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徐衛奏章一本,請官家過目。」內侍取出徐衛的本子,雙手呈上。趙諶臉上陰晴不定,接過奏本後,轉身走到堂中角落裏,他這個動作,使得沈擇也不好意思跟過去看。他揮了揮手,示意傳詔內侍出去,而後便安安靜靜地等著。
在趙諶看奏本時,沈澤不時注意皇帝的反應,起初,隻見小趙官家那前額扭曲成一團,漸漸地,眉頭舒展開來,最後歸於一片平和。
「你猜猜徐衛是怎麽說的?」趙諶轉過身來問道,神情不見任何異樣。
「該不是嫌爵輕吧?」沈擇猜測道。朝中是有人議論,說單以軍功論,無人可及徐衛,再加上他對摺彥質封王也有些眼氣,會不會不願和折彥質並列郡王?所以,這是在賭氣?
趙諶聞言一笑:「那你也太小看他了,徐衛是個明白人。」說話間,他將徐衛的本子放在了案頭。
「他本子裏倒都是些官樣文章,諸如才德淺薄,不敢領受,願以身作則,反對攀比雲雲。但他這道上奏透露出來的意思,其實隻有一個。」趙諶道。
「恕小奴愚鈍。」沈擇躬身道。
「那就是擔心盈滿之患。」趙諶十分有把握地說道。
沈擇點了點頭:「言者論徐衛,都說其征伐勇猛,但行事謹慎,看來此言非虛。」
「這樣很好,他懼怕盈滿之禍,就是敬畏朝廷。武臣知道敬畏朝廷,而不是擁兵自重,飛揚跋扈,這是社稷之福。」趙諶道。「再有,他本子裏有幾句話讓朕覺得他是個明白人。他說,他受天子之命,坐鎮地方,就並不需要高官顯爵來彰顯威儀。這話說起來簡單,真正能明白的又有幾人?」
沈擇笑著接口道:「徐衛雖是太上皇一手拔擢的,但倒是明白是非曲直。居功不自傲,侍寵而不驕,頗有些風範吶。」
也不知道這句話哪裏觸動了趙諶,他聽了之後,又把折彥質的本子拿起來看了看,沉吟道:「徐衛拒絕郡王爵,國公與郡王並為從一品,估計他也不會接受。但有功不酬,卻也不合道理……」
沈擇想了想,建議道:「官家,樞密使許翰以年老去職,劉延慶也年過七十,平常連樞密院也不去了。樞府的職權近來又常歸中書,不如罷了樞密使,副使,改以知樞密院事,同知樞密院事。將『知樞密院事』的頭銜賜給徐衛,以示中央派出。」
在宋代,樞密院的長官,稱「樞密使」時,副手就叫「樞密副使」;長官為「知樞密院事」時,副手就叫「同知樞密院」。區別在於視任職官員的資歷地位而定,德高望重者,自然便是樞密使,相對資淺,便是知樞密院事。
趙諶聽了,倒也合心意。其實自宋金開戰以來,樞密院的職權一直被弱化。政府和樞府並設,原本是為了文武相製,但戰事一起,需要一個集權的中央機構來作出決策。於是,中書的宰相們作出的決定,往往直接就被前線將帥們貫徹了,樞密院空有全國最高軍事機構之名,現在已經淪落為安置榮臣的所在。
「也好,就這麽定了。」
徐衛拒封郡王的消息在杭州行朝傳開,頗得各方讚譽。因為他如果接受了「天水郡王」的封號,就等於是以武臣的身份而首封王爵之人,折彥質封王人家是文階,正經的進士出身。而且一旦徐衛封王,那徐氏一門,可就出了兩個郡王,這讓一眾朝臣們心裏多少有點不痛快。現在他「曉事」,主動拒絕,最好不過了。
但這些人在滿足了心裏那一點貓膩之後,又萌生了惜才之心,覺得人家確實有功,不封賞也說不過去,當聽聞徐衛被授以「知樞密院事」的頭銜時,紛紛稱合適,也沒人像當年稱唿狄青那樣,叫徐衛「赤樞」。
狄青從前由小兵作到樞密使,但還是被人瞧不起,尤其是文官們。開封一帶方言,稱士兵為「赤老」,所以樞密院派去迎接狄青的官員在久等不至的情況下,大罵說「迎一赤老,屢日不來!」,他到任後,政府樞府的同僚,私下裏都唿他「赤樞」,以示鄙夷和不屑為伍。
建武八年七月,荊湖宣撫使,太保何灌,在上奏請求致仕被挽留後,仍舊堅持,皇帝遂批準他的請求。何灌起於行伍,屢立戰功,更以保太上皇趙桓登位而受到重用,但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也正是因為他這一光榮事跡,讓如今的皇帝有些介意。再加上他本身年過七旬,又被兀朮打得大敗,於是皇帝趁機迫使他退休,也是無可奈何。
但何灌畢竟是軍中元老級別的帥臣,在致仕之前,已經是太保,封爵國公,趙諶遂下詔,封其為「鹹安郡王」,賞賜頗豐。何灌,便成為武臣封王的第一人。他的長子何薊,除繼續擔任荊湖宣撫司都統製以外,又被加兩鎮節度使,以示朝廷對何家的榮寵。
何灌一離開荊湖,趙諶馬上下詔,開大都督府,命汾陽郡王折彥質,都督荊湖、江西、淮西諸路兵馬,大小文武悉聽節製。他這個舉動,幾乎等於挑明了要幹什麽,於是乎,上到首相朱勝非,下到禦史台普通的言官,紛紛上奏表示反對。
反對什麽呢?因為皇帝沒明說是要反攻北伐,於是大臣們就反對如此重用折彥質,反對他集大權於一身,反對他手握三司重兵。大臣們反彈的力度很強,這讓趙諶倍感壓力。有一天,一個右言正在他跟前侃侃而談,通篇都是反對。趙諶有些惱怒,說了這麽一句:「徐衛也節製二十萬西軍,怎麽不見你們反對?」
在趙諶看奏本時,沈澤不時注意皇帝的反應,起初,隻見小趙官家那前額扭曲成一團,漸漸地,眉頭舒展開來,最後歸於一片平和。
「你猜猜徐衛是怎麽說的?」趙諶轉過身來問道,神情不見任何異樣。
「該不是嫌爵輕吧?」沈擇猜測道。朝中是有人議論,說單以軍功論,無人可及徐衛,再加上他對摺彥質封王也有些眼氣,會不會不願和折彥質並列郡王?所以,這是在賭氣?
趙諶聞言一笑:「那你也太小看他了,徐衛是個明白人。」說話間,他將徐衛的本子放在了案頭。
「他本子裏倒都是些官樣文章,諸如才德淺薄,不敢領受,願以身作則,反對攀比雲雲。但他這道上奏透露出來的意思,其實隻有一個。」趙諶道。
「恕小奴愚鈍。」沈擇躬身道。
「那就是擔心盈滿之患。」趙諶十分有把握地說道。
沈擇點了點頭:「言者論徐衛,都說其征伐勇猛,但行事謹慎,看來此言非虛。」
「這樣很好,他懼怕盈滿之禍,就是敬畏朝廷。武臣知道敬畏朝廷,而不是擁兵自重,飛揚跋扈,這是社稷之福。」趙諶道。「再有,他本子裏有幾句話讓朕覺得他是個明白人。他說,他受天子之命,坐鎮地方,就並不需要高官顯爵來彰顯威儀。這話說起來簡單,真正能明白的又有幾人?」
沈擇笑著接口道:「徐衛雖是太上皇一手拔擢的,但倒是明白是非曲直。居功不自傲,侍寵而不驕,頗有些風範吶。」
也不知道這句話哪裏觸動了趙諶,他聽了之後,又把折彥質的本子拿起來看了看,沉吟道:「徐衛拒絕郡王爵,國公與郡王並為從一品,估計他也不會接受。但有功不酬,卻也不合道理……」
沈擇想了想,建議道:「官家,樞密使許翰以年老去職,劉延慶也年過七十,平常連樞密院也不去了。樞府的職權近來又常歸中書,不如罷了樞密使,副使,改以知樞密院事,同知樞密院事。將『知樞密院事』的頭銜賜給徐衛,以示中央派出。」
在宋代,樞密院的長官,稱「樞密使」時,副手就叫「樞密副使」;長官為「知樞密院事」時,副手就叫「同知樞密院」。區別在於視任職官員的資歷地位而定,德高望重者,自然便是樞密使,相對資淺,便是知樞密院事。
趙諶聽了,倒也合心意。其實自宋金開戰以來,樞密院的職權一直被弱化。政府和樞府並設,原本是為了文武相製,但戰事一起,需要一個集權的中央機構來作出決策。於是,中書的宰相們作出的決定,往往直接就被前線將帥們貫徹了,樞密院空有全國最高軍事機構之名,現在已經淪落為安置榮臣的所在。
「也好,就這麽定了。」
徐衛拒封郡王的消息在杭州行朝傳開,頗得各方讚譽。因為他如果接受了「天水郡王」的封號,就等於是以武臣的身份而首封王爵之人,折彥質封王人家是文階,正經的進士出身。而且一旦徐衛封王,那徐氏一門,可就出了兩個郡王,這讓一眾朝臣們心裏多少有點不痛快。現在他「曉事」,主動拒絕,最好不過了。
但這些人在滿足了心裏那一點貓膩之後,又萌生了惜才之心,覺得人家確實有功,不封賞也說不過去,當聽聞徐衛被授以「知樞密院事」的頭銜時,紛紛稱合適,也沒人像當年稱唿狄青那樣,叫徐衛「赤樞」。
狄青從前由小兵作到樞密使,但還是被人瞧不起,尤其是文官們。開封一帶方言,稱士兵為「赤老」,所以樞密院派去迎接狄青的官員在久等不至的情況下,大罵說「迎一赤老,屢日不來!」,他到任後,政府樞府的同僚,私下裏都唿他「赤樞」,以示鄙夷和不屑為伍。
建武八年七月,荊湖宣撫使,太保何灌,在上奏請求致仕被挽留後,仍舊堅持,皇帝遂批準他的請求。何灌起於行伍,屢立戰功,更以保太上皇趙桓登位而受到重用,但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也正是因為他這一光榮事跡,讓如今的皇帝有些介意。再加上他本身年過七旬,又被兀朮打得大敗,於是皇帝趁機迫使他退休,也是無可奈何。
但何灌畢竟是軍中元老級別的帥臣,在致仕之前,已經是太保,封爵國公,趙諶遂下詔,封其為「鹹安郡王」,賞賜頗豐。何灌,便成為武臣封王的第一人。他的長子何薊,除繼續擔任荊湖宣撫司都統製以外,又被加兩鎮節度使,以示朝廷對何家的榮寵。
何灌一離開荊湖,趙諶馬上下詔,開大都督府,命汾陽郡王折彥質,都督荊湖、江西、淮西諸路兵馬,大小文武悉聽節製。他這個舉動,幾乎等於挑明了要幹什麽,於是乎,上到首相朱勝非,下到禦史台普通的言官,紛紛上奏表示反對。
反對什麽呢?因為皇帝沒明說是要反攻北伐,於是大臣們就反對如此重用折彥質,反對他集大權於一身,反對他手握三司重兵。大臣們反彈的力度很強,這讓趙諶倍感壓力。有一天,一個右言正在他跟前侃侃而談,通篇都是反對。趙諶有些惱怒,說了這麽一句:「徐衛也節製二十萬西軍,怎麽不見你們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