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農業功勳人物(一)
給古人直播上課,他們都學瘋了 作者:紅薯七十二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中午裴弘琅和林瑧宜迴來的時候,裴姝剛剛把初一上學期的教材上傳完畢。
想著那些內容已經夠古人消化一陣了,剩下的等後麵再弄吧,她有點累了。
得虧這夫妻倆還能想起來家裏還有一個女兒,想著迴來陪她一起吃飯,雖然裴姝覺得無所謂。
其實她如果不想做飯的話還可以點外賣的。
嫌棄她礙手礙腳,裴弘琅和林瑧宜把裴姝從廚房裏趕了出來,兩人準備起了午飯。
裴姝星期五的晚上和昨天晚上已經把作業趕完了,一上午都對著那些教材,現在感覺很暈,於是打算刷一會兒手機放鬆一下。
為了多掙積分,加上很多古人還是挺喜歡短視頻的,於是裴姝繼續給他們觀看直播。
登錄之後,最先跳出來的視頻是一個博主弄的人物專欄,題為【農業功勳人物】。
本來裴姝想直接跳過的,但是被人阻止了,因為視頻標題那裏寫著幾個大字“雜交小麥”。
前有雜交水稻,後有雜交小麥,都是關於z國人最重視的吃飯問題,當然要好好看一看的。
視頻裏,先是說了李老的幾個重要稱謂
【李老,著名遺傳學家,小麥遺傳育種學家,我國小麥遠緣雜交育種奠基人,有“當代後稷”和“小麥遠緣雜交之父”之稱。】
北魏。
賈思勰看到雜交小麥的時候有點激動,他現在知道小麥在後世也是主糧之一,能多見識後世的糧食培育他還是很高興的。
看著李老身上帶著這麽多的名頭,他有點佩服,這又是一位重量級的人物啊!
想到雜交水稻都還沒弄清楚,又出來一個雜交小麥,賈思勰有點壓力山大。
不過想著能看看這兩種雜交農作物的異同之處,他把壓力暫時放到了一邊
秦朝。
秦始皇有點感慨:“前有一個當代神農,現在又出來一個當代後稷,後世的社會真是人才濟濟啊!”
大臣們十分讚同,後世真的是把農業生產發揮到了一種極致了。
在學校的時候他們已經見識過後世的麵粉做的吃食了,比他們這些時期要精致很多,無論是從外觀看還是從蓬鬆度來看。
他們這些古人有點羨慕,普通人都能吃得起這樣的麵粉。
【李老是淄博人,出生於1931年,他出生前他的家鄉發生了大饑荒,超過百萬人餓死。他十一歲時家鄉大旱,糧食顆粒無收,再次出現了饑荒。】
【他親眼見證了餓到極點的人啃樹皮、吃草,賣兒賣女換成饅頭。他自己家的情況也不好,父親早逝,母親獨自撫養四個孩子,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
春秋時期。
齊桓公看了一眼後世的地圖,確認了自己的猜想,雖然有一點小差異,但是淄博確實屬於自己的國土範圍。
他不知道後世為什麽要改名字,弄得每次出現地名都要確認一下。
看到一場饑荒帶走了百萬人,齊桓公直唿“可惜”。
這麽多人啊,都快趕上他們齊國的人口了。
他迴想了一下這個時期的當政者,好像課堂上沒提到,當時新z國也還沒成立,隻知道還在打仗。
看到李老早期的經曆,各朝代尤其是也有天災的時期,很多人隻覺得感同身受。
樹皮、草根他們都挖過,親人死了一大波,隻留下了他們在世上苟延殘喘。
同樣為了一口吃的賣兒賣女的人盯著那幾個字,雙眼無神,不知道在想些什麽。
【為了減輕家裏的負擔,李老在高二的時候輟學外出打工。某次意外看到一張公告,是農學院的招生公告,上麵寫著包餐食,於是他沒有猶豫就去報名了。】
西漢。
劉邦想著如果自己也麵臨如此境遇,能有一個可以供吃食的地方,他也會毫不猶豫就去的。
不過嘛,讓他研究農業是不可能研究的,最多就是先去混個飽飯,後麵再做其它打算。
就是不知道如果抱著這種心態去報名的話會不會被人家學校趕出來。
劉邦自己想著,哈哈大樂。
旁邊的大臣們看著劉邦喝著喝著酒就笑了,一臉莫名:陛下這是怎麽了?這又抽什麽風了?
唐朝。
李世民覺得這個想法真是夠樸素的,也挺務實。
人家能在一個艱苦的環境中成長為一個對整個國家和人民有重要影響的人,真是了不起啊!
而且後世的學校給這麽貧困的人家提供這種入學機會,李世民覺得自己可以適當考慮一下。
對於有才能的貧困人士可以適當地減免學費,他記得後世的教育法裏就有類似的規定。
【李老在學校刻苦學習,對農作物的研究有了深刻的認識,老師也十分看好他。畢業後,本來他被分配了一個好工作,不過在國家的號召下,李老去西部支援了。】
西漢。
趙過覺得自己還是能理解這人的行為的,搞農業又不是坐在家裏就可以搞出來的,得下地啊!
不過他看了下西部地區的位置,覺得這人勇氣可嘉,能夠自願到如此艱苦的地區。
換成他的話他不一定願意過去,畢竟在他眼裏,雖然民以食為天,但做官要比研究農業更重要一些。
北宋。
這種放棄好待遇,選擇去艱苦地區的事例不是趙匡胤第一次聽到了。
他隻覺得後世這些人的覺悟真是,不是他們這些封建時期的人可以比的。他現在已經能逐漸適應自己是一個封建地主的說法了。
趙匡胤現在還發現一個問題,後世這些搞科研的人,研究哪一方麵就是研究哪一方麵,好像不怎麽和政治扯上關係。
可以說是分開的,是不是這樣能讓研究者的精力更集中一些?
不過想著後世對於士農工商的職業排序沒有古代如此看重,好像也能稍微理解一點了。
趙匡胤覺得自己這個時期也得宣傳一下,不要隻把做官放在第一位,得向後世多學習學習啊!
不然被那些所謂的西方超越了,可能後麵的人得重走老路啊!
【剛開始的時候李老研究的是牧草,到了西部後,發現當地的小麥出現了鏽病,減產嚴重。後來李老和同事被緊急調去研究雜交抗病小麥。】
北魏。
賈思勰看著視頻裏配的圖片,隻覺得熟悉,這是小麥生長過程中容易出現的病害,比較難解決,對於作物的產量影響太大了。
小麥的抗病害能力太弱了,難道靠雜交能夠提升小麥的抗病能力嗎?
賈思勰萬分期待,特別想知道這是怎麽研究出來的,後世的雜交作物真的好,產量讓他眼熱。
【在其他同事想著近親雜交的時候,李老給小麥找的相親對象是他之前研究的牧草。牧草的抗病能力極強,不用怎麽打理就能長得很好。】
東晉。
陶淵明聽到牧草的抗病能力極強的時候,認同地點點頭:確實。
種地真是太難了,他在南山下種了一些豆子,本來想著土壤肥沃,長勢應該會比較好。
誰知道草長得比豆還好,為了讓已經生長出來的豆苗好好活下去,他每天早早就去除草。
種地還是挺累的,不過他還是喜歡現在的生活,比在朝為官好多了,做官的時候用後世學生的話講就是心累。
想著那些內容已經夠古人消化一陣了,剩下的等後麵再弄吧,她有點累了。
得虧這夫妻倆還能想起來家裏還有一個女兒,想著迴來陪她一起吃飯,雖然裴姝覺得無所謂。
其實她如果不想做飯的話還可以點外賣的。
嫌棄她礙手礙腳,裴弘琅和林瑧宜把裴姝從廚房裏趕了出來,兩人準備起了午飯。
裴姝星期五的晚上和昨天晚上已經把作業趕完了,一上午都對著那些教材,現在感覺很暈,於是打算刷一會兒手機放鬆一下。
為了多掙積分,加上很多古人還是挺喜歡短視頻的,於是裴姝繼續給他們觀看直播。
登錄之後,最先跳出來的視頻是一個博主弄的人物專欄,題為【農業功勳人物】。
本來裴姝想直接跳過的,但是被人阻止了,因為視頻標題那裏寫著幾個大字“雜交小麥”。
前有雜交水稻,後有雜交小麥,都是關於z國人最重視的吃飯問題,當然要好好看一看的。
視頻裏,先是說了李老的幾個重要稱謂
【李老,著名遺傳學家,小麥遺傳育種學家,我國小麥遠緣雜交育種奠基人,有“當代後稷”和“小麥遠緣雜交之父”之稱。】
北魏。
賈思勰看到雜交小麥的時候有點激動,他現在知道小麥在後世也是主糧之一,能多見識後世的糧食培育他還是很高興的。
看著李老身上帶著這麽多的名頭,他有點佩服,這又是一位重量級的人物啊!
想到雜交水稻都還沒弄清楚,又出來一個雜交小麥,賈思勰有點壓力山大。
不過想著能看看這兩種雜交農作物的異同之處,他把壓力暫時放到了一邊
秦朝。
秦始皇有點感慨:“前有一個當代神農,現在又出來一個當代後稷,後世的社會真是人才濟濟啊!”
大臣們十分讚同,後世真的是把農業生產發揮到了一種極致了。
在學校的時候他們已經見識過後世的麵粉做的吃食了,比他們這些時期要精致很多,無論是從外觀看還是從蓬鬆度來看。
他們這些古人有點羨慕,普通人都能吃得起這樣的麵粉。
【李老是淄博人,出生於1931年,他出生前他的家鄉發生了大饑荒,超過百萬人餓死。他十一歲時家鄉大旱,糧食顆粒無收,再次出現了饑荒。】
【他親眼見證了餓到極點的人啃樹皮、吃草,賣兒賣女換成饅頭。他自己家的情況也不好,父親早逝,母親獨自撫養四個孩子,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
春秋時期。
齊桓公看了一眼後世的地圖,確認了自己的猜想,雖然有一點小差異,但是淄博確實屬於自己的國土範圍。
他不知道後世為什麽要改名字,弄得每次出現地名都要確認一下。
看到一場饑荒帶走了百萬人,齊桓公直唿“可惜”。
這麽多人啊,都快趕上他們齊國的人口了。
他迴想了一下這個時期的當政者,好像課堂上沒提到,當時新z國也還沒成立,隻知道還在打仗。
看到李老早期的經曆,各朝代尤其是也有天災的時期,很多人隻覺得感同身受。
樹皮、草根他們都挖過,親人死了一大波,隻留下了他們在世上苟延殘喘。
同樣為了一口吃的賣兒賣女的人盯著那幾個字,雙眼無神,不知道在想些什麽。
【為了減輕家裏的負擔,李老在高二的時候輟學外出打工。某次意外看到一張公告,是農學院的招生公告,上麵寫著包餐食,於是他沒有猶豫就去報名了。】
西漢。
劉邦想著如果自己也麵臨如此境遇,能有一個可以供吃食的地方,他也會毫不猶豫就去的。
不過嘛,讓他研究農業是不可能研究的,最多就是先去混個飽飯,後麵再做其它打算。
就是不知道如果抱著這種心態去報名的話會不會被人家學校趕出來。
劉邦自己想著,哈哈大樂。
旁邊的大臣們看著劉邦喝著喝著酒就笑了,一臉莫名:陛下這是怎麽了?這又抽什麽風了?
唐朝。
李世民覺得這個想法真是夠樸素的,也挺務實。
人家能在一個艱苦的環境中成長為一個對整個國家和人民有重要影響的人,真是了不起啊!
而且後世的學校給這麽貧困的人家提供這種入學機會,李世民覺得自己可以適當考慮一下。
對於有才能的貧困人士可以適當地減免學費,他記得後世的教育法裏就有類似的規定。
【李老在學校刻苦學習,對農作物的研究有了深刻的認識,老師也十分看好他。畢業後,本來他被分配了一個好工作,不過在國家的號召下,李老去西部支援了。】
西漢。
趙過覺得自己還是能理解這人的行為的,搞農業又不是坐在家裏就可以搞出來的,得下地啊!
不過他看了下西部地區的位置,覺得這人勇氣可嘉,能夠自願到如此艱苦的地區。
換成他的話他不一定願意過去,畢竟在他眼裏,雖然民以食為天,但做官要比研究農業更重要一些。
北宋。
這種放棄好待遇,選擇去艱苦地區的事例不是趙匡胤第一次聽到了。
他隻覺得後世這些人的覺悟真是,不是他們這些封建時期的人可以比的。他現在已經能逐漸適應自己是一個封建地主的說法了。
趙匡胤現在還發現一個問題,後世這些搞科研的人,研究哪一方麵就是研究哪一方麵,好像不怎麽和政治扯上關係。
可以說是分開的,是不是這樣能讓研究者的精力更集中一些?
不過想著後世對於士農工商的職業排序沒有古代如此看重,好像也能稍微理解一點了。
趙匡胤覺得自己這個時期也得宣傳一下,不要隻把做官放在第一位,得向後世多學習學習啊!
不然被那些所謂的西方超越了,可能後麵的人得重走老路啊!
【剛開始的時候李老研究的是牧草,到了西部後,發現當地的小麥出現了鏽病,減產嚴重。後來李老和同事被緊急調去研究雜交抗病小麥。】
北魏。
賈思勰看著視頻裏配的圖片,隻覺得熟悉,這是小麥生長過程中容易出現的病害,比較難解決,對於作物的產量影響太大了。
小麥的抗病害能力太弱了,難道靠雜交能夠提升小麥的抗病能力嗎?
賈思勰萬分期待,特別想知道這是怎麽研究出來的,後世的雜交作物真的好,產量讓他眼熱。
【在其他同事想著近親雜交的時候,李老給小麥找的相親對象是他之前研究的牧草。牧草的抗病能力極強,不用怎麽打理就能長得很好。】
東晉。
陶淵明聽到牧草的抗病能力極強的時候,認同地點點頭:確實。
種地真是太難了,他在南山下種了一些豆子,本來想著土壤肥沃,長勢應該會比較好。
誰知道草長得比豆還好,為了讓已經生長出來的豆苗好好活下去,他每天早早就去除草。
種地還是挺累的,不過他還是喜歡現在的生活,比在朝為官好多了,做官的時候用後世學生的話講就是心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