不同,地形環境也各有差別,在這些地方實驗本地官製度,或許等到製度成熟之後再行安排,這就是徐清最後和眾人商討出來的辦法。
看上去確實是有些優柔寡斷,但這確實才是治國經邦最好的辦法。
治大國如烹小鮮,鍋子裏麵若是一塊塊的五花肉,那麽怎麽翻炒都行,但若是一條鯽魚,那就隻能慢慢伺候了,不然若是想伺候五花肉那樣肆意翻炒,最後整條魚也就麵目全非了,治理國家也是如此,若是動的太快,那麽整個國家就會像那條魚一樣,變得麵目全非了。
流官製度與本地官製度的爭論隻不過是官製最為基本的爭執而已,在放權上,更多的還是集中在權力上麵,所謂權力,無外乎行政、財權和兵權,其中兵權當然要歸於朝廷指揮,地方是絕對不能調動的,這是從秦朝便傳下來的規矩,任何五十人以上的調動,都必須要知會兵部及樞密院,如果是一千人的調動,則必須要有皇帝的聖旨才可以,這個權利自從唐朝五代十國混戰之後,便一直得到了保留,任何人都不可以違背的。
對於這一點,徐清也沒有任何的意見,軍隊實在太重要了,地方上能夠擁有憲兵已經是最大程度的開放了,若是再擁有軍隊,這可就真的了不得了,如今宋朝的軍隊係統,主要分為三塊,其中第一塊就是國防軍,也就是原來的禁軍,數量非常巨大,一共有一百五十萬人左右,其中一百二十萬陸軍,三十萬海軍,是整個大宋最為精銳的部隊,負責保衛國家主權領土的完整以及租界的永久和平。
在此之後便是憲兵,相當於原來的縣兵、鄉勇,跟現代的武警差不多,屬於軍隊體係之中,但並不由朝廷直接管轄,而是由當地衙門裏的都尉直接控製,人數有著嚴格的限製,一般府一級的城市保持在兩千人左右,道一級的行政區保持在五千人左右,縣為八百人,鄉為兩百人,他們的主要工作是負責行政區域內的穩定和安全,主要處理恐怖襲擊事件和地區範圍內的剿匪行動。
相比起禁軍來說,他們的裝備要差得多,首先就是沒有重型武器,比如說掃射機關槍,然後就是六十毫米以上的大炮也不允許這些憲兵裝備,屬於輕型武裝,但力量也非常強悍,全國人數在八十萬左右,屬於軍隊的第二梯隊,戰鬥能力非常強,接受軍隊訓練,屬於戰爭階段可以直接拉上戰場的部隊,主要行動範圍在本土地區。
第三梯隊就是捕快了,相當於現在的警察,負責城市內部的交通、安全、防衛、消防等各種各樣的工作,可以說什麽都幹,他們的人數也最為龐大,大概在一百八十萬左右,他們的上級領導為捕快局,隸屬於知府、縣令、道台控製,屬於行政係統,而憲兵則是屬於都尉控製,都尉隸屬於樞密院、兵部,屬於朝廷直接控製的部隊,但地方都尉有權調動,而禁軍,則是皇帝的部隊,這就是如今宋朝軍事的體製。
而如今大概隻有捕快是完全聽命於地方的,但他們的能力非常的弱,許多甚至根本沒有作戰能力,聽上去一百八十萬非常多,但裏麵很多都已經是五六十歲的老人了,還有許多是從事各種不一樣的工作類型,論及戰鬥能力是非常低下的,至於憲兵和禁軍,則都由朝廷控製,一個歸於政事堂,另一個則是屬於皇帝,雙方個掌握一半,維持著整個宋朝的平衡。
也正是因為軍隊握在朝廷的手中,所以整個國家才能始終維持中央集權製度,若是像唐朝一樣,采取藩鎮製度,最後將國家的兵權全部交給藩鎮去控製,自然中央的力量就減弱,單單依靠威望是不可能治理國家的,一個國家除了需要道德和威望,更加需要的還是強大的威懾力,而軍隊是其中必須的一環,所以這一點自然不能讓。
唯一能讓的就是行政權和財權,其中財權是必須要讓渡出一部分的,根據宋朝以往的管理,一個縣一年的稅收,其中百分之六十以上要上繳給朝廷,然後由朝廷進行再分配,這個分配過程基本上是富的地方少分點,窮的地方多分點,然後更多的錢則是建立全國基礎設施,比如修建運河、赤道之類的工程,又或者是去打仗,然後給朝廷官員發工資,當然,更多的錢就是被各級官員們拿到了自己的口袋私吞了,總之這筆錢主要就是為了維持帝國的運轉的。
而如今再讓地方上繳這個錢,顯然就不太對了,首先就是中央財政如今並不是那麽緊缺了,隨著一大批由國家注資的企業誕生,再加上殖民地的擴展,如今的宋朝朝廷並不缺錢,遠遠不需要讓地方上繳這麽大一筆錢的地步,其中很多錢都可以退掉的,隻需要上繳一部分錢,來支援其他貧困地區就夠了。
所以財權進行一定程度的下放是十分有必要的,畢竟朝廷對於地方上的認識終究是不如地方官員的,若是胡亂製定政策,隻會讓地方進入混亂,如今已經是工業時代了,不再像田園時代那樣,一個地方官隻需要關注自己管轄的地區,老百姓有沒有飯吃,土地有沒有得到開墾,人口有沒有增加就行了,如今的城市發展是多層次的,所以就需要執政團隊更加細致的去處理這些城市的角角落落,朝廷隻需要進行一些大項目的規劃就可以了,其他的事情則交給地方官自己來處理就是了。
所以這就需要進行財權下放,不然地方官連修建一條路的錢都沒有,也就別想幹成什麽事情了,對於這一點,其他幾位宰相也跟徐清保持了相同的意見,雖然三司使還是有些不滿意,畢竟他是管錢的,如今錢少了,自然是不開心的,但下放財權這是大勢所趨的事情,所以他也無法阻擋,隻不過他也找到了一些理由,來暫緩下放的速度。
比如說如今宋朝的福利越來越好,而開支自然就越來越大,財權下放是可以的,但也不能下放太多,不然朝廷中央國庫空虛,這對於國家來說也不是一件好事,對此徐清還是十分同意的,所以第一次財權下放,便從上繳百分之六十變成了百分之五十五,百分之五別看隻有這麽點,但對於宋朝這龐大的財政收入來說,百分之五,相當於是數十億貫的財富了,這麽多的錢,交給地方去執行,絕對能夠做許多的事情了。
財權的問題解決,但政權的問題則糾結了一票人,原本對於地方官員,朝廷的限製其實是非常少的,基本屬於土皇帝,隻要不造反屬於想怎麽治理就怎麽治理的狀態,但隨著工業化開始,許多官員為了自己的績效,經常會胡亂發布一些建設命令,比如說給一些地區進行免稅,以此來增加自己的地方競爭力,又或者是花許多的經曆引進一些高汙染的產業,對地方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之後,朝廷便嚴禁各地胡亂發展了。
後來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朝廷又逐步開放這些禁止的東西,但效果並不是特別的好,畢竟朝廷的心中還是有顧慮的,如果隨便開放,會不會給地方上帶來惡性競爭,最後便宜了資本家卻讓國家的利益受到損失了,這個問題十分嚴重,容不得徐清去馬虎,二來則是開放了之後,到底要到哪一步才算是到頭了,這也很難劃分的清楚,而對於官員們來說,心中的顧慮也很重。
雖然已經開放了一部分權利,比如說對於農業用地的使用,這一部分已經全部交給了地方衙門,朝廷是不管的,隻要各地保留最基礎的生產用地就可以了,至於其餘的用地到底是封山還林,還是變成城市群,這都是由當地來支配,但地方官員卻不敢動了,畢竟上一次動的那一批,如今可還有不少在牢裏帶著呢,還有一些則是成了平頭老百姓,現在讓這些官員來做,自然是投鼠忌器,沒有人敢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了。
這也需要朝廷進行鼓勵,但最終該怎麽做,依舊需要朝廷去探索,如今也隻能慢慢摸索,讓官員們適應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主了,這需要朝廷去進行引導,同時也是一個極為緩慢的事情,不像財權這樣隻要下放就行了,終歸還是要改變這些官員的思維模式,讓他們更像一個現代官員那樣去思考治理方法才行,光是權利的下放是遠遠不夠的。
與先進的製度相比,徐清永遠更相信人的主觀能動性,因為任何製度,都有空子可以鑽,發達國家,民主國家一概如此,最為關鍵的還是人的把握,這一點十分重要,就像在萬惡的封建社會,也照樣會出現包拯、海瑞這樣的清官,所以人的思維是非常重要的,思維沒到那個程度,即便再先進的製度,也很難讓官員們知道自己應該去做些什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