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之後是物理,物理講了速度的概念和計算方式。


    高老師正式上課前先提了一個問題:“大家還記得怎麽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嗎?”


    西漢。


    劉徹心思活躍,馬上就開始思考上了。最後,他得出的結論是:同一段路程,看物體運動時用的時間多少。


    朝堂上的大臣看著劉徹積極答題的樣子,在心裏大叫:陛下,這堂課您可聽可不聽的,您倒是先把政事處理一下啊!


    最近這幾天因為受直播屏的影響,雖然大漢沒有受到太大波動,小麵積的騷動還是出現了的。


    因為知道了漢朝的興衰史,所以劉徹和他的大臣班子合計了一下,想著給部分政策做調整。


    土地兼並的問題在他這個時期也有,不過沒有後期那麽嚴重,但他知道這種問題是長期積累的,所以他打算試試看能不能在他這個時期解決一部分。


    對於子孫後代,他現在並不是很放心,他們不一定可以化解這些問題。


    比如土地改革製度,他想把土地從地主們手上勻出一部分,給到農民手上或者讓中央控製,因為從地主手上摳錢實在太困難了。


    另一個就是宦官外戚的問題,他是沒想到到了大漢後期,這些人竟然有這麽大能耐可以攪亂大漢,這個問題不能再遺留到後麵了。


    還有他出現了打破寒門上升通道的想法,不能再讓氏族把握如此大的權勢了。他想的是在民間增設學堂,讓平民也可以入學,這樣他可以培養一批真正屬於自己的人才隊伍。


    還有關於賣官鬻爵的做法,現在他不敢按照之前的想法來搞了,得嚴格限製這種風氣,不然真不知道進來朝堂的人都是什麽樣的,總之,很多地方都需要變革。


    以前他想著慢慢來吧,誰知道問題隻會越來越嚴重。


    阻力肯定是大的,但是現在不搞,大漢以後說不定還要走以前的老路,他不想把這些問題都留給後麵的人。


    最壞的結果他想過了,無非就是一成不變。想到了後世走群眾路線的方式,他覺得這也是一種辦法,隻要讓百姓知道他們的皇帝是為他們著想的,相信還是可以聚集一大批力量的,前提是得保證他這個皇位的穩定。


    簡單來說就是收買人心。


    不過這條路線隻能放在最後,他也能意識到現在的百姓不像後世那樣,有這麽大的能量,不過可以慢慢培養,反正這種事是急不來的,他現在確實也沒那麽急切。


    反正怎樣都是需要做出改變的,可以先試試水,他慶幸朝中還有一些和他站在一起的大臣。


    這些大臣裏麵部分人不是出自世家大族,他們肯定也是希望受到皇帝重用的


    現在擺在劉徹麵前的就是心腹大臣連夜趕出來的詳細措施,他給大臣提了一個大致的思路,讓他們提交具體方案。


    可是現在方案是趕出來了,他們皇帝陛下卻不認真看,居然聽起了課,他們是有點無語的。


    劉徹咳了一聲,收迴看著直播屏的視線,認真看起大臣提交上來的方案。


    看著這些方案,他覺得有些可行,有的有點太冒失了,所以他一時點頭,一時搖頭,看得大臣們忐忑不安的。


    課堂上,同學們稀稀拉拉地迴答起了高老師的問題。


    最後,高老師做了一個總結:“為了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我們一般會想到這兩種方法,一種是在位移相同的情況下比較所用時間的長短,時間短則運動快,時間長則運動慢;另一種是在時間間隔相同的情況下比較位移大小,位移大則運動快,位移小則運動慢。”


    這個解釋很多人都聽得懂,十分清晰明了。


    但也有人有點疑問。


    東漢。


    張衡思索著:那如果物體運動時位移和時間間隔都不一樣呢?這樣兩種方法都沒辦法用了。


    張衡認真聽著,想看看後世是怎麽解決這個問題的。


    於是高老師引入了速度的概念:“物理學中為了統一比較標準,我們用位移和發生位移的時間之比來表示速度快慢,我們稱之為速度。”


    這個概念一出來,觀看直播的人發出了疑惑。


    為什麽不用路程與時間之比來表示速度?


    畢竟現在他們知道位移和路程是不一樣的概念,位移是點到點,而路程可不一定是直直的一條線。


    他們平時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經常得穿過彎彎曲曲的小路,繞來繞去的,要表示運動快慢不應該算走過的所有路程嗎?


    春秋時期。


    墨子心裏帶著質疑,他認為這種速度表示方式不是很準確。


    他想:以人為例,我從東村走到西村,前半段路程的時候精力好,走得比較快;後半段路程我走累了,速度肯定是慢的。甚至有時候實在走不動了還可能停下來休息一下,這樣要把休息時間也算進去嗎?


    墨子覺得後世這些學科有時候感覺十分嚴謹,但是有時候又很隨意。


    接著,高老師引入了平均速度的概念。


    高老師:“我們這裏說的速度和高中時候說的不是完全一樣的,初中我們表示速度是用路程和時間之比。”


    “一般來說,物體在運動的時候速度是有快慢之分的,所以我們用位移和時間之比求得的速度叫做平均速度,表示的是物體在這段時間內運動的平均快慢,這裏大家需要注意區分一下兩者的不同。”


    西漢。


    剛看完一個大臣方案的劉徹抬起頭打算放鬆一下,他現在看到的這個方案實在是不行,感覺要是真的實施了,那些氏族可能就要先造反了。


    這時正好聽到高老師講到兩種速度的定義,他滿腦袋問號:這樣定義真的不會把學習的人弄混嗎?


    其他人他是不知道的,反正他現在已經有點混亂了。本來之前劉徹是想當一個大學霸的,“學霸”這個詞是他無意間聽到裴姝他們班的同學說的。


    當時聽到這個詞的時候,劉徹眼睛一亮:“學霸”聽起來還挺威風的,他可是皇帝,成為一個學霸豈不是易如反掌的事?


    畢竟作為一個皇帝嘛,總是想努力爭第一的。所以很多課他聽得還是挺用心的,力爭上遊。


    可是隨著課程的不斷深入,他這個願望由一個大太陽慢慢地變成了一個小月亮,接下來還會不會變他也不清楚。


    現在他也認清現實了,專業的事還是交給專業的人去做吧,強求不來。


    他現在要做的事就是“爭一保二穩三”,這個詞也是從後世學來的。


    他發現後世很多詞句別看看起來直白得很,好像沒什麽內涵,仔細思考發現是直切要點的。


    接下來高老師講了瞬時速度的概念,還給大家觀看了用打點計時器測量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的實驗。


    雖然高老師講得很細致,但是很多人還是覺得聽不懂。


    北宋。


    沈括這個本來還有一點物理基礎的人都聽得一知半懂,要說高老師講的內容其實不算太多,但因為古代和現代的知識體係相差太大了,一時半會兒是不能完全理解的。


    他想:看來隻能等後麵有時間了再去仔細觀看課堂迴放了,到時候逐字逐句地理解應該能得到一點答案吧。


    還有關於平均速度的測量,他決定自己試著做一個打點計時器,之前他聽到這個東西的時候已經在嚐試了。


    雖然可能無法做得像後世那麽精確,而且大概率隻能是手動操作的,但做為初級研究工具應該還是可以,以後再慢慢改進吧。


    之後高老師講解了幾個例題給大家鞏固知識點,課堂最後,高老師科普了幾個關於速度的小知識點。


    高老師:“目前所知,地球上跑得最快的鳥是鴕鳥,它的速度可以達到75千米\/小時;陸地上跑得最快的動物是獵豹,最高速是120公裏\/小時......”


    聽到很多動物的奔跑或者遊速,觀看直播的人感歎,後世的人真是測得齊全,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海裏遊的都測了個遍。


    養著這些動物的人打算抽個時間做個測試,想看是不是真如後世所說那樣。


    唐朝。


    李世民聽完這麽多關於速度的內容,他對比了一下他們這些時期,覺得後世的人在科學上的追求真是精確,把速度算到了具體的一個數值。


    想到他們很多時候形容速度都是用“一日千裏”“健步如飛”“快馬加鞭”這種比較泛化的語言,這樣的表述也夠他們用了,不像後世那樣是一個準確的數字。


    他想,應該是發展到後世,他們有高鐵、飛機、火箭這樣的東西出現,需要更精確的表述才出現的這種計數方式。


    當然用數值表達的話肯定是能更直觀看出物體在運動時候的快慢的。


    高老師:“以上那些都是我們能直觀觀察到的物體運動,據我們現在掌握的技術,已知的速度上限是300,000km\/s,即光速。光速是指光波或電磁波在真空或介質中的傳播速度......”


    簡單地科普了一下光速,看著那個巨大的數值,觀看直播的人臉上都是驚訝:後世能夠測出光的運動速度?


    他們以前形容光都是用“光陰似箭”這樣的成語,感覺箭的速度已經很快了,沒想到後世直接測量出來一個具體的數值了。另外真空又是什麽東西?空氣嗎?


    這門學科感覺越學越迷惑了呢!


    帶著迷惑,下課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給古人直播上課,他們都學瘋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紅薯七十二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紅薯七十二變並收藏給古人直播上課,他們都學瘋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