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之戰”的受益者有兩個人,一個是李重進,他沒花一分錢、沒出一粒糧,就用“大周國璽”蓋了個戳兒,給錢俶一個名譽獎勵。


    另一個,就是領兵渡江的兩浙都鈐轄使沈承禮,別說什麽“以多欺少”,反正吳越國的大軍出去之後、所向披靡,人家是打了勝仗的,李重進也不心疼筆墨,多寫一封“感謝信”給他,讓郭宗訓蓋戳兒。


    這一下不得了,沈承禮瞬間成為炙手可熱的人物,升為東南麵行軍都統兼領威武軍節度使。


    按照正常劇情,沈承禮原本不會有這樣的殊榮,他最高的職位,還是一個名義上的寧海節度使,並且,是在吳越國協助宋軍攻破金陵、南唐覆滅之後,被冊封的。


    當時,錢俶派遣沈承禮渡江支援李重進,並不是因為沈承禮軍事素養多高,實在是滿朝文武,基本上都不同意出兵,唯獨他比較積極。


    沒錯,錢俶真實的想法,就是給錢、給糧,錢氏一脈相承、恪守祖訓,保境安民、遠離紛爭,甚至一度產生了將郭宗訓迎接到西府(杭州)的想法,如果成功,那可真是“大周正統在吳越”了。


    沈承禮之所以敢力排眾議,主張出兵,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能夠壓製他的那兩個人,全沒了。


    一個是自己的老嶽父,錢瓘(音罐),真實好名字。另一個是自己的大舅哥,錢佐……嗯。


    客觀上,沈承禮進入吳越官僚係統是很早的,在錢鏐時期,他就擔任元帥幕府參議、處州刺史,到了錢瓘時期,擔任西府右將軍、台州刺史,到了錢佐時期,因為深受信任,掌管西府親兵,相當於是趙匡胤的位置了。


    然後,他也做了和趙匡胤類似的事情,隻不過,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錢俶。


    曆史上,吳越“三代五王”,吳越國祚一共71年,出了五位國王,當家人更迭速度要比南唐快得多。事實也表明,什麽“兄友弟恭”都是扯淡,皇權爭鬥向來是你死我活。


    如果將吳越“三代五王”的生卒時間、在位時間列一張表,就會發現很巧合的事情——


    吳越國創始人、武肅王錢鏐,活了80歲,在位25年,他是整個吳越曆史上壽命最長的國王了。


    錢鏐的兒子、文穆王錢瓘,活了54歲,在位9年,也算中規中矩,生命與權力是一起終結的。


    錢瓘的兒子、忠獻王錢佐,活了19年,在位6年,這就可以聯想東漢末年、少年天子的故事了。


    錢佐的弟弟、忠遜王錢倧,活了46年,在位1年,這就不用聯想了,都能猜到發生啥事兒,他還比不了朱祁鎮,最起碼朱祁鎮複位了。


    錢倧的弟弟、忠懿王錢俶,活了59年,在位32年,最後納土投降宋朝。


    巧合的地方就是,吳越第一代國王與最後一代國王,都是活的最久的,也是在位時間最長的!


    父傳子、兄終弟及、政變上位,該有的都有了,吳越國簡直是研究中國王朝傳遞更迭的優秀“小樣本”。


    這其中,最憋屈的一個人,自然是錢俶的哥哥錢倧了,眼巴巴地等了45年,才當了一年國王,就被廢了。


    錢倧被廢,不是說他昏庸無能,恰恰相反,他比明朝的朱祁鎮要強得多。


    《資治通鑒·卷二百八十六》記載:倧性剛嚴,憤忠獻王弘佐時容養諸將,政非己出,及襲位,誅杭、越侮法吏三人。


    在治理國家上,錢倧有點像崇禎,希望一夜之間就改變自己老哥錢佐縱容武將、官吏的行為,雷厲風行,幹掉了不少人,這自然引起了一些人的懷恨。


    隨後,政變發生,內衙統軍使胡進思、指揮使諸溫、鈄滔等,將錢倧囚禁起來,對外宣稱錢倧中風癱瘓,詔令將國王的位置傳給了弟弟錢俶。


    當時,錢俶還是同參相府事,聽說這個消息,自然是很高興的,然後,曆史上情節高度雷同的“弟弟愛哥哥”橋段就出現了,錢俶表示,除非保障我哥的安全,否則我不繼位。


    於是,錢倧就過上了朱祁鎮一樣的生活,被囚禁到死。


    這個過程中,直接發動政變的胡進思等人自然是功臣,可沈承禮的功勞也不遑多讓,他當時負責親軍,是保衛錢倧的主要力量,在關鍵的時刻,沈承禮做出了正確的決定,順應天意、啥也別幹。


    如此一來,就不難理解,為什麽錢俶支持沈承禮帶兵渡江、協助後周了。


    至今為止,沈承禮也算是“三朝元老”了,而且都是和錢氏關係很近。


    沈承禮本就很有野心,特別是在泰州打完仗之後,原來,被譽為“中原正統”的大周,戰鬥力也不過如此。


    於是,從迴到吳越之後,沈承禮就一直勸說錢俶,為啥要奉中原為大呢?咱自己去中原不好嗎?當皇帝不好嗎?統一天下不好嗎?


    這番言論,是通過對天下局勢的嚴謹分析,沈承禮得出的正確結論。


    後周要完了,唯一有價值的就是郭宗訓這個“末代皇帝”,隻要控製了他,平定天下指日可待。


    至於南唐,沈承禮是嗤之以鼻的,畢竟閩國滅國的戰爭中,南唐表現的十分拉胯,簡直就是外強中幹!


    雖然聽說了嶺南之戰、閩南之戰的事情,沈承禮仍然認為,南唐遲早也要走上後周的道路,近期的滅佛之事,就是證明。


    想必,如今南唐社會動亂,已經無暇東顧。


    南漢、後蜀這些地方,不值一提,不值一提啊!


    唉,我沈承禮生不逢時,若是東漢末年,當效仿趙子龍縱橫天下!


    空有壯誌雄心,難逢伯樂知音。


    人就是這樣,很容易困在自己的“信息繭房”,越是認為自己是對的,那麽周圍的人就全都是錯的。


    無奈,在舉朝上下都強調安分守己、保境安民的氛圍中,沈承禮就成了眾所周知的“鷹派人物”。


    ……


    開元寺中,陳喬將“泰州之戰”的經過介紹完畢,覺悟若有所思。


    “陳侍郎,按照你的說法,吳越大將沈承禮是可以結交的。”


    “不錯,想要吳越發兵渡江、北上淮南,沈承禮是個突破口,一來,他手中握有兵權,二來,他本就對錢氏偏安一隅的做法有意見。”


    覺悟仍不確定,想了想說:“俗話說,知人知麵不知心,吳越將領之中,有開疆擴土誌向的將領文臣,不止一人,這人逢人就說,搞得人盡皆知,恐怕表裏不一吧!”


    陳喬搖搖頭,說道:“人後也是如此,暗中布下的眼線也有匯報,這個沈將軍,經常醉酒之後吟誦《蜀相》,頗有點壯誌未酬的意思。”


    覺悟外號“詩僧”,對杜甫的詩不陌生:“蜀相?杜工部所言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如此說來,沈承禮也是忠君愛國、膽略過人的大將,與他結交,恐怕不易。”


    陳喬說道:“大師,在下覺得,要結交此人並不難,隻需要放出風去,就說要舉辦一場盛大的超渡祈福佛會。”


    覺悟無奈一笑,說道:“陳侍郎,莫要消遣小僧了。自從滯留吳越以來,不過短短兩月而已,大大小小的佛會已經開了十幾場,這般如何能與那位沈承禮結交。”


    陳喬說道:“非也,覺悟大師,在下所說的佛會,非同尋常之類。如今,蘇州範圍之內,人人皆知你是從大相國寺迴到江南的,這一路之上,定然見到不少中原戰況吧。”


    覺悟一愣,摸著禿腦瓜想了想,說道:“沒有,我隻顧著向南趕路,倒也沒有遇到兵災戰亂,盜匪倒是不少。”


    陳喬氣樂了,這個禿驢,這個時候腦袋又不靈光了。


    “大師,佛法不是說,未見若見,既見不見,你說你見了,自然就是見了。”


    言下之意,覺悟,別拿“出家人不打誑語”這種廢話當借口,沒遇見更好,你就自己編!


    覺悟終於“覺悟”了,尷尬一笑,說道:“不錯,中原戰亂,民不聊生,怎一個慘字了得。”


    陳喬說道:“既如此,新辦佛會就以超渡中原戰亂中的百姓亡魂為名義,事先,可以先放出風去。”


    陳喬的這個計策,談不上多高明,甚至說,不會引起太多人注意,屆時參加佛會的人,也隻會是衝著覺悟的名頭。


    然而,話是說給有心人聽得。


    沈承禮心理越發膨脹,相比其他人,他更迫切地想要知道吳越國之外的消息,為自己的“天下大勢”分析尋找論證。


    而覺悟從後周的首都汴梁逃出來,又親身經曆了“汴梁淪陷”這樣的重大曆史事件,他能夠提供的信息,正是沈承禮夢寐以求的。


    覺悟將後周分裂的事情說的越嚴重,沈承禮的信心就越高漲。


    所以,超度祈福佛會就相當於是“打窩”,靜等沈承禮這條大魚來咬鉤就行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唐榮光:我李煜不止是詞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窗外淩霄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窗外淩霄並收藏南唐榮光:我李煜不止是詞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