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這個右言正先是說徐衛素忠勇,性謙和,一貫得體雲雲,而後才道出了心中真實想法:「如折郡王,擁重兵,管三司,扼行朝之噤喉,不可不防!」
也就是說,徐衛雖然也帶甲二十萬,但他遠在川陝西部,對中央的潛在威脅不大。可折郡王不同,他一人節製著淮西、荊湖、江西三處,杭州行朝在他麵前根本就是不設防的。假設說,他有異誌,行在連還手的機會都沒有。
趙諶態度堅決,又說了一句:「折彥質是忠臣。」
這位右言正立馬反駁一句,讓趙諶噎得說不出話來:「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宋太祖當年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之前,同樣是以後周忠臣的麵貌示人。
盡管趙諶無法反駁文官們的意見,但他心如鐵石,非要重用折彥質不可。於是不理會朝臣們的激烈反對,幹脆繞過宰相,自己親筆草詔,直接發給折彥質,命他出兵北伐!
自宋金開戰以來,宋軍雖然一直處於守勢,但也不是說就完全沒有主動出擊。比如徐衛就率西軍反攻,收復了全陝。但他那畢竟是局限於陝西一隅,而折彥質此番,卻是由皇帝親自下詔的,並且挑明了是「北伐中原」「收復故都」,因此其政治意義尤為重大。
折郡王收到詔命的時候,人在淮西的壽州,所以他不可能跟荊湖諸將麵授機宜。於是他向節製神武後軍的何薊發去了命令,讓他在七月底,八月初之間,出兵往攻鄧唐二州。又命淮西安撫使劉光國,統製李顯忠等率淮西軍,進攻淮東。他自己則率折家軍,進攻蔡州,打算跟神武後軍一道,對開封形成夾擊之勢,以圖一舉收復中原。
這一切,都是在朝臣們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的。因此,當七月底,折彥質率大軍出征時,地方官員火速將消息捅到行在,滿朝文武才知道,皇帝直接撇下了他們。
感覺受到委曲,受到愚弄,受到蒙蔽的朝臣,其反應可想而知。上奏,已經解決不了問題,皇帝聽不進去。於是大臣們紛紛跑進宮,要求麵聖,把政事堂都包圍起來。不說清楚不許走!在激烈的爭論中,大臣們的唾沫星子都濺了趙諶一臉!可這年輕皇帝還真有些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氣概,你們隨便吵,隨便嚎,口水濺到朕臉上,朕自己擦了就是。反正主意是不會改的,朕就是要北伐中原,中興大宋!
大臣們一見皇帝整個就是油鹽不進,於是祭出了朝臣們慣用的撒手鐧,辭職!不幹了!
上一迴,因為皇帝不肯過宮探望太上皇,那些對趙桓還念念不忘的大臣曾經這麽搞過一次,三十幾名官員同日求去。但這一迴,陣仗大了許多,除了坐中書理政的正副宰相以外,其他各司各衙的大臣,全都眾口一詞,上奏請求罷黜,然後也不去上班,全部居家待罪,一統計,不得了,九十幾個人!
趙諶也硬氣,統統下詔不準!這麽僵持了幾天,大臣們見皇帝態度堅決,不可動搖,而他們也不可能一直窩在家裏,於是私下裏一合計,不成,官家聽不進去逆耳忠言,遲早要成昏君。咱們得搬出來人來治治他。
搬誰呢?現在有資格教訓皇帝的,隻有兩個人。一個是他祖父,一個是他父親。道君跟官家的關係倒是不錯,但他老人家在葛嶺上清修,不過問世事,而且最近身體也不好,去驚動他不合適。這麽下來,就隻剩下太上皇了。
但如果去搬太上皇出來,朝中主和派大臣沒有意見,對太上皇有希望的人也沒有意見,但從前追隨徐紹的主戰派們心裏就有些拿不準了。自從太上皇禪位以後,他並沒有放棄對朝政的幹預,朝中也有人時常遊走於德壽宮,如果去請他出來,如果隻是勸勸官家還好,萬一整出事來不可收拾,那可就……
此時,德高望重的許翰發話了,他雖然已經去職,但當年發動政變,他是主要人物之一,後來又擔任了樞密使,早年還有言官的經歷,以剛直不阿著稱,朝中威望比較高。他告訴那些追隨他激進主戰派大臣,官家這事雖然做得不對,不應該繞過朝臣,但我們盡到自己的本分就行了,該勸諫就勸諫,沒有必要去驚動德壽宮,以免是非。
徐良也出麵,代表中書,跟幾位「居家待罪」的重臣溝通,說大家不要這樣搞,中央機構搞癱瘓了沒有好處,現在事情已經這樣了,覆水難收,還能怎麽辦?
他是徐紹的兒子,又官拜參政,主戰派大臣們,雖然很多都是他的前輩,但卻對他寄予厚望。於是,經許翰和徐良兩人調解,部分主戰派的人放棄了請德壽宮出麵幹預的想法。但剩下的朝臣仍舊在私底下串聯,誓言非要皇帝服軟不可!
就在朝中激烈爭鋒的同時,前線卻已經開打了。首先立功的,不是折家軍,也不是荊湖軍,而是剛剛組建不久的淮西軍。
淮西軍統製,李顯忠,奉淮西安撫使劉光國之命,進攻淮東的重鎮宿州。李顯忠先攻宿州治下的虹縣,隻半天,攻破縣城,守卒兩千餘人皆降。隨後,李顯忠轉兵往西,攻靈壁縣,靈壁守將從前是宋軍軍官,後投偽韓,偽韓滅後,事金。他見李顯忠統兵來犯,且兵馬不多,估計是沒聽過李顯忠的名號,竟然率數千人出城接戰。結果可想而知,在淮西軍猛攻下,金軍很快就抵擋不住,李顯忠又率百來騎貫陣而沖,金軍由是大潰!
等到劉光國率淮西主力部隊跟進時,李顯忠已經等著他去攻宿州城了。李顯忠是西軍出身,還在西夏幫黨項人打過仗,這些臭雞蛋爛黃瓜根本不放在眼裏。
也就是說,徐衛雖然也帶甲二十萬,但他遠在川陝西部,對中央的潛在威脅不大。可折郡王不同,他一人節製著淮西、荊湖、江西三處,杭州行朝在他麵前根本就是不設防的。假設說,他有異誌,行在連還手的機會都沒有。
趙諶態度堅決,又說了一句:「折彥質是忠臣。」
這位右言正立馬反駁一句,讓趙諶噎得說不出話來:「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宋太祖當年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之前,同樣是以後周忠臣的麵貌示人。
盡管趙諶無法反駁文官們的意見,但他心如鐵石,非要重用折彥質不可。於是不理會朝臣們的激烈反對,幹脆繞過宰相,自己親筆草詔,直接發給折彥質,命他出兵北伐!
自宋金開戰以來,宋軍雖然一直處於守勢,但也不是說就完全沒有主動出擊。比如徐衛就率西軍反攻,收復了全陝。但他那畢竟是局限於陝西一隅,而折彥質此番,卻是由皇帝親自下詔的,並且挑明了是「北伐中原」「收復故都」,因此其政治意義尤為重大。
折郡王收到詔命的時候,人在淮西的壽州,所以他不可能跟荊湖諸將麵授機宜。於是他向節製神武後軍的何薊發去了命令,讓他在七月底,八月初之間,出兵往攻鄧唐二州。又命淮西安撫使劉光國,統製李顯忠等率淮西軍,進攻淮東。他自己則率折家軍,進攻蔡州,打算跟神武後軍一道,對開封形成夾擊之勢,以圖一舉收復中原。
這一切,都是在朝臣們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的。因此,當七月底,折彥質率大軍出征時,地方官員火速將消息捅到行在,滿朝文武才知道,皇帝直接撇下了他們。
感覺受到委曲,受到愚弄,受到蒙蔽的朝臣,其反應可想而知。上奏,已經解決不了問題,皇帝聽不進去。於是大臣們紛紛跑進宮,要求麵聖,把政事堂都包圍起來。不說清楚不許走!在激烈的爭論中,大臣們的唾沫星子都濺了趙諶一臉!可這年輕皇帝還真有些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氣概,你們隨便吵,隨便嚎,口水濺到朕臉上,朕自己擦了就是。反正主意是不會改的,朕就是要北伐中原,中興大宋!
大臣們一見皇帝整個就是油鹽不進,於是祭出了朝臣們慣用的撒手鐧,辭職!不幹了!
上一迴,因為皇帝不肯過宮探望太上皇,那些對趙桓還念念不忘的大臣曾經這麽搞過一次,三十幾名官員同日求去。但這一迴,陣仗大了許多,除了坐中書理政的正副宰相以外,其他各司各衙的大臣,全都眾口一詞,上奏請求罷黜,然後也不去上班,全部居家待罪,一統計,不得了,九十幾個人!
趙諶也硬氣,統統下詔不準!這麽僵持了幾天,大臣們見皇帝態度堅決,不可動搖,而他們也不可能一直窩在家裏,於是私下裏一合計,不成,官家聽不進去逆耳忠言,遲早要成昏君。咱們得搬出來人來治治他。
搬誰呢?現在有資格教訓皇帝的,隻有兩個人。一個是他祖父,一個是他父親。道君跟官家的關係倒是不錯,但他老人家在葛嶺上清修,不過問世事,而且最近身體也不好,去驚動他不合適。這麽下來,就隻剩下太上皇了。
但如果去搬太上皇出來,朝中主和派大臣沒有意見,對太上皇有希望的人也沒有意見,但從前追隨徐紹的主戰派們心裏就有些拿不準了。自從太上皇禪位以後,他並沒有放棄對朝政的幹預,朝中也有人時常遊走於德壽宮,如果去請他出來,如果隻是勸勸官家還好,萬一整出事來不可收拾,那可就……
此時,德高望重的許翰發話了,他雖然已經去職,但當年發動政變,他是主要人物之一,後來又擔任了樞密使,早年還有言官的經歷,以剛直不阿著稱,朝中威望比較高。他告訴那些追隨他激進主戰派大臣,官家這事雖然做得不對,不應該繞過朝臣,但我們盡到自己的本分就行了,該勸諫就勸諫,沒有必要去驚動德壽宮,以免是非。
徐良也出麵,代表中書,跟幾位「居家待罪」的重臣溝通,說大家不要這樣搞,中央機構搞癱瘓了沒有好處,現在事情已經這樣了,覆水難收,還能怎麽辦?
他是徐紹的兒子,又官拜參政,主戰派大臣們,雖然很多都是他的前輩,但卻對他寄予厚望。於是,經許翰和徐良兩人調解,部分主戰派的人放棄了請德壽宮出麵幹預的想法。但剩下的朝臣仍舊在私底下串聯,誓言非要皇帝服軟不可!
就在朝中激烈爭鋒的同時,前線卻已經開打了。首先立功的,不是折家軍,也不是荊湖軍,而是剛剛組建不久的淮西軍。
淮西軍統製,李顯忠,奉淮西安撫使劉光國之命,進攻淮東的重鎮宿州。李顯忠先攻宿州治下的虹縣,隻半天,攻破縣城,守卒兩千餘人皆降。隨後,李顯忠轉兵往西,攻靈壁縣,靈壁守將從前是宋軍軍官,後投偽韓,偽韓滅後,事金。他見李顯忠統兵來犯,且兵馬不多,估計是沒聽過李顯忠的名號,竟然率數千人出城接戰。結果可想而知,在淮西軍猛攻下,金軍很快就抵擋不住,李顯忠又率百來騎貫陣而沖,金軍由是大潰!
等到劉光國率淮西主力部隊跟進時,李顯忠已經等著他去攻宿州城了。李顯忠是西軍出身,還在西夏幫黨項人打過仗,這些臭雞蛋爛黃瓜根本不放在眼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