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說到磚石建築物,這裏麵最主要的是塔。也許同誌們就要這樣想了。“你談了半天總是談些封建和迷信的東西。”但是事實上,在一個階級社會裏,一切藝術和技術主要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過去的社會既是封建和迷信的社會,當時的建築物當然為封建和迷信的社會服務的;因此,中國的建築遺產中,最豪華的、最莊嚴美麗的、最智慧的創造,總是宮殿和廟宇。
歐洲建築遺產的精華也全是些宮殿和教堂。
在一個城市中,宮殿的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廟宇寺院的美,人民大眾都可以欣賞和享受。在寺院建築中,佛塔是給人民群眾以深刻的印象的。它是多層的高聳雲霄的建築物。全城的人在遙遠的地方就可以看見它。它是最能引起人們對家鄉和祖國的情感的。1在佛教未到中國之前,我們的國土上已經有過一種高聳的多層建築物,就是漢代的“重樓”。2秦漢的封建主常常有追求長生不老和會見神仙的思想;幻想仙人總在雲霧縹緲的高處,有“仙人好樓居”的說法,因此建造高樓,企圖引誘仙人下降。3佛教初來的時候,帶來了印度“翠堵坡”的概念和形象--一個座上覆放著半圓形的塔身,上立一根“刹”竿,穿著幾層“金盤”。後來這個名稱首先失去了“翠”字,“堵坡”變成“塔婆”,最後省去“婆”字而簡稱為“塔”。中國後代的塔,就是在重樓的頂上安上一個“翠堵坡”而形成的。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一個觀念:主流的社會文化範式認為人類的文化造成今天這樣的環境變遷——環境危機、生態衝突等問題,這跟西方式的社會文化理念有密切關聯;這種西方所主導的觀念,不僅在西方社會發展,而且慢慢地傳染到全世界。這種觀點至少有三個特點:強調競爭與征服;漠視和諧,不僅漠視與自然的和諧,還漠視與其他社會、其他文化的和諧;無限製地利用物質,認為資源永遠無限,這是最大的錯誤。工業革命隻是這些觀念比較特別的發展,而這些觀念是來自最早期的西方文化理念——兩河流域下遊的蘇末文化。
著名考古學家張光直教授說:“中國與西方兩大文明從肇基已基本為不同的原則所支配。”所謂不同的原則,就是不同的基本文化理念,即連續性的宇宙觀和斷裂性的宇宙觀。他還說:“中國文明社會的產生,不是生產技術革命的結果,也不是商業貿易的起飛,而是逐漸通過政治程序所造成的財富極度集中的結果。”他認為,中國文化從新石器時代進入金屬時代的過程中,就表現了一種特別的文化理念,叫做“延續”或“連續”;以蘇末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老祖,從新石器進入金屬器時代開始,其基本的文化理念則是一種“斷裂”的理念。這兩種文化現象在文明初始階段已經形成,並延續至今。
最明顯的“連續”表現在生產工具上,從夏朝轉入商朝開始利用青銅器的時候。商朝的青銅器都是用來作為禮器、酒器和兵器,如“鼎”、“爵”和“戈”等等;而商朝所用的農器是延續了新石器時代所用的石頭、木頭、蚌器和骨頭。但蘇末不同,它的青銅器最早是用來種植小麥,用青銅刀來收割成熟的麥穗。從新石器進入青銅器時代是一種突破,也是一種跟前麵關係的斷裂。西方學者常常笑話說,你們中國人好笨,有青銅器卻不用來生產。我們當然知道用青銅器來生產更有效,產生更多,但多不一定好。從那個時代開始我們就希望跟自然和諧,互相尊重;不願意用很有效的東西來破壞自然;我們認為自己跟宇宙是一體的、連續的,這一點從那時候開始就是我們整個宇宙觀念的基本原則。
歐洲建築遺產的精華也全是些宮殿和教堂。
在一個城市中,宮殿的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廟宇寺院的美,人民大眾都可以欣賞和享受。在寺院建築中,佛塔是給人民群眾以深刻的印象的。它是多層的高聳雲霄的建築物。全城的人在遙遠的地方就可以看見它。它是最能引起人們對家鄉和祖國的情感的。1在佛教未到中國之前,我們的國土上已經有過一種高聳的多層建築物,就是漢代的“重樓”。2秦漢的封建主常常有追求長生不老和會見神仙的思想;幻想仙人總在雲霧縹緲的高處,有“仙人好樓居”的說法,因此建造高樓,企圖引誘仙人下降。3佛教初來的時候,帶來了印度“翠堵坡”的概念和形象--一個座上覆放著半圓形的塔身,上立一根“刹”竿,穿著幾層“金盤”。後來這個名稱首先失去了“翠”字,“堵坡”變成“塔婆”,最後省去“婆”字而簡稱為“塔”。中國後代的塔,就是在重樓的頂上安上一個“翠堵坡”而形成的。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一個觀念:主流的社會文化範式認為人類的文化造成今天這樣的環境變遷——環境危機、生態衝突等問題,這跟西方式的社會文化理念有密切關聯;這種西方所主導的觀念,不僅在西方社會發展,而且慢慢地傳染到全世界。這種觀點至少有三個特點:強調競爭與征服;漠視和諧,不僅漠視與自然的和諧,還漠視與其他社會、其他文化的和諧;無限製地利用物質,認為資源永遠無限,這是最大的錯誤。工業革命隻是這些觀念比較特別的發展,而這些觀念是來自最早期的西方文化理念——兩河流域下遊的蘇末文化。
著名考古學家張光直教授說:“中國與西方兩大文明從肇基已基本為不同的原則所支配。”所謂不同的原則,就是不同的基本文化理念,即連續性的宇宙觀和斷裂性的宇宙觀。他還說:“中國文明社會的產生,不是生產技術革命的結果,也不是商業貿易的起飛,而是逐漸通過政治程序所造成的財富極度集中的結果。”他認為,中國文化從新石器時代進入金屬時代的過程中,就表現了一種特別的文化理念,叫做“延續”或“連續”;以蘇末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老祖,從新石器進入金屬器時代開始,其基本的文化理念則是一種“斷裂”的理念。這兩種文化現象在文明初始階段已經形成,並延續至今。
最明顯的“連續”表現在生產工具上,從夏朝轉入商朝開始利用青銅器的時候。商朝的青銅器都是用來作為禮器、酒器和兵器,如“鼎”、“爵”和“戈”等等;而商朝所用的農器是延續了新石器時代所用的石頭、木頭、蚌器和骨頭。但蘇末不同,它的青銅器最早是用來種植小麥,用青銅刀來收割成熟的麥穗。從新石器進入青銅器時代是一種突破,也是一種跟前麵關係的斷裂。西方學者常常笑話說,你們中國人好笨,有青銅器卻不用來生產。我們當然知道用青銅器來生產更有效,產生更多,但多不一定好。從那個時代開始我們就希望跟自然和諧,互相尊重;不願意用很有效的東西來破壞自然;我們認為自己跟宇宙是一體的、連續的,這一點從那時候開始就是我們整個宇宙觀念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