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們說到,當駐印軍反攻緬北時,隻遇到了日軍的第18師團,而日軍在緬甸的駐軍原有八個師團,那麽當駐印軍進攻第18師團的時候,其他日軍都幹嘛去了呢?
實際上,當時日軍在緬甸的兵力已經十分空虛,因為此前日軍主力就被15軍司令牟田口廉也給霍霍光了。正是因為牟田口廉也的騷操作,導致日軍損失慘重,以致遭盟軍反攻緬甸時,日軍已經無力抵抗。那麽這位牟田口將軍是如何將家底厚實的日軍給霍霍光的呢?
牟田口被日軍稱為鬼畜司令,這位司令到底能有多鬼畜呢?本期我們就來說一下這位日軍的鬼畜司令,號稱坑日英雄的牟田口。
1943年,日軍在太平洋戰場輸掉了所有關鍵性戰役,連戰連敗之下,日本經濟大受影響。國內民怨沸騰。那時的日本指責天皇要掉腦袋,但罵首相可以。於是東條英機就成了眾矢之的。有人寄信到他家裏,勸他早點切腹自盡,有人更直接打算丟炸彈送他上西天。東條英機很清楚,日本素有下克上的傳統,這才哪到哪呀,就已經用上了暗殺手段,要是再輸幾次,怕不是就得當街拿炮轟了?
為了轉移矛盾,最主要是為了保住狗頭,東條英機決定挑柿子撿軟的捏。誰是軟柿子呢?英國呀,自從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英國幾乎就是經驗包,被日本按在地上反複摩擦。在東條英機看來,我打不過美國,難道還收拾不了你英國嗎?雖說英國本土遠在萬裏之外,但英屬印度近在咫尺,可以搏一把。實際上,早在1942年8月,東京大本營就有意出兵印度的英帕爾。
對日本而言,打英帕爾有三個好處:一是奪取此地後可以切斷“駝峰航線”,迫使中國國民政府轉變立場,二是能夠擴展防區,穩定緬甸的局勢,三是印度正在鬧獨立運動,此時出兵可以刺激印度的反應運動。這是個一石三鳥的計劃,若是日本能把擁有4億民眾的印度拉到己方陣營,那後方就穩了。隻不過計劃還在討論階段時,瓜島戰役爆發了,日軍在南太平洋戰場缺兵少將,出兵印度的方案也隻能吹。
到了1943年初,隨著瓜島戰役結束以及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集結準備反攻緬北,日本攻打英帕爾的計劃又再次被提起。為了推進落實計劃,東京大本營於1943年3月27日設立緬甸方麵軍,並任命原中國戰場參謀長河邊正三為緬甸方麵軍司令官。
4月1日,河邊正三飛赴仰光就任司令官,日軍第15軍司令牟田口廉也等人到機場迎接。說來也巧,盧溝橋事變時,河邊正好也是牟田口的頂頭上司,兩人同屬盧溝橋事變的四大元兇。插一句,事變的另外兩個元兇一木清直在瓜島切腹自殺,清水節郎則在抗戰初期被中國軍隊擊斃。既然是老相識了,牟田口見到河邊後便也沒那麽多客套之詞。他明確表態,15軍上下支持大本營攻打印度的決策。
雖說東京大本營這會兒有意發動英帕爾戰役,但日軍麵臨的困難很多,比如作戰期間英軍若是在緬甸南部登陸,該如何應對?要知道,聯合艦隊現在也很困難,無力支援緬甸作戰,還有盟軍掌握著製空權,沒有製空權,這仗怎麽打?最關鍵的是從緬甸到英帕爾沒有公路,單靠人挑馬馱,後勤補給能否跟得上?
對於這些現實問題,牟田口廉也壓根兒就沒多想,在功利心的驅使下,他做了保證,並表示不知道該攻該守時毫不猶豫發起進攻才是大日本帝國皇軍的做法。聽了牟田口的高調發言,河邊正三不置可否,15軍的參謀長小田信良則是目瞪口呆。小田信良是輜重兵出身,精通後勤補給,並且早先時候小田親自搭乘飛機調查過,印緬交界地帶是一片不毛之地,人馬難以通過,卡車根本沒戲,如果大軍渡過欽敦江,物資很難運到前線。此外,印度東部還是世界“雨極”,每年的5月到9月暴雨不斷,在這種鬼地方打仗,若是補給斷絕,下場就是一個字,死。
眾所周知,日軍向來不注重後勤。在日本人眼中,輜重兵與騾馬無異,不配稱為戰士。小田很想勸說牟田口,但因為輜重兵出身擔心受辱,於是迴去之後,他便鼓動計劃參戰的幾個師團長在開會的時候唱反調。
開會當天,牟田口首先發言,我計劃以十五、三十一、三十三師團越過欽敦江,突破英軍英帕爾至科希瑪的防線,第18師團同時從緬北胡康河穀經利多南下阿薩姆邦,一舉攻占印度東部的廣大地區。18師團師團長田中新一也是狂人,幾個月前曾因怒罵東條英機是“八嘎”被貶到了緬甸。田中新一認為作戰計劃不靠譜第一個發言:“這種進攻構想簡直是在開玩笑嘛,希望軍司令官能夠慎重考慮”。
緊接著,另外三個師團長佐藤幸德、柳田元三、山內正文也紛紛表示反對。四個人你一言,我一語,突然有人嘴瓢了,說小田參謀長也反對出兵。牟田口聽到眾人提到小田信良,立馬反應過來,旋即宣布散會,然後把小田叫到辦公室大罵一通:“看不出來呢,你還是個陰謀家呀,有意見不直接向我提,反而慫恿師團長唱反調。我跟你說,這要是在古代,我一刀劈了你”。
罵完之後,牟田口越想越來氣,沒多久就通過個人關係把小田調離了15軍,踢走了小田信良。牟田口再次召開會議,並繼續在會上慷慨陳詞:“這次作戰不能用常規思維,你們所說的補給問題,戰前不可能萬事俱備,你們要仿效成吉思汗作戰,搶奪敵人的補給。就食於敵,懂嗎?各部隊必須抱有這種覺悟去參加戰鬥“。
牟田口是越說越激動,接著又說到:”英國人怯懦,一旦與敵相遇,你們隻要對空放上三槍,他們就會繳械投降“。英軍放棄緬甸時確實是望風而逃,但那是兩年前的事兒,現在的英軍是個什麽情況,沒人知道。輕視補給原本就已經夠離譜了。牟田口這會兒又大放厥詞,輕視對手,與會的眾人一時之間麵麵相覷,不知道他是在開玩笑,還是心裏真就是那麽想的。有幾個參謀覺得太扯淡,直言反對,不出意外,又被牟田口踢出了15軍。在牟田口看來,老子解決不了問題,難道還解決不了提出問題的人嗎?隨著反對者紛紛出局,漸漸的沒人敢再提意見,本應該嚴肅的軍事會議也變成了牟田口的一言堂。
1943年9月,東京大本營正式批準進攻英帕爾的作戰方案。恰在此時,中國駐印軍發動緬北反攻,18師團要留在緬北對付駐印軍,於是原定的四個師團就變成了三個師團,分別進攻英帕爾和科希馬。
英帕爾位於吉大港通往印度東部阿薩姆邦的交通幹線上。英軍兵敗緬甸後,將這個地方建成了一個涵蓋軍營、醫院、軍械庫、彈藥庫的巨大軍事基地。因為戰略地位重要,扼守英帕爾的英軍也不少,有三個軍,指揮官為第14集團軍司令斯利姆中將。太平洋戰爭爆發初期,英軍被日軍追著屁股打,普遍存在恐日情緒,即認為日本人都是特種兵,神出鬼沒,打仗不需要給養。為了克服英軍的恐日心理,斯利姆刻苦鑽研叢林戰法,在戰術上加強縱深部署,防止被日軍一個包抄打穿防線。在訓練期間,斯利姆要求士兵在被包圍後不許輕易放棄陣地,一定要等空投補給和援兵的到來。經過斯利姆的訓練,英軍的叢林作戰能力和反滲透戰術能力有一定增強,已經不再是兩年前的那支被鬼子一衝就垮的弱旅了。
1944年初,日軍即將進攻的消息傳來,斯利姆對此倒不意外,他早就料到日軍會進攻,自己也早有準備。不過,斯利姆漏算了一點,他根據英軍的後勤需求量判斷,日軍頂多會來萬把來人,人再多了,後勤就供應不上了。但殊不知,鬼子就不是正常人,沒有補給,他們也敢強上。
1944年3月8日,牟田口廉也指揮三個師團以及印度國民軍一個師共計10萬餘人,趕著3萬頭牛羊,騾馬渡過欽敦江拉開了英帕爾戰役的序幕。
所謂的印度國空軍就是日軍扶植的印度二鬼子,由在新加坡俘虜的印度裔士兵組成,沒什麽戰鬥力,靠不住。比印度兵更靠不住的是日軍驅趕的3萬頭牛羊騾馬。牟田口本打算讓這些牲畜馱物資,鬼子兵沒口糧了,牲畜也能當作口糧應付一段時間,可謂是一舉兩得。然而,牲畜終究是牲畜,你不可能要求他們在遭遇空襲時仍然保持井然有序。利用這個弱點,盟軍的飛機專打牲畜,那些牲畜一聽到槍炮聲,紛紛受驚,嚇得四處亂奔,日軍士兵拉都拉不住。結果鬼子還沒走到英帕爾,隨軍的牛羊騾馬就跑掉了一大半,另外一小部分被鬼子吃掉了。沒有了牛羊騾馬,接下來的戰鬥,日軍就隻能靠著單兵攜帶的口糧作戰了。帶了多少口糧呢?三個星期,之所以是三個星期的口糧,是因為日軍行軍到英帕爾需要20天時間,牟田口連也認為英軍不敢抵抗,至多三個星期就能拿下英帕爾。至於你問三個星期拿不下英帕爾怎麽辦?牟田口廉也壓根兒就沒想過這個問題。他認為皇軍戰無不勝,說三個星期就一定能做到。
針對日軍的大舉進攻,斯利姆在與新到任的東南亞戰區盟軍總司令蒙巴頓商議後,決定放棄欽敦江防線,引誘日軍深入,拉長日軍的補給線,縮短己方的補給線,到時候盟軍飛機便可以就近空投,同時也方便轟炸日軍補給線。英軍按計劃撤退後,日軍趁勢推進。
3月28日,第33師團推進到英帕爾西南的比辛布爾,同一天,第31師團推進到了英帕爾北部的科希馬,第15師團則攻占了英帕爾與科希馬之間的密宣,日軍用20天時間封鎖了英帕爾的南北通道,一切盡在掌握。勝利看似指日可待,但前麵說了,開戰前,斯利姆針對軍中的恐日情緒,在訓練時特意要求士兵被包圍後不許撤退。因此,盡管被包圍了,駐守英帕爾和科希瑪的英軍並沒有像先前那樣一哄而散,而是積極構築攻勢,等待後方的空投和援兵。
實事求是的說,英國人在打塹壕戰方麵是很厲害的,畢竟經曆過殘酷的一戰,積累了豐富的陣地防守經驗。為了盡量消耗日軍,英軍利用戰壕、機槍、鐵絲網以及各型坦克、裝甲車,組織起了一道形同絞肉機的鋼鐵防線。要對付這種龜縮戰法,日軍必須掌握製空權,用飛機反複轟炸,但偏偏日軍沒有製空權,並且因為路況不好,日軍連大口徑火炮和坦克也沒帶多少。隻能靠人肉衝擊英軍防線。如此一來,英帕爾和科希瑪的戰鬥便陷入了僵持狀態,這一僵持就是整整一個月。
日軍包圍英帕爾和科希馬之前,口糧就差不多吃光了。僵持期間,日軍糧草耗盡,從上到下餓的是欲哭無淚。食品運不到前線,藥品自然也運不上去。熱帶雨林中的蛇蠍蟲蟻都不算善類,鬼子本來就是餓著肚子身體虛弱,再被毒蟲叮上一口,立馬染上瘧疾、霍亂、痢疾、流感等疾病。沒吃的靠著意誌力還能扛一段時間,但染上疾病,這誰能扛得住?由於缺少藥品,軍醫隻能看著鬼子流膿生瘡而死,場麵讓人看了不忍直視。
與此相反,英軍的生活隻能用奢華來形容。在整場會戰中,盟軍運輸機隊總計為英帕爾和科希馬運入1.2萬名援兵和1.9萬噸物資,運輸機隊返程時,順便還帶走了1.3萬名傷兵和4.3萬名非戰鬥人員。英軍不僅後勤供應充足,傷兵也不必擔心醫治問題。看著對麵士氣不減,而自己這邊人心渙散,參戰的三個師團長集體要求牟田口下達撤退命令,但牟田口非但拒絕下令撤退,反而要求他們在4月29日前拿下英帕爾。
4月29日是天皇裕仁的生日,牟田口為了給自己謀取政治前途,全然不顧士兵的生死,不許撤退,多運點補給總可以吧。三個師團長集體致電,要求後方有組織的空投補給物資。誰知牟田口廉也在迴電中說了一句“永載史冊”的笑話:“我們大和民族自古以來就是食草的民族,在那麽茂密的森林裏,你們居然向我報告說沒有食物”。撤又不許撤,打又沒法打。第33師團師團長柳田元三消極指揮,牟田口為了殺雞儆猴,臨陣撤換了柳田。
5月31日,第三十一師團師團長佐藤幸德在評估了整體戰力後,認為繼續作戰隻會全軍覆沒,所以違抗命令,帶著31師團撤走了,說是要撤到有補給的地方去,吃飽了再迴來戰鬥。雖然提前走了,但31師團的撤退依然是艱辛異常。兩個月的戰鬥,31師團戰死3384人,重傷800餘人。撤退途中,重傷員無法行動,隻得飲彈自盡。
6月19日,佐藤帶著一幫殘兵退到烏克魯爾時,連一粒米都沒找到。而按照事先約定,牟田口應該在這裏為31師團預備好糧食,找不到糧食,鬼子殘兵隻能是繼續走。最終,31師團返迴駐地時,減員超過七成,其中大部分是餓死或病死的。撤退期間,牟田口要求佐藤幸德返迴戰場,遭到佐藤拒絕。牟田口大怒,以患上癡呆症為由也罷免了佐藤的職務。
而在此之前,15師團師團長山內正文因為染病送到後方治療了。正所謂蛇無頭不行,兵無主自亂。戰鬥仍在繼續,參加英帕爾戰役的三個師團長就悉數被免職。這仗還怎麽打?
7月3日,牟田口絕望了,申請停止作戰。
7月10日,大本營批準停止作戰。當天,疲憊不堪的日軍第15師團和第33師團在英軍炮火的伺候下,踏上了悲催的返程。這一路上,兩個師團在大雨和饑餓中掙紮,餓死、病死大半。苟活的鬼子兵看到撤退途中一路的白骨,大罵牟田口廉也是鬼畜。英帕爾戰役日軍出動九萬人,生還者不足2萬,死掉的7萬多人中,戰死者約3.2萬,其餘都是餓死或病死的。這個餓死規模遠大於被稱作“餓島”的瓜島戰役。
戰後,由於損失慘重,大本營將緬甸方麵軍大換血,木村兵太郎接任緬甸方麵軍司令,田中新一任方麵軍參謀長,牟田口廉也則被解除軍職,編入預備役。牟田口廉也要麵子,羞怒之下選擇自殺,但沒死成。
英軍在整頓一番後,也投入20萬兵力參加反攻。鑒於形勢不妙,新任方麵軍司令官木村兵太郎決定收縮戰線,且戰且退。可命令還沒下達,參謀長田中新一就跳出來大唿不可。
前麵提到過,田中新一也是個狂人,他隻不過是比牟田口廉也稍微理智一些,但也沒好到哪兒去。田中認為防禦戰沒有前途,必須進攻。木村兵太郎本來就煩,自己在國內待的好好的,突然調到緬甸來收拾爛攤子。見田中新一主動請戰,木村索性就把指揮權扔給了田中,你行,你來我不管了。
自從瓜島戰役以來,日軍無數次慘敗已經證明了一件事,找死沒有不死的。田中的作死反擊不僅未能挽救局麵,反而最終加速了日軍的失敗。截止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前,日軍又被擊斃十多萬,最終30萬駐緬日軍被擊斃18.5萬,僅有11.8萬生還。
實際上,當時日軍在緬甸的兵力已經十分空虛,因為此前日軍主力就被15軍司令牟田口廉也給霍霍光了。正是因為牟田口廉也的騷操作,導致日軍損失慘重,以致遭盟軍反攻緬甸時,日軍已經無力抵抗。那麽這位牟田口將軍是如何將家底厚實的日軍給霍霍光的呢?
牟田口被日軍稱為鬼畜司令,這位司令到底能有多鬼畜呢?本期我們就來說一下這位日軍的鬼畜司令,號稱坑日英雄的牟田口。
1943年,日軍在太平洋戰場輸掉了所有關鍵性戰役,連戰連敗之下,日本經濟大受影響。國內民怨沸騰。那時的日本指責天皇要掉腦袋,但罵首相可以。於是東條英機就成了眾矢之的。有人寄信到他家裏,勸他早點切腹自盡,有人更直接打算丟炸彈送他上西天。東條英機很清楚,日本素有下克上的傳統,這才哪到哪呀,就已經用上了暗殺手段,要是再輸幾次,怕不是就得當街拿炮轟了?
為了轉移矛盾,最主要是為了保住狗頭,東條英機決定挑柿子撿軟的捏。誰是軟柿子呢?英國呀,自從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英國幾乎就是經驗包,被日本按在地上反複摩擦。在東條英機看來,我打不過美國,難道還收拾不了你英國嗎?雖說英國本土遠在萬裏之外,但英屬印度近在咫尺,可以搏一把。實際上,早在1942年8月,東京大本營就有意出兵印度的英帕爾。
對日本而言,打英帕爾有三個好處:一是奪取此地後可以切斷“駝峰航線”,迫使中國國民政府轉變立場,二是能夠擴展防區,穩定緬甸的局勢,三是印度正在鬧獨立運動,此時出兵可以刺激印度的反應運動。這是個一石三鳥的計劃,若是日本能把擁有4億民眾的印度拉到己方陣營,那後方就穩了。隻不過計劃還在討論階段時,瓜島戰役爆發了,日軍在南太平洋戰場缺兵少將,出兵印度的方案也隻能吹。
到了1943年初,隨著瓜島戰役結束以及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集結準備反攻緬北,日本攻打英帕爾的計劃又再次被提起。為了推進落實計劃,東京大本營於1943年3月27日設立緬甸方麵軍,並任命原中國戰場參謀長河邊正三為緬甸方麵軍司令官。
4月1日,河邊正三飛赴仰光就任司令官,日軍第15軍司令牟田口廉也等人到機場迎接。說來也巧,盧溝橋事變時,河邊正好也是牟田口的頂頭上司,兩人同屬盧溝橋事變的四大元兇。插一句,事變的另外兩個元兇一木清直在瓜島切腹自殺,清水節郎則在抗戰初期被中國軍隊擊斃。既然是老相識了,牟田口見到河邊後便也沒那麽多客套之詞。他明確表態,15軍上下支持大本營攻打印度的決策。
雖說東京大本營這會兒有意發動英帕爾戰役,但日軍麵臨的困難很多,比如作戰期間英軍若是在緬甸南部登陸,該如何應對?要知道,聯合艦隊現在也很困難,無力支援緬甸作戰,還有盟軍掌握著製空權,沒有製空權,這仗怎麽打?最關鍵的是從緬甸到英帕爾沒有公路,單靠人挑馬馱,後勤補給能否跟得上?
對於這些現實問題,牟田口廉也壓根兒就沒多想,在功利心的驅使下,他做了保證,並表示不知道該攻該守時毫不猶豫發起進攻才是大日本帝國皇軍的做法。聽了牟田口的高調發言,河邊正三不置可否,15軍的參謀長小田信良則是目瞪口呆。小田信良是輜重兵出身,精通後勤補給,並且早先時候小田親自搭乘飛機調查過,印緬交界地帶是一片不毛之地,人馬難以通過,卡車根本沒戲,如果大軍渡過欽敦江,物資很難運到前線。此外,印度東部還是世界“雨極”,每年的5月到9月暴雨不斷,在這種鬼地方打仗,若是補給斷絕,下場就是一個字,死。
眾所周知,日軍向來不注重後勤。在日本人眼中,輜重兵與騾馬無異,不配稱為戰士。小田很想勸說牟田口,但因為輜重兵出身擔心受辱,於是迴去之後,他便鼓動計劃參戰的幾個師團長在開會的時候唱反調。
開會當天,牟田口首先發言,我計劃以十五、三十一、三十三師團越過欽敦江,突破英軍英帕爾至科希瑪的防線,第18師團同時從緬北胡康河穀經利多南下阿薩姆邦,一舉攻占印度東部的廣大地區。18師團師團長田中新一也是狂人,幾個月前曾因怒罵東條英機是“八嘎”被貶到了緬甸。田中新一認為作戰計劃不靠譜第一個發言:“這種進攻構想簡直是在開玩笑嘛,希望軍司令官能夠慎重考慮”。
緊接著,另外三個師團長佐藤幸德、柳田元三、山內正文也紛紛表示反對。四個人你一言,我一語,突然有人嘴瓢了,說小田參謀長也反對出兵。牟田口聽到眾人提到小田信良,立馬反應過來,旋即宣布散會,然後把小田叫到辦公室大罵一通:“看不出來呢,你還是個陰謀家呀,有意見不直接向我提,反而慫恿師團長唱反調。我跟你說,這要是在古代,我一刀劈了你”。
罵完之後,牟田口越想越來氣,沒多久就通過個人關係把小田調離了15軍,踢走了小田信良。牟田口再次召開會議,並繼續在會上慷慨陳詞:“這次作戰不能用常規思維,你們所說的補給問題,戰前不可能萬事俱備,你們要仿效成吉思汗作戰,搶奪敵人的補給。就食於敵,懂嗎?各部隊必須抱有這種覺悟去參加戰鬥“。
牟田口是越說越激動,接著又說到:”英國人怯懦,一旦與敵相遇,你們隻要對空放上三槍,他們就會繳械投降“。英軍放棄緬甸時確實是望風而逃,但那是兩年前的事兒,現在的英軍是個什麽情況,沒人知道。輕視補給原本就已經夠離譜了。牟田口這會兒又大放厥詞,輕視對手,與會的眾人一時之間麵麵相覷,不知道他是在開玩笑,還是心裏真就是那麽想的。有幾個參謀覺得太扯淡,直言反對,不出意外,又被牟田口踢出了15軍。在牟田口看來,老子解決不了問題,難道還解決不了提出問題的人嗎?隨著反對者紛紛出局,漸漸的沒人敢再提意見,本應該嚴肅的軍事會議也變成了牟田口的一言堂。
1943年9月,東京大本營正式批準進攻英帕爾的作戰方案。恰在此時,中國駐印軍發動緬北反攻,18師團要留在緬北對付駐印軍,於是原定的四個師團就變成了三個師團,分別進攻英帕爾和科希馬。
英帕爾位於吉大港通往印度東部阿薩姆邦的交通幹線上。英軍兵敗緬甸後,將這個地方建成了一個涵蓋軍營、醫院、軍械庫、彈藥庫的巨大軍事基地。因為戰略地位重要,扼守英帕爾的英軍也不少,有三個軍,指揮官為第14集團軍司令斯利姆中將。太平洋戰爭爆發初期,英軍被日軍追著屁股打,普遍存在恐日情緒,即認為日本人都是特種兵,神出鬼沒,打仗不需要給養。為了克服英軍的恐日心理,斯利姆刻苦鑽研叢林戰法,在戰術上加強縱深部署,防止被日軍一個包抄打穿防線。在訓練期間,斯利姆要求士兵在被包圍後不許輕易放棄陣地,一定要等空投補給和援兵的到來。經過斯利姆的訓練,英軍的叢林作戰能力和反滲透戰術能力有一定增強,已經不再是兩年前的那支被鬼子一衝就垮的弱旅了。
1944年初,日軍即將進攻的消息傳來,斯利姆對此倒不意外,他早就料到日軍會進攻,自己也早有準備。不過,斯利姆漏算了一點,他根據英軍的後勤需求量判斷,日軍頂多會來萬把來人,人再多了,後勤就供應不上了。但殊不知,鬼子就不是正常人,沒有補給,他們也敢強上。
1944年3月8日,牟田口廉也指揮三個師團以及印度國民軍一個師共計10萬餘人,趕著3萬頭牛羊,騾馬渡過欽敦江拉開了英帕爾戰役的序幕。
所謂的印度國空軍就是日軍扶植的印度二鬼子,由在新加坡俘虜的印度裔士兵組成,沒什麽戰鬥力,靠不住。比印度兵更靠不住的是日軍驅趕的3萬頭牛羊騾馬。牟田口本打算讓這些牲畜馱物資,鬼子兵沒口糧了,牲畜也能當作口糧應付一段時間,可謂是一舉兩得。然而,牲畜終究是牲畜,你不可能要求他們在遭遇空襲時仍然保持井然有序。利用這個弱點,盟軍的飛機專打牲畜,那些牲畜一聽到槍炮聲,紛紛受驚,嚇得四處亂奔,日軍士兵拉都拉不住。結果鬼子還沒走到英帕爾,隨軍的牛羊騾馬就跑掉了一大半,另外一小部分被鬼子吃掉了。沒有了牛羊騾馬,接下來的戰鬥,日軍就隻能靠著單兵攜帶的口糧作戰了。帶了多少口糧呢?三個星期,之所以是三個星期的口糧,是因為日軍行軍到英帕爾需要20天時間,牟田口連也認為英軍不敢抵抗,至多三個星期就能拿下英帕爾。至於你問三個星期拿不下英帕爾怎麽辦?牟田口廉也壓根兒就沒想過這個問題。他認為皇軍戰無不勝,說三個星期就一定能做到。
針對日軍的大舉進攻,斯利姆在與新到任的東南亞戰區盟軍總司令蒙巴頓商議後,決定放棄欽敦江防線,引誘日軍深入,拉長日軍的補給線,縮短己方的補給線,到時候盟軍飛機便可以就近空投,同時也方便轟炸日軍補給線。英軍按計劃撤退後,日軍趁勢推進。
3月28日,第33師團推進到英帕爾西南的比辛布爾,同一天,第31師團推進到了英帕爾北部的科希馬,第15師團則攻占了英帕爾與科希馬之間的密宣,日軍用20天時間封鎖了英帕爾的南北通道,一切盡在掌握。勝利看似指日可待,但前麵說了,開戰前,斯利姆針對軍中的恐日情緒,在訓練時特意要求士兵被包圍後不許撤退。因此,盡管被包圍了,駐守英帕爾和科希瑪的英軍並沒有像先前那樣一哄而散,而是積極構築攻勢,等待後方的空投和援兵。
實事求是的說,英國人在打塹壕戰方麵是很厲害的,畢竟經曆過殘酷的一戰,積累了豐富的陣地防守經驗。為了盡量消耗日軍,英軍利用戰壕、機槍、鐵絲網以及各型坦克、裝甲車,組織起了一道形同絞肉機的鋼鐵防線。要對付這種龜縮戰法,日軍必須掌握製空權,用飛機反複轟炸,但偏偏日軍沒有製空權,並且因為路況不好,日軍連大口徑火炮和坦克也沒帶多少。隻能靠人肉衝擊英軍防線。如此一來,英帕爾和科希瑪的戰鬥便陷入了僵持狀態,這一僵持就是整整一個月。
日軍包圍英帕爾和科希馬之前,口糧就差不多吃光了。僵持期間,日軍糧草耗盡,從上到下餓的是欲哭無淚。食品運不到前線,藥品自然也運不上去。熱帶雨林中的蛇蠍蟲蟻都不算善類,鬼子本來就是餓著肚子身體虛弱,再被毒蟲叮上一口,立馬染上瘧疾、霍亂、痢疾、流感等疾病。沒吃的靠著意誌力還能扛一段時間,但染上疾病,這誰能扛得住?由於缺少藥品,軍醫隻能看著鬼子流膿生瘡而死,場麵讓人看了不忍直視。
與此相反,英軍的生活隻能用奢華來形容。在整場會戰中,盟軍運輸機隊總計為英帕爾和科希馬運入1.2萬名援兵和1.9萬噸物資,運輸機隊返程時,順便還帶走了1.3萬名傷兵和4.3萬名非戰鬥人員。英軍不僅後勤供應充足,傷兵也不必擔心醫治問題。看著對麵士氣不減,而自己這邊人心渙散,參戰的三個師團長集體要求牟田口下達撤退命令,但牟田口非但拒絕下令撤退,反而要求他們在4月29日前拿下英帕爾。
4月29日是天皇裕仁的生日,牟田口為了給自己謀取政治前途,全然不顧士兵的生死,不許撤退,多運點補給總可以吧。三個師團長集體致電,要求後方有組織的空投補給物資。誰知牟田口廉也在迴電中說了一句“永載史冊”的笑話:“我們大和民族自古以來就是食草的民族,在那麽茂密的森林裏,你們居然向我報告說沒有食物”。撤又不許撤,打又沒法打。第33師團師團長柳田元三消極指揮,牟田口為了殺雞儆猴,臨陣撤換了柳田。
5月31日,第三十一師團師團長佐藤幸德在評估了整體戰力後,認為繼續作戰隻會全軍覆沒,所以違抗命令,帶著31師團撤走了,說是要撤到有補給的地方去,吃飽了再迴來戰鬥。雖然提前走了,但31師團的撤退依然是艱辛異常。兩個月的戰鬥,31師團戰死3384人,重傷800餘人。撤退途中,重傷員無法行動,隻得飲彈自盡。
6月19日,佐藤帶著一幫殘兵退到烏克魯爾時,連一粒米都沒找到。而按照事先約定,牟田口應該在這裏為31師團預備好糧食,找不到糧食,鬼子殘兵隻能是繼續走。最終,31師團返迴駐地時,減員超過七成,其中大部分是餓死或病死的。撤退期間,牟田口要求佐藤幸德返迴戰場,遭到佐藤拒絕。牟田口大怒,以患上癡呆症為由也罷免了佐藤的職務。
而在此之前,15師團師團長山內正文因為染病送到後方治療了。正所謂蛇無頭不行,兵無主自亂。戰鬥仍在繼續,參加英帕爾戰役的三個師團長就悉數被免職。這仗還怎麽打?
7月3日,牟田口絕望了,申請停止作戰。
7月10日,大本營批準停止作戰。當天,疲憊不堪的日軍第15師團和第33師團在英軍炮火的伺候下,踏上了悲催的返程。這一路上,兩個師團在大雨和饑餓中掙紮,餓死、病死大半。苟活的鬼子兵看到撤退途中一路的白骨,大罵牟田口廉也是鬼畜。英帕爾戰役日軍出動九萬人,生還者不足2萬,死掉的7萬多人中,戰死者約3.2萬,其餘都是餓死或病死的。這個餓死規模遠大於被稱作“餓島”的瓜島戰役。
戰後,由於損失慘重,大本營將緬甸方麵軍大換血,木村兵太郎接任緬甸方麵軍司令,田中新一任方麵軍參謀長,牟田口廉也則被解除軍職,編入預備役。牟田口廉也要麵子,羞怒之下選擇自殺,但沒死成。
英軍在整頓一番後,也投入20萬兵力參加反攻。鑒於形勢不妙,新任方麵軍司令官木村兵太郎決定收縮戰線,且戰且退。可命令還沒下達,參謀長田中新一就跳出來大唿不可。
前麵提到過,田中新一也是個狂人,他隻不過是比牟田口廉也稍微理智一些,但也沒好到哪兒去。田中認為防禦戰沒有前途,必須進攻。木村兵太郎本來就煩,自己在國內待的好好的,突然調到緬甸來收拾爛攤子。見田中新一主動請戰,木村索性就把指揮權扔給了田中,你行,你來我不管了。
自從瓜島戰役以來,日軍無數次慘敗已經證明了一件事,找死沒有不死的。田中的作死反擊不僅未能挽救局麵,反而最終加速了日軍的失敗。截止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前,日軍又被擊斃十多萬,最終30萬駐緬日軍被擊斃18.5萬,僅有11.8萬生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