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生物的研究方法
給古人直播上課,他們都學瘋了 作者:紅薯七十二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何老師:“雖然這些細胞的形態各異,但它們的細胞結構是類似的。大腸杆菌內,它的dna明顯沒有核膜包被......”
戰國時期,扁鵲秦越人:之前說的對人很重要的蛋白質原來是這個核糖體合成的,看來無論是大型的人、動物,還是這些小小的細菌,都需要合成蛋白質。這個過程應該是外界的物質進入細胞裏麵了,前麵說的肉、蛋這些食物是高蛋白含量。人吃了這些東西確實能變得強壯。
東漢,華佗:後世把dna集中分布的區域稱之為擬核,為什麽叫擬核呢?是類似細胞核的意思嗎?
唐朝,孫思邈:這小小一個細胞涉及到的東西還真多,雖然看不見,但是它居然有一個壁,和外界隔開來了。還有它裏麵的這個肽聚糖,不知道和我們概念裏麵的糖是否有很大差別?
何老師:“大多數細菌和大腸杆菌一樣,是生態係統中的分解者,能夠把動植物遺體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這種生活方式稱為腐生。大多數細菌沒有葉綠素,這類生物利用環境中現成的有機物生活,這種營養方式稱為異養。”
說到這裏,很多人覺得這個畫麵感有點強,好像看到了某些生物分解的畫麵。
南宋,宋慈:分解者?好像有點理解了,把廢棄物分解了,就像蛆一樣,它們會出現在人的屍體上把屍體吃了,應該也屬於腐生了吧?
明朝,李時珍:這個無機物具體指什麽?沒有生命特征的物體嗎?是不是水、土這些東西?靠別的物質才能生活就是異養是嗎?
何老師口中出現的一個個新名詞縈繞在觀看直播的人心裏,不過一時半會兒是沒法得到答案了,隻能慢慢地聽後麵的課了。
何老師:“接下來我們來了解幾種藍細菌(舊稱藍藻)。這是念珠藍細菌、色球藍細菌、和顫藍細菌。”
東晉,郭璞:這東西和衣藻一樣,也是綠色的,內裏是不是也有葉綠素呢?
何老師:“藍細菌不僅有葉綠素,它的細胞內還有藻藍素,能進行光合作用。科學家最初把它命名為藍藻,認為它是一種單細胞的藻類植物。但隨著技術手段的革新,人們逐漸發現它的細胞結構和藻類植物的細胞結構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東晉,郭璞:原來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東西不光有葉綠素,還有其它的東西。
唐朝,孫思邈:從藍藻變成藍細菌雖然隻是一兩句話,但是中途經曆的事情太多了,研究的過程確實是曲折的。
何老師向大家展示了藍細胞的細胞結構模式圖。
唐朝,孫思邈:我知道,這個藍細菌的dna也沒有核膜包被,它集中分布的區域隻能稱為擬核。不過研究這些東西的人為什麽這麽看重核膜呢?
課堂上有學生也在問這個問題,何老師解釋了原因:“因為核膜可以控製物質進出細胞核,對於dna來說有非常重要的保護作用,可以維持遺傳物質的穩定性。”
明朝,李時珍:明白了,主要是起一個保護作用。
何老師:“大家可以繼續觀察藍藻的細胞結構,看看它還有沒有和藻類植物細胞不同的地方?”
明朝,李時珍:它好像沒有之前說過的葉綠體,這些葉綠素是分布在周邊的膜上麵的。
於是,接下來的時間,觀看直播的人又學到了一個新詞“光合膜”。
何老師:“藍細菌能進行光合作用,那麽它的營養方式屬於異養嗎?
東晉,郭璞:應該不是異養,它雖然沒有葉綠體,但是有葉綠素。
何老師:“藍細菌雖然叫細菌,但它不像一般的細菌,它的營養方式屬於自養。”
東晉,郭璞:哈哈,答對了,自養就是自給自足的意思吧?我好像有點理解光合作用的意思了。
何老師:“藍細菌是生態係統中的分解者嗎?”
南宋,宋慈:明顯不是了,它好像不用分解物質,我見過的藻類好像也沒有會分解廢棄物的。
何老師:“藍細菌屬於生產者,它的生活方式可以稱為自生。”
明朝,李時珍:腐生、自生,這些詞經過這樣的簡單解釋後其實還是可以理解一二的。
何老師:“單個的藍細菌你們可能會覺得陌生,但藍細菌的群體應該是有人見過的。比如說淡水水域汙染後富營養化,導致藍細菌和綠藻大量繁殖,會形成讓人討厭的水華,影響水質和水生動物的生活。比如圖片裏這樣。”
明朝,李時珍:這東西我好像有見過,之前一個池塘裏有魚還有蝦,後來這些藻類太多了,魚都減少了。這就是說影響水生動物的意思了吧?應該是這些藻類奪取了魚蝦所需要的物質。
何老師:“再比如說發菜,也屬於藍細菌的群體,發菜呈黑藍色,狀如發絲,在我國多產於西北草地和荒漠。因發菜和‘發財’諧音,有人爭相食之,過度采挖破壞了生態。我國已經將發菜列為國家一級保護生物了。”
戰國時期,荀子:過度采挖必然造成物種消亡,之前的大熊貓也是。還是要有限度的,也不知道我們現在有的某些生物在後世還存不存在了?
秦朝,秦始皇:國家一級保護生物?這是快絕種了嗎?
唐朝,李世民:哈哈,這個“發財”同音有點好笑嘛,真的有人因為這個原因會搶這個東西吃嗎?應該是因為西北地區缺少食物吧。
有發菜的地區的人:這些常見的東西都被保護起來了,就是不能吃的意思嗎?後世的某些行為是有點理解不了的。
接下來何老師向大家講述了支原體的細胞結構。
這裏,有人又學到了人類體內廣泛存在的一種生物。
眾人:人的體內到底存在了多少種生物啊?
講完這些細胞結構,何老師列表比較了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異同點。
唐朝,孫思邈:這種比較方式還是挺直觀的,可以一眼看出兩者的差異,以後可以學習一下。
明朝,李時珍:舉這麽多例子,就是為了說明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我有點理解後世研究生物的手段和方法了,需要依靠海量的例證,而這些例證需要大量的實驗。
在習題鞏固的時間中,今天的課終於結束了。
戰國時期,扁鵲秦越人:之前說的對人很重要的蛋白質原來是這個核糖體合成的,看來無論是大型的人、動物,還是這些小小的細菌,都需要合成蛋白質。這個過程應該是外界的物質進入細胞裏麵了,前麵說的肉、蛋這些食物是高蛋白含量。人吃了這些東西確實能變得強壯。
東漢,華佗:後世把dna集中分布的區域稱之為擬核,為什麽叫擬核呢?是類似細胞核的意思嗎?
唐朝,孫思邈:這小小一個細胞涉及到的東西還真多,雖然看不見,但是它居然有一個壁,和外界隔開來了。還有它裏麵的這個肽聚糖,不知道和我們概念裏麵的糖是否有很大差別?
何老師:“大多數細菌和大腸杆菌一樣,是生態係統中的分解者,能夠把動植物遺體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這種生活方式稱為腐生。大多數細菌沒有葉綠素,這類生物利用環境中現成的有機物生活,這種營養方式稱為異養。”
說到這裏,很多人覺得這個畫麵感有點強,好像看到了某些生物分解的畫麵。
南宋,宋慈:分解者?好像有點理解了,把廢棄物分解了,就像蛆一樣,它們會出現在人的屍體上把屍體吃了,應該也屬於腐生了吧?
明朝,李時珍:這個無機物具體指什麽?沒有生命特征的物體嗎?是不是水、土這些東西?靠別的物質才能生活就是異養是嗎?
何老師口中出現的一個個新名詞縈繞在觀看直播的人心裏,不過一時半會兒是沒法得到答案了,隻能慢慢地聽後麵的課了。
何老師:“接下來我們來了解幾種藍細菌(舊稱藍藻)。這是念珠藍細菌、色球藍細菌、和顫藍細菌。”
東晉,郭璞:這東西和衣藻一樣,也是綠色的,內裏是不是也有葉綠素呢?
何老師:“藍細菌不僅有葉綠素,它的細胞內還有藻藍素,能進行光合作用。科學家最初把它命名為藍藻,認為它是一種單細胞的藻類植物。但隨著技術手段的革新,人們逐漸發現它的細胞結構和藻類植物的細胞結構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東晉,郭璞:原來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東西不光有葉綠素,還有其它的東西。
唐朝,孫思邈:從藍藻變成藍細菌雖然隻是一兩句話,但是中途經曆的事情太多了,研究的過程確實是曲折的。
何老師向大家展示了藍細胞的細胞結構模式圖。
唐朝,孫思邈:我知道,這個藍細菌的dna也沒有核膜包被,它集中分布的區域隻能稱為擬核。不過研究這些東西的人為什麽這麽看重核膜呢?
課堂上有學生也在問這個問題,何老師解釋了原因:“因為核膜可以控製物質進出細胞核,對於dna來說有非常重要的保護作用,可以維持遺傳物質的穩定性。”
明朝,李時珍:明白了,主要是起一個保護作用。
何老師:“大家可以繼續觀察藍藻的細胞結構,看看它還有沒有和藻類植物細胞不同的地方?”
明朝,李時珍:它好像沒有之前說過的葉綠體,這些葉綠素是分布在周邊的膜上麵的。
於是,接下來的時間,觀看直播的人又學到了一個新詞“光合膜”。
何老師:“藍細菌能進行光合作用,那麽它的營養方式屬於異養嗎?
東晉,郭璞:應該不是異養,它雖然沒有葉綠體,但是有葉綠素。
何老師:“藍細菌雖然叫細菌,但它不像一般的細菌,它的營養方式屬於自養。”
東晉,郭璞:哈哈,答對了,自養就是自給自足的意思吧?我好像有點理解光合作用的意思了。
何老師:“藍細菌是生態係統中的分解者嗎?”
南宋,宋慈:明顯不是了,它好像不用分解物質,我見過的藻類好像也沒有會分解廢棄物的。
何老師:“藍細菌屬於生產者,它的生活方式可以稱為自生。”
明朝,李時珍:腐生、自生,這些詞經過這樣的簡單解釋後其實還是可以理解一二的。
何老師:“單個的藍細菌你們可能會覺得陌生,但藍細菌的群體應該是有人見過的。比如說淡水水域汙染後富營養化,導致藍細菌和綠藻大量繁殖,會形成讓人討厭的水華,影響水質和水生動物的生活。比如圖片裏這樣。”
明朝,李時珍:這東西我好像有見過,之前一個池塘裏有魚還有蝦,後來這些藻類太多了,魚都減少了。這就是說影響水生動物的意思了吧?應該是這些藻類奪取了魚蝦所需要的物質。
何老師:“再比如說發菜,也屬於藍細菌的群體,發菜呈黑藍色,狀如發絲,在我國多產於西北草地和荒漠。因發菜和‘發財’諧音,有人爭相食之,過度采挖破壞了生態。我國已經將發菜列為國家一級保護生物了。”
戰國時期,荀子:過度采挖必然造成物種消亡,之前的大熊貓也是。還是要有限度的,也不知道我們現在有的某些生物在後世還存不存在了?
秦朝,秦始皇:國家一級保護生物?這是快絕種了嗎?
唐朝,李世民:哈哈,這個“發財”同音有點好笑嘛,真的有人因為這個原因會搶這個東西吃嗎?應該是因為西北地區缺少食物吧。
有發菜的地區的人:這些常見的東西都被保護起來了,就是不能吃的意思嗎?後世的某些行為是有點理解不了的。
接下來何老師向大家講述了支原體的細胞結構。
這裏,有人又學到了人類體內廣泛存在的一種生物。
眾人:人的體內到底存在了多少種生物啊?
講完這些細胞結構,何老師列表比較了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異同點。
唐朝,孫思邈:這種比較方式還是挺直觀的,可以一眼看出兩者的差異,以後可以學習一下。
明朝,李時珍:舉這麽多例子,就是為了說明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我有點理解後世研究生物的手段和方法了,需要依靠海量的例證,而這些例證需要大量的實驗。
在習題鞏固的時間中,今天的課終於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