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跟徐良站在同一陣線,反對議和的大臣們此時也不禁捏了一把冷汗。他們開始懷疑徐相緊急將東莞郡王召迴來是否正確,這簡直是典型的幫倒忙嘛!倒是徐良不為所動,他知道堂弟接下來要說什麽。
趙謹也聽得一頭霧水,不禁質疑道:「徐卿,你說什麽?既然我朝能夠如願取迴中原淮東,那,那為何你卻說反對與金和談?」
「陛下,臣不擔心和談,甚至,如果我朝同意和談,那麽一定會很順利。臣聽說,張通古可以全權代表虜主,隻要我朝一點頭,張通古一定會在最短的時間內,將交割事宜辦妥。」徐衛繼續穩如泰山。然而殿上議論之聲已經響成一片,大臣們不再仔細傾聽他的意見,開始各說各話,互相商量著今天一定要將和議的事情定下來。
趙謹越聽越不明白,可殿中實在嘈雜,他不得不站起身來,抬高嗓門道:「諸卿且聽徐宣撫將話說完,肅靜!肅靜!」連喚幾聲,才將殿中的亂象稍稍彈壓下去。接著,他滿麵狐疑地對徐衛道「徐卿,你繼續。」
「陛下,臣擔心的,是議和以後的事。」徐衛這一句說得非常洪亮。果然,聽了這句話資政殿上頓時安靜下來。
議和以後的事?這從何說起?
「一旦議和,我朝取迴中原淮東,勢必要派遣官員,司儀行政,同時也免不了派駐軍隊,保境安民。臣就此事谘詢過朝中同僚,如果要在中原淮東派駐部隊,神武前軍,神武後軍,以及淮西安撫司的部隊都在調動之列。」徐衛道。
「沒錯,那又如何?」有大臣抗聲問道。
「這就是關鍵所在!」徐衛疾聲道。「我軍在南方幾次擋住金軍猛攻,憑的是什麽?徐某問問諸位同僚,我們憑的是什麽?除了將士奮勇,還有什麽?」
「自然是襄漢之固,淮水之險。」有人迴答道。
「沒錯,一語中的!」徐衛大聲肯定道。「憑的,就是襄陽城戰略位置極其重要,易守難攻,整個襄陽地區隻有襄陽城一個進攻點!憑的,就是淮水的阻擋!這才讓兀朮兩次進攻襄漢都無功而返!陛下試想,兀朮幾次南下,於金國而言可謂戰功赫赫!一度打到長江邊上!然而,他始終無法逾越襄漢,這難道不是他的心病?」
「如果我們現在答應與金人議和,接收了中原和淮東,就將派軍隊前往駐防。如此一來,荊湖、江西、淮西三司部隊就將離開現在的防區,進入中原淮東。倘若成真,我軍北伐勢必擱淺,這就讓女真人贏得了時間,這就是所謂的『緩兵之計』。」徐衛娓娓道來,不管是懂與不懂的人,都想不到任何理由來反駁他,隻能安靜聽下去。
「然而最可怕是,一旦南方諸軍離開襄漢地區的險要,離開淮水的阻隔,進入中原這個四出之地,就等於自廢武功,給金軍以可乘之機!步軍利險阻,馬軍利曠野,中原地勢平坦,正適合金軍大規模騎兵軍團作戰。一旦我朝將南方諸軍擺在中原地帶,金人一定會撕毀和議,背盟來犯!到時,沒有了襄漢的險要和淮水的阻閣,南方諸軍將處於不利!這就是金人為何突然提出議和,大方地歸還中原淮東之原因!」徐衛以緩慢而堅定的語氣結束了自己的發言。
殿上一時落針可聞,君臣久久沒有言語。徐衛的話震動了他們,誰也沒有想到,在女真人主動歸還中原淮東的背後,還有這樣的玄機在!
徐良適時地出班奏道:「陛下,臣之所以一直極力反對與金議和,正是因為如此!如今,議和,便中金人之計!」
「正是如此!陛下,臣請驅逐金使,立刻宣戰!」兵部侍郎胡銓再次提出他的建議。
趙謹拿不定主意,既然連統兵多年,與金軍百戰的徐衛都這麽說,那這事十有八九存在問題。但不議和又怎麽辦?真如胡銓所說,驅逐金使,立刻宣戰麽?
正當他遲疑之時,忽聽一人道:「此皆徐郡王一家之言,也僅是猜測而已!陛下權宜可聽,但不能深信!」皇帝視之,乃樞密院編修官,魏師遜。
徐良有些光火,我弟與金人血戰二十載,若論「知金」有誰強過他?你一個小小的樞密院編修,竟敢口出狂言!正要駁斥時,徐衛已經問道:「這位同僚,你擔任過緣邊地方官麽?」
魏師遜四十歲左右,這人掛相,人瘦弱不說,下巴很尖,還往前凸,臉又生得平,真箇形容猥瑣。聽徐衛問,他似乎有些愕然,愣了片刻才答道:「並沒有。」
「那你可是奉詔出使過金國?」徐衛又問。
魏師遜不明白對方的用意,答道:「也沒有。」
徐衛聞言笑道:「你既沒擔任過緣邊長官,也沒有出使過金國,那敢問你自認對女真人的了解比徐某透徹麽?」
魏師遜支支吾吾,答不上來。有人見此情形,出來幫腔道:「徐郡王雖然久鎮邊陲,但所作的,也無非就是行軍打仗。我輩雖在朝中,然太祖時,趙普以半部論語治天下,民間又有俗語雲,書生不出門,可知天下事……」
「這位同僚怎麽稱唿?」徐衛打斷了他的話。
「顯謨閣直學士,吏部侍郎,鄭仲熊。」這人的品秩雖比徐衛差得遠,卻不自稱「下官」。
「沒錯,臣受天子差遣,坐鎮邊陲,幹的主要也就是帶兵帶仗。比不得公等淺吟低唱,指點江山。我這裏有首詩,一直沒讀懂,請公賜教如何?」徐衛說到這裏,又迴頭對皇帝一揖,作請示狀。
趙謹也聽得一頭霧水,不禁質疑道:「徐卿,你說什麽?既然我朝能夠如願取迴中原淮東,那,那為何你卻說反對與金和談?」
「陛下,臣不擔心和談,甚至,如果我朝同意和談,那麽一定會很順利。臣聽說,張通古可以全權代表虜主,隻要我朝一點頭,張通古一定會在最短的時間內,將交割事宜辦妥。」徐衛繼續穩如泰山。然而殿上議論之聲已經響成一片,大臣們不再仔細傾聽他的意見,開始各說各話,互相商量著今天一定要將和議的事情定下來。
趙謹越聽越不明白,可殿中實在嘈雜,他不得不站起身來,抬高嗓門道:「諸卿且聽徐宣撫將話說完,肅靜!肅靜!」連喚幾聲,才將殿中的亂象稍稍彈壓下去。接著,他滿麵狐疑地對徐衛道「徐卿,你繼續。」
「陛下,臣擔心的,是議和以後的事。」徐衛這一句說得非常洪亮。果然,聽了這句話資政殿上頓時安靜下來。
議和以後的事?這從何說起?
「一旦議和,我朝取迴中原淮東,勢必要派遣官員,司儀行政,同時也免不了派駐軍隊,保境安民。臣就此事谘詢過朝中同僚,如果要在中原淮東派駐部隊,神武前軍,神武後軍,以及淮西安撫司的部隊都在調動之列。」徐衛道。
「沒錯,那又如何?」有大臣抗聲問道。
「這就是關鍵所在!」徐衛疾聲道。「我軍在南方幾次擋住金軍猛攻,憑的是什麽?徐某問問諸位同僚,我們憑的是什麽?除了將士奮勇,還有什麽?」
「自然是襄漢之固,淮水之險。」有人迴答道。
「沒錯,一語中的!」徐衛大聲肯定道。「憑的,就是襄陽城戰略位置極其重要,易守難攻,整個襄陽地區隻有襄陽城一個進攻點!憑的,就是淮水的阻擋!這才讓兀朮兩次進攻襄漢都無功而返!陛下試想,兀朮幾次南下,於金國而言可謂戰功赫赫!一度打到長江邊上!然而,他始終無法逾越襄漢,這難道不是他的心病?」
「如果我們現在答應與金人議和,接收了中原和淮東,就將派軍隊前往駐防。如此一來,荊湖、江西、淮西三司部隊就將離開現在的防區,進入中原淮東。倘若成真,我軍北伐勢必擱淺,這就讓女真人贏得了時間,這就是所謂的『緩兵之計』。」徐衛娓娓道來,不管是懂與不懂的人,都想不到任何理由來反駁他,隻能安靜聽下去。
「然而最可怕是,一旦南方諸軍離開襄漢地區的險要,離開淮水的阻隔,進入中原這個四出之地,就等於自廢武功,給金軍以可乘之機!步軍利險阻,馬軍利曠野,中原地勢平坦,正適合金軍大規模騎兵軍團作戰。一旦我朝將南方諸軍擺在中原地帶,金人一定會撕毀和議,背盟來犯!到時,沒有了襄漢的險要和淮水的阻閣,南方諸軍將處於不利!這就是金人為何突然提出議和,大方地歸還中原淮東之原因!」徐衛以緩慢而堅定的語氣結束了自己的發言。
殿上一時落針可聞,君臣久久沒有言語。徐衛的話震動了他們,誰也沒有想到,在女真人主動歸還中原淮東的背後,還有這樣的玄機在!
徐良適時地出班奏道:「陛下,臣之所以一直極力反對與金議和,正是因為如此!如今,議和,便中金人之計!」
「正是如此!陛下,臣請驅逐金使,立刻宣戰!」兵部侍郎胡銓再次提出他的建議。
趙謹拿不定主意,既然連統兵多年,與金軍百戰的徐衛都這麽說,那這事十有八九存在問題。但不議和又怎麽辦?真如胡銓所說,驅逐金使,立刻宣戰麽?
正當他遲疑之時,忽聽一人道:「此皆徐郡王一家之言,也僅是猜測而已!陛下權宜可聽,但不能深信!」皇帝視之,乃樞密院編修官,魏師遜。
徐良有些光火,我弟與金人血戰二十載,若論「知金」有誰強過他?你一個小小的樞密院編修,竟敢口出狂言!正要駁斥時,徐衛已經問道:「這位同僚,你擔任過緣邊地方官麽?」
魏師遜四十歲左右,這人掛相,人瘦弱不說,下巴很尖,還往前凸,臉又生得平,真箇形容猥瑣。聽徐衛問,他似乎有些愕然,愣了片刻才答道:「並沒有。」
「那你可是奉詔出使過金國?」徐衛又問。
魏師遜不明白對方的用意,答道:「也沒有。」
徐衛聞言笑道:「你既沒擔任過緣邊長官,也沒有出使過金國,那敢問你自認對女真人的了解比徐某透徹麽?」
魏師遜支支吾吾,答不上來。有人見此情形,出來幫腔道:「徐郡王雖然久鎮邊陲,但所作的,也無非就是行軍打仗。我輩雖在朝中,然太祖時,趙普以半部論語治天下,民間又有俗語雲,書生不出門,可知天下事……」
「這位同僚怎麽稱唿?」徐衛打斷了他的話。
「顯謨閣直學士,吏部侍郎,鄭仲熊。」這人的品秩雖比徐衛差得遠,卻不自稱「下官」。
「沒錯,臣受天子差遣,坐鎮邊陲,幹的主要也就是帶兵帶仗。比不得公等淺吟低唱,指點江山。我這裏有首詩,一直沒讀懂,請公賜教如何?」徐衛說到這裏,又迴頭對皇帝一揖,作請示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