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窮人家是讀不起書的,他們的成績其實並不差,甚至比許多上補習班的孩子們都要來得好,在如此惡劣的情況下,依舊可以獲得優異的成績,這就代表他們是有才華的,但因為大學名額的限製,這些人中能夠進入大學的人,甚至不到全部聰明孩子的百分之十,剩下的百分之九十都喪失了上學的機會。


    即便是宋朝有獎學金規定必須讚助這些孩子們上大學,但是畢竟是杯水車薪,於事無補,而現在,這條法令一出來,接近兩千五百萬貫的補貼,將大大緩解教育係統的緊張,許多貧民子弟將可以進入到大學進行學習,雖然最高等的重點大學依舊困難重重,但能夠上大學便是一個巨大的機會了。


    通過這個機會,他們可以在大學裏麵接受現代的知識,隻要四年用心學習,接下來研究生考試通過,憑借自己的本事進入重點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這並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畢竟這些重點大學裏麵的學生,絕大部分都是權貴子弟,尤其是汴京城中的七所重點大學,幾乎權貴子弟占一半,這些人可不是考進去的,而是送進去的。


    他們的學習成績其實是很有問題的,雖然在大學的時候能混,徐清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可碩士博士這兩個,徐清可是管理的很嚴的,畢竟這些學位就真的要進入到某一個領域專業之中了,若是被這些害群之馬給混進去了,對於整個國家來說,無疑是一件巨大的壞事,所以在碩士和博士上,徐清的把關是非常嚴的,這也導致許多普通高校也擁有了進入重點大學研究所的機會。


    當然,這些權貴子弟,也不都是紈絝子弟,要真正是一點都不懂的人,徐清也不會讓他們進來,畢竟這裏是重點大學,也是全國最傑出的名校,要真的來一幫什麽都不懂的人,那也是不可能的,而且現實並不像普通老百姓想的那樣,當官的兒子就一定是紈絝子弟,其實當官的兒子,更有可能是精英。


    畢竟他們跟著自己的父親,見到的人物都是可以載入史冊的人物,長期熏陶之下,自然是要比普通人多了一份穩定和從容,同時思考問題的時候,也不會像普通家裏的孩子一樣,那麽狹隘,這些都是家庭教育帶來的優勢,紈絝子弟其實僅僅是少數而已,大多數人還是非常優秀的,畢竟他們的父親也很優秀,中國又是儒家教育,父母對於孩子教育的事情是非常關注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所以大多數官員的孩子們是沒問題的,隻有少數人是紈絝,這也是徐清願意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原因。


    不然這些官員的二代們若真的都是一群不學無術的人,那即便徐清願意讓他們在大學裏麵就讀,那些教授也不願意啊,到時候這些教授都離開了,到地方上去教書了,這些名牌大學,也就是空有其表了,所以大體上,這些大學還是非常厲害的,而除了這一般精英貴族之外,還有一半,則是全國最為頂尖的優秀學子,這些學子是完全憑借自身的能力考進來的,水平可以說是全國最高的那一批了,而這些人也都是大學未來的主力。


    這同時也是徐清想要建造的校園,這些學校,大體都是綜合類大學,不是專科類大學,權貴子弟們一般喜歡讀文學,畢竟這東西陶冶情操,對貴族們來說,是一件很不錯的事情,而那些學子則大體選擇科學領域的東西,精英們擁有人脈和情商,而這些大學生們則擁有智慧,這無疑是一所學校最好的結合。


    同時這二十所頂尖大學,朝廷額外還給他們每年撥款總計五百萬貫的研究經費,讓他們擁有充裕的資金可以進行各項試驗,這些錢全部都是直接撥給各大學校,由教授委員會來進行使用,朝廷不進行具體的管理,通過這種方式加大學校的自主度,當然,適當的監督還是要的,不過自主權可謂是非常大了,在這一方麵,徐清幾乎是個門外漢,自然也就不做什麽外行領導內行的事情了。


    這些大學教授們在科學領域上可比自己懂得多了,錢交給他們,讓他們把錢投入到最前沿,最適合的領域中去,這無疑是最好的,在徐清的心中,這二十所重點大學不僅僅會是宋朝最好的教育機構,還應該是宋朝最好的研發機構,研究機構,是要僅次於科學院的研究機構,就像美國的那些大學一樣,不僅僅教育能力一流,同時也擁有世界上最好的研究所,這是徐清所希望的。


    大學的作用,如果僅僅是教書育人的話,那就太浪費了,進行科研,探索宇宙的奧秘,人類的思想,這才是大學創立的重要目的,他不應該是師傅和徒弟之間學徒的關係,更應該是誌同道合者交流的場地,所以在宋朝,大學基本保持了最為開放的姿態給學子們,在這裏,殖民地的學生們也可以獲得同樣的尊重,隻要你能夠從這裏畢業,在宋朝哪裏,你都可以得到一份最好的工作,根本不用擔心被歧視,這或許也是宋朝儒家文明與其他文明不同的地方。


    我們不看血緣,不看宗教,隻看你的才學,唯才是舉,隻要你真的是人才,那麽即便你不是宋朝人,也可以成為宋朝人,這就是大學的作用,他的崇高地位,讓一位殖民地百姓都可以獲得巨大的榮耀,這是許多殖民地百姓夢寐以求的。


    但對於他們來說,想要來汴京上大學,簡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首先便是學費,宋朝是不進行任何補貼的,也就是全部都要自己付,這一下,也就隻有貴族能夠進入了,而對於貴族,除了國王的兒子、女兒之類的,其他貴族都是需要接受考試的,考試標準跟宋朝的平民一樣,唯有通過考試,才能進入大學,這裏麵是不允許任何作弊的,也沒有任何的特權。


    至於那些底層百姓,他們是根本不可能來本土上大學的,不過宋朝倒也不是那麽的狠心,為了在租界維持統治,他們還是在租界修建了不少大學的,大一點的租界,人口達到百萬的,有時就會修建三四個大學,若是小一點的則修建一兩個,這也導致宋朝海外的大學數量要遠遠超過宋朝本土大學的數量,達到了三百多所左右。


    不過這些大學的教學質量都非常的低下,有些大學甚至連二十門課都湊不齊,還有的大學隻有幾個教授擔任老師,其他的則都是大學生來擔任老師,教育水平是非常差勁的,且資金不足,當地人即便是貴族,可若是要承受研發帶來的巨大資金,還是力有未逮的,隻不過相對於汴京的普通大學來說,這些大學相對就要寬裕許多,畢竟每一塊殖民地大抵等於宋朝二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的國土麵積,一個租界統治的地區,大概相當於宋朝十分之一左右的土地麵積,還是有一定積蓄的,許多人也願意捐錢,有的是為了給自己家孩子弄一個名額,還有的則是為了討好宋朝,還有一些則是看出了大學的深意,是真的願意投資的。


    無論如何,這讓這些大學們的資金並不是特別的拮據,這也是許多大學能夠招到教授的原因,大體都是從普通高校招走的,不過這些教授的水平也有限,宋朝對待這些知識分子的待遇是非常高的,隻要有能力,開出的工資,絕對可以讓這些教授們躋身上流社會,沒有一丁點問題,所以真正厲害的當然是不會去的,會去的,絕大多數都是一些水平比較低的教授。


    可盡管如此,這些大學的報名者還是人滿為患,畢竟能夠上大學,對於宋朝人來說都是一項無上的榮譽,更何況是殖民地的老百姓了,在有些身份世襲製的國家來說,這幾乎是他們唯一翻身的手段了,所以在這些地方,往往報考大學更加的熱門。


    因為這對於他們不僅僅是前途那麽簡單,而是可以直接改變自己階級的,若是學習成績好,考研究所進入了宋朝本土的大學,那就更是鯉魚躍龍門,直接就進入統治階級了,這當然就更加讓他們想要上大學了,同時當地的許多貴族們也深刻的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所以也自發出錢給這些孩子們準備金錢,讓他們去讀大學,所以這些大學,雖然教育水平落後,但是招生數量卻不少,這或許也是租界地區的優勢,那就是集全國之力發展一個地方,這個地方的水平就會突飛猛進,甚至在局部超過發達國家也不是一件難事,這在租界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你來到一個國家,僅僅去看租界,你甚至會覺得這裏比許多宋朝的城市都要繁華的多,但如果你離開租界,到地方上去看看,就會覺得瞬間迴到了宋朝原本的樣子,這就是集中發展的優勢和缺點,他可以在短時間內聚集起大量的精英為這個城市服務,但也會讓其他地方的發展徹底滯緩,其中有利有弊,都需要當局者自行選擇。


    不過殖民地自然是沒有什麽選擇權的,一切都已經被宋朝選擇完了,通過大規模的建設,租界擁有良好的交通和基礎建設,又位於交通樞紐的重要位置,這些地方,大多都變成了租界,一個國家即便是想要另起爐灶,軍事上不行,經濟上也做不到,所以這些城市的建立,其實還是宋朝得利最厚的。


    大學製度的改革,可以說是給底層人民注入了新的活力,原本大學教育跟中下層老百姓基本沒有任何的關係,如今大宋朝一億人口,每一年的高考少年大概在,八十萬左右,而大學能夠提供的教育人數則在十萬左右,但這十萬並不僅僅全部都是宋朝人,首先貴族們要占據一萬左右,然後各個殖民地的交流生需要占據五千左右,真正給宋朝百姓的大概隻有八萬五千人,也就是十取一,這對於大多數中產階級來說其實也是一件可望不可即,全靠運氣的事情。


    但現在這個人數擴張到四十萬人了,也就是說二分之一的人口都能夠進入到大學接受教育了,當然,有可能這個數字並不靠譜,畢竟那些普通大學也不可能一瞬間就擴招,到時候整個學校都會亂套不說,教學質量的下降也是必然的,雖然這一點徐清可以接受,但下降的太快顯然是不行的,還有校舍的修建也是必須的,每一個學校的學生數量相當於擴大五倍,自然需要更多校舍,實驗室,教學樓來容納這些學生,這些都需要規劃和建設,所以短時間內增加的有限,但也對中下層的刺激足夠深了,這也讓小初高的教育熱情更加提高了。


    原本接受教育隻不過是為了認字,所以很多家長都會讓孩子在接受小學教育之後便迴家跟著自己工作了,但隨著大學生數量的擴大,未來願意往上讀的學生必然會增加,到時候或許能夠進大學的人數還是不會到一半,但刺激學生願意讀書,這對於全民素質的提升絕對是一件有利的事情。


    再說,擴招既然開始,自然就不會停下來,除了重點大學之外,其餘的大學當然會不停的擴招下去,直到整個宋朝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孩子能夠進入大學接受教育為止,到這一步,大學也就變成基礎教育的一部分了,那麽宋朝也就徹底進入了文明社會,整個國家的水平會向前一大步,而不會像現在這樣,整個國家依舊給人一種前工業時代的感覺,則都是因為宋朝步子邁得太快的緣故,導致整個國民素質根本就沒有追上國家發展的腳步,所以整個社會看起來也是不倫不類,這些都需要高等教育來改變。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平淡為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銘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銘哀並收藏平淡為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