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要死了,他還給漢獻帝挖了什麽坑呢?又如何評價王允這個人呢?咱們書接上迴。
話說,西涼十萬軍隊包圍長安,真正到呂布獨擋一麵的時候了,可他就是個高級保鏢,哪會打仗呀?盡管自己手下將領如雲,但仍然擺脫不了自己是個保鏢的設定。
因為我們始終隻能看到呂布一個人衝鋒陷陣,什麽叫有勇無謀啊?呂布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他能做一個好員工,但絕對做不好一個領導。呂布沒有管理能力,就必然要導致另外一個結果,管理的方法簡單粗暴,下屬犯錯誤了。不是說理教育,而是一上來就是搞體罰,士兵畏懼呂布暴力,跟著呂布是死,不跟著呂布說不定還有一線生計。
於是就出現了士兵集體叛逃的現象,呂布真的很受打擊,我又沒有犯什麽錯誤,為什麽這個世界對自己一點都不友好呢?呂布很愁,他終於體會到了被人背叛的感覺。
這種僵持局麵並沒有持續多久。數日之後,董卓餘黨李蒙、王芳在城中做內應,偷開城門,長安失守,呂布再厲害也無法扭轉大局,眼見大勢已去,唯一的出路就是逃跑。可是他並沒有忘記王允,帶領數百騎來到青鎖門外,他想帶著王允一起跑,勢急,請司徒上馬,同出關去,別圖良策。
呂布對自己兩個幹爹不怎麽樣,但是對王允這個嶽父還是真仗義,那麽王允什麽態度呢?
如果得到上天的庇佑,能夠安定國家是我的願望。如果辦不到,我就以身殉國,臨難苟免,吾不為也。你逃跑之後,代我向關東諸公致意。希望努力以國家為念!
王允這話什麽意思呢?王允要活的光榮死的偉大,他還希望呂布去投奔關東,也就是那些討董的諸侯們,呂布就勸了:好死不如賴活著,幹嘛呀,咱走吧!王允就問了:你是能把貂蟬還我咋的?開個玩笑,王允是堅決不肯走,好良言難勸該死的鬼。
此時情況緊急,各個城門已經火焰衝天,呂布沒時間和王允瞎吵吵了,王允不走,呂布就帶領數百騎飛奔出關,投奔袁術去了,大家可能就要問了,為什麽呂布要投奔袁術呢?主要原因還是袁術近,而且他殺了董卓。呂布為袁家報了仇,理論上他還是袁家的恩人。咱們說迴王允,其實他還不如跑了呢,他要死的偉大,其實就是準備給漢獻帝挖個坑。咱們就看看他是怎麽挖這個巨坑的。
話說,李傕、郭汜進城,縱兵大掠。本來長安的百姓就是從洛陽遷過來的,來的時候已經被董卓洗劫過一次,這次又遭了二迴罪,很多朝廷大臣也不能幸免,都在這次國難中死了。很快,李傕帶人就包圍了皇宮,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誰都不想死,拯救大家的重擔就落到了漢獻帝的頭上了。
時年十二歲的漢獻帝,被侍臣請上宣平門止亂,漢獻帝也愁啊,我這是招誰惹誰了?本以為董卓死了,能過上好日子,這好日子過得也太短了吧。李傕望見黃蓋,立刻叫停士兵,口唿萬歲。注意,這個黃蓋可不是東吳的將領黃蓋,而是皇上的儀仗,就是一把大大的黃傘,大夥也可以買一把黃傘,體驗一把當皇帝的感覺。
李傕高喊萬歲。也就是說他還是認漢獻帝這個皇帝的,這樣大家就有了共識,就有了談判的空間。小皇帝倚樓問道:愛卿,沒有旨意你們就帶兵入長安,搞這麽大的陣仗,意欲何為呀?
李傕、郭汜仰麵啟奏:董太師乃陛下社稷之臣,無端被王允謀殺,臣等特來報仇,不是要造反,但見王允,臣便退兵。雖然李傕說是為董卓報仇,但其實對漢獻帝來說是個好消息,他們並沒有打算除掉皇帝,隻是想洗白董卓,而洗白董卓的目的就是洗白自己。既然你們不想赦免我們,我們這輩子也擺脫不了董卓的陰影。那我唯一的活路就是堅持把董卓的路線走到底。
李傕要求交出王允,漢獻帝是什麽態度呢?原文寫的是,徘徊不忍,說明小皇帝對王允的印象還不錯,不舍得讓王允去死。再怎麽說,他殺死董卓是有功的,這個時候就是表現王允覺悟的時候,王允自宣平門樓上跳下樓去,大唿一聲:王允在此,頗有一股壯士一去不複返的氣概。不過,從城樓上跳下去,老頭可摔的不輕。這裏足見王允的身體好,如果王允直接就摔死了,就可以被解讀成畏罪自殺。
可是天不絕王允,非要讓他說幾句台詞。李傕、郭汜拔劍嗬斥:董太師何罪被殺?王允正義凜然:董卓有罪還需要解釋嗎?董卓受誅之日,長安士民,皆相慶賀,輿論的反應你們就沒看到嗎?王允說的太有道理了,李傕無話可說,但是,太師有罪,我等何罪,為何不肯相赦?李傕的話也很有道理,我們頂多是個從犯,而且還不是最大的。呂布都沒事,我們有呂布的罪惡大嗎?呂布都能洗,我們就不能洗嗎?王允沒有迴答,而是說了下麵這句話:逆賊何必多言,我王允今日不過一死而已!意思說的很明白,我死都不會赦免你們倆。王允一句話把所有的退路都堵死了,既然沒得談,那你就去死吧。二賊手起,把王允殺於樓下,史官有詩讚道:王允運機籌,奸臣董卓休心懷家國恨,眉鎖廟堂憂,英氣連宵漢,忠誠貫鬥牛,至今魂與魄,猶繞鳳凰樓。
從這首詩來看,後人對王允還是充滿同情的,蓋棺論定。王允的功是大於過的,但說實話,大家更多的是讚揚他為國而死的氣節。明末思想家王夫之,甚至批評他:王允非定亂之人也。漢之終亡,終於此也。漢朝滅亡就是亡在王允的手裏。董卓再差,漢朝的朝廷還是有中央的。董卓還是可以挾天子之名,去勸說袁紹和公孫瓚罷兵的,王允一頓操作,大漢的中央也開始分裂,進而瓦解。
董卓挖了大漢的根,王允在根上點了把火,貽害無窮。那麽,如何評價王允這個人呢?仔細分析,凡是他直接參與辦的事情,沒有一件事情辦好的,王允的政治能力不行,核心策略不對,是導致局麵失控的主要原因。
王允不是一個具有大謀略的政治家,他隻適合做謀士,隻適合提建議,不適合具體的去執行,美人計之所以成功,主要還是貂蟬太強悍,換一個人,這個計策沒準就走不通。而且王允這個人還剛愎自用,不聽別人建議,是不是覺得他和呂布有點像?一個是保鏢做將軍,一個就是參謀做司令,這二位都屬於自己的權力超過了自己的能力。
王允當官實在是太浪費人才,他應該開一個高級娛樂會所。他在調教美人方麵絕對大漢第一,批量培養十個貂蟬,想想都十分刺激,李傕殺了王允還不解恨,又差人將王允宗族老幼,盡行殺害,就這麽王允一家和董卓一家在地府實現了勝利大會師,到此,感覺真的有頗多的感慨。在風雨飄搖的亂世,想要掌控全局,掌控者就必須有大格局、大智慧、大胸懷,才能在疾風驟雨中尋覓一絲生機。
王允盡管有一定的個人能力,但在東漢末代掌門人這個顯赫的位置上,他在胸懷智慧方麵的缺點被無限放大,最終他也成為漢末亂局的棄子,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漢末的紛紛亂局,或許隻有真正的英雄才能收拾舊山河。
東漢集團被王允徹底玩壞了,但是百姓不明真相。原文寫道:王允死後,士民無不落淚。這次長安百姓的災難都是王允的錯誤決定導致的。但是百姓都以為王允是忠心報國而死,這就是信息偏差,他們隻恨壞人太壞,卻想不到所謂的好人王允,他的錯誤讓多少好人背了鍋。
下個倒黴的就該輪到漢獻帝了。李傕、郭汜尋思:既到這裏,不殺天子謀大事,更待何時?便持劍大唿,殺入皇宮。這個行為也好理解,王允代表的就是皇帝,王允到死都說不赦免他倆。顯然,這也是漢獻帝的意思了,沒有隻殺王允不殺漢獻帝的理由。
那麽漢獻帝性命如何?咱們下迴再講。
話說,西涼十萬軍隊包圍長安,真正到呂布獨擋一麵的時候了,可他就是個高級保鏢,哪會打仗呀?盡管自己手下將領如雲,但仍然擺脫不了自己是個保鏢的設定。
因為我們始終隻能看到呂布一個人衝鋒陷陣,什麽叫有勇無謀啊?呂布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他能做一個好員工,但絕對做不好一個領導。呂布沒有管理能力,就必然要導致另外一個結果,管理的方法簡單粗暴,下屬犯錯誤了。不是說理教育,而是一上來就是搞體罰,士兵畏懼呂布暴力,跟著呂布是死,不跟著呂布說不定還有一線生計。
於是就出現了士兵集體叛逃的現象,呂布真的很受打擊,我又沒有犯什麽錯誤,為什麽這個世界對自己一點都不友好呢?呂布很愁,他終於體會到了被人背叛的感覺。
這種僵持局麵並沒有持續多久。數日之後,董卓餘黨李蒙、王芳在城中做內應,偷開城門,長安失守,呂布再厲害也無法扭轉大局,眼見大勢已去,唯一的出路就是逃跑。可是他並沒有忘記王允,帶領數百騎來到青鎖門外,他想帶著王允一起跑,勢急,請司徒上馬,同出關去,別圖良策。
呂布對自己兩個幹爹不怎麽樣,但是對王允這個嶽父還是真仗義,那麽王允什麽態度呢?
如果得到上天的庇佑,能夠安定國家是我的願望。如果辦不到,我就以身殉國,臨難苟免,吾不為也。你逃跑之後,代我向關東諸公致意。希望努力以國家為念!
王允這話什麽意思呢?王允要活的光榮死的偉大,他還希望呂布去投奔關東,也就是那些討董的諸侯們,呂布就勸了:好死不如賴活著,幹嘛呀,咱走吧!王允就問了:你是能把貂蟬還我咋的?開個玩笑,王允是堅決不肯走,好良言難勸該死的鬼。
此時情況緊急,各個城門已經火焰衝天,呂布沒時間和王允瞎吵吵了,王允不走,呂布就帶領數百騎飛奔出關,投奔袁術去了,大家可能就要問了,為什麽呂布要投奔袁術呢?主要原因還是袁術近,而且他殺了董卓。呂布為袁家報了仇,理論上他還是袁家的恩人。咱們說迴王允,其實他還不如跑了呢,他要死的偉大,其實就是準備給漢獻帝挖個坑。咱們就看看他是怎麽挖這個巨坑的。
話說,李傕、郭汜進城,縱兵大掠。本來長安的百姓就是從洛陽遷過來的,來的時候已經被董卓洗劫過一次,這次又遭了二迴罪,很多朝廷大臣也不能幸免,都在這次國難中死了。很快,李傕帶人就包圍了皇宮,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誰都不想死,拯救大家的重擔就落到了漢獻帝的頭上了。
時年十二歲的漢獻帝,被侍臣請上宣平門止亂,漢獻帝也愁啊,我這是招誰惹誰了?本以為董卓死了,能過上好日子,這好日子過得也太短了吧。李傕望見黃蓋,立刻叫停士兵,口唿萬歲。注意,這個黃蓋可不是東吳的將領黃蓋,而是皇上的儀仗,就是一把大大的黃傘,大夥也可以買一把黃傘,體驗一把當皇帝的感覺。
李傕高喊萬歲。也就是說他還是認漢獻帝這個皇帝的,這樣大家就有了共識,就有了談判的空間。小皇帝倚樓問道:愛卿,沒有旨意你們就帶兵入長安,搞這麽大的陣仗,意欲何為呀?
李傕、郭汜仰麵啟奏:董太師乃陛下社稷之臣,無端被王允謀殺,臣等特來報仇,不是要造反,但見王允,臣便退兵。雖然李傕說是為董卓報仇,但其實對漢獻帝來說是個好消息,他們並沒有打算除掉皇帝,隻是想洗白董卓,而洗白董卓的目的就是洗白自己。既然你們不想赦免我們,我們這輩子也擺脫不了董卓的陰影。那我唯一的活路就是堅持把董卓的路線走到底。
李傕要求交出王允,漢獻帝是什麽態度呢?原文寫的是,徘徊不忍,說明小皇帝對王允的印象還不錯,不舍得讓王允去死。再怎麽說,他殺死董卓是有功的,這個時候就是表現王允覺悟的時候,王允自宣平門樓上跳下樓去,大唿一聲:王允在此,頗有一股壯士一去不複返的氣概。不過,從城樓上跳下去,老頭可摔的不輕。這裏足見王允的身體好,如果王允直接就摔死了,就可以被解讀成畏罪自殺。
可是天不絕王允,非要讓他說幾句台詞。李傕、郭汜拔劍嗬斥:董太師何罪被殺?王允正義凜然:董卓有罪還需要解釋嗎?董卓受誅之日,長安士民,皆相慶賀,輿論的反應你們就沒看到嗎?王允說的太有道理了,李傕無話可說,但是,太師有罪,我等何罪,為何不肯相赦?李傕的話也很有道理,我們頂多是個從犯,而且還不是最大的。呂布都沒事,我們有呂布的罪惡大嗎?呂布都能洗,我們就不能洗嗎?王允沒有迴答,而是說了下麵這句話:逆賊何必多言,我王允今日不過一死而已!意思說的很明白,我死都不會赦免你們倆。王允一句話把所有的退路都堵死了,既然沒得談,那你就去死吧。二賊手起,把王允殺於樓下,史官有詩讚道:王允運機籌,奸臣董卓休心懷家國恨,眉鎖廟堂憂,英氣連宵漢,忠誠貫鬥牛,至今魂與魄,猶繞鳳凰樓。
從這首詩來看,後人對王允還是充滿同情的,蓋棺論定。王允的功是大於過的,但說實話,大家更多的是讚揚他為國而死的氣節。明末思想家王夫之,甚至批評他:王允非定亂之人也。漢之終亡,終於此也。漢朝滅亡就是亡在王允的手裏。董卓再差,漢朝的朝廷還是有中央的。董卓還是可以挾天子之名,去勸說袁紹和公孫瓚罷兵的,王允一頓操作,大漢的中央也開始分裂,進而瓦解。
董卓挖了大漢的根,王允在根上點了把火,貽害無窮。那麽,如何評價王允這個人呢?仔細分析,凡是他直接參與辦的事情,沒有一件事情辦好的,王允的政治能力不行,核心策略不對,是導致局麵失控的主要原因。
王允不是一個具有大謀略的政治家,他隻適合做謀士,隻適合提建議,不適合具體的去執行,美人計之所以成功,主要還是貂蟬太強悍,換一個人,這個計策沒準就走不通。而且王允這個人還剛愎自用,不聽別人建議,是不是覺得他和呂布有點像?一個是保鏢做將軍,一個就是參謀做司令,這二位都屬於自己的權力超過了自己的能力。
王允當官實在是太浪費人才,他應該開一個高級娛樂會所。他在調教美人方麵絕對大漢第一,批量培養十個貂蟬,想想都十分刺激,李傕殺了王允還不解恨,又差人將王允宗族老幼,盡行殺害,就這麽王允一家和董卓一家在地府實現了勝利大會師,到此,感覺真的有頗多的感慨。在風雨飄搖的亂世,想要掌控全局,掌控者就必須有大格局、大智慧、大胸懷,才能在疾風驟雨中尋覓一絲生機。
王允盡管有一定的個人能力,但在東漢末代掌門人這個顯赫的位置上,他在胸懷智慧方麵的缺點被無限放大,最終他也成為漢末亂局的棄子,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漢末的紛紛亂局,或許隻有真正的英雄才能收拾舊山河。
東漢集團被王允徹底玩壞了,但是百姓不明真相。原文寫道:王允死後,士民無不落淚。這次長安百姓的災難都是王允的錯誤決定導致的。但是百姓都以為王允是忠心報國而死,這就是信息偏差,他們隻恨壞人太壞,卻想不到所謂的好人王允,他的錯誤讓多少好人背了鍋。
下個倒黴的就該輪到漢獻帝了。李傕、郭汜尋思:既到這裏,不殺天子謀大事,更待何時?便持劍大唿,殺入皇宮。這個行為也好理解,王允代表的就是皇帝,王允到死都說不赦免他倆。顯然,這也是漢獻帝的意思了,沒有隻殺王允不殺漢獻帝的理由。
那麽漢獻帝性命如何?咱們下迴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