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麵僵持住了,大臣們雖然跪著,但強硬的立場明顯,趙桓雖然坐著,卻顯然處在劣勢。太上皇想起隔壁的兒子,又看看眼前的處境,一時不禁有些灰心,長嘆一聲,直想說一句由你們去吧,但話到嘴邊卻變成了:「此事,待召集朝中文武百官,再從長計議吧。」
他這麽說,雖然冠冕,但自古以來這皇位繼承問題,從來都不可能到朝廷百官議論的地步。隻能是少數重臣和皇室商量。因此趙鼎反對道:「此事如何能放之朝議?」
太上皇聽了這話,有些光火,怒聲威脅道:「那依卿之見,你們幾個就決定了吧!」
這句倒著實把大臣們震住了,從徐良趙鼎到參知政事,中丞府尹,樞府長官,統統伏地請罪道:「臣不敢!」
當夜,幾名大臣一直在永華宮守著,太上皇趙桓因為悲傷過度,被送迴德壽宮。徐良等商議,照此情形,朝議無法避免,但在京升朝官百十來位,人一多,嘴就雜,而且盡管宰相是政府首腦,你也不可能作到一手遮天。
太上皇的舊臣雖然被清洗,但朝中仍舊不乏主和之人,而偏偏現在女真人又主動地求和,倘若他們認為迎還太上皇復位對議和有利,這怎麽整?徐良等人在煎熬著等到了天明,這一夜實在不好過……
天剛亮,從德壽宮傳來話,太上皇詔命,讓宰相召集文武百官,到德壽宮議事。
「怎麽辦?照此下去,事情就麻煩了,兩位相公倒是拿個主意啊!」朱倬冷得直打哆嗦。
趙鼎一時束手,搖頭道:「沒奈何,隻能朝議了。相信,朝臣們大多都不會偏向德壽宮。」
「話是這麽說,但這事哪經得起折騰?萬一有個閃失,萬事皆休!」李若冰也察覺到事情的緊迫性。
「要不然,我們召集大臣,直接擁立嘉王即位!」禦史中丞道。
趙鼎連連擺手:「不成不成,若是太子,此議尚可。然兄終弟及,就繞不過太上皇。」
「罷了,朝議吧,隻要我們宰執大臣不鬆口,此事太上皇就難以如願。」徐良堅定道。
當下,自召集百官往德壽宮。朝臣們聽說往德壽宮議事,盡皆愕然,但轉念一想,不少人都猜到發生了什麽事情,遂緊急趕往。沒用多久,朝臣們大多抵達,內侍攙扶了太上皇趙桓出來,宣布皇帝駕崩。噩耗傳來,百官痛哭!
趙諶在位時間雖然不長,但其確實有所作為,盡管發生過一些不快的事,但他的功勞還是主要的。百官哭悼他的英年早逝,同時也為「後事」而揪心,畢竟大行皇帝沒有留下子嗣。
百官哭號,響徹德壽宮,趙桓本已止住,此時勾動傷心,也當眾流淚。好不容易一百多人收住聲,趙桓拭淚道:「今皇帝中道崩殂,國不可一日無君,眾卿且忍悲痛,以國事為重。」
趙鼎再一次充當了急先鋒,出列奏道:「臣以為,大行皇帝沒有遺下子嗣,兄終弟及,當於嘉王,延安郡王中擇賢而立!」
一語既出,大臣們竊竊私語,大多數人均認為,趙相此言合乎道統。大行皇帝沒有子嗣,自然應該擁立他的兄弟即位,從嘉王和延安郡王之中挑選一位繼承大統。
而太上皇也將他昨晚的意見再說了一次,國賴長君,嘉王和延安郡王年淺,恐不足當此重任。說罷,他盼望著有朝臣出來附和他的意見,果然,一人應聲出列,奏道:「臣以為,嘉王和延安郡王年淺,若繼承大統,恐四夷輕朝廷。古言,主少則國疑,國賴長君,臣建議,迎太上皇復位!」
聽到這個話,徐良等人的神情都變得極不自然,這正是他們最擔心的。
徐六將心一橫,出列道:「臣以為,不可。太上皇患風疾多年,行走且不便,如何忍心再由上皇操勞國事?當立嘉王延安郡王之一。」
徐六在朝中是標誌性人物,又尤其是引軍勤王以後,朝野聲望水漲船高。再加上他是故清河郡王徐紹的兒子,自然受到原來主戰派大臣們的擁戴。他和趙鼎先後表態,已經向朝中的支持者傳達了明確的信息。
「臣附議!」「臣附議!」三省官紛紛出列,旗幟鮮明地表達支持的態度。
「臣附議!」「臣附議!」隨後,樞密院從「同知樞密院事」以下,一個不漏地出列贊同。再後,三衙,諸寺監,禦營司,各司各衙的大臣們全都表明了態度。
趙桓看在眼裏,盡管早有心理準備,可仍舊不免吃驚。他竟然在朝中失勢至此!根本不用數也知道,占絕大多數的朝臣都支持徐良趙鼎的意見!
這裏麵的原因很複雜。趙桓在位的後期,任用耿南仲等人,敗朝朝綱,惹得天怒人怨。否則,徐紹等人發動的政變不會成功。及至前些年,太上皇在黃潛善王宗濋等人支持下,趁大行皇帝到葛嶺迎道君遺體時再次發動政變,復辟奪位,使得他人心盡喪。
現在朝中百官,大多都是當初他復辟之時,堅決反對者。如果他再次復位,這些人難免有擔憂。雖說推舉繼承人是國家公事,但私心,也再所難免。
眼見此情形,趙桓心知復辟無望,而且他也沒有本錢跟朝臣們對著幹,好一陣沉默之後,他無力道:「既然卿等都持此議,那嘉王和延安郡王,當立哪一位?」這句話,等於表明了他放棄角逐皇位。
這個議題一拋出來,朝臣的意見可就沒有那麽統一了。
他這麽說,雖然冠冕,但自古以來這皇位繼承問題,從來都不可能到朝廷百官議論的地步。隻能是少數重臣和皇室商量。因此趙鼎反對道:「此事如何能放之朝議?」
太上皇聽了這話,有些光火,怒聲威脅道:「那依卿之見,你們幾個就決定了吧!」
這句倒著實把大臣們震住了,從徐良趙鼎到參知政事,中丞府尹,樞府長官,統統伏地請罪道:「臣不敢!」
當夜,幾名大臣一直在永華宮守著,太上皇趙桓因為悲傷過度,被送迴德壽宮。徐良等商議,照此情形,朝議無法避免,但在京升朝官百十來位,人一多,嘴就雜,而且盡管宰相是政府首腦,你也不可能作到一手遮天。
太上皇的舊臣雖然被清洗,但朝中仍舊不乏主和之人,而偏偏現在女真人又主動地求和,倘若他們認為迎還太上皇復位對議和有利,這怎麽整?徐良等人在煎熬著等到了天明,這一夜實在不好過……
天剛亮,從德壽宮傳來話,太上皇詔命,讓宰相召集文武百官,到德壽宮議事。
「怎麽辦?照此下去,事情就麻煩了,兩位相公倒是拿個主意啊!」朱倬冷得直打哆嗦。
趙鼎一時束手,搖頭道:「沒奈何,隻能朝議了。相信,朝臣們大多都不會偏向德壽宮。」
「話是這麽說,但這事哪經得起折騰?萬一有個閃失,萬事皆休!」李若冰也察覺到事情的緊迫性。
「要不然,我們召集大臣,直接擁立嘉王即位!」禦史中丞道。
趙鼎連連擺手:「不成不成,若是太子,此議尚可。然兄終弟及,就繞不過太上皇。」
「罷了,朝議吧,隻要我們宰執大臣不鬆口,此事太上皇就難以如願。」徐良堅定道。
當下,自召集百官往德壽宮。朝臣們聽說往德壽宮議事,盡皆愕然,但轉念一想,不少人都猜到發生了什麽事情,遂緊急趕往。沒用多久,朝臣們大多抵達,內侍攙扶了太上皇趙桓出來,宣布皇帝駕崩。噩耗傳來,百官痛哭!
趙諶在位時間雖然不長,但其確實有所作為,盡管發生過一些不快的事,但他的功勞還是主要的。百官哭悼他的英年早逝,同時也為「後事」而揪心,畢竟大行皇帝沒有留下子嗣。
百官哭號,響徹德壽宮,趙桓本已止住,此時勾動傷心,也當眾流淚。好不容易一百多人收住聲,趙桓拭淚道:「今皇帝中道崩殂,國不可一日無君,眾卿且忍悲痛,以國事為重。」
趙鼎再一次充當了急先鋒,出列奏道:「臣以為,大行皇帝沒有遺下子嗣,兄終弟及,當於嘉王,延安郡王中擇賢而立!」
一語既出,大臣們竊竊私語,大多數人均認為,趙相此言合乎道統。大行皇帝沒有子嗣,自然應該擁立他的兄弟即位,從嘉王和延安郡王之中挑選一位繼承大統。
而太上皇也將他昨晚的意見再說了一次,國賴長君,嘉王和延安郡王年淺,恐不足當此重任。說罷,他盼望著有朝臣出來附和他的意見,果然,一人應聲出列,奏道:「臣以為,嘉王和延安郡王年淺,若繼承大統,恐四夷輕朝廷。古言,主少則國疑,國賴長君,臣建議,迎太上皇復位!」
聽到這個話,徐良等人的神情都變得極不自然,這正是他們最擔心的。
徐六將心一橫,出列道:「臣以為,不可。太上皇患風疾多年,行走且不便,如何忍心再由上皇操勞國事?當立嘉王延安郡王之一。」
徐六在朝中是標誌性人物,又尤其是引軍勤王以後,朝野聲望水漲船高。再加上他是故清河郡王徐紹的兒子,自然受到原來主戰派大臣們的擁戴。他和趙鼎先後表態,已經向朝中的支持者傳達了明確的信息。
「臣附議!」「臣附議!」三省官紛紛出列,旗幟鮮明地表達支持的態度。
「臣附議!」「臣附議!」隨後,樞密院從「同知樞密院事」以下,一個不漏地出列贊同。再後,三衙,諸寺監,禦營司,各司各衙的大臣們全都表明了態度。
趙桓看在眼裏,盡管早有心理準備,可仍舊不免吃驚。他竟然在朝中失勢至此!根本不用數也知道,占絕大多數的朝臣都支持徐良趙鼎的意見!
這裏麵的原因很複雜。趙桓在位的後期,任用耿南仲等人,敗朝朝綱,惹得天怒人怨。否則,徐紹等人發動的政變不會成功。及至前些年,太上皇在黃潛善王宗濋等人支持下,趁大行皇帝到葛嶺迎道君遺體時再次發動政變,復辟奪位,使得他人心盡喪。
現在朝中百官,大多都是當初他復辟之時,堅決反對者。如果他再次復位,這些人難免有擔憂。雖說推舉繼承人是國家公事,但私心,也再所難免。
眼見此情形,趙桓心知復辟無望,而且他也沒有本錢跟朝臣們對著幹,好一陣沉默之後,他無力道:「既然卿等都持此議,那嘉王和延安郡王,當立哪一位?」這句話,等於表明了他放棄角逐皇位。
這個議題一拋出來,朝臣的意見可就沒有那麽統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