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進入租界之後,不僅僅是對當地民俗的一種尊重,同時也給了宋朝的移民一份保護,畢竟在租界,宋朝人是享有治外法權的,所有的宋人即便犯罪,也必須由宋朝的法律來進行審判,而不是用當地的法律來進行審判,同時在租界之中,也必須尊重宋朝人的文化生活方式。
比如說在宋朝的租界中,最大的建築必須得是儒家的孔廟,這是所有租界的硬性規定,誰也無法改變,以孔廟作為根基,其餘的宗教建築也允許存在,但都不能比孔廟的最高樓來的大。
這就是宋朝的定製,這要放以前可就真的倒黴了,要知道中亞地區往西,大多數國家和文明建設教堂,寺廟的建築物大體都是石頭,所以看看西方的教堂,阿拉伯的寺廟,都非常的高大巍峨,而中國的寺廟相比起來,占地麵積很大,但要說高大巍峨就有些比不上了,唯有塔在這方麵還能一較雌雄,若是放在以前,那對於教堂和清寺來說真的是很不友好了。
不過還好宋朝的建築水平也在隨著科技的水平而提高著,如今的宋朝新建築,給人的感覺其實非常像民國時代的建築,帶有那麽一點中西結合的感覺,這種建築在南京和北京都很常見,通體用鋼筋混凝土,但是在審美上,卻不像是現代的房子那樣,全部都是高樓大廈,而是帶有漢民族古典特點的設計。
相比起現代的大樓來說,更加增添了一絲美感,就有點像是現代的歐洲城市一樣,在歐洲,除了幾個大城市擁有許多高樓大廈之外,許多小鎮的建築基本都是保持著非常原始的模樣,但這並不代表這些建築物就落後了,相反,正是因為這些古代建築的保護,讓歐洲始終帶有那麽一絲古老的氣味,而中國卻其實將很多的建築都給拆了,變成了現代化的設施,其實不僅僅是中國,韓國,越南,甚至日本也都是如此。
隻不過日本身處島國,無法建築太過高大的建築,這才讓他的高樓大廈稍微少了一點,不過也正因為如此,讓日本人塑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東京大都會區,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地震的存在,讓日本的房子大多在七八層左右,而日本的人口卻並不少,甚至在全世界人口密度上都能排的上號的。
這樣的國家首都,自然麵積就非常可怕了,與此相反,中國的上海,你基本到了哪裏都是三十多層的高樓大廈,首先便是沒有地震的危險,這是最為主要的,二來則是中國特殊的土地政策的緣故了,導致高樓大廈林立了。
這其實並不是徐清喜歡的模樣,相比起這樣的高樓林立,徐清其實更加喜歡西方的那種模式,所以在整個宋朝,除了幾個大都市擁有規模宏大的商業區之外,其他的城市,基本上是不存在什麽高大建築的,即便要新建現代建築,徐清也要求建築物必須要跟當地的傳統建築相結合,不能太突兀。
這一點,中國其實一直都做的不夠好,比如說在故宮中,原本你應該是看不到周圍的高樓大廈的,這裏是天子的宮殿,自然應該是最高處的,但因為經濟為主的政策,最後讓故宮周圍也擁有了一大圈高樓大廈,最終導致這一名跡就此消失了,其實是非常遺憾的事情。
而在這個時代,宋朝自然不用在這樣了,作為發展中國家,他們需要加快速度趕超先進國家,於此破壞一點古物無可厚非,畢竟古人再怎麽樣,也沒有現在的人重要,但如今的宋朝,本身就是第一強國,自然也就不用再追求速度了,而是應該追求質量為主。
所以對於小城市,徐清還是希望盡量保持他們的原貌,即便原貌因為磚木結構無法長時間保留,徐清也希望新建的房子能夠保持中國傳統的那種文化,而不是亂建一通,把整個小鎮變得麵目全非,這是徐清所不想看到的。
至於大城市,為了節約土地,高樓大廈自然是免不了的,但徐清也盡量讓高樓大廈全部集中在一個地方,不要去破壞那些老城區,為此徐清還專門建立了一個文物局,給那些全國各地破損的文物進行保護,這在以前是一件很不現實的事情,因為在中國古代,根本沒有博物館之類的東西,所有的文物都是私人收藏,自然不會經過旁人之手。
至於那些寺廟、莊園還有宏偉的建築,要麽是私人擁有的,要麽就是皇室擁有的,或者幹脆就是國家辦事機構,在這種情況下,自然也無法進行維修,但正因為如此,很多文物都在時間的消耗下,變成了曆史的殘骸,這種情況無疑讓人很心痛,與此相反,歐洲在這一方麵就做的非常好,威尼斯、米蘭、羅馬、雅典這些城市,你根本無法看出他們與古代有什麽不同,許多城市的外表始終保持著古老的建築模式,讓人甚至有種魂穿文藝複興時代的感覺。
徐清自然也希望能夠保護下更多的文物,為此便修訂了一部法律,規定博物館對於文物的職責,如果有文物在博物館受損,就必須要讓博物館進行負責,同時還召集了不少原本處理文物的家族,讓他們來博物館做顧問,告訴這些人怎麽保護文物,這些也是十分重要的,畢竟文物大體價值高昂,不是積木,可以隨便處理,壞了再換一個,這些文物很多都是隻此一份,壞了就沒了,所以必須要小心對待。
甚至徐清還在大學開設了一門文物保管課,來負責教授保護文物的人,至於那些傳子不傳女的習慣,徐清自然也是一一打破,對於那些不願意傳授知識的人,徐清好言相勸的也有,威逼利誘的也有,倒還真的被他拉迴了不少人,去大學裏麵當教授去了,算是把這門手藝給傳承了下來。
至於那些建築物,如果是公有的,就由國家出錢來進行維修,然後作為博物館或者是曆史古跡開放,至於那些私人擁有的古堡、莊園、花園、年代到了一定時候的,就必須要被登記在文物古跡之中,凡是擁有這些古跡的人,都必須每年繳納高昂的文物稅用來包養文物,如果付不起這筆錢,文物就會被迴收,這項政策無疑招致了很多人的反對,但沒辦法,畢竟有些人手上的莊園,甚至是古跡都已經幾經易手了,甚至很多人根本不覺得這些東西有多重要。
就像黃鶴樓,是三國時代的建築,但之後卻一直是在民間進行流通,許多人僅僅隻是把他當一個酒樓而已,根本就沒有維修的心思,到最後這座著名的古物,隻能不停的破敗,每過幾百年才重新維修一次,這中間到底損毀了多少精美的文物就不用說了,所以這些當然要進行修繕,這部法律,顯然就是用在這裏的。
當然,徐清也不是保守的人,他也不是一昧的保護文物,畢竟新的建築材料的產生,讓建築物也可以有各種各樣的造型,這些當然也是需要的,但這些新奇的建築,徐清是全部建設在新城區的,老城區是一定要維護原本的樣子的,而在租界,他顯然也更加喜歡這樣的風格。
因為租界大體都是一個國家最為繁華的城市,是宋朝在一個殖民地上心血的結晶,一個租界之中人口五六十萬根本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如果是在人口稠密的地方,上百萬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所以這些租界裏麵,就會有大量的高樓大廈,同時也會有許多的莊園別墅,他是一種有機的結合,非常漂亮。
而在這些租界中,無一例外,全部都是宋朝的建築形式占據主流,當然,因為獵奇的原因,還有就是許多本地人也生活在租界上,所以除了核心區是宋朝文化的主流之外,許多的建築則更有當地的風采,但更多的還是宋朝建築物,就像當年的上海,即便你會看到中國的建築,但更多的還是西方的建築,即便是中國人,也要修建西方的建築作為自己的公司住址也好,還是自己的別墅也好,這也是一種文化的影響。
不過相比起西方當年的殖民統治來說,宋朝的統治還是不錯的,畢竟宋朝本來在信仰上就沒有一個固定的規矩,所以對於租界之上到底應該有什麽宗教信仰,宋朝根本無所謂,隻要保證儒家至高地位就行了,至於那些佛寺、道觀修建的多麽華麗,隻要高度不超過孔廟就可以了。
隨著六位王爺的離開,朝堂暫時安靜了下來,趙昕需要等待趙曙在新大陸的行動,而徐清也需要重新開始處理其他的國事,他可不像趙昕那麽閑,除了爭奪權利之外就不用幹其他的事情了,整個國家一直在不停的運轉,每天都有無數的事情需要他去處理,尤其是隨著工業化的加劇,以及基礎教育的普及,大家對於大學教育的渴望也開始逐漸加重,唿籲大學擴招的聲音也越來越大,這個問題也讓徐清很是為難。
若按照他的意思,當然是擴招了,在他看來,大學應該是作為基礎教育的一環存在的,而不應該是什麽稀缺資源才對,真正進入專業的應該是碩士和博士才對,但對於徐清的這種想法,官員們顯然無法苟同,最為重要的一個問題倒不是財政的問題。
隨著宋朝這幾年對於殖民地統治的改革,宋朝如今平均每年能夠盈餘財政多達兩千萬貫,這筆錢足夠把如今的大學生數量擴大五倍左右了,他們之所以不想要擴招的原因,說到底其實還是更加崇拜精英教育罷了。
在他們看來,如今的大學生就像當年的舉子,至於碩士和博士則是像進士一樣,是擁有特權的階層,既然作為特權階層,人數就必須是要有限製的,而現在,如果大學生的數量擴大五倍,那麽碩士和博士也會擴大五倍,這就相當於未來整個特權階級也要擴大五倍,這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接受不了的。
這是最重要的原因,說到底還是偏見兩個字而已,在他們看來,作為大學生是一種榮譽,而如今越來越多的人能夠沾染這種榮譽了,這自然讓他們很不滿,人總是有虛榮心的,原本這種事情隻有極少數人能夠享受,而現在這個人數擴大到了五倍,而且如果此例一開,未來想必會一直擴張下去,到時候自己的特權不再,當然會引起許多人的恐慌。
當然還有許多其他的問題,比如說老師的數量嚴重缺額,這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盲目擴招也必然會使生員水平下降,到時候的大學生還能像現在這樣優秀麽,這也是一個很大的疑問,所以徐清想要推動還是有很大阻力的。
最後也隻能進行一定程度的妥協,那就是在全國選定三十所大學為重點大學,這些大學不進行擴招,依舊采取精英的標準,培養國家的重點人才,至於其他八十多所學校則進行擴招,至於生員的學費則由朝廷進行鋪貼,生員水平雖然會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對於普及大學教育來說無疑是一件好事,而重點大學,每一個人的補貼自然是更多,學費低廉,主要依靠考試來進入,是全國的最高學府,每年隻招收一千人,而其他八十所大學則招收五千人左右。
通過這種方式,大學生的數量就能從原本的每年十萬人變成五十萬人左右,這是巨大的進步,同時還有重點大學的存在,保證精英們始終能夠得到最好的教育,通過這種方式,才總算讓那些朝廷官員同意了徐清的意見,這可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而整個民間,則對於徐清的做法非常支持,畢竟上大學在以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但有了補貼之後,再想上大學,雖然依舊非常困難,但相比以前來說確實要容易許多了,這對於許多貧家子弟來說,不得不說是一個福音
(本章完)
比如說在宋朝的租界中,最大的建築必須得是儒家的孔廟,這是所有租界的硬性規定,誰也無法改變,以孔廟作為根基,其餘的宗教建築也允許存在,但都不能比孔廟的最高樓來的大。
這就是宋朝的定製,這要放以前可就真的倒黴了,要知道中亞地區往西,大多數國家和文明建設教堂,寺廟的建築物大體都是石頭,所以看看西方的教堂,阿拉伯的寺廟,都非常的高大巍峨,而中國的寺廟相比起來,占地麵積很大,但要說高大巍峨就有些比不上了,唯有塔在這方麵還能一較雌雄,若是放在以前,那對於教堂和清寺來說真的是很不友好了。
不過還好宋朝的建築水平也在隨著科技的水平而提高著,如今的宋朝新建築,給人的感覺其實非常像民國時代的建築,帶有那麽一點中西結合的感覺,這種建築在南京和北京都很常見,通體用鋼筋混凝土,但是在審美上,卻不像是現代的房子那樣,全部都是高樓大廈,而是帶有漢民族古典特點的設計。
相比起現代的大樓來說,更加增添了一絲美感,就有點像是現代的歐洲城市一樣,在歐洲,除了幾個大城市擁有許多高樓大廈之外,許多小鎮的建築基本都是保持著非常原始的模樣,但這並不代表這些建築物就落後了,相反,正是因為這些古代建築的保護,讓歐洲始終帶有那麽一絲古老的氣味,而中國卻其實將很多的建築都給拆了,變成了現代化的設施,其實不僅僅是中國,韓國,越南,甚至日本也都是如此。
隻不過日本身處島國,無法建築太過高大的建築,這才讓他的高樓大廈稍微少了一點,不過也正因為如此,讓日本人塑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東京大都會區,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地震的存在,讓日本的房子大多在七八層左右,而日本的人口卻並不少,甚至在全世界人口密度上都能排的上號的。
這樣的國家首都,自然麵積就非常可怕了,與此相反,中國的上海,你基本到了哪裏都是三十多層的高樓大廈,首先便是沒有地震的危險,這是最為主要的,二來則是中國特殊的土地政策的緣故了,導致高樓大廈林立了。
這其實並不是徐清喜歡的模樣,相比起這樣的高樓林立,徐清其實更加喜歡西方的那種模式,所以在整個宋朝,除了幾個大都市擁有規模宏大的商業區之外,其他的城市,基本上是不存在什麽高大建築的,即便要新建現代建築,徐清也要求建築物必須要跟當地的傳統建築相結合,不能太突兀。
這一點,中國其實一直都做的不夠好,比如說在故宮中,原本你應該是看不到周圍的高樓大廈的,這裏是天子的宮殿,自然應該是最高處的,但因為經濟為主的政策,最後讓故宮周圍也擁有了一大圈高樓大廈,最終導致這一名跡就此消失了,其實是非常遺憾的事情。
而在這個時代,宋朝自然不用在這樣了,作為發展中國家,他們需要加快速度趕超先進國家,於此破壞一點古物無可厚非,畢竟古人再怎麽樣,也沒有現在的人重要,但如今的宋朝,本身就是第一強國,自然也就不用再追求速度了,而是應該追求質量為主。
所以對於小城市,徐清還是希望盡量保持他們的原貌,即便原貌因為磚木結構無法長時間保留,徐清也希望新建的房子能夠保持中國傳統的那種文化,而不是亂建一通,把整個小鎮變得麵目全非,這是徐清所不想看到的。
至於大城市,為了節約土地,高樓大廈自然是免不了的,但徐清也盡量讓高樓大廈全部集中在一個地方,不要去破壞那些老城區,為此徐清還專門建立了一個文物局,給那些全國各地破損的文物進行保護,這在以前是一件很不現實的事情,因為在中國古代,根本沒有博物館之類的東西,所有的文物都是私人收藏,自然不會經過旁人之手。
至於那些寺廟、莊園還有宏偉的建築,要麽是私人擁有的,要麽就是皇室擁有的,或者幹脆就是國家辦事機構,在這種情況下,自然也無法進行維修,但正因為如此,很多文物都在時間的消耗下,變成了曆史的殘骸,這種情況無疑讓人很心痛,與此相反,歐洲在這一方麵就做的非常好,威尼斯、米蘭、羅馬、雅典這些城市,你根本無法看出他們與古代有什麽不同,許多城市的外表始終保持著古老的建築模式,讓人甚至有種魂穿文藝複興時代的感覺。
徐清自然也希望能夠保護下更多的文物,為此便修訂了一部法律,規定博物館對於文物的職責,如果有文物在博物館受損,就必須要讓博物館進行負責,同時還召集了不少原本處理文物的家族,讓他們來博物館做顧問,告訴這些人怎麽保護文物,這些也是十分重要的,畢竟文物大體價值高昂,不是積木,可以隨便處理,壞了再換一個,這些文物很多都是隻此一份,壞了就沒了,所以必須要小心對待。
甚至徐清還在大學開設了一門文物保管課,來負責教授保護文物的人,至於那些傳子不傳女的習慣,徐清自然也是一一打破,對於那些不願意傳授知識的人,徐清好言相勸的也有,威逼利誘的也有,倒還真的被他拉迴了不少人,去大學裏麵當教授去了,算是把這門手藝給傳承了下來。
至於那些建築物,如果是公有的,就由國家出錢來進行維修,然後作為博物館或者是曆史古跡開放,至於那些私人擁有的古堡、莊園、花園、年代到了一定時候的,就必須要被登記在文物古跡之中,凡是擁有這些古跡的人,都必須每年繳納高昂的文物稅用來包養文物,如果付不起這筆錢,文物就會被迴收,這項政策無疑招致了很多人的反對,但沒辦法,畢竟有些人手上的莊園,甚至是古跡都已經幾經易手了,甚至很多人根本不覺得這些東西有多重要。
就像黃鶴樓,是三國時代的建築,但之後卻一直是在民間進行流通,許多人僅僅隻是把他當一個酒樓而已,根本就沒有維修的心思,到最後這座著名的古物,隻能不停的破敗,每過幾百年才重新維修一次,這中間到底損毀了多少精美的文物就不用說了,所以這些當然要進行修繕,這部法律,顯然就是用在這裏的。
當然,徐清也不是保守的人,他也不是一昧的保護文物,畢竟新的建築材料的產生,讓建築物也可以有各種各樣的造型,這些當然也是需要的,但這些新奇的建築,徐清是全部建設在新城區的,老城區是一定要維護原本的樣子的,而在租界,他顯然也更加喜歡這樣的風格。
因為租界大體都是一個國家最為繁華的城市,是宋朝在一個殖民地上心血的結晶,一個租界之中人口五六十萬根本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如果是在人口稠密的地方,上百萬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所以這些租界裏麵,就會有大量的高樓大廈,同時也會有許多的莊園別墅,他是一種有機的結合,非常漂亮。
而在這些租界中,無一例外,全部都是宋朝的建築形式占據主流,當然,因為獵奇的原因,還有就是許多本地人也生活在租界上,所以除了核心區是宋朝文化的主流之外,許多的建築則更有當地的風采,但更多的還是宋朝建築物,就像當年的上海,即便你會看到中國的建築,但更多的還是西方的建築,即便是中國人,也要修建西方的建築作為自己的公司住址也好,還是自己的別墅也好,這也是一種文化的影響。
不過相比起西方當年的殖民統治來說,宋朝的統治還是不錯的,畢竟宋朝本來在信仰上就沒有一個固定的規矩,所以對於租界之上到底應該有什麽宗教信仰,宋朝根本無所謂,隻要保證儒家至高地位就行了,至於那些佛寺、道觀修建的多麽華麗,隻要高度不超過孔廟就可以了。
隨著六位王爺的離開,朝堂暫時安靜了下來,趙昕需要等待趙曙在新大陸的行動,而徐清也需要重新開始處理其他的國事,他可不像趙昕那麽閑,除了爭奪權利之外就不用幹其他的事情了,整個國家一直在不停的運轉,每天都有無數的事情需要他去處理,尤其是隨著工業化的加劇,以及基礎教育的普及,大家對於大學教育的渴望也開始逐漸加重,唿籲大學擴招的聲音也越來越大,這個問題也讓徐清很是為難。
若按照他的意思,當然是擴招了,在他看來,大學應該是作為基礎教育的一環存在的,而不應該是什麽稀缺資源才對,真正進入專業的應該是碩士和博士才對,但對於徐清的這種想法,官員們顯然無法苟同,最為重要的一個問題倒不是財政的問題。
隨著宋朝這幾年對於殖民地統治的改革,宋朝如今平均每年能夠盈餘財政多達兩千萬貫,這筆錢足夠把如今的大學生數量擴大五倍左右了,他們之所以不想要擴招的原因,說到底其實還是更加崇拜精英教育罷了。
在他們看來,如今的大學生就像當年的舉子,至於碩士和博士則是像進士一樣,是擁有特權的階層,既然作為特權階層,人數就必須是要有限製的,而現在,如果大學生的數量擴大五倍,那麽碩士和博士也會擴大五倍,這就相當於未來整個特權階級也要擴大五倍,這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接受不了的。
這是最重要的原因,說到底還是偏見兩個字而已,在他們看來,作為大學生是一種榮譽,而如今越來越多的人能夠沾染這種榮譽了,這自然讓他們很不滿,人總是有虛榮心的,原本這種事情隻有極少數人能夠享受,而現在這個人數擴大到了五倍,而且如果此例一開,未來想必會一直擴張下去,到時候自己的特權不再,當然會引起許多人的恐慌。
當然還有許多其他的問題,比如說老師的數量嚴重缺額,這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盲目擴招也必然會使生員水平下降,到時候的大學生還能像現在這樣優秀麽,這也是一個很大的疑問,所以徐清想要推動還是有很大阻力的。
最後也隻能進行一定程度的妥協,那就是在全國選定三十所大學為重點大學,這些大學不進行擴招,依舊采取精英的標準,培養國家的重點人才,至於其他八十多所學校則進行擴招,至於生員的學費則由朝廷進行鋪貼,生員水平雖然會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對於普及大學教育來說無疑是一件好事,而重點大學,每一個人的補貼自然是更多,學費低廉,主要依靠考試來進入,是全國的最高學府,每年隻招收一千人,而其他八十所大學則招收五千人左右。
通過這種方式,大學生的數量就能從原本的每年十萬人變成五十萬人左右,這是巨大的進步,同時還有重點大學的存在,保證精英們始終能夠得到最好的教育,通過這種方式,才總算讓那些朝廷官員同意了徐清的意見,這可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而整個民間,則對於徐清的做法非常支持,畢竟上大學在以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但有了補貼之後,再想上大學,雖然依舊非常困難,但相比以前來說確實要容易許多了,這對於許多貧家子弟來說,不得不說是一個福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