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英法退出中東舞台,美蘇趁虛而入,不斷擴大各自的影響力.彼時的中東國家,大致分為兩個陣營,一方是得到美國財政和軍事支持的“巴格達條約組織”國家,有伊拉克、土耳其、巴基斯坦和伊朗,美國之所以出錢出力搞這個組織,意在拉攏中東國家圍堵蘇聯,另一方是以埃及為首的阿拉伯國家。


    1954年,納塞爾出任埃及總統後,為了搞經濟建設和軍事改革,曾一度向美國求援。美國當時有意拉攏埃及,但又不願意放棄對以色列的支持,權衡再三,美國便提出了很苛刻的“入夥”條件,即美國可以提供資金援助,但前提是埃及加入“巴格達條約組織”,抑製蘇聯南下,並與以色列簽署和平條約。對此,納塞爾斷然拒絕,隨後倒向了蘇聯。


    1956年7月,出於報複美國撤銷貸款承諾,納塞爾立即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用其收入填補資金短缺,這惹得英法惱羞成怒,遂糾集以色列發動了第二次中東戰爭,戰爭的結果我們都已經知道,埃及在軍事上輸的是一塌糊塗,但政治上贏麻了,一舉奠定了阿拉伯世界首領地位的合法性。


    第二次中東戰爭後,蘇聯加強了與埃及的合作。赫魯曉夫不僅大手一揮,補充了埃及在第二次中東戰爭中的全部武器損失,還派出一千多位工程師和百億資金,向埃及援建了70多項工程建設。這其中最著名的項目便是阿斯旺大壩。


    1956年至1964年間,堪稱是埃及與蘇聯的蜜月期。埃及需要什麽,蘇聯就給什麽?然而,在蜜月的背後,蘇埃兩國的關係,卻是貌合神離。究其原因,是納賽爾與蘇聯領導人的訴求並不相同。


    二戰後的非洲,絕大多數國家都是通過一場政變,就輕鬆完成了新舊政權的更迭。埃及就是如此。納塞爾在領導革命勢力推翻法魯克王朝期間,幾乎沒有遇到阻礙,很輕鬆的就實現了改朝換代。


    這樣的革命,有好的一麵,如國家可以最快速度恢複秩序,百姓不用遭受戰火,但弊病也很明顯,那就是“得國太易”,新的國家機器缺乏一個重塑夯實的基礎。


    就拿埃及來說,由於改朝換代的速度太快,納塞爾可以說是毫無準備,毫無基礎就被推上了高位。


    在這種情況下,納塞爾要想帶領埃及實現現代化,領導阿拉伯世界打敗以色列,他就必須妥協,找一個國內、國外各派勢力都能接受的主義,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擴大自己的統治基本盤,而這個團結統一的主義就是阿拉伯民族主義,在民族主義的大旗下,埃及內部得以穩定.納塞爾在阿拉伯世界的聲望如日中天,出現了很多在今天的人看來,匪夷所思的一幕。


    比如,1958年,當敘利亞和也門陷入內亂時,兩國革命勢力想到的解決方法,居然就是請納塞爾來當自己國家的老大,以阿拉伯世界的實際情況來看,民族主義有他存在的道理。


    但在蘇聯領導人看來,宣揚民族主義,就是妥妥的造反行為。一個主張民族主義。一個反對。如此一來,就使得蘇聯在與埃及合作的過程中,經常是自說自話.你說前門樓子,我說跨過軸子,壓根兒就聊不到一塊兒去,納塞爾不接受蘇聯的擺布。


    1964年之前,赫魯曉夫奉行“不是我的敵人,就是我的朋友”的外交理念。基於此,蘇聯和埃及盡管私下不和,但矛盾沒有公開。


    可是到了1964年,隨著赫魯曉夫下台,勳宗勃列日涅夫上台,蘇聯與埃及的矛盾也愈演愈烈。勳宗這個人,唯我獨尊,崇尚“霸權”理念,希望找個機會,在埃及駐軍,建立軍事基地,徹底控製埃及。很快,勳宗心心念念的機會就來了。


    1964年,敘利亞、約旦與“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組織,也就是新聞中經常提到的“法塔赫”,在利用約旦河的問題上達成協議,決定改變約旦河上遊的流向,使之不被以色列利用。


    對此,埃及等其他阿拉伯國家也表示支持,而這對以色列來說是關係到生死存亡的問題。


    同年11月,以色列派出空軍轟炸了約旦河上遊,敘利亞和約旦判斷,強行實施計劃,必然會引起戰爭,


    便放棄了該項計劃。不過放棄不等於認慫。


    1965年1月,在敘利亞的支持下,“法塔赫”領導的巴勒斯坦遊擊隊開始對以色列發動大規模襲擊,打響了巴勒斯坦人武裝反對以色列占領的第一槍。


    對於法塔赫發動的襲擊,納塞爾並不感興趣。一方麵,法塔赫由敘利亞在幕後扶持,無論襲擊成果如何,都與埃及無關。另一方麵,埃及的軍事改革還沒有完成,納塞爾推算,至少還要等五年,埃軍才有能力與以色列兵戎相見。基於這兩方麵的因素考慮,當時的納塞爾為了不刺激以色列,采取了謹慎策略,盡可能的避免爆發戰爭,應該說,這是明智之舉。


    然而,就在納塞爾踩刹車時,敘利亞國內發生政變,賈迪德和哈菲茲阿薩德掌握了敘利亞的統治權,這兩人都是激進派。


    1966年7月,在敘利亞方麵的公開支持下,法塔赫對以色列發動了更大規模的襲擊。一時間,以色列人員傷亡不斷增加,基礎設施破壞嚴重。以色列總理艾希科爾很憤怒,聲稱要報複,麵對日益緊張的局勢,敘利亞自知無力單挑以色列,於是開始向埃及求助,此舉,相當於把納塞爾“架在火上烤”,支持吧,意味著埃及也會麵臨以色列的報複,不支持吧,外界又批評見死不救。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盟主地位必然會受影響。


    思來想去,為了阿拉伯世界的團結,納塞爾隻好與敘利亞簽訂了共同防禦協定。按照協定規定,一旦以色列進攻其中一國,另一國必須予以支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敘利亞的問題剛剛解決,約旦又開始作妖,雖然都是阿拉伯國家,但埃及與約旦的政體不同,埃及是共和製,約旦是君主製。


    自從埃及革命後,約旦、沙特等國就對埃及采取敵視政策,生怕革命之火燒到自家。


    1966年11月3日,以色列軍隊襲擊了約旦薩穆村的遊擊隊基地,給遊擊隊造成了74人傷亡的損失。事發後,約旦媒體大肆宣傳,不是罵以色列,而是針對埃及,說巴勒斯坦人民正在流血,可納塞爾領導的埃及卻無所事事,不敢出頭。當這種拱火言論傳到埃及國內後,瞬間引發軒然大波,埃及民眾群情激憤,要求納塞爾必須有所行動。無奈之下,納塞爾隻得順應民意,出兵西奈半島,接管了位於埃及和以色列兩國之間的聯合國維和部隊防區。


    1967年5月,見襲擊事件沒完沒了。以色列總理艾希科爾再次放出狠話:說為了杜絕襲擊事件的發生,除了對敘利亞行使武力之外別無他法。


    5月10日,勃列日涅夫和蘇聯國防部長格列齊科順水推舟,製造了一個假情報,稱有確切情報證明,以色列正在北部集結兵力,準備攻打敘利亞,消息一出,艾希科爾慌了,他沒想到自己的一句話,竟然引發如此大的反應。


    實際上,以色列並不希望開戰,因為美國此時正陷入越戰泥潭,以色列擔心美國不能在關鍵時刻施以援手。為此,以色列方麵再三要求蘇聯大使到現場調查,澄清以色列並未集結兵力,但遭到蘇聯大使拒絕,蘇聯仿佛鐵了心的就想讓這場戰爭打起來,在得到蘇聯的假消息後,納塞爾的真實想法不得而知。但在民意的裹挾下,他已經沒有退路,這仗不想打,也得打了。


    5月22日,納塞爾下令,封閉以色列的重要出海口。蒂朗海峽,第二次中東戰爭期間,以色列之所以同意與埃及議和有一個關鍵條件,就是埃及不得封鎖蒂朗海峽。現在埃及公然毀約,其意圖再明顯不過,為了掌握主動權,以色列決定先發製人。


    從1957年開始,以色列就在為接下來必然還要爆發的第三次中東戰爭做準備。經過十年發展,以軍已由10萬人擴充至25萬人,擁有1000輛坦克,1500輛裝甲車和290架飛機。


    5月27日,見以色列要動武,約旦也不敢再拱火了。三天後,埃及與約旦簽署共同防禦條約商定一旦戰爭爆發,兩家一起出兵,從東西兩個方向夾擊以色列,約旦決定參戰後,阿拉伯聯軍兵力達到32.8萬,擁有2300輛坦克、900多架飛機。但是,阿拉伯聯軍兵力分散,首尾難以兼顧,以軍可以攥緊拳頭,逐個擊破。


    1967年6月3日,以色列放出假消息,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納塞爾。納塞爾以為,戰爭不會爆發,對以軍接下來的突襲缺乏防備。


    6月5日,在留下12架戰機擔任本土防空任務後,以色列空軍全員出動,首先轟炸了埃及境內的10個機場。由於埃及的時區比以色列晚一個小時,以軍戰機出動時,埃及那邊還在忙著進行夜班與早班的交接工作。因而這次轟炸,讓埃及空軍猝不及防,190架飛機還沒有起飛,就被擊毀在機庫裏,另有100多架戰機在戰鬥中被毀。


    這些戰機是埃及花10年時間攢下來的,結果僅一個上午就被以土打迴原形,轟炸了埃及後,以色列軍又馬不停蹄轉頭去突襲約旦和敘利亞,當天下午,敘利亞和約旦的空軍也遭到毀滅性打擊。這一天的轟炸,阿拉伯國家損失戰機440架,以軍僅有二十多架飛機被擊落,在空襲後的半小時,以軍5個師以坦克裝甲車為前導,向西奈半島發起大舉進攻,按照約定,約旦出兵支援,並向耶路撒冷新城發起炮擊,以軍則向兩個方向同時揮拳,不僅橫掃西奈半島的埃軍5個師,還痛擊了4萬約旦軍隊,。


    6月6日,位於約旦河西岸的約軍司令部遭到以軍飛機的狂轟濫炸,被迫撤到東岸。當日深夜,以軍地麵部隊對耶路撒冷發起了猛烈攻擊。


    6月7日上午,以軍推進到猶太教中著名的哭牆腳下,約旦兵敗如山倒,向聯合國發出停戰申請,以色列同意停火,但停火前,以軍已經奪取了約旦河西岸的全部地區。


    6月8日,以軍攻至蘇伊士運河西岸,原本作為埃及內河的蘇伊士運河,成了埃及與以色列的界河。同一天,以色列將矛頭指向敘利亞,決心拿下戈蘭高地。戈蘭高地是敘利亞西南邊境內的一條狹長山地,這裏居高臨下,還有一條公路可以直通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如果戈蘭高地被以色列拿下,大馬士革的一舉一動,就都在以軍的監控之下了。


    為了拿下這處戰略要地,以色列在敘利亞已經宣布停火的情況下,還是發動了攻擊。經過一天戰鬥,以軍輕鬆控製戈蘭高地的大部分地區。


    6月10日下午6點30分,以色列宣布停火。敘利亞丟掉戈蘭高地後,在聯合國控訴以色列不講武德,但沒有下文。時至今日,戈蘭高地依舊被以色列控製著,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從突襲到宣布停火,僅用六天時間,便拿下6.5萬平方公裏土地而結束,這場堪稱教科書級別的閃擊戰,讓阿拉伯世界顏麵盡失,也讓納塞爾陷入了其人生中的至暗時刻。


    6月10日,納塞爾在廣播中宣布,接受安理會通過的停火協議。事後,鑒於以色列占領西奈半島,控製埃及主要的產油區,蘇伊士運河也關閉,導致埃及外匯收入銳減的不利局麵。


    1967年11月22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242號決議,要求以色列歸還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侵占埃及等國的領土,但同時也要求阿拉伯國家,承認以色列的獨立與安全。阿拉伯國家拒絕接受決議,以色列也拒絕歸還土地。美國駐聯合國代表支持以色列。


    為此,埃及與美國斷交。隨著埃及與美國徹底撕破臉,納塞爾再想重整旗鼓,也隻能依靠蘇聯了。勃列日涅夫同意繼續援助埃及,但條件是蘇軍必須在埃及建立軍事基地,納塞爾沒有選擇餘地,隻好接受。很快,大批蘇聯援助的先進裝備交付埃軍。但隨之而來的是2萬蘇聯軍事人員和顧問。


    至此,埃軍中遍布蘇聯顧問,武器也由蘇聯顧問控製。埃及在很大程度上喪失了自主權,幾乎淪為蘇聯的衛星國,這讓納塞爾的威望大跌。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領導地位也不複存在。


    1970年9月28日,納塞爾去世。10月,薩達特繼任埃及總統,早在擔任副總統時,薩達特就不信任蘇聯。但為了獲得援助,他又必須虛與委蛇。在對待以色列的問題上,薩達特很糾結,繼續與以色列敵對,顯然不利於埃及發展。但與以色列講和,別說阿拉伯世界不答應,他也無法向埃及民眾交代。


    而更尷尬的是,以色列極度蔑視,包括埃及在內的整個阿拉伯世界,對薩達特的和平提議,不屑一顧。麵對這種情況,薩達特決心以戰求和,用一場勝利迫使以色列坐下來談判,於是,接下來就有了第四次中東戰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太平洋戰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喜歡讀書的阿興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喜歡讀書的阿興哥並收藏太平洋戰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