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護書人、修書人
給古人直播上課,他們都學瘋了 作者:紅薯七十二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說到《永樂大典》的還珠之旅,視頻裏的舞台上陸續走出來幾位由演員扮演的近現代曆史人物,他們都為保護這部大型類書做出了很大貢獻。
第一位是魯迅先生:【《永樂大典》是中華典籍之精髓,是中華文脈之綿延,我輩必將為民族而保存之。】
第二位是張元濟先生:【保存吾國數千年之文明,不至因時勢而失墜,此為應盡之責,今商務印書館將所藏《永樂大典》二十一冊捐獻與政府。】
第三位是鄭振鐸先生:【為國家保存文化,如在戰場上作戰,隻有向前,絕不逃避。】
第四位是周叔弢先生:【捐贈《永樂大典》之心,起於新z國誕生之時,珠還合浦,化私為公。此亦z國人民應盡之天責也。】
每出現一個人物,主持人都會在這人之後補充一下他們所做的貢獻。
明朝。
朱棣聽到他大明上萬冊的大典最後隻剩下了幾百冊,還零零散散地分布在個人手上。
他想吐血,這都是他的新心血啊!
他不解,本來應該由皇家藏書室保存的書,最後怎麽就落到了私人手上?
是他們老朱家的人沒保存好,還是後麵的清朝弄丟了?
朱棣感覺自己要壓不住心中的戾氣了,這都是華夏幾千年來的珍貴文獻資料啊!
唐朝。
李世民看到《永樂大典》的收集基本上都是私人貢獻出來的,他有點感慨。
後世大公無私的人真的很多,也不把知識、書籍壟斷在上層人士手中。
說實話,李世民都有了要收集各類書籍資料,然後編纂大型類書的念頭了,他這個時期也有類書,不過規模小一些。
從他們唐朝開始的話,難度要比後麵的朝代要小一些,而且要由官家出麵主編,發動個人加入。
他覺得視頻裏的人說得沒錯,傳承文化是每一個人的責任,他作為一個皇帝,擔子更重。
人會死,書是可以繼續傳下去的,而前人的精神就是通過文字傳下來的。
他比較擔心的是那些有大量藏書的世家貴族願不願意貢獻出來?
部分世家貴族:。。。。。。必然是不願意的,憑什麽我祖上傳下來的珍貴文獻要給普通人看到?
也有部分覺悟比較高的人覺得傳承文化義不容辭。
這幾天他們也看到了,死守著資源的話會阻礙社會進步,他們還是想社會變得更好的。
而且在曆史上可以有一個“護書人”的稱號也挺好的。
確確實實的,這個教育直播課還是改變了一部分人的思想的。
視頻裏,接下來是觀眾和三位“讀書人”一起品讀《永樂大典》。
聽到幾萬冊的書如今隻存了兩百多冊,很多人直唿可惜。
三位“讀書人”講述了《永樂大典》的成書過程、編纂方式,主要是“用韻以統字,用字以係事”。
秦朝。
秦始皇看到《永樂大典》能夠開卷而古今之事一覽可見,心裏升起一股佩服,確實是一個大型資料庫。
看來這個明成祖還是有點能耐的,也有成書的魄力。
這部書不愧被稱為“萬書之書”。
此時的秦始皇也覺得遺失的書有點可惜了。
明朝永樂年間。
朱棣還沉浸在書冊大量縮水的怨氣中,連主持人在視頻裏多次提到“明成祖”這個稱唿都不在意了。
雖然書被誇很高興,但他想的是這部書能夠盡量完整地流傳於世,而不是隻有僅僅兩百來冊。
哎!真是浪費大家的一番心血啊!
皇帝尚且如此,參與編書的陳濟、姚廣孝、解縉等人更覺痛心疾首。
要知道大典裏很多內容都是他們一筆一劃寫出來的,參與人數多達兩千多人,幾乎耗費了他們的半生。
《永樂大典》可以說是他們的孩子了!
最後居然遺失了這麽多冊!很多人的眼淚控製不住流了下來。
那是惋惜的淚。
視頻裏的人為了向觀眾展示《永樂大典》的收書種類之多,事件的精細程度,舉了一個例子:
【《西遊記》裏魏征夢斬涇河龍王,在《永樂大典》“夢”字冊就能找到這個故事,這離吳承恩寫《西遊記》已經有一百多年了。】
西漢。
劉徹有點疑惑,也有點驚訝:“這大典收錄的東西可真是繁多,連民間故事也給收進去了。”
果然是“毋厭浩繁”!不知道他們大漢的事跡有沒有也收錄進去?
想到漢朝離明朝已經十分遙遠,劉徹搖搖頭,就算收錄進去了可能也和真實事件相去甚遠了。
明初。
雜劇家楊訥又一次聽到《西遊記》這個名字,他有點無奈和苦澀。
為什麽後人隻記得吳承恩寫的《西遊記》?每次提都是說吳承恩。
明明他在吳承恩的百年前也寫了《西遊記》,卻提都沒提過他。
難道是因為小說比雜劇更受歡迎?可他也受到了永樂帝的寵遇啊,不至於一點知名度也沒有吧?
此時的楊訥特別想和吳承恩交流一下,看看自己寫的和吳承恩寫的有什麽不同。
明朝嘉靖年間。
吳承恩聽到視頻裏的人提到自己的作品,認同地點點頭。
他寫書的資料來源一些是來自民間的口口相傳,一些是來自曆史典籍改編。
明成祖命人編修的大典極大地豐富了他的創作取材庫,很多故事確實參考了大典裏的內容。
對於寫書人來說,這種資料庫越豐富越好。
畢竟幾千年下來,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出現了不少好創意的,他們能看到的話,參考範圍就更廣了。
嘉靖帝朱厚熜其實也挺心疼的,好好的正本差點被大火毀了,雖然搶救出來一些,不過他已經在命人重錄了。
後麵應該是全部重錄成功了吧?可是為什麽到裴姝他們那個年代隻剩下幾百冊了?
難道最後張首輔他們沒有完成重錄工作?
朱厚熜想去問問張居正是什麽情況,想想還是算了,他又決定不了什麽。
視頻之後講了《永樂大典》編纂的人物規模,主編人物,還展示了一段關於編書人陳濟的劇情演繹。
朱棣之前朝代的人看到這部書成書的過程,在心裏默歎,這規模真是令人咋舌。
明朝。
陳濟有點驚訝,他不知道為什麽這個節目會著重提到他。明明永樂帝、解縉等人更比他值得提的。
陳濟覺得自己就是一個簡簡單單的編書人罷了,不值得這麽大書特書。
他看著扮演自己的演員,有種奇怪的感覺,感覺自己好像真的穿越時空和後人在對話。
聽到《永樂大典》差點毀在了一場大火中,陳濟長舒一口氣,直唿:“幸好,幸好!”
尤其是劇情中,穿越到古代的主持人提到影印技術的時候,陳濟眼前一亮。
要真的可以想印多少書就能印多少書,那他們就可以備份很多副本了,也不用擔心大典不小心就毀了。
此時直播屏前的陳濟和視頻裏的“陳濟”是一樣的想法。
看到“陳濟”和恩師謝應芳相識、討論修書的那段劇情,陳濟抹了抹眼角。
雖然劇情和實際情況有出入,但內核確實差不多,他能夠安心修書離不開父親和恩師的支持。
想到父親和恩師都已相繼離他而去,陳濟有點傷感。
想到自己最後修成了《永樂大典》,他又覺欣慰。
這部大典背後付出的人真的很多,如果不能傳承下去將會多麽可惜啊!
劇情之後是選講大典裏麵的內容。
南宋。
陸遊看到自己的《挾書一卷至湖上戲作》這首詩也被收錄到了大典裏麵,有點欣喜。
大典裏麵的內容也太詳盡了,而且後人選擇了他這首詩來體現《永樂大典》的編纂,陸遊有點受寵若驚。
想到劇情中的陳濟,陸遊覺得這人在某些方麵和自己還是有類似之處的,真是令人敬佩的一個人。
之後的視頻講述了修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直播屏前的人有一種在電視劇的感覺。
不過大家也知道這部作品的編纂不容易。
第一位是魯迅先生:【《永樂大典》是中華典籍之精髓,是中華文脈之綿延,我輩必將為民族而保存之。】
第二位是張元濟先生:【保存吾國數千年之文明,不至因時勢而失墜,此為應盡之責,今商務印書館將所藏《永樂大典》二十一冊捐獻與政府。】
第三位是鄭振鐸先生:【為國家保存文化,如在戰場上作戰,隻有向前,絕不逃避。】
第四位是周叔弢先生:【捐贈《永樂大典》之心,起於新z國誕生之時,珠還合浦,化私為公。此亦z國人民應盡之天責也。】
每出現一個人物,主持人都會在這人之後補充一下他們所做的貢獻。
明朝。
朱棣聽到他大明上萬冊的大典最後隻剩下了幾百冊,還零零散散地分布在個人手上。
他想吐血,這都是他的新心血啊!
他不解,本來應該由皇家藏書室保存的書,最後怎麽就落到了私人手上?
是他們老朱家的人沒保存好,還是後麵的清朝弄丟了?
朱棣感覺自己要壓不住心中的戾氣了,這都是華夏幾千年來的珍貴文獻資料啊!
唐朝。
李世民看到《永樂大典》的收集基本上都是私人貢獻出來的,他有點感慨。
後世大公無私的人真的很多,也不把知識、書籍壟斷在上層人士手中。
說實話,李世民都有了要收集各類書籍資料,然後編纂大型類書的念頭了,他這個時期也有類書,不過規模小一些。
從他們唐朝開始的話,難度要比後麵的朝代要小一些,而且要由官家出麵主編,發動個人加入。
他覺得視頻裏的人說得沒錯,傳承文化是每一個人的責任,他作為一個皇帝,擔子更重。
人會死,書是可以繼續傳下去的,而前人的精神就是通過文字傳下來的。
他比較擔心的是那些有大量藏書的世家貴族願不願意貢獻出來?
部分世家貴族:。。。。。。必然是不願意的,憑什麽我祖上傳下來的珍貴文獻要給普通人看到?
也有部分覺悟比較高的人覺得傳承文化義不容辭。
這幾天他們也看到了,死守著資源的話會阻礙社會進步,他們還是想社會變得更好的。
而且在曆史上可以有一個“護書人”的稱號也挺好的。
確確實實的,這個教育直播課還是改變了一部分人的思想的。
視頻裏,接下來是觀眾和三位“讀書人”一起品讀《永樂大典》。
聽到幾萬冊的書如今隻存了兩百多冊,很多人直唿可惜。
三位“讀書人”講述了《永樂大典》的成書過程、編纂方式,主要是“用韻以統字,用字以係事”。
秦朝。
秦始皇看到《永樂大典》能夠開卷而古今之事一覽可見,心裏升起一股佩服,確實是一個大型資料庫。
看來這個明成祖還是有點能耐的,也有成書的魄力。
這部書不愧被稱為“萬書之書”。
此時的秦始皇也覺得遺失的書有點可惜了。
明朝永樂年間。
朱棣還沉浸在書冊大量縮水的怨氣中,連主持人在視頻裏多次提到“明成祖”這個稱唿都不在意了。
雖然書被誇很高興,但他想的是這部書能夠盡量完整地流傳於世,而不是隻有僅僅兩百來冊。
哎!真是浪費大家的一番心血啊!
皇帝尚且如此,參與編書的陳濟、姚廣孝、解縉等人更覺痛心疾首。
要知道大典裏很多內容都是他們一筆一劃寫出來的,參與人數多達兩千多人,幾乎耗費了他們的半生。
《永樂大典》可以說是他們的孩子了!
最後居然遺失了這麽多冊!很多人的眼淚控製不住流了下來。
那是惋惜的淚。
視頻裏的人為了向觀眾展示《永樂大典》的收書種類之多,事件的精細程度,舉了一個例子:
【《西遊記》裏魏征夢斬涇河龍王,在《永樂大典》“夢”字冊就能找到這個故事,這離吳承恩寫《西遊記》已經有一百多年了。】
西漢。
劉徹有點疑惑,也有點驚訝:“這大典收錄的東西可真是繁多,連民間故事也給收進去了。”
果然是“毋厭浩繁”!不知道他們大漢的事跡有沒有也收錄進去?
想到漢朝離明朝已經十分遙遠,劉徹搖搖頭,就算收錄進去了可能也和真實事件相去甚遠了。
明初。
雜劇家楊訥又一次聽到《西遊記》這個名字,他有點無奈和苦澀。
為什麽後人隻記得吳承恩寫的《西遊記》?每次提都是說吳承恩。
明明他在吳承恩的百年前也寫了《西遊記》,卻提都沒提過他。
難道是因為小說比雜劇更受歡迎?可他也受到了永樂帝的寵遇啊,不至於一點知名度也沒有吧?
此時的楊訥特別想和吳承恩交流一下,看看自己寫的和吳承恩寫的有什麽不同。
明朝嘉靖年間。
吳承恩聽到視頻裏的人提到自己的作品,認同地點點頭。
他寫書的資料來源一些是來自民間的口口相傳,一些是來自曆史典籍改編。
明成祖命人編修的大典極大地豐富了他的創作取材庫,很多故事確實參考了大典裏的內容。
對於寫書人來說,這種資料庫越豐富越好。
畢竟幾千年下來,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出現了不少好創意的,他們能看到的話,參考範圍就更廣了。
嘉靖帝朱厚熜其實也挺心疼的,好好的正本差點被大火毀了,雖然搶救出來一些,不過他已經在命人重錄了。
後麵應該是全部重錄成功了吧?可是為什麽到裴姝他們那個年代隻剩下幾百冊了?
難道最後張首輔他們沒有完成重錄工作?
朱厚熜想去問問張居正是什麽情況,想想還是算了,他又決定不了什麽。
視頻之後講了《永樂大典》編纂的人物規模,主編人物,還展示了一段關於編書人陳濟的劇情演繹。
朱棣之前朝代的人看到這部書成書的過程,在心裏默歎,這規模真是令人咋舌。
明朝。
陳濟有點驚訝,他不知道為什麽這個節目會著重提到他。明明永樂帝、解縉等人更比他值得提的。
陳濟覺得自己就是一個簡簡單單的編書人罷了,不值得這麽大書特書。
他看著扮演自己的演員,有種奇怪的感覺,感覺自己好像真的穿越時空和後人在對話。
聽到《永樂大典》差點毀在了一場大火中,陳濟長舒一口氣,直唿:“幸好,幸好!”
尤其是劇情中,穿越到古代的主持人提到影印技術的時候,陳濟眼前一亮。
要真的可以想印多少書就能印多少書,那他們就可以備份很多副本了,也不用擔心大典不小心就毀了。
此時直播屏前的陳濟和視頻裏的“陳濟”是一樣的想法。
看到“陳濟”和恩師謝應芳相識、討論修書的那段劇情,陳濟抹了抹眼角。
雖然劇情和實際情況有出入,但內核確實差不多,他能夠安心修書離不開父親和恩師的支持。
想到父親和恩師都已相繼離他而去,陳濟有點傷感。
想到自己最後修成了《永樂大典》,他又覺欣慰。
這部大典背後付出的人真的很多,如果不能傳承下去將會多麽可惜啊!
劇情之後是選講大典裏麵的內容。
南宋。
陸遊看到自己的《挾書一卷至湖上戲作》這首詩也被收錄到了大典裏麵,有點欣喜。
大典裏麵的內容也太詳盡了,而且後人選擇了他這首詩來體現《永樂大典》的編纂,陸遊有點受寵若驚。
想到劇情中的陳濟,陸遊覺得這人在某些方麵和自己還是有類似之處的,真是令人敬佩的一個人。
之後的視頻講述了修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直播屏前的人有一種在電視劇的感覺。
不過大家也知道這部作品的編纂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