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鄉土
給古人直播上課,他們都學瘋了 作者:紅薯七十二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二節課還是宋老師的。
宋老師:“同學們,我們本學期有經典閱讀的學習任務,有的經典在課本上,這部分內容並不一定會考試,但是對於提高你們的閱讀能力很有幫助。如果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找一部分書來看看,網上能查到閱讀指導目錄。”
春秋時期,孔子:我以為後世的老師都是單方麵給學生輸送知識呢,原來還是會讓學生自主學習的。就應該這樣的,光靠老師講課,不思考怎麽行呢?
北宋,蘇軾:不知道他們所謂的經典是哪些?剛剛說的小說算嗎?詩詞歌賦算嗎?
宋老師:“這堂課我們可能會講課本上的文章,也可能會講課外的,不過都需要同學們提前看書。今天我們要講的是《鄉土z國》。這本書是一本學術著作,學術著作重在理論發現和解決實際問題,具有很強的科學性、係統性、邏輯性。”
春秋時期,孔子:那這種書對於學生的閱讀能力要求應該挺高的,有點難度啊!不過有老師在一旁講解,應該會好一些。
西漢,劉徹:鄉土?講鄉下的?
北魏,賈思勰:講究科學性、係統性和邏輯性的話,我想寫的《齊民要術》應該也算是學術著作了吧?要有基礎知識的人才能看懂,門外漢看起來會很吃力的。
宋老師:“大家看這本書的時候不能忽略重刊序言......”她概括地講述了為什麽要讀這本書,閱讀這本書前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讀書的時候需要關注哪些點等。
看著那張密密麻麻的思維導圖。
唐代,韓愈:這種教學倒是新鮮,這是之前說過的樹狀圖吧?
秦朝,秦始皇:這本書是有多複雜?和前麵的文章比起來完全不是一樣的。
唐朝,李世民:這種真是手把手教怎麽讀一本書了。
同學們:老師,這本是真的好難,太複雜了,看不懂啊!
可能是看到大家臉上有點痛苦,宋老師安慰道:“說到閱讀,我們不要總是讀一些自己喜歡的、淺易的、流行的讀物,適當讀一些具有挑戰性的作品,才能夠進一步提升我們的能力。”
春秋時期,老子:這個觀點我是讚同的,一直隻看自己可以讀懂的東西,時間長了,是進步不了的。嗯~再給我的學生增大一點難度吧!
北宋,歐陽修:勇於嚐試難度大的?確實應該這樣。
宋老師放出了正文的第一段。
【從基層上看去,z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我們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稱為土頭土腦的鄉下人。他們才是z國社會的基層。】
宋老師:“全書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提出了觀點,這句話是進入全書的一把鑰匙,要怎麽理解這句話呢?”
秦朝,秦始皇:有鄉土性是因為我們看重農業?
唐朝,李世民:民以食為天,因為這離不開土地啊。
各朝代的鄉下人:我們知道我們是社會的基層了,但是為什麽要說我們土頭土腦的,有一種罵人的感覺。
宋老師:“費先生指出,z國社會的構成是複雜的,但從基層看,最基礎的組成部分看,農村鄉下人才是主體。”
北宋,趙匡胤:嗯~這樣說也是沒錯的,雖然發展了商業,但是最基本的還是農民,沒有農民,吃不飽飯的話還發展什麽社會?
宋老師再次放出一段正文:【我們說鄉下人土氣,雖則似乎帶著幾分藐視的意味,但這個土字卻用得很好......告訴過我,遠在西伯利亞,z國人住下了,不管天氣如何,還是要下些種子,試試看能不能種地。】
宋老師:“鄉下人的土氣是怎麽來的?費先生的看法是他們離不開泥土,以種地謀生,土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產生的。鄉土本色的典型表現有守著廟宇討生活,世代以農為生,依賴和崇拜土地。”
秦朝,秦始皇:西伯利亞是哪裏?這個地方是不是也可以種地?
西漢,劉徹:土氣要怎麽流動?這東西還可以流動?
唐朝,李世民:好像有點理解他的想法了,鄉下人基本上一輩子都和土地打交道,不怎麽離開那一片天,人流動不了,這份“土氣”自然就不流動了。
元朝,忽必烈:這,漢人好像確實是這樣的,但是我們以前雖然也種地,主要還是在草原上放牧。這研究的是哪一部分鄉下人啊?
各朝代的鄉下人:守著土地討生活是我們的傳統,離開土地了我們也沒地方去啊!雖然這個土氣聽著有點藐視我們的感覺,但是土氣就土氣吧,吃飽飯才是最重要的。
宋老師:“鄉下人生活的常態是世代定居,遷移是變態。”
東漢,班固:安土重遷,黎民之性,要不是迫不得已,應該不會有人願意想時不時長途跋涉地搬家。
明朝,朱棣:縱觀曆史,確實是隻有出現重大事件才會遷徙。
宋老師:“鄉下最常見的社區單位是村落,村落的特點是村子之間相互孤立和隔膜,但是村內的人相互熟悉,這樣的鄉下社會被費先生稱為熟人社會、鄉土社會......”
在講解中,各朝代的人帶入了自己所處的時期,想了一下他們時期的鄉下,很多地方確實能夠和這篇文章中講到的內容對上。
秦朝,秦始皇:原來這是研究鄉下社會的的書籍啊,裏麵涉及到的一些內容聽起來還是挺重要的,能給我治理國家提供一點思路。
唐朝,李世民:關於這個禮俗社會和法理社會,雖然沒有詳細講解,但是我大概也能窺探一二, 這本書我要好好看看。
北宋,趙匡胤:往細了想,雖然鄉下還在一國之內,但是如果單獨看它,也是一個小國家了,是這個意思吧?所以說嘛,社會的構成真的是複雜。
北宋,王安石:我覺得我需要好好研究一下這個問題,說不定能對我有所幫助。
明朝,朱棣:正像我們的父母兄弟一般,並不是由於我們選擇得來的關係,而是無須選擇,甚至先我而在的一個生活環境。這個角度倒是新穎。
還沒完全消化完“鄉土本色”這一部分,宋老師開始了“文字下鄉”這兩章的講解。
【鄉下人在城裏人眼睛裏是“愚”的......那是知識問題,不是智力問題,正等於城裏人到了鄉下,連狗都不會趕一般。】
看完關於講鄉下人在城裏人眼裏是愚的這一部分,很多人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西漢,劉徹:所以達官貴族也沒什麽好瞧不起農民的,人家隻是沒有機會而已,像我,能當上皇帝也是有一個好時機而已。不過我確實不愛種地。
唐朝,杜甫:是這個理啊,城裏的一些知識和技能,其實鄉下人很多都用不上,他們彼此熟悉,隻要簡單地交流就能過好了。他們沒有城裏人的學習環境,所以在城裏人看來很蠢,但是城裏人去到鄉下呢?他們不也是很多事都不會做。
普通農民的感觸最大,他們從下鄉進城,很多時候會被城裏人笑話,覺得他們笨,他們也覺得自己笨。
可是這堂課告訴了他們,這不是因為他們不聰明,而是他們沒有學城裏人學的東西,不能因為他們不識字就說他們愚蠢。
接下來的文字下鄉和再論文字下鄉,聽得他們一愣一愣的。
理解能力強一點的已經大致了解作者想表達什麽了,但是有的人已經被作者繞暈了。
秦朝,秦始皇:以前覺得種地的人不需要知道那麽多東西,可是在了解了一點後世之後,感覺還是得讓他們知道一點知識,愚民這條路可能真的行不通。
西漢,劉徹:哎,後世人寫文章總喜歡這麽繞來繞去嗎?就不能直接說論點嗎?一個文字下鄉你扯出來這麽多東西,結繩記事都出來了。還說什麽文字是多餘的,連語言都不是唯一的。
唐朝,李世民:說的是文字下鄉,但也不僅僅是文字。這書後麵是講什麽的?有點好奇。
對於研究社會的古人來說,這部書是有一定價值的,所以他們聽得津津有味的,但是部分人就有點暈了。
大部分人覺得語文應該是很好理解的一門課,可是這堂課讓他們產生了不一樣的想法。
迷迷糊糊中,這堂課結束了。
宋老師:“同學們,我們本學期有經典閱讀的學習任務,有的經典在課本上,這部分內容並不一定會考試,但是對於提高你們的閱讀能力很有幫助。如果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找一部分書來看看,網上能查到閱讀指導目錄。”
春秋時期,孔子:我以為後世的老師都是單方麵給學生輸送知識呢,原來還是會讓學生自主學習的。就應該這樣的,光靠老師講課,不思考怎麽行呢?
北宋,蘇軾:不知道他們所謂的經典是哪些?剛剛說的小說算嗎?詩詞歌賦算嗎?
宋老師:“這堂課我們可能會講課本上的文章,也可能會講課外的,不過都需要同學們提前看書。今天我們要講的是《鄉土z國》。這本書是一本學術著作,學術著作重在理論發現和解決實際問題,具有很強的科學性、係統性、邏輯性。”
春秋時期,孔子:那這種書對於學生的閱讀能力要求應該挺高的,有點難度啊!不過有老師在一旁講解,應該會好一些。
西漢,劉徹:鄉土?講鄉下的?
北魏,賈思勰:講究科學性、係統性和邏輯性的話,我想寫的《齊民要術》應該也算是學術著作了吧?要有基礎知識的人才能看懂,門外漢看起來會很吃力的。
宋老師:“大家看這本書的時候不能忽略重刊序言......”她概括地講述了為什麽要讀這本書,閱讀這本書前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讀書的時候需要關注哪些點等。
看著那張密密麻麻的思維導圖。
唐代,韓愈:這種教學倒是新鮮,這是之前說過的樹狀圖吧?
秦朝,秦始皇:這本書是有多複雜?和前麵的文章比起來完全不是一樣的。
唐朝,李世民:這種真是手把手教怎麽讀一本書了。
同學們:老師,這本是真的好難,太複雜了,看不懂啊!
可能是看到大家臉上有點痛苦,宋老師安慰道:“說到閱讀,我們不要總是讀一些自己喜歡的、淺易的、流行的讀物,適當讀一些具有挑戰性的作品,才能夠進一步提升我們的能力。”
春秋時期,老子:這個觀點我是讚同的,一直隻看自己可以讀懂的東西,時間長了,是進步不了的。嗯~再給我的學生增大一點難度吧!
北宋,歐陽修:勇於嚐試難度大的?確實應該這樣。
宋老師放出了正文的第一段。
【從基層上看去,z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我們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稱為土頭土腦的鄉下人。他們才是z國社會的基層。】
宋老師:“全書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提出了觀點,這句話是進入全書的一把鑰匙,要怎麽理解這句話呢?”
秦朝,秦始皇:有鄉土性是因為我們看重農業?
唐朝,李世民:民以食為天,因為這離不開土地啊。
各朝代的鄉下人:我們知道我們是社會的基層了,但是為什麽要說我們土頭土腦的,有一種罵人的感覺。
宋老師:“費先生指出,z國社會的構成是複雜的,但從基層看,最基礎的組成部分看,農村鄉下人才是主體。”
北宋,趙匡胤:嗯~這樣說也是沒錯的,雖然發展了商業,但是最基本的還是農民,沒有農民,吃不飽飯的話還發展什麽社會?
宋老師再次放出一段正文:【我們說鄉下人土氣,雖則似乎帶著幾分藐視的意味,但這個土字卻用得很好......告訴過我,遠在西伯利亞,z國人住下了,不管天氣如何,還是要下些種子,試試看能不能種地。】
宋老師:“鄉下人的土氣是怎麽來的?費先生的看法是他們離不開泥土,以種地謀生,土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產生的。鄉土本色的典型表現有守著廟宇討生活,世代以農為生,依賴和崇拜土地。”
秦朝,秦始皇:西伯利亞是哪裏?這個地方是不是也可以種地?
西漢,劉徹:土氣要怎麽流動?這東西還可以流動?
唐朝,李世民:好像有點理解他的想法了,鄉下人基本上一輩子都和土地打交道,不怎麽離開那一片天,人流動不了,這份“土氣”自然就不流動了。
元朝,忽必烈:這,漢人好像確實是這樣的,但是我們以前雖然也種地,主要還是在草原上放牧。這研究的是哪一部分鄉下人啊?
各朝代的鄉下人:守著土地討生活是我們的傳統,離開土地了我們也沒地方去啊!雖然這個土氣聽著有點藐視我們的感覺,但是土氣就土氣吧,吃飽飯才是最重要的。
宋老師:“鄉下人生活的常態是世代定居,遷移是變態。”
東漢,班固:安土重遷,黎民之性,要不是迫不得已,應該不會有人願意想時不時長途跋涉地搬家。
明朝,朱棣:縱觀曆史,確實是隻有出現重大事件才會遷徙。
宋老師:“鄉下最常見的社區單位是村落,村落的特點是村子之間相互孤立和隔膜,但是村內的人相互熟悉,這樣的鄉下社會被費先生稱為熟人社會、鄉土社會......”
在講解中,各朝代的人帶入了自己所處的時期,想了一下他們時期的鄉下,很多地方確實能夠和這篇文章中講到的內容對上。
秦朝,秦始皇:原來這是研究鄉下社會的的書籍啊,裏麵涉及到的一些內容聽起來還是挺重要的,能給我治理國家提供一點思路。
唐朝,李世民:關於這個禮俗社會和法理社會,雖然沒有詳細講解,但是我大概也能窺探一二, 這本書我要好好看看。
北宋,趙匡胤:往細了想,雖然鄉下還在一國之內,但是如果單獨看它,也是一個小國家了,是這個意思吧?所以說嘛,社會的構成真的是複雜。
北宋,王安石:我覺得我需要好好研究一下這個問題,說不定能對我有所幫助。
明朝,朱棣:正像我們的父母兄弟一般,並不是由於我們選擇得來的關係,而是無須選擇,甚至先我而在的一個生活環境。這個角度倒是新穎。
還沒完全消化完“鄉土本色”這一部分,宋老師開始了“文字下鄉”這兩章的講解。
【鄉下人在城裏人眼睛裏是“愚”的......那是知識問題,不是智力問題,正等於城裏人到了鄉下,連狗都不會趕一般。】
看完關於講鄉下人在城裏人眼裏是愚的這一部分,很多人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西漢,劉徹:所以達官貴族也沒什麽好瞧不起農民的,人家隻是沒有機會而已,像我,能當上皇帝也是有一個好時機而已。不過我確實不愛種地。
唐朝,杜甫:是這個理啊,城裏的一些知識和技能,其實鄉下人很多都用不上,他們彼此熟悉,隻要簡單地交流就能過好了。他們沒有城裏人的學習環境,所以在城裏人看來很蠢,但是城裏人去到鄉下呢?他們不也是很多事都不會做。
普通農民的感觸最大,他們從下鄉進城,很多時候會被城裏人笑話,覺得他們笨,他們也覺得自己笨。
可是這堂課告訴了他們,這不是因為他們不聰明,而是他們沒有學城裏人學的東西,不能因為他們不識字就說他們愚蠢。
接下來的文字下鄉和再論文字下鄉,聽得他們一愣一愣的。
理解能力強一點的已經大致了解作者想表達什麽了,但是有的人已經被作者繞暈了。
秦朝,秦始皇:以前覺得種地的人不需要知道那麽多東西,可是在了解了一點後世之後,感覺還是得讓他們知道一點知識,愚民這條路可能真的行不通。
西漢,劉徹:哎,後世人寫文章總喜歡這麽繞來繞去嗎?就不能直接說論點嗎?一個文字下鄉你扯出來這麽多東西,結繩記事都出來了。還說什麽文字是多餘的,連語言都不是唯一的。
唐朝,李世民:說的是文字下鄉,但也不僅僅是文字。這書後麵是講什麽的?有點好奇。
對於研究社會的古人來說,這部書是有一定價值的,所以他們聽得津津有味的,但是部分人就有點暈了。
大部分人覺得語文應該是很好理解的一門課,可是這堂課讓他們產生了不一樣的想法。
迷迷糊糊中,這堂課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