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這就造成了中國的底層民眾相比起外國來說,麵對機會更加會去抓牢,這也是為什麽,凡是受到儒家思想影響的地方,幾乎都會有學區房的概念,這就是因為教育這個概念開始在中國紮根之後,在和平年代之下,隻要你肯讀書,然後願意讀書,並且有天賦,就能當官,做人上人,這是和平年代的上升通道,通過他,你就能擺脫貧窮的生活,走入更加美好的未來。


    放到現在也是如此,一個名牌大學和一個沒有名聲的三本大學,兩者之間的差距有多麽的巨大,想必上過大學的人都能夠明白,那是完全無法相提並論的,所以這也導致中國自古以來讀書就非常的刻苦用功,再加上人數眾多,每年考試的人數甚至要超過許多小國家的人口,這種規模的考試,導致中國的高考壓力巨大,但也同時誕生了無數傑出的人才。


    像日本、韓國、越南也大抵都是如此,儒家文化的影響之下,對於教育的重視是根深蒂固的,而相比起儒家文化來說,許多其他國家便沒有那麽重視教育了,比如說印度,這個國家的國家政策是全民免費的基礎教育,跟中國差不多,但是真正能夠做到的卻不多,在印度,大部分的男孩兒擁有受教育的可能性要遠遠高於女孩兒,在父母的眼中,給女孩兒讀書無疑是一件浪費金錢和浪費時間的事情,所以在印度,女性上學的比例非常的低。


    一個一千人的學堂,能夠有三十個女孩兒,這已經是很高的比例了,相比起中國來說,這無疑是巨大的差距,而像很多南美國家和非洲國家,則更是不重視教育,在他們的眼中,足球踢得好的人才叫做英雄,至於書念得好的人,則是大家瞧不起的對象,有些窮人對於讓孩子讀書也沒有什麽想法,在他們看來,與其讓孩子去讀書,還不如讓他早一點開始工作,賺錢養家要來的核算。


    即便這些國家和政府提供了免費的教育,他們也不願意去上,這種情況在中國是非常稀少的,至於現在,則是除非有特別的原因,不然根本不可能出現的場景,甚至在有些發達地區,不僅僅學費免除,甚至如果家庭困難連學雜費和夥食費也能相應免除,甚至還給你發錢,補貼家用,以此來讓孩子們進入學校讀書,從中可以看出,中國人到底有多麽的重視學習和教育。


    這在一個方麵雖然讓中國人的壓力越來越大,但在另外一個方麵也確實給中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著中國的建設,這才是如今的中國強大的原因,縱觀當今寰宇,凡是國家建設的好的,經濟發展水平先進的地方,要麽是基督教文明下的歐美,要麽就是儒家文化之下的中日韓以及新加坡、越南之類的地方,他們或多或少跟著兩種文明沾邊,這不得不說是兩種文明的先進性。


    這或許就是中國每每在戰亂年代死傷人數過多的原因,就像高考的時候那麽胸懷激烈是一個道理,在戰爭年代,你也沒有可能去參加什麽高考,這雖然隻是一次考試,但對於許多國家來說,想要組織起來,其實並不是一件特別的簡單的事情,因為在同一天,你要把所有的試卷送到國家的各個地方,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每一個人都要同時開始考試,這需要多少的精力去把這些試卷印刷以及放送下去,其難度可想而知。


    所以在很多發展中國家,他們的考試是根本不可能像中國一樣搞什麽高考之類的事情的,比如說印度,糟糕的交通設施以及各個聯邦參差不齊的教育水平,導致他們連教科書都是不統一的,在這種情況下搞聯考,無疑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而且教育水平也互相之間差距非常的大。


    在發達地區,他們的教育資源十分豐富,孩子們在這裏接受的教育幾乎跟發達國家的教育水平平齊,而在其他內部地區,教育資源則十分缺乏,教授英語的也大多都是一些印度本土人,其水平自然也不怎麽樣,這在中國也有這種情況,好的中學,幾乎全部都是請外教來教授英語,並且校園環境優美,設備完善,老師也都是國家教育出來最為優秀的一群人。


    但是其嚴峻情況遠遠沒有印度來的嚴重,在印度,是百分之十的人接受著良好教育,而百分之九十的人接受著惡劣的教育,而在中國,接受著良好教育的比例起碼在百分之七十左右,你隻要身處在城市之中,一般接受到的教育就不會太差,投影儀,電腦之類的設備總是有的,操場籃球場隨處可見,有一些或許還有體育館之類的建築,而這些在印度,隻有百分之十的人或許才能享受。


    至於說在這百分之七十之中又有多少接受著更好的教育,而剩下的接受著不怎麽樣的教育,那就僅僅隻是八十分和一百分的差距而已,差距雖然有,但並不是致命的,且也可以通過努力彌補,而剩下的則是六十分,甚至不及格的,這之間的差距,除非是天才,若隻是資質一般的小孩兒,是根本無法彌補的,印度便是這麽一個情況,百分之九十的人接受著非常落後的教育,一個老師甚至要兼三四門課,一個班級一百多個人,一堂課下來,你也根本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人聽懂了,有多少人又沒有聽懂。


    而在中國,大部分的孩子所受到的教育是不錯的,他們的專業課每一門都有單獨的老師教導,學校還會請外教來進行教育,該有的東西也都有,一個班平均下來四五十個人,雖然相比起歐洲來說要多一些,但是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能夠做到這一點已經非常不容易了,至於剩下的百分之三十,國家也在不停的改善著他們的教育水平,比如說鄉村教師的計劃,還有大學生下鄉教育可以獲得補貼之類的方式,來讓貧困地區的學生也可以受到不錯的教育,這是中國正在切實進行的工作,而這一點在印度,你是很難感受到的,事到如今,印度建國已經有七十三年的時間了,可文盲率卻依舊有百分之三十左右,這在中國簡直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從中可以看出,中國人到底有多麽的重視教育,而中國人為什麽會重視教育,就是因為中國自古以來,在和平年代的上升渠道,便就是讀書而已,現在很多人說讀大學沒有用,還不如去做生意,可是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漸完善,想要靠做一些簡單的生意便發家致富,這實在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而讀書也就成了唯一的選擇。


    而讀書之中,尤其以重點大學為重中之重,無論是社會還是國家,對於重點大學的孩子一般都會寄予厚望,國家的投資也是非常的多,培養出來的人才自然也非常的多,這便是讀書的作用,在中國,一個底層的孩子最容易翻身的一條路,也就是讀書了,而在戰爭年代,自然是做軍人更加容易翻身了。


    和平年代,一個普通家庭的孩子去參軍,若想要在軍隊中做出一番什麽樣的事業,這是非常難的,而在戰爭年代,一切的關係、資曆都將成為廢紙,隻有戰鬥經驗才是最為重要的,而到了這個時候,勝者為王則是必然的事情,即便領導者或許依舊希望是自己的親信率領軍隊去征戰,但士兵們卻不會願意聽從一個愚昧的領袖,他們更願意聽從一個能讓他們活下來的領袖,這就導致在戰亂年代,一介平民,驟然登上高位的人,有非常多的例子,朱元璋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一介最為底層的平民,甚至還當過乞丐,最後憑借自己的能力成為一朝天子,這樣的人生,或許也就隻能發生在中國這片不太重視出生的土地上了。


    把問題再繞迴來,戰爭是動蕩的,而公布如今朝堂之上的局勢,則會讓本來太平的社會出現不和諧的聲音,這是皇帝和宰相文臣集團都不願意看到的事情,兩方爭鬥,誰都不希望自己是鷸蚌,讓別人成為漁翁,所以這種事情自然是要絕對保密的,在百姓看來,他們所知道的,其實就是有關新大陸政治製度是否需要改革的爭議而已。


    而在這個問題上,徐家顯然有兩種聲音,徐清不支持改革,認為如今的製度是對於新大陸更為有利的製度,應該讓它繼續發展下去,而徐安則認為應該支持改革,廢除如今新大陸如今的製度,而采用宋朝本土的製度來對新大陸加以管理,因為意見不合,所以雙方發生了爭吵,然後徐清宣布,把徐安掃地出門,驅逐出徐家了。


    老百姓的第一反應自然是極為詫異的,站在他們的角度,這僅僅隻是意見之爭而已,根本沒有上升到需要斷絕父子關係的程度,畢竟僅僅隻是政見而已,又何必做這樣的事情,很多人甚至開始私底下猜測兩人之間是不是發生了其他的事情,當然,沒有人會往朝廷爭鬥這個方向去想,而是往一些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向去想。


    比如說徐安偷了父親的情人之類的方向,雖然徐清為官一向剛正不阿,在私生活上更是嚴格要求自己,但是在老百姓心中,對於大官的印象難免就是三妻四妾的,即便是徐清這樣的人,也不能免俗,好像不三妻四妾就不能顯示出身為宰輔的權勢之盛來似得,反正小道消息是此起彼伏,僅僅一天的時間,便編出了無數的八卦出來,甚至還有人動作快,都編好了段子,等到各地茶館一開張就立刻就著報紙講起來了,活靈活現,好像他真看見了徐清和徐安吵架似得。


    這報紙發布聲明的第一天,就在這樣的玩笑聲中結束了,這個時候,顯然除了八卦的欲望之外,並沒有人把他太當做一迴事,隻是最多嚼舌根,罵一罵徐安說他是個孽子而已,但罵的人也不多,畢竟是因為政見不合才導致的父子關係斷絕,不像一些其他的理由,觸犯人倫之類的事情,老百姓的忍受度還是夠高的。


    而這也是徐清所希望的,對於徐安做出的決定,徐清不太能夠接受的,但徐安終究是自己的孩子,若是徐王氏這個母親到他家門口一跪,那徐安的名聲可就真的臭了,在這個官場上,名聲對於一位官員來說意味著什麽,沒有人比徐清更加清楚,所以盡管徐安不聽自己的話,但徐清還是心軟了,最後選擇用這種方式來劃清界限給百官來看,也是無可奈何中的最優選擇了。


    當徐安看到今天早上的報紙時,神情也總有些低落,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但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徐安做出了這個選擇也無從偏薄,他也一直告訴自己沒錯,可看著上麵父親寫下的話語,徐安還是忍不住流下淚來,政見不合而斷絕父子關係,父親,您這是盡了最大的能力保護我啊,徐安並不笨,自然能夠明白徐清的良苦用心,這一頓飯,徐安再也沒有吃下去,隻是跪在地上,向著徐府的方向拜了拜,有丫鬟走過,見到老爺如此,心中也是驚訝,徐安一向冷漠,對於下人也同樣如此,如今卻淚流滿麵,這讓整個徐家的氣氛都變得不怎麽好了起來。


    這第一天便就在各方的討論中結束了,就當眾人以為事情該結束的時候,但緊接著更讓人咋舌的事情就發生了,那就是從第二天開始,登報要求斷絕父子關係的人,整整占了汴京四大城市報紙的版麵,統計下來,全部都是三品以上的大員,斷絕父子關係著,多達一百五十多人!


    整個大宋朝立即被這個消息,驚訝的掉了一地的下巴。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平淡為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銘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銘哀並收藏平淡為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