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猶太曆的七月初十,被稱為“贖罪日”,這是猶太人一年中最莊嚴,最神聖的日子,以色列全國上下所有活動,因此都要停頓下來,整個國家沉浸在一片肅穆之中。


    然而,一九七三年的贖罪日,卻差點變成了以色列的忌日。


    一九七三年十月六日,埃及、敘利亞為收複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在經過周密準備後,同時在“贖罪日”向以色列發動突然襲擊。由於以色列當天全國放假,許多士兵都迴家贖罪去了。


    這就導致開戰初期,以軍各條戰線兵力空虛,被阿拉伯聯軍打了個猝不及防,西奈半島方向,二百多架埃軍戰機飛抵蘇伊士運河,僅用二十分鍾就摧毀了以軍陣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預定目標,將以軍的通訊係統徹底癱瘓。


    轟炸過後,數萬埃軍士兵呐喊著:“真主萬歲”強渡蘇伊士運河,戈蘭高地方向,一千多輛敘軍坦克在六百門火炮的掩護下,以排山倒海之勢,攻向戈蘭高地上的以軍陣地。


    此時,阿拉伯聯軍大獲全勝,以色列軍隊岌岌可危。隻要阿拉伯聯軍再往前一步,以色列也就亡國了。


    那麽此前一直被吊著打的阿拉伯人,這次是如何把以色列逼到近乎亡國的地步,而以色列又是如何絕地反擊,從而避免亡國命運的呢?


    本期我們就來說一下以色列史上最接近亡國的一戰。第四次中東戰爭。


    話說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先發製人,閃擊阿拉伯國家,占領了約旦河西岸,戈蘭高地和西奈半島,大獲全勝。


    經此一戰,阿拉伯人對以色列的仇恨達到了極點。以色列人對阿拉伯國家的蔑視也達到了頂點,失去領土,加之又被蔑視,這使得希望用談判解決埃以衝突的埃及總統薩達特,決心用一場勝利,迫使以色列坐下來與自己談判。


    為此,薩達特不斷要求蘇聯提供先進武器,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理念。蘇聯對埃及的援助簡直是不遺餘力,不僅提供裝備,還派遣大量軍事顧問,幫著埃及人建立現代化作戰係統。


    合作期間,美國總統尼克鬆訪問蘇聯,一度讓埃及與蘇聯的關係惡化,但薩達特憑借高超的政治手腕,成功的又從蘇聯撈到了一大批裝備,其中包括米格-23戰機,薩姆-6防空導彈、t-62坦克、at-3反坦克導彈等新式武器,其他阿拉伯國家亦是如此。


    在蘇聯的援助下,敘利亞武裝的大量t-62坦克和薩姆-6防空導彈。這些武器在後來的戰爭中,都起到了很大作用。阿拉伯國家整軍備戰時,以色列當然也沒閑著,但是以色列的戰略卻出現了重大失誤。


    第三次中東戰爭後,為了提防埃及反攻,時任以軍總參謀長的哈伊姆巴列夫中將主張在蘇伊士運河東岸沿運河建立一套防禦體係,這套防禦體係,由三條防線構成。


    第一線是用沙子堆成的大堤,高25到60米,寬10米,坡度為45到60度。這個高度和坡度可以保證坦克翻不過,士兵爬不動,沒辦法挖洞修橋,在沙堤之上,以色列構築了二十多個據點,每個據點由數座碉堡組成一個碉堡群,碉堡內儲備有可供守軍作戰一個月彈藥糧食。碉堡周圍設有鐵絲網,並埋有地雷,還配備機槍、火炮,結築成一個強大的火力網。


    第二條和第三條防線分別修建在第一條防線後方五百米和一千米處,由坦克射擊掩體,和炮兵射擊掩體構成,主要負責對一線陣地的火力支援,必要時,坦克還可以衝出掩體,前往一線陣地作戰。為了確保防線穩固,以軍還創造了一種秘密武器火障,所謂火障,即在沙堤防線的每座碉堡下麵埋一串石油桶,用管道相連接,隻要一按電鈕,噴油機就會把石油噴到運河水麵,待電發火裝置將石油點燃,河麵就會燃起熊熊大火。


    埃軍隻要敢過河,以軍就會給埃軍來個火燒赤壁。巴列夫認為自己的防禦計劃非常完美,便將計劃拿到國防部討論。時任以軍裝甲兵總監,及後來的以色列總理阿裏埃勒沙龍少將看後,表示反對。沙龍認為任何防禦計劃都會有漏洞。雖然他現在也不知道哪裏有漏洞,但對於強敵環伺的以色列來說,依靠貌似強大的柱壘進行防禦,不異於自殺。


    因此,沙龍建議修改方案,以機械化裝甲巡邏部隊代替固定的據點和堡壘。也就是說,即便是防禦,也要在防線上實現機動防禦,要能隨時打出去,不能被動挨打。


    不過,沙龍的建議,未能得到以軍高層的重視和采納。


    一九六九年,在巴列夫的主持下,以色列耗資五億美元,將防線建成,以色列國防部長達揚在視察防線時,一旁陪同的巴列夫大肆吹噓,說自己主導的這條防線,固若金湯,沒有半點紕漏。


    達楊聽後十分高興,為表彰巴列夫的功績,便把這條防線命名為“巴列夫防線”。在修建巴列夫防線的同時,為了防止敘利亞進攻,以軍在戈蘭高地也斥巨資修築了三道反坦克防線。這些防線的建成進一步讓以色列高層對潛在威脅放鬆了警惕。


    實際上,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之前,以色列的情報部門摩薩德通過安插在埃及的高級間諜,已經知曉了阿拉伯聯軍的動向。同時,他們還知道埃軍引進了蘇聯新式轟炸機和戰術彈道導彈。這些轟炸機和導彈能將以色列的空軍和地麵部隊,打成癱瘓狀態,但以色列高層對此不以為意。


    時任以色列總理梅厄夫人認為,蘇聯提供的裝備,八月份才抵達埃及,埃及軍隊至少要花費四個月的時間才能熟悉這些新裝備。所以戰爭在短期內還不會爆發。


    值得一提的是,戰爭爆發前夕,蘇聯曾經暗示過美國,約旦國王塔拉勒則秘密飛往特拉維夫,明示梅厄夫人埃及和敘利亞即將發動戰爭,但梅厄夫人與達揚商討後,仍舊不相信,並命令以軍不得首先開火。當以色列一心一意構築防線時,埃及方麵也在為突破防線做準備。巴列夫防線中的沙堤防線,主要是沙子,沙子這東西幾千噸炸彈下去,也就是聽個響,整體結構不會被破壞。


    如果埃軍派工程兵挖沙子,那工程量太大,一時半會兒也搞不定。這時候位於以軍二、三線陣地的裝甲部隊和炮兵進行火力支援,埃軍就麻煩大了。


    麵對這個看似難以破解的高端局,一名年輕的埃軍工程兵軍官,提出了一個非常簡單且粗暴的解決辦法,沙子怕水,可以用消防車的高壓水槍衝刷沙堤,直接在沙堤上衝出缺口,供後續部隊通過,經過試驗,“以水克沙”確實有效。


    為此,埃及政府趕緊向英國和德國采購了四百五十台消防用高壓水泵,同時也準備了包括水陸兩用裝甲車在內的大量強度裝備器材。


    一九七三年十月六日,埃及和敘利亞兩國經過周密準備,同時從西邊的西奈半島,東邊的戈蘭高地發起兩線進攻。阿拉伯人知道,在贖罪日進攻以色列,意味著這是一場沒有退路的生死之戰。


    所以開戰伊始,埃軍和敘軍就拿出了全部戰力,把頭陣的二百四十架埃軍戰機從三十個機場同時起飛,直撲運河對岸的以軍陣地。隨著空襲的進行,埃軍地麵部隊也開始準備強渡蘇伊士運河。為了防止以軍火燒運河,埃軍首先派出挖人,將以軍事先埋好的石油管道堵死,使得“火障”失效。


    隨後,埃軍士兵駕駛著蘇製兩棲裝甲車,劃著小艇向運河東岸殺去,靠岸後埃軍工程兵迅速集中大量高壓水槍,對沙堤進行衝刷作業,僅用了五個小時,就將沙堤防線衝開了六十多個缺口。緊接著,埃軍工程兵又在運河上架設浮橋,保障後續部隊快速通過。


    就這樣,以色列費盡心思修建的防線,被埃及人輕鬆破解。麵對埃軍的奇襲,伊軍雖然絕望,但守軍還是進行了英勇的還擊,不過畢竟是寡不敵眾。當陷入重圍後,防線上的以軍隻得投降。


    這次突襲作戰,埃軍最高參謀部,原以為至少要付出三萬人的代價。然而,整場戰役下來,埃軍僅有二百零八人陣亡,損失二十輛坦克和五架飛機,戈蘭高地方向,敘利亞軍的進攻同樣淩厲。敘軍先用六百門火炮,對以軍陣地發動炮火覆蓋。


    隨後,敘軍投入近千輛坦克,對以軍陣地發起攻擊,而對麵的以軍此時僅有不到二百輛坦克,如此懸殊的實力差距,導致以軍落敗。僅一天時間,戈蘭高地就被敘軍全麵突破,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的同時潰敗,讓以軍高層震驚不已。


    對於以色列來說,阿拉伯國家人多勢眾輸,一百次都不怕,而以色列國土狹小,一次都輸不起,敘,一次就是亡國之災。


    若是埃敘聯軍接下來繼續高歌猛進,以色列就亡國了。


    然而,就在這關鍵時刻,埃軍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埃軍攻破巴列夫防線後,處於對以色列空軍的忌憚,竟然沒有乘勝追擊,反而開始鞏固陣地,企圖以防禦姿態,以逸待勞,擊潰半島上剩下的以軍部隊。


    埃及這一舉動,給了以色列喘息之機。見埃及人停止進攻,以色列一麵總動員,一麵向國際社會唿籲,懇求援助。歐洲國家擔心,阿拉伯國家的石油製裁,全都拒絕,隻有美國答應支援以色列。但美國總統尼克鬆此時因為深陷“水門事件”。也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因此,援助以色列的任務就交到了國務卿基辛格的手上。基辛格接過重擔後,希望歐洲國家提供機場,供美軍飛機起降,但因為害怕受牽連,整個歐洲隻有葡萄牙表示願意協助。


    無奈之下,美軍運輸機隻能小心翼翼地沿著地中海航線飛往以色列。為了彌補戰機損失,以色列向美軍買下36架f-4幽靈戰鬥機,這些戰鬥機本來隸屬於美軍,在塗掉美軍標誌,換上以軍的標誌後,由美軍飛行員直接飛往戰場,並馬上投入戰鬥。


    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美國總計向以色列提供了2.4萬噸軍用物資,蘇聯則向阿拉伯國家援助了1.6萬噸物資。美國對以色列的援助成功的激怒了阿拉伯國家,為此,阿拉伯國家聯合起來對美國實行石油禁運,造成美國油價暴漲四倍,直接導致1973年的石油危機。


    當然,這是後話。以色列在得到援助後,緩過勁來,決心對付埃及。在此之前,以軍集中自身力量動員了15個旅和1000輛坦克後,向敘軍發動猛烈反攻。戈蘭高地距離以色列核心區域較近,一旦陷落,敘利亞軍隊便能長驅直入以色列。


    因此,以軍在對埃軍實施反撲之前,先將矛頭對準了敘利亞。敘軍完全沒有預料到以色列會在短短十幾個小時之內就動員這麽多兵力,因而以軍的反攻打了敘軍一個措手不及。


    10月10日,敘利亞部隊被以軍擊退迴開戰前的邊界。


    10月12日,以軍突破敘軍防線,攻入敘利亞境內30公裏。敘利亞軍隊被打的是節節敗退,這讓周圍的阿拉伯國家不得不派兵支援。約旦、伊拉克陸續派出援兵,增援敘利亞,沙特、阿爾及利亞、利比亞等國也以各種形式參與了對以作戰。阿拉伯援軍的出現,讓以軍相當吃驚,為避免被包圍,以軍主動向後退卻數公裏。這個時候,埃及人終於後知後覺,發現未能乘勝追擊,坑慘了隊友。


    10月14日,為了救援敘利亞,薩達特調動1000輛坦克發動突擊,以色列則投入800輛坦克應戰。開戰之前,為了解除埃軍薩姆-6防空導彈對以軍戰機的威脅,沙龍派出一支特戰隊,開著繳獲的坦克,身穿埃軍軍服,穿插到了蘇伊士運河西岸,破壞了埃及的防空導彈發射場。


    隨著防空導彈威脅被解除,以軍地麵部隊在空軍的掩護下,立即發起全麵攻擊。戰鬥中,美國通過衛星觀察到埃軍的第二和第三兵團之間,存在一個缺口,以軍利用這個縫隙成功將埃軍第三兵團包圍,戰局由此逆轉。這場坦克大戰,以軍僅損失50輛坦克,而埃軍的損失則超過了200輛。戰場失利導致埃軍潰敗,以軍不僅奪迴西奈半島,還殺過了蘇伊士運河,威脅開羅。至此,埃及和敘利亞都無力再發動反擊,以軍反敗為勝,掌握了戰場主動權。


    10月22日,在美蘇一番磋商後,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338號決議”,唿籲埃、以雙方就地停火。埃及、以色列都表示接受停火,隨後,敘利亞也表示接受停火。


    10月26日,有組織的戰鬥全部停止,第四次中東戰爭宣告結束。


    這場戰爭的規模遠遠超過了前三次中東戰爭的總和。雙方投入近90萬兵力,在短短20天的戰鬥中,造成3000多輛坦克和500多架戰機被毀,另有6萬多人傷亡,激烈程度與二戰相比也是毫不遜色。


    戰後,負有失職之責的梅厄夫人辭職,伊紮克拉賓出任以色列總理。拉賓上台後,漸漸意識到自己陷入了空前的孤立狀態。除了美國,貌似全世界都不支持以色列,最關鍵的是阿拉伯國家用這一戰證明了自己是能打仗的,是在不斷進步的。阿拉伯國家的人口是以色列的幾十倍,可以不停的和以色列打,這一場輸了,還可以打下一場,每一場漲一點經驗,總有一天能把以色列耗死。


    這就逼著以色列不得不用談判解決問題。同時,埃及人也意識到,想要迅速滅亡以色列並不現實。當下最重要的是用和平換土地,恢複埃及的經濟。


    在這種情況下,以色列和埃及簽署臨時協議,兩國政府都宣布中東地區的衝突不應通過武力解決,而應以和平方式解決。


    1977年11月,薩達特史無前例的訪問了以色列。十個月後,在美國總統卡特的斡旋下,薩達特同以色列總理貝京在美國簽訂“戴維營協議”。


    1979年3月,埃及與以色列又簽訂“埃以和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太平洋戰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喜歡讀書的阿興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喜歡讀書的阿興哥並收藏太平洋戰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