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坎兒井
給古人直播上課,他們都學瘋了 作者:紅薯七十二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周三上午第一節課,在經曆了又一連串的英語單詞和句式的洗禮後,即使對英語課無感的人也記住了一個單詞“freshmen”。
這個單詞讓部分人對於英語這種語言體係產生了一點興趣,一個單詞,前半部分代表新鮮的,後半部分代表人,合起來就變成了新生。
很奇怪的組合,但是不知道為什麽就是有點洗腦。
這節課最後還剩一些時間,孫老師拿出了一個翻譯題給大家:“同學們,按理說這是大學四級考試的內容,高中不用學,但我覺得這個題材很有趣,所以拿出來給大家增加一下詞匯量,同時學習學習這項偉大的古代水利工程。”
當年的這個四級翻譯題可是掛上了熱搜榜的,很多人討論坎兒井和都江堰哪個的難度更大一點,熱衷於上網的人應該都知道這兩個翻譯題了。
孫老師:“坎兒井可以翻譯為karez......”
古人們:嘶,這看起來就很難的樣子。
整個翻譯過程是中英文混雜的,不過觀看直播的人自動忽略了英文部分。
戰國時期,李冰:新疆按照後世的地圖看是在西北方向,這地方沒去過。這個坎兒井利用地下渠道將水井連接在一起,很想看看這個地區的地形具體是什麽樣的?需要用這種方法,應該也是因勢利導修建的水利。
元朝,郭守敬:我好像見過這樣的井渠,西夏就有類似的。
為了輔助同學們理解這項水利工程,孫老師找了一個短視頻給大家觀看。
【在新疆,有一個和萬裏長城一樣偉大的工程,那就是坎兒井,它隱藏於戈壁之下,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曆史了,是非常古老的地下水利工程,到現在都還在使用。】
聽到坎兒井有兩千多年的曆史,早期朝代的人開始計算這項工程大致是什麽時候的。
戰國時期,李冰:兩千多年後都還在用,這個工程確實厲害,得好好學習一下。
秦朝,秦始皇:目前沒有聽過這個名字,而且新疆這塊區域在我這個時期還未納入版圖,所以應該是後麵的朝代才出現的吧?
西漢,劉徹:這個名字我也沒聽過,但是我們這個時期也有井渠,等下次派人到西域的時候要好好了解一下。
元朝,郭守敬:那邊氣候炎熱,平原地區的水利工程確實不太適用於這樣的地方。
【坎兒井利用暗渠引取地下潛流,它由豎井、暗渠、明渠、澇壩四部分組成。】
看著視頻裏展示的坎兒井結構示意圖及一些人取水的畫麵,對水利工程有所研究的人一眼就看出了它的原理。
戰國時期,西門豹:這種地形,這樣的結構,妙啊!
戰國時期,李冰:以後有類似地勢的地方也可以考察一下,看能不能也用這樣的結構,這對於沒有河流經過的地區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元朝,郭守敬:果然,這就是西北地區的井渠了,這樣的地區就適合使用這樣的水利,可以減少地表水流失,對地麵的破壞也比較小,發明這種方法的人真的厲害。
已經有坎兒井的時期的人:咦,這不就是我們現在就在用的東西嗎?就是有些取水的地方沒有後世修整得如此光滑,我們居然和千年後的人站在一樣的地方取水,這種感覺還挺奇妙的。
後麵一段是主持人向一個講解員講解挖坎兒井的選址和要求,看著一大片戈壁荒灘、背後白雪皚皚的天山以及講解員細致的解說,很多人明白了這個地方為什麽要用這樣的水利工程。
戰國時期,李冰:這積雪,如果可以在化了之後都供給附近的人,這荒漠都可以變成綠洲了。
秦朝,秦始皇:不知道這些土包是做什麽用的?
【每年春夏季,天山上積攢了大量的積雪和雨水,他們流下山穀,滲入戈壁灘下麵。】
【坎兒井的基本原理:挖井人在高山雪水潛流處尋找到它的水源走向,然後隔一定距離打一口豎井。豎井深淺不等,由低到高,地麵上每個土坑下麵就是一條豎井。】
戰國時期,西門豹:還是得有這樣的自然條件才可以修建這種坎兒井。
戰國時期,李冰:尋找水源走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看來這個坎兒井並不是在短時間內就建成的,估計是花了好多代人的心血。
秦朝,秦始皇:這個土包原來是這個豎井所在的位置,這種方法就比較好知道豎井所在的位置了,挺不錯的。
【挖井人通過豎井深入到地底深處,修通暗渠,把豎井溝通起來,水就可以被引到地下。同時豎井又成為了地下挖渠時的通風口和出土口。把地下渠道的出水口與地麵渠道相連接,就可以把地下水引至地麵灌溉農田,形成了一條無動力的地下水運輸運河。】
聽完這個原理,還沒有見識過坎兒井的人驚歎這種構思,覺得十分精巧。
正在因為缺水打算修建水利的這塊區域的人一拍腦門,恍然大悟:對啊,這樣就通了嘛。
他們之前已經在籌劃修建水渠了,但是還沒想好具體的措施,看了後世的原理分析,之前沒想明白的地方突然就豁然開朗了,感覺可以製定後麵的規劃了。
視頻還在繼續。
【雖然坎兒井曆史悠久,但是由於挖井的技術要求高、工程體量大,所以以前坎兒井大多屬於私人所有,有錢有勢的富人為了灌溉自家的土地,往往會雇窮人來開挖坎兒井。】
【在這樣的地方,坎兒井的作用非常大,這邊有一種說法,陪嫁半道坎兒井,一道坎兒井要花費很多的錢,這彩禮是非常重的。】
戰國時期,李冰:確實重要,水對於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來說,那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說有了水就有了生命,有了一切。
秦朝,秦始皇:雖然工程是大了一點,但是它的作用是世世代代的,曆史證明它傳承了千年,這和修長城是一樣的道理。
唐朝,李世民:坎兒井已經可以作為身份象征來看了,就是這樣的工程有點浩大了,有點勞民傷財。
修坎兒井的窮人:沒想到還提到我們了?富人是想不到挖這個井的難度有多大啊!在挖井的過程中行走太艱難了,不透氣不說,地下通道狹小,很難轉身,重要的是還要時刻注意會不會被掉下的土埋在裏麵。哎,太難了,也是為生活所迫。
講述了坎兒井的挖掘難度有多大後,視頻最後做了一個總結。
【坎兒井是一項非常偉大的水利工程,也是十分珍貴的曆史遺產,它有效地保護了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體現了我國人民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智慧,是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
北宋,趙匡胤:這角度拔得真高!
在每個人對坎兒井的不同感悟中,英語課結束了。
這個單詞讓部分人對於英語這種語言體係產生了一點興趣,一個單詞,前半部分代表新鮮的,後半部分代表人,合起來就變成了新生。
很奇怪的組合,但是不知道為什麽就是有點洗腦。
這節課最後還剩一些時間,孫老師拿出了一個翻譯題給大家:“同學們,按理說這是大學四級考試的內容,高中不用學,但我覺得這個題材很有趣,所以拿出來給大家增加一下詞匯量,同時學習學習這項偉大的古代水利工程。”
當年的這個四級翻譯題可是掛上了熱搜榜的,很多人討論坎兒井和都江堰哪個的難度更大一點,熱衷於上網的人應該都知道這兩個翻譯題了。
孫老師:“坎兒井可以翻譯為karez......”
古人們:嘶,這看起來就很難的樣子。
整個翻譯過程是中英文混雜的,不過觀看直播的人自動忽略了英文部分。
戰國時期,李冰:新疆按照後世的地圖看是在西北方向,這地方沒去過。這個坎兒井利用地下渠道將水井連接在一起,很想看看這個地區的地形具體是什麽樣的?需要用這種方法,應該也是因勢利導修建的水利。
元朝,郭守敬:我好像見過這樣的井渠,西夏就有類似的。
為了輔助同學們理解這項水利工程,孫老師找了一個短視頻給大家觀看。
【在新疆,有一個和萬裏長城一樣偉大的工程,那就是坎兒井,它隱藏於戈壁之下,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曆史了,是非常古老的地下水利工程,到現在都還在使用。】
聽到坎兒井有兩千多年的曆史,早期朝代的人開始計算這項工程大致是什麽時候的。
戰國時期,李冰:兩千多年後都還在用,這個工程確實厲害,得好好學習一下。
秦朝,秦始皇:目前沒有聽過這個名字,而且新疆這塊區域在我這個時期還未納入版圖,所以應該是後麵的朝代才出現的吧?
西漢,劉徹:這個名字我也沒聽過,但是我們這個時期也有井渠,等下次派人到西域的時候要好好了解一下。
元朝,郭守敬:那邊氣候炎熱,平原地區的水利工程確實不太適用於這樣的地方。
【坎兒井利用暗渠引取地下潛流,它由豎井、暗渠、明渠、澇壩四部分組成。】
看著視頻裏展示的坎兒井結構示意圖及一些人取水的畫麵,對水利工程有所研究的人一眼就看出了它的原理。
戰國時期,西門豹:這種地形,這樣的結構,妙啊!
戰國時期,李冰:以後有類似地勢的地方也可以考察一下,看能不能也用這樣的結構,這對於沒有河流經過的地區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元朝,郭守敬:果然,這就是西北地區的井渠了,這樣的地區就適合使用這樣的水利,可以減少地表水流失,對地麵的破壞也比較小,發明這種方法的人真的厲害。
已經有坎兒井的時期的人:咦,這不就是我們現在就在用的東西嗎?就是有些取水的地方沒有後世修整得如此光滑,我們居然和千年後的人站在一樣的地方取水,這種感覺還挺奇妙的。
後麵一段是主持人向一個講解員講解挖坎兒井的選址和要求,看著一大片戈壁荒灘、背後白雪皚皚的天山以及講解員細致的解說,很多人明白了這個地方為什麽要用這樣的水利工程。
戰國時期,李冰:這積雪,如果可以在化了之後都供給附近的人,這荒漠都可以變成綠洲了。
秦朝,秦始皇:不知道這些土包是做什麽用的?
【每年春夏季,天山上積攢了大量的積雪和雨水,他們流下山穀,滲入戈壁灘下麵。】
【坎兒井的基本原理:挖井人在高山雪水潛流處尋找到它的水源走向,然後隔一定距離打一口豎井。豎井深淺不等,由低到高,地麵上每個土坑下麵就是一條豎井。】
戰國時期,西門豹:還是得有這樣的自然條件才可以修建這種坎兒井。
戰國時期,李冰:尋找水源走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看來這個坎兒井並不是在短時間內就建成的,估計是花了好多代人的心血。
秦朝,秦始皇:這個土包原來是這個豎井所在的位置,這種方法就比較好知道豎井所在的位置了,挺不錯的。
【挖井人通過豎井深入到地底深處,修通暗渠,把豎井溝通起來,水就可以被引到地下。同時豎井又成為了地下挖渠時的通風口和出土口。把地下渠道的出水口與地麵渠道相連接,就可以把地下水引至地麵灌溉農田,形成了一條無動力的地下水運輸運河。】
聽完這個原理,還沒有見識過坎兒井的人驚歎這種構思,覺得十分精巧。
正在因為缺水打算修建水利的這塊區域的人一拍腦門,恍然大悟:對啊,這樣就通了嘛。
他們之前已經在籌劃修建水渠了,但是還沒想好具體的措施,看了後世的原理分析,之前沒想明白的地方突然就豁然開朗了,感覺可以製定後麵的規劃了。
視頻還在繼續。
【雖然坎兒井曆史悠久,但是由於挖井的技術要求高、工程體量大,所以以前坎兒井大多屬於私人所有,有錢有勢的富人為了灌溉自家的土地,往往會雇窮人來開挖坎兒井。】
【在這樣的地方,坎兒井的作用非常大,這邊有一種說法,陪嫁半道坎兒井,一道坎兒井要花費很多的錢,這彩禮是非常重的。】
戰國時期,李冰:確實重要,水對於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來說,那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說有了水就有了生命,有了一切。
秦朝,秦始皇:雖然工程是大了一點,但是它的作用是世世代代的,曆史證明它傳承了千年,這和修長城是一樣的道理。
唐朝,李世民:坎兒井已經可以作為身份象征來看了,就是這樣的工程有點浩大了,有點勞民傷財。
修坎兒井的窮人:沒想到還提到我們了?富人是想不到挖這個井的難度有多大啊!在挖井的過程中行走太艱難了,不透氣不說,地下通道狹小,很難轉身,重要的是還要時刻注意會不會被掉下的土埋在裏麵。哎,太難了,也是為生活所迫。
講述了坎兒井的挖掘難度有多大後,視頻最後做了一個總結。
【坎兒井是一項非常偉大的水利工程,也是十分珍貴的曆史遺產,它有效地保護了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體現了我國人民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智慧,是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
北宋,趙匡胤:這角度拔得真高!
在每個人對坎兒井的不同感悟中,英語課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