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都是因為發展太過的原因,就像現代的中國,硬件追的很快,高端人口的素質也與國際接軌,但因為人口實在是太過龐大,且再加上進步的速度實在太快,所以導致大多數人的素質始終跟不上國家發展的腳步,這也是為什麽網上會有請等一等你的人民之類的話流傳,這一方麵自然是好事。


    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如果像其他國家那樣按部就班,慢慢發展,那中國追上西方的腳步實在是太慢了,到時候第四次工業革命來了,中國也隻能再一次失之交臂,而現在,雖然在人文素質上,中國依舊沒有追上,但是在硬件上,中國不僅追上了,還在很多領域上超越了,這就讓中國可以跟美國這樣的國家,一同去競爭世界上最先進的科技,要是按部就班,這些地方,顯然中國連插手的資格都沒有,隻能像印度一樣,在一旁幹看著,兩者之間自然是前者更加好一點。


    但其也帶來了許多不好的結果,那就是中國人的素質,始終要稍微落後一些發達國家,這不是在說國家不好的話,而是實事求是,雖然西方也有不文明的行為,但相比起中國來說,確實要好得多,這都是教育帶來的,所以徐清十分重視教育,尤其是素質教育,這一點非常重要,既然這一次的中國不再是後發國家,不需要麵對發展中國家的緊迫感,自然要更加的完善才對,而不是單單追求快,應該要兩手都要快,兩手都要抓才行。


    基於這種發展方案,徐清除了在大學教育上快速推動之外,在初中和高中教育上,也是下了一番苦功的,原本宋朝的百姓,很少會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初中和高中的,因為從這個年紀開始,便需要交學費了,而對於大多數底層老百姓來說,是支付不起的,中產階級則能夠支付了。


    其實這學費並不貴,大抵跟現代中國九十年代左右差不多,如果這些家庭隻有一個孩子的話,其實是養得起的,但無奈,這個時代的中國就是放開了生,幾乎每一個家庭的孩子都有五六個,若是富裕家庭,還有小妾生的孩子,那一戶人家十幾個的都有,之所以以前人口長期停滯,完全是因為古代醫療技術落後而已,而現在醫療技術雖然沒有很發達,但在預防幼童死亡這一點上,已經有了突飛猛進的進展,以前生下五個孩子,能活一個,而現在生下五個起碼能活三個,這樣一來,人口自然是爆發式增長,而加諸在家長身上的壓力也就空前了,底層自然是支付不起五六個孩子的教育經費的。


    莫說是底層了,便是如今的中產階級,能夠養得起兩個小孩兒就不錯了,若是讓他們樣七八個孩子,估計也夠嗆,因為這不僅需要養孩子啊,你還得買一套大房子吧,現代家庭,一戶人家,一家三口大抵一百平方也就差不多了,但七八個孩子,沒有三百平方怎麽住?


    這若是在農村倒也簡單,畢竟農村的土地非常便宜,隻要你想買,要多少有多少,可農村的教育水平是很低的,就跟現代一樣,最好的教育資源全部都集中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越是國際化的大城市,教育資源就越好,這跟現代沒有任何的差別。


    畢竟如今的宋朝也才剛剛開始進入工業化,資源分配不合理是很正常的,不像後世的發達國家,雖然大學的資源依舊不平等,不均衡,但在基礎教育上還是十分平衡的,那是通過了上百年的努力才做到的,在這期間需要不斷的讓優秀的學生進入到教育這個領域,最終才能讓其他地方趕上大城市的教育。


    可即便如此,在發達國家依舊是有貴族學校這種東西,來聚集更為名貴的教育資源,也即是人脈,比如英國的西敏公學,伊頓公學,哈羅公學、威斯敏斯特公學、聖保羅女子學校都是如此,牛津劍橋的英國本土學生,大部分都來自於這無所貴族公學,依舊昭示著教育的不平等。


    這無所貴族公學全部在倫敦附近,照顧著整個倫敦的政商要員二代們,在美國也同樣是如此,布裏爾利高中、哈羅市高中、菲利普斯高中都是如此,他們的平均常春藤升學率基本達到百分之三十五以上,每年的學費更是達到誇張的四萬美元,相當於二十五萬人民幣,而這還不僅僅是錢的問題,想要讀這些高中,你必須證明你的父母也是從這些高中畢業的,這無疑同樣是教育資源不平等。


    但這種教育資源的不平等,並不來自於地域,而是來自於階級,起碼倫敦的普通老百姓和約克的普通老百姓教育水平是一樣的,倫敦鄉村的教育水平和倫敦市區的教育水平也是一樣的,而在如今的宋朝和現在的中國,顯然還無法達到地域上教育資源的平等。


    這畢竟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每年畢業的教師就那麽多,自然是要把他們留在城市裏的,畢竟這裏的教育設施更加完備,工資福利也更高,又有誰願意去地方上教書呢,隻有等到教育資源在大城市已經開始泛濫,才會慢慢向地方上進行傳播,這個過程需要很多的時間,起碼十幾年的工業時代,還沒有達到這個水平。


    所以大多數人肯定都想住在大城市裏,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而這就需要一大筆錢的來購買房子,宋朝的房價雖然沒有現代的房價那麽高,畢竟人口少,再來就是宋朝托了工業革命和殖民運動的福,大家的工資都挺高,也就是家底都挺厚的,想要買一套房子並不難,但想要在大城市買房,這可就非常難了。


    這就有點像現在的中國,你如果要在三四線城市或者說自己老家農村買房,這其實不是一件多麽困難的事情,但你要想在一線二線買房,那可就真的要拚命才行了,因為這些地方聚集著宋朝最好的教育資源,最好的基礎設施,最好的工作條件,最好的工作環境,最好的法律設施,最好的公共服務,最好的醫療條件,這一切自然就都轉化為房子的價值,比如在地方上,你如果想要得到一份外賣,或許需要一個小時的時間,而在大城市,你或許隻需要十幾分鍾就行了。


    又比如你在小城市看病,或許很多病你都無法治療,或者根本查看不出來,最後拖延下去就變成了大病,而在大城市,有完善的體檢方案,能夠保證你所有的身體都在檢查範圍之內,這就避免了錯過病症初期的情況發生,這些都是大城市的好處,這自然就導致大城市的房子價格非常的貴。


    宋朝也是如此,昆山市中心的房子和郊區的房子,完全是兩種價格,郊區的房子一百貫或許就能買下一套帶院子的別墅,而在市中心,一百貫或許就能買一間筒子樓,大概一百平方左右的公寓而已,若想要在市中心買下一套帶院子的別墅,麵積大概在五百平方米左右的,大概就得需要一千貫左右,兩者之間差距十倍不止。


    這就是大城市的可怕之處,底層百姓又哪裏付的出這麽大一筆錢呢,現在宋朝的工人,因為殖民傾銷的緣故,所以大多數工廠每年賺到的錢都是非常多的,而這些錢一部分進了資本家的腰包,另一部分則變成稅收成為了政府的財政,還有一部分則變成了新的機器,加入生產,還有一部分則進入了工人們的口袋,變成了工資和福利。


    因為生意好,再加上朝廷刻意照顧工人們,所以工人們的待遇還是不錯的,平均下來一個工人每年的收入大概在八貫左右,這些工人平日裏吃住都是在工廠,所以一年到頭基本是不花錢的,而一個家庭如果兩個人都工作的話,按照女性平均工資大概六貫左右來算,一年便是十四貫錢,也就是說大概花費七年左右的時間,他們就可以在大城市郊區買房了,至於小城市,那估計隻需要四五年就夠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宋朝的房價並不誇張,甚至還挺親民的但在背負這個房價的同時,還想要養孩子的話,可就受不了了,所以很多家長會選擇在孩子接受小學教育之後,隻選擇其中真正有學習能力的去接受初中教育,至於剩下的孩子則隻能讓他們立即去打工,然後賺錢補貼家用了。


    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小學畢業,許多孩子才十二三歲而已,放到現在都可以說是童工了,但在這個年代,顯然沒有童工這一說法,曾經徐清想要立法廢止,但在看到社會的情況之後,他還是保留了這套製度,童工製度雖然對孩子殘忍,但起碼能夠讓這些小孩兒活下去,若是禁止了,那麽這些孩子隻會活的更慘,不會活的更好。


    因為他們的父母根本就養不起這些孩子,如果不讓他們工作,全部讓家長去養,那隻會把一個個的家庭徹底拖垮,在這個年代,千萬不要說,這樣的家長是不負責任的,因為負責人的家長,這種概念還沒開始流傳出來,這個年代奉行的人生理念就是多生多養,至於能不能照顧好,沒人管。


    無奈,但這又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如今的宋朝正在大發展期,無論是新大陸還是全世界各地上百處的租界,都需要大量的漢族人口去填充,自然隻能鼓勵生育,哪有限製生育的道理,所以人口隻會越來越多,尤其在最近這二十年,根據戶部的統計,如果按照如今這個狀態來的話,大概能夠在二十年後,宋朝本土人口就能達到兩億左右,二十年翻一翻,這無疑是一件極為恐怖的事情了。


    而在海外的漢族人口也會狂飆到三千萬左右,到那個時候,宋朝也就真正的殖民世界了,這些都需要強大的基礎教育去把這些孩子們變成有素質的人,所以徐清才決定加大對初中和高中的教育投入,大力建設更多的初中和高中,讓更多的孩子可以進入學校就讀,除此之外,還建立大量的技術學校,讓許多沒有什麽學習能力的孩子,進入這些學習,學一門技術,到時候也可以養家糊口不是。


    但如今的宋朝,顯然沒有這麽多的錢來建立這些學校,不過沒關係,朝廷沒有錢,不代表民間沒有錢啊,殖民時代,資本家們匯聚了大量的錢財,這個時候自然是讓他們出錢最好了,與此同時,朝廷則賜予他們爵位,讓他們可以得到社會地位,此舉無疑是一舉兩得,朝廷要的是大量的學校設施,而資本家們需要的是話語權和社會的尊重,建學校無疑是最好的。


    這在以前也是如此,即便是中國古代,商人們沒有錢的時候,或者說是那些鄉紳們,等有了錢之後,最喜歡做的事情也是建立學校,來教化一方,這是儒家文明特有的一點,在清朝末年的時候,曾經有過一次統計,以顯示中國人的識字率,在這次統計中,中國男性的識字率大概在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五左右,女性則是在百分之二到百分之十左右,之所以誤差會那麽大,主要是因為統計人口大抵是在城市周圍,鄉村是很少有人去的,所以在綜合鄉村之後,這個範圍就非常的大了。


    至於女子的識字率到也跟南宋之後,女子無才便是德有著十分貼切的聯係,識字率幾乎是男性的十分之一左右,甚至都不到,非常的低,而這個數字,跟那個時代的英國和日本,其實並沒有什麽太大的區別,但在這之後,因為連年的戰亂,導致中華大地徹底分崩離析,所以識字率飛快下降,到民國的時候,識字率不但沒有提高,反倒是下降的更為厲害,最後大概隻有百分之十七左右,這是一個非常低的數字,不得不說戰亂年代,對於教育的損害實在是太嚴重了。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平淡為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銘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銘哀並收藏平淡為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