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戰勝的消息從瓦橋關外傳來的時候,整個汴京城,整個大宋都不由得沸騰了起來,自從石敬瑭以來的百年國恥一朝血洗,這對於宋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說,無異於是一場新建國一般的壯舉,整個大宋都為此而振奮不已,所有的報紙、文人也紛紛上表讚頌天子的仁德以及出征軍隊的威嚴,短短幾天之內,韓琦的威望直逼漢代霍光一般,一時之間朝廷上對於韓琦這個名字也是三緘其口起來。
沒辦法,自古以來功臣便是一種十分難以界定的身份,按理來說他於國有功,應該獲得符合他功勞的地位,可是若是功勞太大,到了分無可封的地步了,那這功臣也就快成墓裏人了,雖然宋朝不興屠戮功臣,可是太祖爺的時候不也杯酒釋兵權了麽,韓琦會有怎麽樣一個結果,誰又能夠想得到呢。
而為官之道,便是趨利避害,既然此時的韓琦善惡不明,自然是要躲得遠遠的了,至於徐清,則壓根就沒有注意到韓琦的最新動態,甚至在他的心中,戰勝的欣喜也沒有多少,作為掌官全國財政的首席官員,看著戰死五十萬士兵軍官的賠償費,以及接近四百萬人連續工作五個月的工資,再看看已經空蕩蕩的國庫,徐清的心中簡直是要滴血了。
經過樞密院國司的統計,這一次遼宋之戰,總共花費大概在一億貫銅錢的地步,也就是相當於大宋一年的國稅,如此大的一筆錢,整個國庫的存底加上百姓的捐款合在一起,尚且還能支付,國家背負的債款也隻有一千多萬貫而已,並不打緊。
可打緊的是根據韓琦的報告,他是不想停下來休息了,而是打算直搗黃龍,徹底收複燕雲以及塞外邊疆之土了,若是如此的話,戰爭便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停下來,最少也還需要三個月的時間,而在這三個月的時間裏,遼國必定會拚死抵抗,而這樣一來,最少便還需要一億貫錢才有可能支撐住戰爭,這可就要損及國本了,到時候便是戰爭勝利了,可沒有錢用來建設,那又該怎麽辦?
在建設國家與開疆拓土之間,徐清很難把握到底哪一個更重要一些,這也是他之所以會猶豫遲遲沒有上奏陛下停下戰爭的原因,畢竟現在可是消滅遼國千載難逢的機會,若是能夠畢全功與一役,徹底讓遼國成為曆史的話,那麽宋國盡管現在不可能再繼續改革了,可以後憑借著這次大戰所奠定下來的領土和實力,改革有可能會更加順利也說不定。
可這事在徐清的心裏也是說不準的,將遼國打敗之後便沒有了敵人麽?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曆史已經告訴了宋朝,在遼國之後還有金國,而在金國之後,還有蒙古,這一個個遊牧民族對於富饒的中原土地的渴望並不會隨著遼國的消失而消失,若是遼國被打敗了,勢必女真人的勢力會變得更加強大,那麽他會不會成為宋朝新的敵人呢?
那時候又該如何?是跟他繼續打麽?國雖大好戰必亡,忘戰必危,現在的大宋雖然需要用尚武來扭正崇文的思想,可是扭正不是矯枉過正,宋朝確實應該宣揚武力,可也不能迴到秦朝時那樣單純的宣揚武力,宋朝更需要的不是以武揚天下,而是用武來給國內創造一個和平的改革環境,讓大宋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在徐清的眼中,這才是戰爭的目的,這也是他為什麽會如此糾結的原因,就是因為戰爭在他看來,打到這個時候就真的該停了。
可韓琦不願意停,整個大宋的百姓也不願意停,文武大臣們更不願意停,這個時候徐清喊停,那真正會被停下的也隻有徐清而已,在這個時候,做擋車的螳螂顯然沒有任何的必要,再加上徐清的心中對於收迴燕雲也有著很大的渴望,所以糾結過後,徐清便放下了對於停戰的想法,把自己的身心全心全意的放在了如何賺錢上麵。
就算這個國家要負債,能少賠點就少賠點,他可不希望負債達到要二十多年才能還的程度,不然根據這個時代的醫療條件,自己能不能活到五十歲還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所以他在奏請讚頌天子的奏折之後,便立刻開始巡視起了開在汴京城外的冶煉廠,這座冶煉廠,耗費兩個月左右的時間,總算是初具了一丁點的規模,十七個煙囪聳立在大地之上,每一個煙囪都有大概三十米左右的長度,這樣的長度已經可以媲美一般的佛塔了,而在這裏,他們不過是煙囪而已。
而在這些煙囪的下麵,則是十數個沒磚頭和水泥包裹起來的巨大堡壘,這每一個堡壘中,都是一個巨大的鍋爐,每一個鍋爐大概一個月可以生產出四百噸左右的鋼鐵,總計十七個,也就是說一個月可以生產出,相當於一個月可以生產出六千八百噸左右的鋼鐵。
相比起現代的鋼廠來說,這個數字無疑是非常少得了,可是在這個沒有電沒有自動化的時代,能夠有這個水平真的是非常不錯的了,也正是依靠著這些鋼鐵,徐清才終於敢開始大規模的製造火槍和火炮,還有這座冶煉廠前的鐵軌,也是通過這些鋼材建成的,為此所消耗的人力便是一筆巨大的金錢了,對此徐清也沒有什麽不滿意的了。
尤其是這條不足一百裏的鐵路,則是徐清最為自豪的,鐵路的設計並不困難,製造起來也不是特別的難,畢竟在這華北平原上修一條鐵路不像是浙江的群山,或者是西藏這樣的高原上那麽困難,隻要能夠有合格的鋼材和適合推動火車頭的蒸汽機以及軸輪,便能將火車帶動起來,可是當這個巨大的家夥出現在徐清的麵前時,徐清還是不由被這個家夥給震懾到了。
雖然它的個頭並不大,開起來最高的時速也就一小時三十公裏左右,簡直比騎馬還來得慢,可是就是這樣一輛巨大粗苯的家夥,一次性能夠從山裏拉出來的鐵礦便有一百多噸左右,這要是用人去拉,便是兩三個月也到不了這個量,而這隻需要火車走半天就夠了,而在礦山之中,徐清也摒棄了十分原始的斧砍刀鑿,而是使用了最為先進的火藥爆炸技術,也就是利用火藥的威力將整個礦石炸成碎片隨後采集起來放到火車上,這樣的采集速度無疑是非常快的。
就在一個月前,徐清已經決定在這條火車線路上再增加三條,以增加運輸的速度,而在冶煉廠則再增加二十座鍋爐,並且所有鍋爐將采取泥磚鋼鐵混用的方式來建造,以使鍋爐的耐高溫能力提高一個檔次,也讓鍋爐內部的空間可以增大很大,預估這樣的一座鍋爐每個月大概可以產鋼一千四百噸左右,如此一來這座鋼廠的生產量將會穩定在月生產三萬噸左右,這些鋼材將會用在擴建鋼鐵廠和生產鐵路上,此刻的徐清已經可以暢想到,未來的中國將會是何等的壯觀了。
不過這些也隻是想象而已,現在徐清最需要做的,就是將這些火車、鍋爐、煙囪的經驗總結起來然後傳授給年輕人們,讓他們可以傳承下這些知識,然後再進行創新,就在一個月前,第一次科學院招生活動已經完成,總計一千四百名十五歲到二十歲之間的孩子進入了科學院工作,這對於整個大宋的科學界來說,無疑是一劑十分豐厚的營養液,依靠著這些頭腦聰明的孩子,大宋的科學界才能繼續向前推進發展。
等離開鍋爐廠之後,徐清便立刻去了一趟科學院,此時的科學院相比起剛剛創建的時候已然有了很大的區別,雖然名字還是沒有變,可是裏麵的人已經開始慢慢從實踐性人才占據絕大多數開始變成了理論派占據半壁江山,這對於徐清來說,自然是樂見的,這並不代表徐清對於實踐有什麽歧視,而是在科學兩個字上來說,理論顯然要更加重要一些,至於科技則是科學之後的衍生產品而已,從人類的發展來說,科學也要重於科技,能看到科學院慢慢開始從大作坊變成一所類似於現代大學的樣子,徐清的心裏由衷的感到高興。
不過他來這可不是為了看科學院的發展的,他來著是為了看一看最近科學院的研究的,自從火車發明出來被徐清用來拉貨之後,許多科學院的人便紛紛提出來能不能將火車設計的更加舒適一些,讓人也能坐在火車上呢?
這樣的想法顯然讓徐清很是感興趣,雖然此時的火車速度非常的慢,在勻速過程中甚至不如戰馬跑得快,可是大宋並沒有那麽多的戰馬可以運送成千上萬的士兵,而一輛火車最起碼可以運送超過一千名士兵,這些士兵在火車上不需要像陸地上一樣跑步,當他們上戰場的時候,將會是一群精力充沛的猛虎,這樣的能力自然讓徐清很是看重。
而運兵能力,這還並不是最主要的,更為主要的是,若是火車真的能夠從貨車變成客車的話,那麽整個大宋的人口流動的速度將會飛速成長,這對於城市化將會有著十分重大的影響,甚至會讓大宋在自己這輩子完成工業化也說不定,而在運貨上,也可以讓河運的壓力得到減緩,通過火車來運送,一來降低成本,而來也可以讓沒有大江大河的地方可以得到發展,這樣的東西,自然是要盡快打通任督二脈為好。
所以雖然現在的宋朝並沒有什麽錢,可徐清海水特意從國庫中攔截下了一部分錢放在了科學院中,讓這些聰明人們去鼓搗火車的多種用途,還有在崎嶇的地形中應該如何建造的方法,以及那些基礎產品的生產,包括水泥、新鋼鐵、玻璃等物品,這些東西徐清全部都給予自己最大的支持,這也是他現在能做的了。
沒辦法,因為戰爭,整個大宋現在都給人一種十分拮據的感覺,甚至因為打戰,現在連汴京的紅燈區都冷淡了不少,這可是一件十分不可思議的事情,而現在卻因為數百裏之外的戰爭發生了,不得不說,戰爭對於大宋的打擊還是十分大的,除了那五十萬死去的戰士之後,更是對整個國家精神上的洗禮。
遼宋之戰,並不像曆史上的任何一場戰鬥一樣,隻涉及到貴族和戰死者的家屬,通過報紙,他讓整個大宋所有的臣民全部都心意相通起來,這樣的損失也並不再是一個家庭的損失,而是整個國家的損失,這種休戚與共的感染力,也給宋朝帶來了新的一股氣質,原本的繁華浮躁中,傾然噴現出了尚武的氣息,而在這尚武之中,則跟湧現出了一種讓徐清十分重視的氣息。
那就是國家認同感,這是徐清以前從來沒有在大宋的普通子民上看到過的氣質,對於中國人來說,中國便是自己的祖國,這基本是無可爭議的事情,可對於古代普通人來說,這無可爭議的事情卻是非常奇怪的事情,在他們的眼裏,天下乃是天子的天下,跟他們又有什麽關係,國家毀滅,毀滅的也是天子的國度,跟他們有什麽關係?
最多便是跟他們這些士大夫有關罷了,這便是百姓們對待一個國家的態度,這並不僅僅是在中國如此,全世界的民族意識覺醒是在十六世紀才真正開始的,至於非歐洲地區則要更加晚,大概要到清末民初的時候,中華民族的意識才會覺醒在每個人的身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才真的變成了一個國家響亮的名號,在這之前,不可否認,底層百姓就是一盤散沙,隻是隨著上位者,聚沙成塔罷了。
若是上位者死去,巨塔也就隨之凋零,百姓也就重新成為沙子的狀態而已,而在這次遼宋之戰中,宋朝國民在思想上卻發生了本質的變化,這讓徐清十分欣喜,民族性這東西有好有壞,好能讓這個國家充滿了認同感,而壞處則是會讓這個國家變得很是高傲,並且更喜歡用戰爭來解決一切問題,不過按照現在的情形看來,這樣的民族認同感當然是好的,所以徐清也沒有刻意阻止,反倒是暗中推波,支持著這樣的行為,讓更多的人開始覺醒自己的民族性。
(本章完)
沒辦法,自古以來功臣便是一種十分難以界定的身份,按理來說他於國有功,應該獲得符合他功勞的地位,可是若是功勞太大,到了分無可封的地步了,那這功臣也就快成墓裏人了,雖然宋朝不興屠戮功臣,可是太祖爺的時候不也杯酒釋兵權了麽,韓琦會有怎麽樣一個結果,誰又能夠想得到呢。
而為官之道,便是趨利避害,既然此時的韓琦善惡不明,自然是要躲得遠遠的了,至於徐清,則壓根就沒有注意到韓琦的最新動態,甚至在他的心中,戰勝的欣喜也沒有多少,作為掌官全國財政的首席官員,看著戰死五十萬士兵軍官的賠償費,以及接近四百萬人連續工作五個月的工資,再看看已經空蕩蕩的國庫,徐清的心中簡直是要滴血了。
經過樞密院國司的統計,這一次遼宋之戰,總共花費大概在一億貫銅錢的地步,也就是相當於大宋一年的國稅,如此大的一筆錢,整個國庫的存底加上百姓的捐款合在一起,尚且還能支付,國家背負的債款也隻有一千多萬貫而已,並不打緊。
可打緊的是根據韓琦的報告,他是不想停下來休息了,而是打算直搗黃龍,徹底收複燕雲以及塞外邊疆之土了,若是如此的話,戰爭便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停下來,最少也還需要三個月的時間,而在這三個月的時間裏,遼國必定會拚死抵抗,而這樣一來,最少便還需要一億貫錢才有可能支撐住戰爭,這可就要損及國本了,到時候便是戰爭勝利了,可沒有錢用來建設,那又該怎麽辦?
在建設國家與開疆拓土之間,徐清很難把握到底哪一個更重要一些,這也是他之所以會猶豫遲遲沒有上奏陛下停下戰爭的原因,畢竟現在可是消滅遼國千載難逢的機會,若是能夠畢全功與一役,徹底讓遼國成為曆史的話,那麽宋國盡管現在不可能再繼續改革了,可以後憑借著這次大戰所奠定下來的領土和實力,改革有可能會更加順利也說不定。
可這事在徐清的心裏也是說不準的,將遼國打敗之後便沒有了敵人麽?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曆史已經告訴了宋朝,在遼國之後還有金國,而在金國之後,還有蒙古,這一個個遊牧民族對於富饒的中原土地的渴望並不會隨著遼國的消失而消失,若是遼國被打敗了,勢必女真人的勢力會變得更加強大,那麽他會不會成為宋朝新的敵人呢?
那時候又該如何?是跟他繼續打麽?國雖大好戰必亡,忘戰必危,現在的大宋雖然需要用尚武來扭正崇文的思想,可是扭正不是矯枉過正,宋朝確實應該宣揚武力,可也不能迴到秦朝時那樣單純的宣揚武力,宋朝更需要的不是以武揚天下,而是用武來給國內創造一個和平的改革環境,讓大宋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在徐清的眼中,這才是戰爭的目的,這也是他為什麽會如此糾結的原因,就是因為戰爭在他看來,打到這個時候就真的該停了。
可韓琦不願意停,整個大宋的百姓也不願意停,文武大臣們更不願意停,這個時候徐清喊停,那真正會被停下的也隻有徐清而已,在這個時候,做擋車的螳螂顯然沒有任何的必要,再加上徐清的心中對於收迴燕雲也有著很大的渴望,所以糾結過後,徐清便放下了對於停戰的想法,把自己的身心全心全意的放在了如何賺錢上麵。
就算這個國家要負債,能少賠點就少賠點,他可不希望負債達到要二十多年才能還的程度,不然根據這個時代的醫療條件,自己能不能活到五十歲還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所以他在奏請讚頌天子的奏折之後,便立刻開始巡視起了開在汴京城外的冶煉廠,這座冶煉廠,耗費兩個月左右的時間,總算是初具了一丁點的規模,十七個煙囪聳立在大地之上,每一個煙囪都有大概三十米左右的長度,這樣的長度已經可以媲美一般的佛塔了,而在這裏,他們不過是煙囪而已。
而在這些煙囪的下麵,則是十數個沒磚頭和水泥包裹起來的巨大堡壘,這每一個堡壘中,都是一個巨大的鍋爐,每一個鍋爐大概一個月可以生產出四百噸左右的鋼鐵,總計十七個,也就是說一個月可以生產出,相當於一個月可以生產出六千八百噸左右的鋼鐵。
相比起現代的鋼廠來說,這個數字無疑是非常少得了,可是在這個沒有電沒有自動化的時代,能夠有這個水平真的是非常不錯的了,也正是依靠著這些鋼鐵,徐清才終於敢開始大規模的製造火槍和火炮,還有這座冶煉廠前的鐵軌,也是通過這些鋼材建成的,為此所消耗的人力便是一筆巨大的金錢了,對此徐清也沒有什麽不滿意的了。
尤其是這條不足一百裏的鐵路,則是徐清最為自豪的,鐵路的設計並不困難,製造起來也不是特別的難,畢竟在這華北平原上修一條鐵路不像是浙江的群山,或者是西藏這樣的高原上那麽困難,隻要能夠有合格的鋼材和適合推動火車頭的蒸汽機以及軸輪,便能將火車帶動起來,可是當這個巨大的家夥出現在徐清的麵前時,徐清還是不由被這個家夥給震懾到了。
雖然它的個頭並不大,開起來最高的時速也就一小時三十公裏左右,簡直比騎馬還來得慢,可是就是這樣一輛巨大粗苯的家夥,一次性能夠從山裏拉出來的鐵礦便有一百多噸左右,這要是用人去拉,便是兩三個月也到不了這個量,而這隻需要火車走半天就夠了,而在礦山之中,徐清也摒棄了十分原始的斧砍刀鑿,而是使用了最為先進的火藥爆炸技術,也就是利用火藥的威力將整個礦石炸成碎片隨後采集起來放到火車上,這樣的采集速度無疑是非常快的。
就在一個月前,徐清已經決定在這條火車線路上再增加三條,以增加運輸的速度,而在冶煉廠則再增加二十座鍋爐,並且所有鍋爐將采取泥磚鋼鐵混用的方式來建造,以使鍋爐的耐高溫能力提高一個檔次,也讓鍋爐內部的空間可以增大很大,預估這樣的一座鍋爐每個月大概可以產鋼一千四百噸左右,如此一來這座鋼廠的生產量將會穩定在月生產三萬噸左右,這些鋼材將會用在擴建鋼鐵廠和生產鐵路上,此刻的徐清已經可以暢想到,未來的中國將會是何等的壯觀了。
不過這些也隻是想象而已,現在徐清最需要做的,就是將這些火車、鍋爐、煙囪的經驗總結起來然後傳授給年輕人們,讓他們可以傳承下這些知識,然後再進行創新,就在一個月前,第一次科學院招生活動已經完成,總計一千四百名十五歲到二十歲之間的孩子進入了科學院工作,這對於整個大宋的科學界來說,無疑是一劑十分豐厚的營養液,依靠著這些頭腦聰明的孩子,大宋的科學界才能繼續向前推進發展。
等離開鍋爐廠之後,徐清便立刻去了一趟科學院,此時的科學院相比起剛剛創建的時候已然有了很大的區別,雖然名字還是沒有變,可是裏麵的人已經開始慢慢從實踐性人才占據絕大多數開始變成了理論派占據半壁江山,這對於徐清來說,自然是樂見的,這並不代表徐清對於實踐有什麽歧視,而是在科學兩個字上來說,理論顯然要更加重要一些,至於科技則是科學之後的衍生產品而已,從人類的發展來說,科學也要重於科技,能看到科學院慢慢開始從大作坊變成一所類似於現代大學的樣子,徐清的心裏由衷的感到高興。
不過他來這可不是為了看科學院的發展的,他來著是為了看一看最近科學院的研究的,自從火車發明出來被徐清用來拉貨之後,許多科學院的人便紛紛提出來能不能將火車設計的更加舒適一些,讓人也能坐在火車上呢?
這樣的想法顯然讓徐清很是感興趣,雖然此時的火車速度非常的慢,在勻速過程中甚至不如戰馬跑得快,可是大宋並沒有那麽多的戰馬可以運送成千上萬的士兵,而一輛火車最起碼可以運送超過一千名士兵,這些士兵在火車上不需要像陸地上一樣跑步,當他們上戰場的時候,將會是一群精力充沛的猛虎,這樣的能力自然讓徐清很是看重。
而運兵能力,這還並不是最主要的,更為主要的是,若是火車真的能夠從貨車變成客車的話,那麽整個大宋的人口流動的速度將會飛速成長,這對於城市化將會有著十分重大的影響,甚至會讓大宋在自己這輩子完成工業化也說不定,而在運貨上,也可以讓河運的壓力得到減緩,通過火車來運送,一來降低成本,而來也可以讓沒有大江大河的地方可以得到發展,這樣的東西,自然是要盡快打通任督二脈為好。
所以雖然現在的宋朝並沒有什麽錢,可徐清海水特意從國庫中攔截下了一部分錢放在了科學院中,讓這些聰明人們去鼓搗火車的多種用途,還有在崎嶇的地形中應該如何建造的方法,以及那些基礎產品的生產,包括水泥、新鋼鐵、玻璃等物品,這些東西徐清全部都給予自己最大的支持,這也是他現在能做的了。
沒辦法,因為戰爭,整個大宋現在都給人一種十分拮據的感覺,甚至因為打戰,現在連汴京的紅燈區都冷淡了不少,這可是一件十分不可思議的事情,而現在卻因為數百裏之外的戰爭發生了,不得不說,戰爭對於大宋的打擊還是十分大的,除了那五十萬死去的戰士之後,更是對整個國家精神上的洗禮。
遼宋之戰,並不像曆史上的任何一場戰鬥一樣,隻涉及到貴族和戰死者的家屬,通過報紙,他讓整個大宋所有的臣民全部都心意相通起來,這樣的損失也並不再是一個家庭的損失,而是整個國家的損失,這種休戚與共的感染力,也給宋朝帶來了新的一股氣質,原本的繁華浮躁中,傾然噴現出了尚武的氣息,而在這尚武之中,則跟湧現出了一種讓徐清十分重視的氣息。
那就是國家認同感,這是徐清以前從來沒有在大宋的普通子民上看到過的氣質,對於中國人來說,中國便是自己的祖國,這基本是無可爭議的事情,可對於古代普通人來說,這無可爭議的事情卻是非常奇怪的事情,在他們的眼裏,天下乃是天子的天下,跟他們又有什麽關係,國家毀滅,毀滅的也是天子的國度,跟他們有什麽關係?
最多便是跟他們這些士大夫有關罷了,這便是百姓們對待一個國家的態度,這並不僅僅是在中國如此,全世界的民族意識覺醒是在十六世紀才真正開始的,至於非歐洲地區則要更加晚,大概要到清末民初的時候,中華民族的意識才會覺醒在每個人的身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才真的變成了一個國家響亮的名號,在這之前,不可否認,底層百姓就是一盤散沙,隻是隨著上位者,聚沙成塔罷了。
若是上位者死去,巨塔也就隨之凋零,百姓也就重新成為沙子的狀態而已,而在這次遼宋之戰中,宋朝國民在思想上卻發生了本質的變化,這讓徐清十分欣喜,民族性這東西有好有壞,好能讓這個國家充滿了認同感,而壞處則是會讓這個國家變得很是高傲,並且更喜歡用戰爭來解決一切問題,不過按照現在的情形看來,這樣的民族認同感當然是好的,所以徐清也沒有刻意阻止,反倒是暗中推波,支持著這樣的行為,讓更多的人開始覺醒自己的民族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