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王趙謹,是慎德妃所生,年十八歲;延安郡王趙訓,是由國夫人所生,年十五歲。他們都不是朱太後的嫡出,所發嫡庶之分不適用這兩位親王。嫡庶一旦不適用了,長幼之分也就不適用。
十八歲的趙謹年長,出生之時,國家已在禍亂之中。但這位親王的表現,隻能用乏善可陳來形容,他既沒有什麽出眾的才華,也沒有什麽值得稱讚的品行,反正就是規規矩矩,沒有任何冒尖的地方。另外一位延安郡王趙訓,年紀隻有十五歲,這個人呢有一個優點,他性格很開朗,喜歡讀書,學問嘛,一個十五歲的少年,你不能指望他學富五車吧?但趙訓有一個缺點,就是輕桃。除了喜歡讀書以外,也喜歡丹青書法,頗似他的祖父道君趙佶。
徐良等人商量過,嘉王年紀大些,也沒有什麽明顯的缺點,應當擁立嘉王。但仍有相當部分大臣認為,延安郡王趙訓聰慧,很有潛力,隻要加以培養,將來會成長為一位好皇帝。
這個情況,太上皇趙桓似乎預料到過。在他看來,比較傾向於次子趙謹,一來年歲大些,二來性格上跟他有些相似,三子趙訓頗有祖父道君之風,為他所不喜。
有了這個態度,見群臣爭執不下,他道:「嘉王年長,當立嘉王為帝。」
他如果說要自己復辟稱製,說的話肯定不能作數,但這時候就完全不一樣了,幾乎擁有一錘定音的效果。滿朝大臣見太上皇明確表態支持嘉王,再加上徐良趙鼎等宰執也持此議,遂不再堅持。當下議定,擁立嘉王趙謹為新君。
太上皇趙桓遂命內侍沈擇去請嘉王到德壽宮,眾臣就等著向新君朝賀。繼承問題塵埃落定,趙鼎徐良等人都鬆了口氣。兩位宰相對視一眼,頗感欣慰。原以為這事少不得要大費周章,甚至有可能出現「武力脅迫」這之類,但想到,卻是有驚無險。大行皇帝英年早逝,可謂不幸,但能順利擁立新君,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第七百二十四章 西部王
當一大群內侍簇擁著一個少年人進入德壽宮時,就證明了一件事情。皇帝,不總是有「天日之姿,龍鳳之表」,他也很可能長得如同大街上一塊板磚扔過去都能砸倒七八個那種。現在的嘉王,立刻就要變成皇帝的趙謹,就屬於這種類型。
在現場那些身長七尺的武臣相比,他算是矮的,但跟他有風疾一直坐著的老爹相比,他算高的。模樣不能說醜,也不算俊,反正一眼看過很難給人留下印象,若非要說這位親王身上有什麽與眾不同的東西,那就是他的神情顯得很忐忑。有可能因為他還不知道要發生什麽事情,也有可能是因為他知道了。
在滿朝文武注視之下,嘉王走到中央,對太上皇一禮,然後兩支手就一直藏在袖子裏,非常不安。趙桓心情可謂五味雜陳,但沒有辦法,木已成舟,現在,他這個次子即將成為大宋新一任的皇帝!
「大行皇帝不幸殯天,經百官朝議,擁立嘉王謹繼承大統!取黃袍來!」趙桓這句話還算說得響亮。
記得趙諶要黃袍加身時,他抵從不死,甚至滿堂亂跑,打死不肯披上黃袍,最後還是由道君趙佶親手給他穿上。但嘉王卻不同,他盡管很緊張,但當父親持黃袍在手,召喚他過去時,他猶豫了片刻,然後緩步而前,不時張望四周的大臣,眼神中透著一股茫然。
趙桓等他來到麵前,強撐著站起身來,將那件代表至高無上的黃袍披在他的身上,低聲道:「大宋兩百年的基業,就交到你手裏了。」
「兒,兒怕……」趙謹似乎想說什麽。
「不要說話,接受百官朝賀。」趙桓說罷,坐了迴去。趙謹仍是處於一種慌張的狀態,直到父親示意他轉身,他才吞了唾沫,甚至還飛快地舔了舔嘴唇,這才慢吞吞地轉過身來。
徐良正好掐在他轉過身來的那一刻,帶頭跪拜下去,高唿:「吾皇,萬歲,萬歲,萬歲!」
宰相一帶頭,那還有什麽好說的?文武百官齊刷刷一片跪下去,山唿萬歲!趙謹深吸一口氣,伸手道:「平,平,平身吧。」
當然,這算不是正式的登基大典。因為新君趙謹要作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替他沒有子嗣的先帝哥哥主持喪事,然後才能正式稱製。
建武九年,臘月,大宋皇帝趙諶駕崩,享年二十六歲。群臣商議之後,上了一串長長的諡號,廟號肅宗,由新君趙謹主持喪禮,入土為安。趙諶在位時間並不長,但他的影響極大,軍民百姓,朝廷大臣記住的,是他銳意進取,迎難而上,以驅逐北夷,洗雪國恥為己任的豪情壯誌,以及功業未成,中道崩殂的悲涼。
或許,死對趙諶來說,也有一個好的方麵。至少,他不用再沒日沒夜地操勞,不用天天重複「雞鳴則起,夜深乃臥」的辛苦。但他留給繼任者的,卻是一個蓬勃向上,大有可為的有利局麵。
正是因為如此,在舉行登基大典之時,新君趙謹當著群臣的麵表態,將繼承先兄的遺誌,竭盡全力完成其未競之事業。這讓大臣們看到了希望,受到了鼓舞。滯留杭州行在的金國使者聞聽趙諶駕崩,也表達了「哀思」,並火速向金廷報知此消息,並指出,盡管宋帝死得突然,造成一個很大的囚局,但大宋朝廷很快推出了繼任者,並沒有出現嚴重的亂象。
因為擁立有功,趙鼎徐良等大臣得到了他們應得的賞賜。徐良被晉爵國公,仍舊擔任「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並且皇帝對他表示了極大的信任,親口對他說,我哥哥在位時,倚卿甚重,朕今初登大寶,軍國重事悉委卿等。
十八歲的趙謹年長,出生之時,國家已在禍亂之中。但這位親王的表現,隻能用乏善可陳來形容,他既沒有什麽出眾的才華,也沒有什麽值得稱讚的品行,反正就是規規矩矩,沒有任何冒尖的地方。另外一位延安郡王趙訓,年紀隻有十五歲,這個人呢有一個優點,他性格很開朗,喜歡讀書,學問嘛,一個十五歲的少年,你不能指望他學富五車吧?但趙訓有一個缺點,就是輕桃。除了喜歡讀書以外,也喜歡丹青書法,頗似他的祖父道君趙佶。
徐良等人商量過,嘉王年紀大些,也沒有什麽明顯的缺點,應當擁立嘉王。但仍有相當部分大臣認為,延安郡王趙訓聰慧,很有潛力,隻要加以培養,將來會成長為一位好皇帝。
這個情況,太上皇趙桓似乎預料到過。在他看來,比較傾向於次子趙謹,一來年歲大些,二來性格上跟他有些相似,三子趙訓頗有祖父道君之風,為他所不喜。
有了這個態度,見群臣爭執不下,他道:「嘉王年長,當立嘉王為帝。」
他如果說要自己復辟稱製,說的話肯定不能作數,但這時候就完全不一樣了,幾乎擁有一錘定音的效果。滿朝大臣見太上皇明確表態支持嘉王,再加上徐良趙鼎等宰執也持此議,遂不再堅持。當下議定,擁立嘉王趙謹為新君。
太上皇趙桓遂命內侍沈擇去請嘉王到德壽宮,眾臣就等著向新君朝賀。繼承問題塵埃落定,趙鼎徐良等人都鬆了口氣。兩位宰相對視一眼,頗感欣慰。原以為這事少不得要大費周章,甚至有可能出現「武力脅迫」這之類,但想到,卻是有驚無險。大行皇帝英年早逝,可謂不幸,但能順利擁立新君,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第七百二十四章 西部王
當一大群內侍簇擁著一個少年人進入德壽宮時,就證明了一件事情。皇帝,不總是有「天日之姿,龍鳳之表」,他也很可能長得如同大街上一塊板磚扔過去都能砸倒七八個那種。現在的嘉王,立刻就要變成皇帝的趙謹,就屬於這種類型。
在現場那些身長七尺的武臣相比,他算是矮的,但跟他有風疾一直坐著的老爹相比,他算高的。模樣不能說醜,也不算俊,反正一眼看過很難給人留下印象,若非要說這位親王身上有什麽與眾不同的東西,那就是他的神情顯得很忐忑。有可能因為他還不知道要發生什麽事情,也有可能是因為他知道了。
在滿朝文武注視之下,嘉王走到中央,對太上皇一禮,然後兩支手就一直藏在袖子裏,非常不安。趙桓心情可謂五味雜陳,但沒有辦法,木已成舟,現在,他這個次子即將成為大宋新一任的皇帝!
「大行皇帝不幸殯天,經百官朝議,擁立嘉王謹繼承大統!取黃袍來!」趙桓這句話還算說得響亮。
記得趙諶要黃袍加身時,他抵從不死,甚至滿堂亂跑,打死不肯披上黃袍,最後還是由道君趙佶親手給他穿上。但嘉王卻不同,他盡管很緊張,但當父親持黃袍在手,召喚他過去時,他猶豫了片刻,然後緩步而前,不時張望四周的大臣,眼神中透著一股茫然。
趙桓等他來到麵前,強撐著站起身來,將那件代表至高無上的黃袍披在他的身上,低聲道:「大宋兩百年的基業,就交到你手裏了。」
「兒,兒怕……」趙謹似乎想說什麽。
「不要說話,接受百官朝賀。」趙桓說罷,坐了迴去。趙謹仍是處於一種慌張的狀態,直到父親示意他轉身,他才吞了唾沫,甚至還飛快地舔了舔嘴唇,這才慢吞吞地轉過身來。
徐良正好掐在他轉過身來的那一刻,帶頭跪拜下去,高唿:「吾皇,萬歲,萬歲,萬歲!」
宰相一帶頭,那還有什麽好說的?文武百官齊刷刷一片跪下去,山唿萬歲!趙謹深吸一口氣,伸手道:「平,平,平身吧。」
當然,這算不是正式的登基大典。因為新君趙謹要作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替他沒有子嗣的先帝哥哥主持喪事,然後才能正式稱製。
建武九年,臘月,大宋皇帝趙諶駕崩,享年二十六歲。群臣商議之後,上了一串長長的諡號,廟號肅宗,由新君趙謹主持喪禮,入土為安。趙諶在位時間並不長,但他的影響極大,軍民百姓,朝廷大臣記住的,是他銳意進取,迎難而上,以驅逐北夷,洗雪國恥為己任的豪情壯誌,以及功業未成,中道崩殂的悲涼。
或許,死對趙諶來說,也有一個好的方麵。至少,他不用再沒日沒夜地操勞,不用天天重複「雞鳴則起,夜深乃臥」的辛苦。但他留給繼任者的,卻是一個蓬勃向上,大有可為的有利局麵。
正是因為如此,在舉行登基大典之時,新君趙謹當著群臣的麵表態,將繼承先兄的遺誌,竭盡全力完成其未競之事業。這讓大臣們看到了希望,受到了鼓舞。滯留杭州行在的金國使者聞聽趙諶駕崩,也表達了「哀思」,並火速向金廷報知此消息,並指出,盡管宋帝死得突然,造成一個很大的囚局,但大宋朝廷很快推出了繼任者,並沒有出現嚴重的亂象。
因為擁立有功,趙鼎徐良等大臣得到了他們應得的賞賜。徐良被晉爵國公,仍舊擔任「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並且皇帝對他表示了極大的信任,親口對他說,我哥哥在位時,倚卿甚重,朕今初登大寶,軍國重事悉委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