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事實證明,報社所言非虛,這位李德的工作能力確實稱得上優秀,在同僚之中也享有崇高的聲望,更為關鍵的是這個人非常的宅心仁厚且為官清貧,這一點讓徐清很是奇怪,宋朝可以說是中國曆史上對待知識分子最好的一個朝代了,而為官者更是知識分子中最頂層的那一批,這些人的工資可都是高了去了,絕對可以號稱年薪百萬了,像李德這樣的路級官員,一年的薪水加上福利大概有五十萬貫左右,折合白銀大概在三十萬兩,相當於現代人民幣三百萬左右,這樣一筆收入,即便不貪汙,李德也不可能過的清貧,所以剛開始看到這條的時候,徐清心裏是很疑惑的,甚至因為懷疑,都對李德的品德產生了質疑,以為他是王婆賣瓜,為了進官而裝出一副很窮苦的樣子,以此來博得大眾的好感,是在那炒作呢。
可後來徐清這才知道,李德確實過的很清貧,而他清貧的原因,則是他把他大部分的工資都拿了出來,捐助給了秦鳳路那些學習成績很好,但讀不起書的人,每年留下來的錢隻剛好夠自己全家用,外加請三個丫鬟仆役的錢,然後把剩下的錢全部拿出去給捐了,因此才過的如此清貧。
聽到這個消息,徐清心裏不由得對自己的猜測而感到羞愧,同時對李德的品行感到十分的敬佩,拿公家的錢去做好事這誰都願意,畢竟那不是自己的錢,到時候把錢花出去,名聲是自己的,而欠下的錢卻隻需要侯任者來承擔就是了,隻要是沒什麽節約精神的官員,大部分都會那麽做,所謂債留子孫,在這裏則是債留下一屆,這也直接導致宋朝各地方衙門的負債是年年上漲,尤其是那些越窮的地方,為了留住百姓在自己的轄區工作(轄區內人口增長情況也是朝廷考核地方官員的一項重要指標。
如果在其任內,人口增長有明顯提高,那麽該官員的品級就會越好,若是沒有提高則會降低,而若是負增長了,那這官員或許就得降級調任了,所以每一屆官員為了讓自己治下的子民留下來,可謂是用盡了手段,為的就是避免自己再重新迴到底層),其中有些人便給自己轄區內的百姓各種福利,或者是減稅,讓老百姓和商業公司少承擔稅收,以此來增加就業,從而帶動當地經濟,隻要經濟活了,老百姓自然也不願意背井離鄉去往遙遠的大都市討生活,便會留下來,這就是許多官員非常單純的想法。
但事實卻並不是如此,減稅自然是好事,給老百姓好的福利,這自然也是好事,但這些都必須要遵循經濟規律才行,像昆山府和汴京城,他們當然能那樣做,因為他們的稅收非常的高,減稅並不會影響當地衙門的日常工作,反而會讓商業更加活躍,城市更加發達,在這種地方施行減稅,無疑是一件好事。
可對於這些比較偏遠的地方,稅收本來就沒有多少,再這麽一減自然就更加少了,而許多基礎設施可是需要錢的,這同樣也是朝廷吏部考核地方官員政績的重要指標,就是看他在任期內到底修了多少的路,又把道路維護到了什麽程度,這些都是考核指標之一,而修路的錢可不便宜,尤其是對於一些偏遠地區的窮縣來說,就更是如此了,雖然朝廷也對這些貧困縣提供了一定的資金,讓他們可以少一些壓力,可這些錢畢竟隻占一小部分,大頭還是需要當地自己來出的。
而因為大量的減稅,這些錢自然是不可能從地裏長出來的,所以最後的辦法也就隻能向銀行貸款,借錢去修路建造城市建設了,這樣的做法最開始是流行在大都市之中的,因為大都市的建設,非常的迅速,而如今這個時代,又是一個技術推陳出新特別快的年代,許多東西,如今還是新事物,等十年之後,就變成了老古董該被放進陳列櫃之中了,而在這樣的時代洪流之中,國際大都市自然是最能體會其中變化的地方了。
而大都市的賦稅當然遠遠不是窮鄉僻壤能夠相比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昆山府人口如今加上郊區大概在三百萬左右,而秦鳳路的人口則是在七百萬左右,若是論土地麵積,那昆山府大概隻有一萬平方公裏左右,而秦鳳路則有四十萬平方公裏,兩者之間相差四十倍,其中自然資源的差距自然也是一目了然了,可是昆山府一年的生產總值卻是在五十億貫左右,而秦鳳路則是在二十七億貫,明明人口超過一半有餘,但生產總值卻不過二分之一,這代表了什麽,也就是說昆山府的老百姓人均生產總值是秦鳳路老百姓的四倍,這是一個極為可怕的數字,即代表了如今宋朝的地區不平等,也代表了昆山府與秦鳳路之間衙門收入的不同,是完全不可相提並論的。
但是就算有再多的錢,對於這樣的大都市來說卻是不夠的,因為他們所需要建設的東西太多了,對於一座縣城來說,僅僅交通而言,他們隻需要建起一些像樣的土路然後維護好他們就行了,西部大多數的縣城也就是如此了,除了一些交通樞紐擁有鐵路之外,如今鐵路最集中的地方還是華北華中和華東地區,還有華南沿海,也就是如今珠三角地區而已,其餘地方是很難看到的。
而大都市則不同,地鐵、高速、環路、輕軌、鐵路、港口,這些在昆山府都應有盡有,同時城市之中每年還要增加大量的雕塑,藝術館,博物館,展覽館以及為了凸顯出大都市繁華所建設出來的恢弘大樓,這些都需要大量的錢,尤其是隨著生活水平的發展,生活在大都市中的老百姓已經從要活下去,變成了要活得好了,所以他們開始對醫療、教育、衛生、環境有了相應的要求。
他們需要更好的普遍醫療,需要自己的孩子能夠接受到良好的教育,需要自己的孩子不用生活在汙水橫流的城市,這就需要大都市建立起龐大的下水道係統以及生活用水管道,這些都需要大量的投資,還有環境,如今大都市的環境大多數都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起色,可幾年前卻並不是這樣的,那個時候所有大城市的周圍,幾乎都是各種各樣的工廠,有的是輕加工廠,還有的是則是重工業,每天向空氣中排放著大量的滾滾濃煙,而在地上則是流淌著五顏六色的七彩汙水,那個時候大都市的天空常常是灰色的,有的時候你甚至一個月都看不到藍色的天空,綠色的植物上到處都是灰蒙蒙的一層塵埃,再鮮豔的顏色隻要暴露在空氣之中,沒過多久就會變成一件灰色的物品,整個城市都讓人非常壓抑。
這種狀況持續了很長時間,直到有一次整個昆山府陷入霧霾之中長達三個月的時間,而在這三個月的時間裏,光是馬車相撞或者是車撞人的事故就發生了上萬起,死亡人數也是超過了三千人,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霧霾將五米之外的視線全部遮擋,這樣恐怖的霧霾,所造成的支氣管疾病和肺病,在這三個月中總共奪走了三萬人的生命,給整個昆山府所有的老百姓身上都添加了一種悲情的色彩。
在那一段時間裏,幾乎整個昆山府無論你走到哪裏,到處都能聽到亡者家人哭泣的聲音,城市裏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白番,讓整座城市都有一種異常壓抑的氣氛,這種感覺無疑是讓人難受的,到最後,城市裏首先出現了第一批環保者,他們大多數都是科學家或者是研究者,在他們的帶領下,整個昆山府成為了宋朝環境保護的源頭,並且快速影響了整個長江流域,而因為這一起重大事件,朝廷也很重視,畢竟昆山府是整個宋朝最為繁華的幾處大都市,那裏是絕對不能出現大亂子的,再加上徐清從中推波主流,一個關於重工業廠退出大都市轄區的行政命令便開始在昆山府執行起來。
這道命令,其具體行動就是將所有重汙染企業搬出昆山府轄區之內,移動到其他城市去,這看起來自然是治標不治本的事情,畢竟這些工廠搬出去之後,雖然不會在昆山府產生汙染了,但還是會去汙染其他地方啊,這不是做了跟沒做一樣麽。
但是要知道,這個時代可沒有什麽好的保護環境的方法,什麽汙水處理廠,在這年頭還沒發明出來呢,在這種狀況下,把工廠搬出去,顯然是唯一的解決辦法了,至於那些汙染的地方,那也是無能為力的,就像當年的倫敦,經曆了一場大規模的霧霾之後,英國政府痛定思痛之後,決定保護環境,控製汙染源頭,那個時候,大量的工廠被下令從倫敦以及郊區和周圍縣市中搬離,其中汙染不是特別嚴重的留下英國,隻是搬到偏遠的地方去,而那些汙染特別嚴重的則是直接搬到海外,讓他們遠離本土,以免汙染英國人的生存環境。
這就是唯一的辦法,如今宋朝能做的也就是這樣了,畢竟昆山府與殖民地相比,傻子都知道,朝廷應該更照顧誰的利益,至於那些殖民地,他們可真的沒有精力去管,而在這個過程中,這些工廠的搬遷當然需要大量的錢,且這些工廠大多是私人的,原本在這裏做的好好的,現在突然說要搬,他們自然是不樂意的,畢竟這樣大規模的整廠搬遷,所需要花費的金錢可是十分龐大的一個數字,他們這些商人又怎麽可能願意出呢?
朝廷對此也很是體諒,他們也十分清楚,這些工廠的主人,大部分都是跟銀行借貸來開工廠的,本身就沒什麽錢,工廠賺的錢,大頭也都睡被銀行拿去還債了,讓他們再背上遷廠的錢,估計隻能跳樓才行了,所以後來朝廷也跟這些商人們商量,最後以雙方各出一半的方式,談妥了這件事情,而這自然也給昆山府帶來了龐大的稅收壓力。
當時擺在昆山府知府麵前的,隻有兩條路,一條就是向老百姓征稅,從而解決這筆巨大的拆遷款,這對於知府來說,顯然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畢竟老百姓是不喜歡征稅的,即便這個稅征上來是為了他們的身體和周遭的環境著想,但他們也是不願意的,人總討厭拿自己的錢去做維護公益的事情,隻有到這個國家進入發達狀態的時候,這樣的人才會多起來,而現在的宋朝,顯然還不是,所以這條方法,知府自然不能夠用,畢竟他作為當地的父母官,吏部考核的時候,也是需要調查當地民風的,要是民風過差,未來的仕途就會變得非常危險,對於這樣的事情,他自然是不願意插一腳的,而剩下的一條路,也是唯一的一條路,就是向銀行借錢了。
這無疑是最簡單的一條路,要想征稅,還要開無數會來討論,到最後怎麽征稅,征收哪一部分的稅,都需要一一商榷,等做完了這一屆,如今的知府也大概可以下台了,功勞則隻會算在下一屆的頭上,這樣的事情又有什麽意思,而跟銀行借錢並不困難,雖然在此之前,朝廷的地方衙門跟銀行借錢的並不多,但是中央的企業集團和私人財團跟銀行借錢的事情已經非常普遍了,並且形成了一套十分完整的體係,地方衙門想要借錢,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像昆山府這樣的大城市,借錢簡直是太簡單了,因為銀行根本就不需要擔心,城市會還不出錢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昆山府最後采取了後一種辦法,並且成功的將工廠全部搬遷了出去,最後用了三年的時間,利用衙門節約出來的賦稅還上了這個窟窿,這是整個宋朝第一次地方衙門向銀行借錢的案例,而自此之後,這種借債的方案,便在全國後火速流行起來,各大衙門,都或多或少開始向銀行借錢,這一段時間,也成為了銀行大發展的時間。
(本章完)
可後來徐清這才知道,李德確實過的很清貧,而他清貧的原因,則是他把他大部分的工資都拿了出來,捐助給了秦鳳路那些學習成績很好,但讀不起書的人,每年留下來的錢隻剛好夠自己全家用,外加請三個丫鬟仆役的錢,然後把剩下的錢全部拿出去給捐了,因此才過的如此清貧。
聽到這個消息,徐清心裏不由得對自己的猜測而感到羞愧,同時對李德的品行感到十分的敬佩,拿公家的錢去做好事這誰都願意,畢竟那不是自己的錢,到時候把錢花出去,名聲是自己的,而欠下的錢卻隻需要侯任者來承擔就是了,隻要是沒什麽節約精神的官員,大部分都會那麽做,所謂債留子孫,在這裏則是債留下一屆,這也直接導致宋朝各地方衙門的負債是年年上漲,尤其是那些越窮的地方,為了留住百姓在自己的轄區工作(轄區內人口增長情況也是朝廷考核地方官員的一項重要指標。
如果在其任內,人口增長有明顯提高,那麽該官員的品級就會越好,若是沒有提高則會降低,而若是負增長了,那這官員或許就得降級調任了,所以每一屆官員為了讓自己治下的子民留下來,可謂是用盡了手段,為的就是避免自己再重新迴到底層),其中有些人便給自己轄區內的百姓各種福利,或者是減稅,讓老百姓和商業公司少承擔稅收,以此來增加就業,從而帶動當地經濟,隻要經濟活了,老百姓自然也不願意背井離鄉去往遙遠的大都市討生活,便會留下來,這就是許多官員非常單純的想法。
但事實卻並不是如此,減稅自然是好事,給老百姓好的福利,這自然也是好事,但這些都必須要遵循經濟規律才行,像昆山府和汴京城,他們當然能那樣做,因為他們的稅收非常的高,減稅並不會影響當地衙門的日常工作,反而會讓商業更加活躍,城市更加發達,在這種地方施行減稅,無疑是一件好事。
可對於這些比較偏遠的地方,稅收本來就沒有多少,再這麽一減自然就更加少了,而許多基礎設施可是需要錢的,這同樣也是朝廷吏部考核地方官員政績的重要指標,就是看他在任期內到底修了多少的路,又把道路維護到了什麽程度,這些都是考核指標之一,而修路的錢可不便宜,尤其是對於一些偏遠地區的窮縣來說,就更是如此了,雖然朝廷也對這些貧困縣提供了一定的資金,讓他們可以少一些壓力,可這些錢畢竟隻占一小部分,大頭還是需要當地自己來出的。
而因為大量的減稅,這些錢自然是不可能從地裏長出來的,所以最後的辦法也就隻能向銀行貸款,借錢去修路建造城市建設了,這樣的做法最開始是流行在大都市之中的,因為大都市的建設,非常的迅速,而如今這個時代,又是一個技術推陳出新特別快的年代,許多東西,如今還是新事物,等十年之後,就變成了老古董該被放進陳列櫃之中了,而在這樣的時代洪流之中,國際大都市自然是最能體會其中變化的地方了。
而大都市的賦稅當然遠遠不是窮鄉僻壤能夠相比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昆山府人口如今加上郊區大概在三百萬左右,而秦鳳路的人口則是在七百萬左右,若是論土地麵積,那昆山府大概隻有一萬平方公裏左右,而秦鳳路則有四十萬平方公裏,兩者之間相差四十倍,其中自然資源的差距自然也是一目了然了,可是昆山府一年的生產總值卻是在五十億貫左右,而秦鳳路則是在二十七億貫,明明人口超過一半有餘,但生產總值卻不過二分之一,這代表了什麽,也就是說昆山府的老百姓人均生產總值是秦鳳路老百姓的四倍,這是一個極為可怕的數字,即代表了如今宋朝的地區不平等,也代表了昆山府與秦鳳路之間衙門收入的不同,是完全不可相提並論的。
但是就算有再多的錢,對於這樣的大都市來說卻是不夠的,因為他們所需要建設的東西太多了,對於一座縣城來說,僅僅交通而言,他們隻需要建起一些像樣的土路然後維護好他們就行了,西部大多數的縣城也就是如此了,除了一些交通樞紐擁有鐵路之外,如今鐵路最集中的地方還是華北華中和華東地區,還有華南沿海,也就是如今珠三角地區而已,其餘地方是很難看到的。
而大都市則不同,地鐵、高速、環路、輕軌、鐵路、港口,這些在昆山府都應有盡有,同時城市之中每年還要增加大量的雕塑,藝術館,博物館,展覽館以及為了凸顯出大都市繁華所建設出來的恢弘大樓,這些都需要大量的錢,尤其是隨著生活水平的發展,生活在大都市中的老百姓已經從要活下去,變成了要活得好了,所以他們開始對醫療、教育、衛生、環境有了相應的要求。
他們需要更好的普遍醫療,需要自己的孩子能夠接受到良好的教育,需要自己的孩子不用生活在汙水橫流的城市,這就需要大都市建立起龐大的下水道係統以及生活用水管道,這些都需要大量的投資,還有環境,如今大都市的環境大多數都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起色,可幾年前卻並不是這樣的,那個時候所有大城市的周圍,幾乎都是各種各樣的工廠,有的是輕加工廠,還有的是則是重工業,每天向空氣中排放著大量的滾滾濃煙,而在地上則是流淌著五顏六色的七彩汙水,那個時候大都市的天空常常是灰色的,有的時候你甚至一個月都看不到藍色的天空,綠色的植物上到處都是灰蒙蒙的一層塵埃,再鮮豔的顏色隻要暴露在空氣之中,沒過多久就會變成一件灰色的物品,整個城市都讓人非常壓抑。
這種狀況持續了很長時間,直到有一次整個昆山府陷入霧霾之中長達三個月的時間,而在這三個月的時間裏,光是馬車相撞或者是車撞人的事故就發生了上萬起,死亡人數也是超過了三千人,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霧霾將五米之外的視線全部遮擋,這樣恐怖的霧霾,所造成的支氣管疾病和肺病,在這三個月中總共奪走了三萬人的生命,給整個昆山府所有的老百姓身上都添加了一種悲情的色彩。
在那一段時間裏,幾乎整個昆山府無論你走到哪裏,到處都能聽到亡者家人哭泣的聲音,城市裏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白番,讓整座城市都有一種異常壓抑的氣氛,這種感覺無疑是讓人難受的,到最後,城市裏首先出現了第一批環保者,他們大多數都是科學家或者是研究者,在他們的帶領下,整個昆山府成為了宋朝環境保護的源頭,並且快速影響了整個長江流域,而因為這一起重大事件,朝廷也很重視,畢竟昆山府是整個宋朝最為繁華的幾處大都市,那裏是絕對不能出現大亂子的,再加上徐清從中推波主流,一個關於重工業廠退出大都市轄區的行政命令便開始在昆山府執行起來。
這道命令,其具體行動就是將所有重汙染企業搬出昆山府轄區之內,移動到其他城市去,這看起來自然是治標不治本的事情,畢竟這些工廠搬出去之後,雖然不會在昆山府產生汙染了,但還是會去汙染其他地方啊,這不是做了跟沒做一樣麽。
但是要知道,這個時代可沒有什麽好的保護環境的方法,什麽汙水處理廠,在這年頭還沒發明出來呢,在這種狀況下,把工廠搬出去,顯然是唯一的解決辦法了,至於那些汙染的地方,那也是無能為力的,就像當年的倫敦,經曆了一場大規模的霧霾之後,英國政府痛定思痛之後,決定保護環境,控製汙染源頭,那個時候,大量的工廠被下令從倫敦以及郊區和周圍縣市中搬離,其中汙染不是特別嚴重的留下英國,隻是搬到偏遠的地方去,而那些汙染特別嚴重的則是直接搬到海外,讓他們遠離本土,以免汙染英國人的生存環境。
這就是唯一的辦法,如今宋朝能做的也就是這樣了,畢竟昆山府與殖民地相比,傻子都知道,朝廷應該更照顧誰的利益,至於那些殖民地,他們可真的沒有精力去管,而在這個過程中,這些工廠的搬遷當然需要大量的錢,且這些工廠大多是私人的,原本在這裏做的好好的,現在突然說要搬,他們自然是不樂意的,畢竟這樣大規模的整廠搬遷,所需要花費的金錢可是十分龐大的一個數字,他們這些商人又怎麽可能願意出呢?
朝廷對此也很是體諒,他們也十分清楚,這些工廠的主人,大部分都是跟銀行借貸來開工廠的,本身就沒什麽錢,工廠賺的錢,大頭也都睡被銀行拿去還債了,讓他們再背上遷廠的錢,估計隻能跳樓才行了,所以後來朝廷也跟這些商人們商量,最後以雙方各出一半的方式,談妥了這件事情,而這自然也給昆山府帶來了龐大的稅收壓力。
當時擺在昆山府知府麵前的,隻有兩條路,一條就是向老百姓征稅,從而解決這筆巨大的拆遷款,這對於知府來說,顯然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畢竟老百姓是不喜歡征稅的,即便這個稅征上來是為了他們的身體和周遭的環境著想,但他們也是不願意的,人總討厭拿自己的錢去做維護公益的事情,隻有到這個國家進入發達狀態的時候,這樣的人才會多起來,而現在的宋朝,顯然還不是,所以這條方法,知府自然不能夠用,畢竟他作為當地的父母官,吏部考核的時候,也是需要調查當地民風的,要是民風過差,未來的仕途就會變得非常危險,對於這樣的事情,他自然是不願意插一腳的,而剩下的一條路,也是唯一的一條路,就是向銀行借錢了。
這無疑是最簡單的一條路,要想征稅,還要開無數會來討論,到最後怎麽征稅,征收哪一部分的稅,都需要一一商榷,等做完了這一屆,如今的知府也大概可以下台了,功勞則隻會算在下一屆的頭上,這樣的事情又有什麽意思,而跟銀行借錢並不困難,雖然在此之前,朝廷的地方衙門跟銀行借錢的並不多,但是中央的企業集團和私人財團跟銀行借錢的事情已經非常普遍了,並且形成了一套十分完整的體係,地方衙門想要借錢,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像昆山府這樣的大城市,借錢簡直是太簡單了,因為銀行根本就不需要擔心,城市會還不出錢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昆山府最後采取了後一種辦法,並且成功的將工廠全部搬遷了出去,最後用了三年的時間,利用衙門節約出來的賦稅還上了這個窟窿,這是整個宋朝第一次地方衙門向銀行借錢的案例,而自此之後,這種借債的方案,便在全國後火速流行起來,各大衙門,都或多或少開始向銀行借錢,這一段時間,也成為了銀行大發展的時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