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椒江江畔。台州路達魯花赤泰不華與千戶赤盞暉正觀看水軍操練。江麵,幾十艘戰船擺成陣列。帥船之上,陳子豪令旗一揮,戰船立刻變換陣形。忽張忽合,忽聚忽散,忽而如一字長蛇,忽而似飛雁斜行。船上軍士精神抖擻,動作整齊,殺聲震天。泰不華邊看邊點頭,臉上流露出得意的笑容。
“《詩》雲:‘赳赳武夫,公侯幹城’,說的就是這樣的勇士吧。”泰不華望著眼前的水師感慨地說,“去年我水師遭朝廷降旨遣散,本以為從此我浙東再無水師可用,未曾想僅短短數月,又重鑄一支水軍,而且如此威武勇猛,好!”
“多虧陳子豪兄弟二人帶來了這些鄉勇,”赤盞千戶說,“他們個個水性嫻熟,駕舟楫出沒鯨波巨濤中如履平地,拚殺自如。”
“當初,劉都事曾力主‘練民’,當時有不少官員提出質疑,”泰不華說,“剿寇的經曆充分說明,民心可用,民心可依。”
“浙東百姓身受匪患之害,”赤盞千戶說,“剿除匪患深合民意,所以我水師大旗一樹,應者雲集呀,嗬嗬。”
“是呀。”泰不華說,“有浙東父老相助,何愁賊寇不除!”
二人相視而笑。
傳令軍士快步過來稟報:“啟稟大人,慶元路發來文牒。”
泰不華接過文牒,看了看,突然緊皺眉頭。
“慶元路有變?”赤盞千戶問。
“昨夜方國珍縱其部突襲巡檢司,劫走嫌犯,現已遁入海上。”泰不華合上文牒。
“什麽?”赤盞千戶驚訝地問,“方國珍又反叛入海?”
“嗯。”泰不華說,“我早已料知方國珍還會反叛,可未曾料到他反叛得如此之快。”
赤盞千戶說:“我這就親率水師入海追剿。”
“不可。”泰不華擺了擺手說,“方國珍已今非昔比,朝廷一再縱容,已將這條鰍鱔養成惡蛟。他借掌控漕運之機侵吞漕糧,私募兵馬,戰船已數倍於我,海上征剿我豈有勝算?”
“那該如何?”赤盞千戶問,“難道就讓他在海上興風作浪?”
“劉都事曾說過,水戰乃方寇所長,以我所短攻其所長,有不利焉。”泰不華說,“命沿海各地,嚴加戒備,以防方寇侵擾;命各路兵馬,嚴陣以待,伺方寇登岸,尋機而殲滅之。”
“遵命。”赤盞千戶說。
杭州,劉基府。葉安正在打掃院子,門外響起了叩門聲。
葉安高喊:“來了,來了——”
葉安走過去,打開院門,發現家丁陳升站在門外。
葉安驚喜地說:“陳升哥,你怎麽來了?”
陳升伸手點了一下葉安的腦門,調皮地說:“我來看看你有沒有偷懶,把老爺交給你,我不放心。”
“嘿嘿,”葉安憨笑著說,“我把老爺伺候得好著呢,陳升哥你盡管放心。”
“嗬嗬,那就好。”陳升笑著說,“還不請我進府。”
“哦,”葉安不好意思地說,“光顧高興了,還讓你在門外站著呢,快快進來。”
葉安走過去挑起陳升放在地上的籮筐,陳升跟著進了院子。
“老爺呢?”陳升問,“沒在府中?”
“老爺呀,”葉安說,“一早被左丞府的人召去了,像是有什麽要事。”
“哦。”陳升說。
葉安帶著陳升走到院子中間,放下擔子,大喊:“晴兒,晴兒,快來看看誰來了?”
晴兒從客廳走了出來,看見陳升,十分驚喜,她高興地說:“陳升大哥,你怎麽來了?”
“來看看你們呀。”陳升說,“晴兒姑娘,還好吧?”
“好著呢,”晴兒說,“陳大哥,一定是太夫人、夫人讓你來看我們的吧?”
“還是晴兒聰明。”陳升笑笑說,“太夫人、夫人天天牽掛,讓我來看看你們。”
“啊,”葉安說,“那一定帶好吃的了吧?”
“好吃的?”陳升說,“帶了,帶了。”
陳升從籮筐裏取出臘肉等物品,葉安一一接過。
“哇,這麽多好吃的呀,”葉安咽著口水說,“我最愛吃夫人醃的臘肉,噢,還有火腿……晴兒,今晚就給燉上。”
“葉安,聞著味就流口水了?”晴兒笑著說,“就你貪吃。”
“不是我貪吃,”葉安說,“是夫人醃製的無人能比。”
葉安將吃的送往灶房,陳升、晴兒大笑。
“噢,還有,”陳升取出一個包裹說,“晴兒,這是夫人為你做的衣裳。”
“還為我做了衣裳?”晴兒接過包裹,打開,取出衣裳,看著密密的針腳,眼睛湧出淚花,“叔母……”
葉安從灶房出來。
陳升說:“葉安,還有你的。”
“還有我的?”葉安驚喜地問。
“夫人說你跑路多,鞋壞的快……”陳升取出一雙布鞋,遞給葉安說,“喏,這是夫人為你做的。”
“夫人想得真是周到。”葉安接過布鞋,穿在腳上試了試說,“正合腳。”
“葉安,”晴兒說,“你這又是吃,又是穿的,陳升大哥走了這麽遠的路,早該累了,還不快請他進屋歇息歇息。”
“哦,陳升哥,你看我……”葉安說,“還是晴兒心細,走,到我房裏歇息歇息。”
陳升隨葉安走進房間。
晚上,劉基從左丞府迴來,晴兒特意做了幾樣菜肴,擺在客廳的桌上。劉基、蘇晴兒、葉安、陳升圍坐在桌旁。
葉安手捧起酒壇說,“老爺,這是老夫人親手釀的酒,陳升哥剛從家裏帶來的,我給你斟上。”
“好。”劉基說,“好久沒喝上自家釀的酒了,好,斟上。”
清冽的美酒斟滿了酒碗。
“嗯,好熟悉的酒香啊!”劉基嗅了嗅說,然後指著陳升和蘇晴兒說,“——哦,都斟上,都斟上。”
葉安為每人斟上酒。
“陳升呀,”劉基端起酒碗說,“老爺我一離家就是數載不迴,上上下下都需你勤心照應,著實辛苦,來,老爺我敬你一杯。”
“老爺,你這可折煞小的了。”陳升急忙端起酒碗說,“老爺終年在外宦遊,小的我就一下人,未能盡侍奉之孝,心裏已十分慚愧,小的當先敬老爺一杯才是。來,小的敬老爺一杯。”
“好,好,”劉基笑著說,“來,我們同飲這杯。”
蘇晴兒、葉安一起說:“來,來,同飲。”
四人同飲。
劉基放下酒碗,動情地說:“喝著這酒,老爺我就想孩提時候,每至新酒釀熟時,我就如影子似的跟在母親身後,母親每開一壇,就用筷子蘸些讓我嚐……從那時起,這酒香就印在心上,再也抹不去了……”
蘇晴兒、葉安、陳升聽著,眼睛濕漉漉的……
劉基說:“自從離家赴大都會試之後,老爺我就輾轉漂泊,再也不能在庭中盡孝……”
“叔父,你不必心有歉疚,”蘇晴兒說,“你離家為官是造福百姓,祖母一定會非常欣慰的。”
“晴兒說的是,”陳升也說,“老爺你做官是為百姓謀福,太夫人在家不知多高興呢。”
“嗯。”劉基微笑著問,“陳升,你來時,她老人家身體如何?”
“老爺,你不用牽掛,”陳升說,“太夫人身體可好了,我來的前幾日,她還和二夫人一起去逛廟會呢,噢,還帶著兩位小少爺。”
“璉兒和璟兒……”劉基笑著說,“他二人現在如何,還那般淘氣嗎?”
“兩位少爺懂事著呢,”陳升說,“大少爺已進書塾拜了先生,小少爺也要跟著去呢。”
蘇晴兒、葉安一起大笑:“嗬嗬。”
“璉兒和璟兒果能喜歡讀書倒是我劉家之幸,”劉基說,“兩個孩兒漸漸大了,多讓富氏來管束他們,富氏出身名門,會教他們些禮儀。”
“兩位少爺見大夫人可親了,比見二夫人還親呢。”陳升說,“見到大夫人喚‘娘親’,見到親生母親二夫人反而喚‘姨娘’。嗬嗬。”
“這些皆是母親所教。”劉基說,“唉,夫人富氏聰慧賢淑,深諳文墨,隻可惜未育子嗣,她雖口中不說,心中甚是淒楚,璉兒和璟兒雖非其親生,常繞於膝前,也算是慰藉吧。——哦,光顧著說話了,菜都涼了,吃菜,吃菜。”
葉安忙勸眾人:“來,來,吃菜。”
財大氣粗的方國珍已不甘縮於海上,他決定要血洗台州路。方國珍親率十萬水師,突入黃岩州。澄江江麵,濁浪翻湧,上千艘戰船正破浪進發。千帆高掛,萬槳推浪,一杆杆軍旗隨風飄揚。一艘巨型艦船上,方國珍站在船頭向遠處眺望,身後是上百艘嶄新的巨艦,望著義軍浩浩蕩蕩的船隊,他神情頗有些自得。
劉仁本走到方國珍身旁,說:“主帥,按你的吩咐,書信已送至泰不華府上。”
“好!”方國珍慢慢轉過身來,得意地說,“先生,你說他泰不華見到本帥的書信會作何反應?”
“若是常人見到這封書信定會驚恐失色,”劉仁本說,“或者棄城而逃皆有可能,不過……泰不華麽……”
“泰不華又能如何?”方國珍問,“莫非他有三頭六臂?”
“主帥說的極是……”劉仁本欲言又止,搖了搖頭。
“他泰不華走馬浙東,為的就是剿滅我方國珍,”方國珍自負地說,“剿了這麽久,可我方國珍還是我方國珍,毫發未損,可他泰不華倒落個削職貶官,(大笑)哈哈哈。”
“這恐怕是他做夢也想不到的。”劉仁本說,“我義軍非但未有減損,反倒是兵越來越眾,將越來越廣。”
“我與他泰不華數次交手,他並未曾絕勝於我,”方國珍說,“可他屢屢宣言,說我方國珍隻會躲藏於海上,不敢近岸,今天我就親率義軍到其城下,看他是否有這個胃口,能吞下我十萬水師!”
“眼下他倒是無此胃口,”劉仁本說,“不過泰不華可不比那些庸庸碌碌之輩……”
“先生多慮了,”方國珍說,“台州守城官軍不過萬人,而我水師愈十萬,戰船愈千艘,區區萬餘官軍有何可慮!隻怕我義軍未到,官軍早聞風而逃,台州隻剩一座空城了。(笑)哈哈哈。”
劉仁本不再言語。
天空墨雲翻滾。
聽說方國珍要血洗台州,城內官民震恐。逃難的百姓驚恐不安地湧向城門,挑擔的,牽著牲口的……扶老攜幼,絡繹不絕。
一隊馬車疾馳而來,兩個家丁騎著快馬,在前邊喝道。
“閃開,快閃開!”
家丁高舉著馬鞭,驅趕前麵的逃難百姓,百姓紛紛向路邊躲避。馬車內肥胖的官吏掀開車簾向外看了看,又把車簾緊緊拉上。
台州路的府衙。議事前,眾官員都在談論從各種渠道得來的消息,有的慷慨激昂,有的憂心忡忡……
一位官員說:“……一幫草寇,有何可懼?”
“草寇?”旁邊的官員說,“如今的方國珍可不比當初,聽說這次所率水師有十萬之眾,大小戰船千餘艘。”
另一官員聽了大驚說:“啊……水師十萬,戰船千艘……若真的如此,攻我城池,豈不若鯨濤衝襲蟻穴一般。”
“是呀。”旁邊的官員說,“十萬水師別說攻城,就是在椒江擺開,那船帆一掛,足以蔽日,舟楫一舉,也讓江水斷流。”
另一官員揩著腦門上的汗水說:“如此說來,我等隻能束手就擒矣!”
赤盞千戶看了看那位官員,鄙夷地說:“哼!膽小如鼠。”
台州路達魯花赤泰不華走了進來,坐在書案之後,往下掃了一眼,眾官吏安靜了下來。
“書吏——”泰不華高喊。
“在。”書吏答道。
“各府官員是否皆已到齊?”泰不華問。
“尚有六人未到,”書吏說,“萬戶府缺吏員兩名,總管府缺吏員一名……”
泰不華擺了擺手,說:“把名冊呈上來。”
書吏呈上名冊,說:“大人請過目。”
泰不華接過名冊,看了看問:“這六位大人因何未到? ”
書吏說:“張大人說感了風寒,李大人說患了心口痛,趙大人、陳大人皆說得了腿疾,不能到府衙議事……”
眾官員暗笑。
一位官員說:“嗬嗬,腿疾,好借口。”
另一位官員說:“我來的路上親見這兩位大人混在百姓中,倉皇出城,跑的比兔子都快,還腿疾,嗬嗬……”
泰不華大怒說:“身為朝廷命官,剛聞草寇風聲即棄城而逃,實乃有失我官府臉麵!”
眾官員靜了下來。
“《詩》雲:‘赳赳武夫,公侯幹城’,說的就是這樣的勇士吧。”泰不華望著眼前的水師感慨地說,“去年我水師遭朝廷降旨遣散,本以為從此我浙東再無水師可用,未曾想僅短短數月,又重鑄一支水軍,而且如此威武勇猛,好!”
“多虧陳子豪兄弟二人帶來了這些鄉勇,”赤盞千戶說,“他們個個水性嫻熟,駕舟楫出沒鯨波巨濤中如履平地,拚殺自如。”
“當初,劉都事曾力主‘練民’,當時有不少官員提出質疑,”泰不華說,“剿寇的經曆充分說明,民心可用,民心可依。”
“浙東百姓身受匪患之害,”赤盞千戶說,“剿除匪患深合民意,所以我水師大旗一樹,應者雲集呀,嗬嗬。”
“是呀。”泰不華說,“有浙東父老相助,何愁賊寇不除!”
二人相視而笑。
傳令軍士快步過來稟報:“啟稟大人,慶元路發來文牒。”
泰不華接過文牒,看了看,突然緊皺眉頭。
“慶元路有變?”赤盞千戶問。
“昨夜方國珍縱其部突襲巡檢司,劫走嫌犯,現已遁入海上。”泰不華合上文牒。
“什麽?”赤盞千戶驚訝地問,“方國珍又反叛入海?”
“嗯。”泰不華說,“我早已料知方國珍還會反叛,可未曾料到他反叛得如此之快。”
赤盞千戶說:“我這就親率水師入海追剿。”
“不可。”泰不華擺了擺手說,“方國珍已今非昔比,朝廷一再縱容,已將這條鰍鱔養成惡蛟。他借掌控漕運之機侵吞漕糧,私募兵馬,戰船已數倍於我,海上征剿我豈有勝算?”
“那該如何?”赤盞千戶問,“難道就讓他在海上興風作浪?”
“劉都事曾說過,水戰乃方寇所長,以我所短攻其所長,有不利焉。”泰不華說,“命沿海各地,嚴加戒備,以防方寇侵擾;命各路兵馬,嚴陣以待,伺方寇登岸,尋機而殲滅之。”
“遵命。”赤盞千戶說。
杭州,劉基府。葉安正在打掃院子,門外響起了叩門聲。
葉安高喊:“來了,來了——”
葉安走過去,打開院門,發現家丁陳升站在門外。
葉安驚喜地說:“陳升哥,你怎麽來了?”
陳升伸手點了一下葉安的腦門,調皮地說:“我來看看你有沒有偷懶,把老爺交給你,我不放心。”
“嘿嘿,”葉安憨笑著說,“我把老爺伺候得好著呢,陳升哥你盡管放心。”
“嗬嗬,那就好。”陳升笑著說,“還不請我進府。”
“哦,”葉安不好意思地說,“光顧高興了,還讓你在門外站著呢,快快進來。”
葉安走過去挑起陳升放在地上的籮筐,陳升跟著進了院子。
“老爺呢?”陳升問,“沒在府中?”
“老爺呀,”葉安說,“一早被左丞府的人召去了,像是有什麽要事。”
“哦。”陳升說。
葉安帶著陳升走到院子中間,放下擔子,大喊:“晴兒,晴兒,快來看看誰來了?”
晴兒從客廳走了出來,看見陳升,十分驚喜,她高興地說:“陳升大哥,你怎麽來了?”
“來看看你們呀。”陳升說,“晴兒姑娘,還好吧?”
“好著呢,”晴兒說,“陳大哥,一定是太夫人、夫人讓你來看我們的吧?”
“還是晴兒聰明。”陳升笑笑說,“太夫人、夫人天天牽掛,讓我來看看你們。”
“啊,”葉安說,“那一定帶好吃的了吧?”
“好吃的?”陳升說,“帶了,帶了。”
陳升從籮筐裏取出臘肉等物品,葉安一一接過。
“哇,這麽多好吃的呀,”葉安咽著口水說,“我最愛吃夫人醃的臘肉,噢,還有火腿……晴兒,今晚就給燉上。”
“葉安,聞著味就流口水了?”晴兒笑著說,“就你貪吃。”
“不是我貪吃,”葉安說,“是夫人醃製的無人能比。”
葉安將吃的送往灶房,陳升、晴兒大笑。
“噢,還有,”陳升取出一個包裹說,“晴兒,這是夫人為你做的衣裳。”
“還為我做了衣裳?”晴兒接過包裹,打開,取出衣裳,看著密密的針腳,眼睛湧出淚花,“叔母……”
葉安從灶房出來。
陳升說:“葉安,還有你的。”
“還有我的?”葉安驚喜地問。
“夫人說你跑路多,鞋壞的快……”陳升取出一雙布鞋,遞給葉安說,“喏,這是夫人為你做的。”
“夫人想得真是周到。”葉安接過布鞋,穿在腳上試了試說,“正合腳。”
“葉安,”晴兒說,“你這又是吃,又是穿的,陳升大哥走了這麽遠的路,早該累了,還不快請他進屋歇息歇息。”
“哦,陳升哥,你看我……”葉安說,“還是晴兒心細,走,到我房裏歇息歇息。”
陳升隨葉安走進房間。
晚上,劉基從左丞府迴來,晴兒特意做了幾樣菜肴,擺在客廳的桌上。劉基、蘇晴兒、葉安、陳升圍坐在桌旁。
葉安手捧起酒壇說,“老爺,這是老夫人親手釀的酒,陳升哥剛從家裏帶來的,我給你斟上。”
“好。”劉基說,“好久沒喝上自家釀的酒了,好,斟上。”
清冽的美酒斟滿了酒碗。
“嗯,好熟悉的酒香啊!”劉基嗅了嗅說,然後指著陳升和蘇晴兒說,“——哦,都斟上,都斟上。”
葉安為每人斟上酒。
“陳升呀,”劉基端起酒碗說,“老爺我一離家就是數載不迴,上上下下都需你勤心照應,著實辛苦,來,老爺我敬你一杯。”
“老爺,你這可折煞小的了。”陳升急忙端起酒碗說,“老爺終年在外宦遊,小的我就一下人,未能盡侍奉之孝,心裏已十分慚愧,小的當先敬老爺一杯才是。來,小的敬老爺一杯。”
“好,好,”劉基笑著說,“來,我們同飲這杯。”
蘇晴兒、葉安一起說:“來,來,同飲。”
四人同飲。
劉基放下酒碗,動情地說:“喝著這酒,老爺我就想孩提時候,每至新酒釀熟時,我就如影子似的跟在母親身後,母親每開一壇,就用筷子蘸些讓我嚐……從那時起,這酒香就印在心上,再也抹不去了……”
蘇晴兒、葉安、陳升聽著,眼睛濕漉漉的……
劉基說:“自從離家赴大都會試之後,老爺我就輾轉漂泊,再也不能在庭中盡孝……”
“叔父,你不必心有歉疚,”蘇晴兒說,“你離家為官是造福百姓,祖母一定會非常欣慰的。”
“晴兒說的是,”陳升也說,“老爺你做官是為百姓謀福,太夫人在家不知多高興呢。”
“嗯。”劉基微笑著問,“陳升,你來時,她老人家身體如何?”
“老爺,你不用牽掛,”陳升說,“太夫人身體可好了,我來的前幾日,她還和二夫人一起去逛廟會呢,噢,還帶著兩位小少爺。”
“璉兒和璟兒……”劉基笑著說,“他二人現在如何,還那般淘氣嗎?”
“兩位少爺懂事著呢,”陳升說,“大少爺已進書塾拜了先生,小少爺也要跟著去呢。”
蘇晴兒、葉安一起大笑:“嗬嗬。”
“璉兒和璟兒果能喜歡讀書倒是我劉家之幸,”劉基說,“兩個孩兒漸漸大了,多讓富氏來管束他們,富氏出身名門,會教他們些禮儀。”
“兩位少爺見大夫人可親了,比見二夫人還親呢。”陳升說,“見到大夫人喚‘娘親’,見到親生母親二夫人反而喚‘姨娘’。嗬嗬。”
“這些皆是母親所教。”劉基說,“唉,夫人富氏聰慧賢淑,深諳文墨,隻可惜未育子嗣,她雖口中不說,心中甚是淒楚,璉兒和璟兒雖非其親生,常繞於膝前,也算是慰藉吧。——哦,光顧著說話了,菜都涼了,吃菜,吃菜。”
葉安忙勸眾人:“來,來,吃菜。”
財大氣粗的方國珍已不甘縮於海上,他決定要血洗台州路。方國珍親率十萬水師,突入黃岩州。澄江江麵,濁浪翻湧,上千艘戰船正破浪進發。千帆高掛,萬槳推浪,一杆杆軍旗隨風飄揚。一艘巨型艦船上,方國珍站在船頭向遠處眺望,身後是上百艘嶄新的巨艦,望著義軍浩浩蕩蕩的船隊,他神情頗有些自得。
劉仁本走到方國珍身旁,說:“主帥,按你的吩咐,書信已送至泰不華府上。”
“好!”方國珍慢慢轉過身來,得意地說,“先生,你說他泰不華見到本帥的書信會作何反應?”
“若是常人見到這封書信定會驚恐失色,”劉仁本說,“或者棄城而逃皆有可能,不過……泰不華麽……”
“泰不華又能如何?”方國珍問,“莫非他有三頭六臂?”
“主帥說的極是……”劉仁本欲言又止,搖了搖頭。
“他泰不華走馬浙東,為的就是剿滅我方國珍,”方國珍自負地說,“剿了這麽久,可我方國珍還是我方國珍,毫發未損,可他泰不華倒落個削職貶官,(大笑)哈哈哈。”
“這恐怕是他做夢也想不到的。”劉仁本說,“我義軍非但未有減損,反倒是兵越來越眾,將越來越廣。”
“我與他泰不華數次交手,他並未曾絕勝於我,”方國珍說,“可他屢屢宣言,說我方國珍隻會躲藏於海上,不敢近岸,今天我就親率義軍到其城下,看他是否有這個胃口,能吞下我十萬水師!”
“眼下他倒是無此胃口,”劉仁本說,“不過泰不華可不比那些庸庸碌碌之輩……”
“先生多慮了,”方國珍說,“台州守城官軍不過萬人,而我水師愈十萬,戰船愈千艘,區區萬餘官軍有何可慮!隻怕我義軍未到,官軍早聞風而逃,台州隻剩一座空城了。(笑)哈哈哈。”
劉仁本不再言語。
天空墨雲翻滾。
聽說方國珍要血洗台州,城內官民震恐。逃難的百姓驚恐不安地湧向城門,挑擔的,牽著牲口的……扶老攜幼,絡繹不絕。
一隊馬車疾馳而來,兩個家丁騎著快馬,在前邊喝道。
“閃開,快閃開!”
家丁高舉著馬鞭,驅趕前麵的逃難百姓,百姓紛紛向路邊躲避。馬車內肥胖的官吏掀開車簾向外看了看,又把車簾緊緊拉上。
台州路的府衙。議事前,眾官員都在談論從各種渠道得來的消息,有的慷慨激昂,有的憂心忡忡……
一位官員說:“……一幫草寇,有何可懼?”
“草寇?”旁邊的官員說,“如今的方國珍可不比當初,聽說這次所率水師有十萬之眾,大小戰船千餘艘。”
另一官員聽了大驚說:“啊……水師十萬,戰船千艘……若真的如此,攻我城池,豈不若鯨濤衝襲蟻穴一般。”
“是呀。”旁邊的官員說,“十萬水師別說攻城,就是在椒江擺開,那船帆一掛,足以蔽日,舟楫一舉,也讓江水斷流。”
另一官員揩著腦門上的汗水說:“如此說來,我等隻能束手就擒矣!”
赤盞千戶看了看那位官員,鄙夷地說:“哼!膽小如鼠。”
台州路達魯花赤泰不華走了進來,坐在書案之後,往下掃了一眼,眾官吏安靜了下來。
“書吏——”泰不華高喊。
“在。”書吏答道。
“各府官員是否皆已到齊?”泰不華問。
“尚有六人未到,”書吏說,“萬戶府缺吏員兩名,總管府缺吏員一名……”
泰不華擺了擺手,說:“把名冊呈上來。”
書吏呈上名冊,說:“大人請過目。”
泰不華接過名冊,看了看問:“這六位大人因何未到? ”
書吏說:“張大人說感了風寒,李大人說患了心口痛,趙大人、陳大人皆說得了腿疾,不能到府衙議事……”
眾官員暗笑。
一位官員說:“嗬嗬,腿疾,好借口。”
另一位官員說:“我來的路上親見這兩位大人混在百姓中,倉皇出城,跑的比兔子都快,還腿疾,嗬嗬……”
泰不華大怒說:“身為朝廷命官,剛聞草寇風聲即棄城而逃,實乃有失我官府臉麵!”
眾官員靜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