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輔大人,現在可以跟奴才一起去見陛下了嗎?”等過了良久,徐清的批示還沒有寫完,這是一封來自東非總督的信件,上麵寫了關於非洲未來五年的建設報告,是的,這是一位新上任的東非州牧,自從宋朝規定皇親國戚隻能擔任名義上的總督之後,大量的總督也已經納入到了朝廷體係之中,他們雖然沒有總督的頭銜,卻擁有總督的權利,他們的正式名稱是州牧,這是一個非常古老,需要追溯到漢代的稱號,但如今卻被用來形容這些實權官員,但因為總督這個稱唿,當地老百姓已經叫慣了,所以一時之間倒也不好改變,便也人雲亦雲,當地一直還是叫這些州牧為總督,算是一種習慣了。
而徐清對此也算是起了一點推波助瀾的作用,他本意就不希望皇室的權利過大,即便僅僅隻是擔任一個總督的頭銜,這也讓皇室的許多人在當地擁有了特別大的權利,畢竟當地的老百姓可不知道,這些人到底是誰,以聽他們是總督,就會害怕,而現在宋朝給他們送來了第二個總督,並且掌管全局,如此一來,這些皇親國戚的家奴在租界區中便會相應的不再那麽飛揚跋扈,這是徐清希望看到的,一個國家,皇親國戚的勢力如果過於強大,就會幹涉到官員的權利,而官員是層層選拔出來的,而皇親國戚是由血統認定的,在血統和學識這兩點上,徐清顯然更相信學識這一點,所以對於當地人這樣的叫法,他是采取默認的態度的,甚至在宋朝本土,他也是在有意無意的推行著管州牧叫總督的做法,以此來削弱權貴階級的力量,從而讓有才華的人可以盡量施展自己的才華,不需要被那些權勢者所牽絆。
這或許也是徐清能夠獲得官員如此擁戴的原因吧,尤其是年輕的官員,他們最想要的便是用自己的努力,改變這個國家,可這個國家變成今天這樣,並不是沒有原因的,總是因為有一部分人在依靠這個國家獲得利益,所以他才不願意改變這個國家的現狀,而徐清卻能夠幫助他們,讓那股力量不作用到他們的身上,讓他們可以放心大膽的去實踐自己的想法,並且憑借著自己的才華,一步步登上適合自己的位置,試問有這樣不搶功勞,不羅嗦的好領導,誰不喜歡?
這就是徐清如今在朝廷地位固若金湯的原因,這不僅僅源於他來自未來的知識正在改造著這個國家,這最多隻能讓大家尊敬他而已,但想要人們愛戴他,自然還是要會做人,在這一點上,徐清無疑是做的非常好的,對於那些權貴,他並不與他們作對,但也從來不會奉承他們,而在有為的官員與皇親國戚之間,大多數情況下,徐清都會站在那些年輕官員的身邊,用這種方法,徐清才能在短時間內在宋朝的內部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屬於自己的官員集團,他們大多都是實幹派的年輕人,擔任著國家重要機構的職位,掌握著權利,並且有一顆報效國家的心,這也是徐清能夠使這個國家如此快速的踏上工業化的最關鍵的原因。
畢竟宋朝如此巨大的一個國家,要改革,牽扯到的東西是方方麵麵的,不僅僅是上層會有巨大的壓力,便是下層不理解徐清的人也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壓力,就像當年鴉片戰爭的時候,英國人的艦船停在廣州港外,廣州人看到那巨大的鐵甲艦竟然說出那是妖怪,需要用狗血淋上去,才能破解這些妖怪之法,又比如詹天佑要在北京和天津之間修建一條鐵路,卻因為當地百姓認為火車是邪物,會招來厄運而拖延了幾年的時光這才最後得以建成,這些矛盾在宋朝也一樣會有。
而徐清是不可能一個個去解決的,這就需要有人來幫助他,從這一點上來說,徐清遇到的問題跟王安石差不多,那就是才華很高,但心中的目標則更高,這個時候,有一批好戰友和好學生無疑就非常重要了。
而王安石和徐清的選擇,也讓他們最後走向了不同的地方,從這一點上來說,徐清無疑是成功的,他選擇的大多數戰友,基本上品質都還不錯,雖然也有貪汙等劣跡事件出現,可在大是大非上,還是很經受的住考驗的,更為關鍵的是,這些官員並非是混吃等死,或僅僅隻是要升官而已,他們更多的還是想要在政治上實現自己的抱負,讓老百姓記住自己,所以他們的辦事效率特別的高,至於瑕疵,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一點,徐清也隻能得過且過,畢竟既要讓驢幹活,還不給吃的,那簡直是聞所未聞的事情了。
而如今這位東非總督,便是一位剛剛上任的中年官員,他是徐清最早的一位學生,能力並不出色,但關鍵的是沒有犯過什麽大錯,對人溫和,有點老好人的感覺,所以已然四十多歲了,卻依舊在六品左右的地位徘徊,若不是這一次東非州牧的人選正好需要這樣一位老成持重,不惹事的官員,他或許會在這個位置待到死,永遠也不可能來到五品這個階級。
但恰好因為如今的東非正好經曆過了一次戰亂,這場戰亂是由當地漢族商人,過度使用當地民力,且久久不負工錢,拖欠工資所引起的,最後泛濫到整個租界區,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死亡人數也創下了一個新的記錄,光是漢族死亡人口就超過了一千人,至於東非的本地人,則更是在三萬左右,這樣一個數字放在戰爭之中或許並不覺得多,可這是在和平年代,這樣的死亡數字,著實讓人感到驚駭。
更何況東非地區擁有大量的煤炭和原始森林資源,且人口眾多,是宋朝十分寶貴的一塊殖民地,它連接紅海與印度洋,也是十分重要的商業貿易港口,在這樣的地方,出現這麽大的亂子,作為宗主國,宋朝自然需要進行一番處理,其中第一件事,就是更換如今東非的州牧,以此來平息當地土著的怨氣。
如今的宋朝雖然立於世界的頂點,可是也因為富裕程度上來了,導致人們的同情心開始慢慢泛濫起來的,再加上地方殖民地也漸漸開始吸收宋朝先進的文化,開始出現了一些仿照宋朝工廠搭建起來的簡易工坊,這些工坊雖然非常的簡單,但也能生產出威力驚人的武器,所以宋朝士兵的死亡率也是越來越高,這當然給許多宋朝的老百姓帶來了很不好的感受,畢竟那些死去的人,極有可能是他們的親人,朋友,丈夫或者是父親,所以後來在民意的引導下,對待殖民地的百姓們,朝廷也出台了一係列的法律,雖然漢族依舊處於至高的位置,天然在所有族群中位於領袖的地位,但是漢族人口若欺負過頭了的話,也將會受到一些嚴厲的懲罰,而不再單單是判一點錢這麽簡單了。
因此當地老百姓的想法,朝廷也需要顧慮到,開除掉當今的州牧,這自然是最能展現誠意的,再加上這位州牧本來也不想再待在這裏了,對於朝廷來說,這裏是戰略要地,可對於來這裏當官的人來說,這裏卻是一處遠離故土的地方,中國人一向戀愛自己的故鄉,除非迫不得已,又有誰願意來到一塊不熟悉的地方呢,即便他在這裏是土皇帝,可依舊感覺不到什麽開心,平日裏大多時間也是埋頭於工作之中,現在出了這樣的事情,便是連工作也沒有了熱情,現在朝廷讓他迴去,自然是求之不得,所以很快就收拾好了包袱,等待著朝廷任命的新州牧來交接手中的事情,便急著要迴去了。
而要尋找一個接替他的人,卻並不容易,一般的官員都不太願意去當什麽租界的州牧,覺得這是一份非常沒意思的工作,而願意去的人,則是都希望在殖民地幹出一番大事業的,不然誰又願意忍受孤身一人前往萬裏之遙的地方,不允許攜帶任何親人的痛苦呢?
這是宋朝律法明確規定的,之所以會這樣不近人情,也實屬無奈之舉,畢竟州牧不像縣令那樣權利比較小,且如今在本土許多職責都被分配到了具體的部門,一位縣令具體的職權已經是越來越少了,所以子女隨同並不會有什麽關係,可租界的州牧卻不同,他們遠離本土,國家的觸手並不像在國內那樣,可以對他們進行實時監控,在行動上,他們有著很大的自主權,並且雖然他們管理的區域名義上是一個租界,但其實整個殖民地也在他們的管理之內,隻不過礙於當地民族的情緒,才會把他當做一個國家而已,其實這些殖民地大部分行動租界都是參與的,而州牧顯然是主導人。
像這樣的租界加殖民地,總人口最少也在幾百萬上下,這可比宋朝的縣人口要多得多的,並且大小也在百萬平方公裏左右,在這種規模之下,州牧又擁有著極大的權利,並且還擁有軍隊,朝廷自然不可能放心讓他帶著家人一起前往,不然到時候要是造反了,連個威脅的資本都沒有不是嗎?
雖然要說造反的人也不在乎自己的妻女子嗣,可終究大多數人還是在乎的,這樣做,起碼能夠杜絕大部分人做出有害於國家的事情,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所以在這樣殘忍的製度下,還願意前往租界擔任州牧的,大多數都是有理想有抱負的,希望在租界闖出一片天地,然後迴國作為一份資本,可以讓自己繼續往上爬的,要知道州牧雖然不像總督級別那麽高,可也是正四品的官員,隻要迴國,就起碼是道(相當於現在的省)級別的官員,甚至要是有點背景的話,直接能成為京官也說不定,這對於許多底層官員來說,無異於是升官之階了,但是這一點恰恰是徐清所不能允許的。
如今的東非殖民地,需要的是修生養息,而不是大動幹戈,這就讓許多想要一展抱負的年輕人頓時間偃旗息鼓了,什麽都不做,隻是當一個調和關係的官員,這種事又麻煩,做成了也沒多少功勞,又有誰願意去做呢?
所以最後隻能讓這位叫做李德的官員前去了,他是十一年前考中的進士,名次並不高,那時科舉製度還沒有改革,所以最開始連續三年的時間,因為人也沒有背景,所以一直待在汴京城中做冷板凳,一直到後來官員體製改革之後,宋朝體製內多出了大量的官員,同時縣級別的部門官員開始出現,這位李德才總算是得到了一個職位,是西北一個大縣的教育司長,主官當地縣學,這一上任,便足足幹了四年的時間,位置一直沒有東換過,他倒也不急,明明都四十多歲了,正是再進一步的好時機,卻始終沒有提出來過,不過做事到確實有幾分才能。
西北那地方,三秦大地,自古以來民風彪悍,在中國曆史上也是淨出名將,少出文人的地方,但在這位李德的治理之下,學習水平倒確實有所提高,在秦鳳路的各大縣市之中,水平也從倒數到了前十,四年的時間做到這一點,可以說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
更關鍵的是這位李德並沒有什麽背景,普通家庭出身,家裏有點錢,但稱不上大富大貴,更別談什麽權勢滔天了,所以他擔任教育司長的時候,並不可能從自己家裏拿錢來補貼縣裏的教育經費,從而達到出政績的程度,這在宋朝有很多人這麽幹,擔任縣長就讓自己家的家族企業開到那裏去以提高就業率和經濟,以此來作為自己的政績從而高升,這種做法在地方上非常的普遍,當地百姓也很喜歡,畢竟對於他們來說,誰能拉來投資,給他們更好的工作待遇誰就是青天大老爺,他們才不管這些事情合不合規矩呢,隻要能夠多一份工作的機會,他們就能讓自己家的孩子過的好一點,過年的時候也能更加開心一點,這又有什麽不好的呢。
(本章完)
而徐清對此也算是起了一點推波助瀾的作用,他本意就不希望皇室的權利過大,即便僅僅隻是擔任一個總督的頭銜,這也讓皇室的許多人在當地擁有了特別大的權利,畢竟當地的老百姓可不知道,這些人到底是誰,以聽他們是總督,就會害怕,而現在宋朝給他們送來了第二個總督,並且掌管全局,如此一來,這些皇親國戚的家奴在租界區中便會相應的不再那麽飛揚跋扈,這是徐清希望看到的,一個國家,皇親國戚的勢力如果過於強大,就會幹涉到官員的權利,而官員是層層選拔出來的,而皇親國戚是由血統認定的,在血統和學識這兩點上,徐清顯然更相信學識這一點,所以對於當地人這樣的叫法,他是采取默認的態度的,甚至在宋朝本土,他也是在有意無意的推行著管州牧叫總督的做法,以此來削弱權貴階級的力量,從而讓有才華的人可以盡量施展自己的才華,不需要被那些權勢者所牽絆。
這或許也是徐清能夠獲得官員如此擁戴的原因吧,尤其是年輕的官員,他們最想要的便是用自己的努力,改變這個國家,可這個國家變成今天這樣,並不是沒有原因的,總是因為有一部分人在依靠這個國家獲得利益,所以他才不願意改變這個國家的現狀,而徐清卻能夠幫助他們,讓那股力量不作用到他們的身上,讓他們可以放心大膽的去實踐自己的想法,並且憑借著自己的才華,一步步登上適合自己的位置,試問有這樣不搶功勞,不羅嗦的好領導,誰不喜歡?
這就是徐清如今在朝廷地位固若金湯的原因,這不僅僅源於他來自未來的知識正在改造著這個國家,這最多隻能讓大家尊敬他而已,但想要人們愛戴他,自然還是要會做人,在這一點上,徐清無疑是做的非常好的,對於那些權貴,他並不與他們作對,但也從來不會奉承他們,而在有為的官員與皇親國戚之間,大多數情況下,徐清都會站在那些年輕官員的身邊,用這種方法,徐清才能在短時間內在宋朝的內部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屬於自己的官員集團,他們大多都是實幹派的年輕人,擔任著國家重要機構的職位,掌握著權利,並且有一顆報效國家的心,這也是徐清能夠使這個國家如此快速的踏上工業化的最關鍵的原因。
畢竟宋朝如此巨大的一個國家,要改革,牽扯到的東西是方方麵麵的,不僅僅是上層會有巨大的壓力,便是下層不理解徐清的人也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壓力,就像當年鴉片戰爭的時候,英國人的艦船停在廣州港外,廣州人看到那巨大的鐵甲艦竟然說出那是妖怪,需要用狗血淋上去,才能破解這些妖怪之法,又比如詹天佑要在北京和天津之間修建一條鐵路,卻因為當地百姓認為火車是邪物,會招來厄運而拖延了幾年的時光這才最後得以建成,這些矛盾在宋朝也一樣會有。
而徐清是不可能一個個去解決的,這就需要有人來幫助他,從這一點上來說,徐清遇到的問題跟王安石差不多,那就是才華很高,但心中的目標則更高,這個時候,有一批好戰友和好學生無疑就非常重要了。
而王安石和徐清的選擇,也讓他們最後走向了不同的地方,從這一點上來說,徐清無疑是成功的,他選擇的大多數戰友,基本上品質都還不錯,雖然也有貪汙等劣跡事件出現,可在大是大非上,還是很經受的住考驗的,更為關鍵的是,這些官員並非是混吃等死,或僅僅隻是要升官而已,他們更多的還是想要在政治上實現自己的抱負,讓老百姓記住自己,所以他們的辦事效率特別的高,至於瑕疵,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一點,徐清也隻能得過且過,畢竟既要讓驢幹活,還不給吃的,那簡直是聞所未聞的事情了。
而如今這位東非總督,便是一位剛剛上任的中年官員,他是徐清最早的一位學生,能力並不出色,但關鍵的是沒有犯過什麽大錯,對人溫和,有點老好人的感覺,所以已然四十多歲了,卻依舊在六品左右的地位徘徊,若不是這一次東非州牧的人選正好需要這樣一位老成持重,不惹事的官員,他或許會在這個位置待到死,永遠也不可能來到五品這個階級。
但恰好因為如今的東非正好經曆過了一次戰亂,這場戰亂是由當地漢族商人,過度使用當地民力,且久久不負工錢,拖欠工資所引起的,最後泛濫到整個租界區,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死亡人數也創下了一個新的記錄,光是漢族死亡人口就超過了一千人,至於東非的本地人,則更是在三萬左右,這樣一個數字放在戰爭之中或許並不覺得多,可這是在和平年代,這樣的死亡數字,著實讓人感到驚駭。
更何況東非地區擁有大量的煤炭和原始森林資源,且人口眾多,是宋朝十分寶貴的一塊殖民地,它連接紅海與印度洋,也是十分重要的商業貿易港口,在這樣的地方,出現這麽大的亂子,作為宗主國,宋朝自然需要進行一番處理,其中第一件事,就是更換如今東非的州牧,以此來平息當地土著的怨氣。
如今的宋朝雖然立於世界的頂點,可是也因為富裕程度上來了,導致人們的同情心開始慢慢泛濫起來的,再加上地方殖民地也漸漸開始吸收宋朝先進的文化,開始出現了一些仿照宋朝工廠搭建起來的簡易工坊,這些工坊雖然非常的簡單,但也能生產出威力驚人的武器,所以宋朝士兵的死亡率也是越來越高,這當然給許多宋朝的老百姓帶來了很不好的感受,畢竟那些死去的人,極有可能是他們的親人,朋友,丈夫或者是父親,所以後來在民意的引導下,對待殖民地的百姓們,朝廷也出台了一係列的法律,雖然漢族依舊處於至高的位置,天然在所有族群中位於領袖的地位,但是漢族人口若欺負過頭了的話,也將會受到一些嚴厲的懲罰,而不再單單是判一點錢這麽簡單了。
因此當地老百姓的想法,朝廷也需要顧慮到,開除掉當今的州牧,這自然是最能展現誠意的,再加上這位州牧本來也不想再待在這裏了,對於朝廷來說,這裏是戰略要地,可對於來這裏當官的人來說,這裏卻是一處遠離故土的地方,中國人一向戀愛自己的故鄉,除非迫不得已,又有誰願意來到一塊不熟悉的地方呢,即便他在這裏是土皇帝,可依舊感覺不到什麽開心,平日裏大多時間也是埋頭於工作之中,現在出了這樣的事情,便是連工作也沒有了熱情,現在朝廷讓他迴去,自然是求之不得,所以很快就收拾好了包袱,等待著朝廷任命的新州牧來交接手中的事情,便急著要迴去了。
而要尋找一個接替他的人,卻並不容易,一般的官員都不太願意去當什麽租界的州牧,覺得這是一份非常沒意思的工作,而願意去的人,則是都希望在殖民地幹出一番大事業的,不然誰又願意忍受孤身一人前往萬裏之遙的地方,不允許攜帶任何親人的痛苦呢?
這是宋朝律法明確規定的,之所以會這樣不近人情,也實屬無奈之舉,畢竟州牧不像縣令那樣權利比較小,且如今在本土許多職責都被分配到了具體的部門,一位縣令具體的職權已經是越來越少了,所以子女隨同並不會有什麽關係,可租界的州牧卻不同,他們遠離本土,國家的觸手並不像在國內那樣,可以對他們進行實時監控,在行動上,他們有著很大的自主權,並且雖然他們管理的區域名義上是一個租界,但其實整個殖民地也在他們的管理之內,隻不過礙於當地民族的情緒,才會把他當做一個國家而已,其實這些殖民地大部分行動租界都是參與的,而州牧顯然是主導人。
像這樣的租界加殖民地,總人口最少也在幾百萬上下,這可比宋朝的縣人口要多得多的,並且大小也在百萬平方公裏左右,在這種規模之下,州牧又擁有著極大的權利,並且還擁有軍隊,朝廷自然不可能放心讓他帶著家人一起前往,不然到時候要是造反了,連個威脅的資本都沒有不是嗎?
雖然要說造反的人也不在乎自己的妻女子嗣,可終究大多數人還是在乎的,這樣做,起碼能夠杜絕大部分人做出有害於國家的事情,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所以在這樣殘忍的製度下,還願意前往租界擔任州牧的,大多數都是有理想有抱負的,希望在租界闖出一片天地,然後迴國作為一份資本,可以讓自己繼續往上爬的,要知道州牧雖然不像總督級別那麽高,可也是正四品的官員,隻要迴國,就起碼是道(相當於現在的省)級別的官員,甚至要是有點背景的話,直接能成為京官也說不定,這對於許多底層官員來說,無異於是升官之階了,但是這一點恰恰是徐清所不能允許的。
如今的東非殖民地,需要的是修生養息,而不是大動幹戈,這就讓許多想要一展抱負的年輕人頓時間偃旗息鼓了,什麽都不做,隻是當一個調和關係的官員,這種事又麻煩,做成了也沒多少功勞,又有誰願意去做呢?
所以最後隻能讓這位叫做李德的官員前去了,他是十一年前考中的進士,名次並不高,那時科舉製度還沒有改革,所以最開始連續三年的時間,因為人也沒有背景,所以一直待在汴京城中做冷板凳,一直到後來官員體製改革之後,宋朝體製內多出了大量的官員,同時縣級別的部門官員開始出現,這位李德才總算是得到了一個職位,是西北一個大縣的教育司長,主官當地縣學,這一上任,便足足幹了四年的時間,位置一直沒有東換過,他倒也不急,明明都四十多歲了,正是再進一步的好時機,卻始終沒有提出來過,不過做事到確實有幾分才能。
西北那地方,三秦大地,自古以來民風彪悍,在中國曆史上也是淨出名將,少出文人的地方,但在這位李德的治理之下,學習水平倒確實有所提高,在秦鳳路的各大縣市之中,水平也從倒數到了前十,四年的時間做到這一點,可以說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
更關鍵的是這位李德並沒有什麽背景,普通家庭出身,家裏有點錢,但稱不上大富大貴,更別談什麽權勢滔天了,所以他擔任教育司長的時候,並不可能從自己家裏拿錢來補貼縣裏的教育經費,從而達到出政績的程度,這在宋朝有很多人這麽幹,擔任縣長就讓自己家的家族企業開到那裏去以提高就業率和經濟,以此來作為自己的政績從而高升,這種做法在地方上非常的普遍,當地百姓也很喜歡,畢竟對於他們來說,誰能拉來投資,給他們更好的工作待遇誰就是青天大老爺,他們才不管這些事情合不合規矩呢,隻要能夠多一份工作的機會,他們就能讓自己家的孩子過的好一點,過年的時候也能更加開心一點,這又有什麽不好的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