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皇太後,何不令群臣事先將預備上書的內容交到內閣,我等事先商議決定,隨後把答案交給陛下,令其記熟。”
“如此,在第二天朝會上,陛下便可應對如流。”
這就是嚴鏗想出的辦法。
雖然給人一種很形式的感覺,但是有些時候就是這種形式,能夠維護住皇帝的權威,而且小朱祁鎮早晚會長大,這也是對他的一種培訓,能夠讓他盡快地參與到朝廷的事務之中來。
“好主意!”張氏喜道,但是隨後又道:
“陛下畢竟年幼,朝事如此繁雜,若是全部記憶,是否有些耗費精力……”
“那就限定每次上奏的事務,就……就八件吧!其餘的便不拿到朝會上討論,隻由我等商議決定即可。”
“大善!”張太皇太後拊掌,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先帝常說陳國公智計百出,如今一見名不虛傳,便依你之計!”
於是第二天上朝之前,所有的臣子都得到了命令,若是早朝有事務要上奏,需在前一天送交內閣。
他們麵麵相覷,不知道這是在搞什麽鬼,既然已經要在早朝商討,幹嘛還要提前一天送內閣去,但是內閣的命令,他們也還是乖乖地遵從。
隨後,嚴鏗從其中挑選出了最為重要的八件奏章,讓人告訴相應的大臣,明天按照順序出來奏事,至於其他的,則派人通知,不許在早朝上出來上奏,之後內閣會把相應的事情處理方案告訴他們的。
這下子,臣子們都明白了,合著就是裝樣子是吧。
不過也有人對此表示不滿。
見啥事都要咬兩口的言官,就是這樣的人。嚴鏗畢竟剛剛輔政,手下也隻有李賢幾個,其餘的全是曾經的後軍都督府的人,根本不參政,因此言官根本不帶怕的。
他暗暗開始準備彈章。
第二天,朝會的時候,剛開始一切還是按照正常的程序進行。
八名被選中的大臣一一站出來奏事,而朱祁鎮坐在皇位上,按照準備好的答案迴答,雖然隻是走個過場,但是一切進行的卻也頗為順利。
隻有八個人奏事,朝會當然很快便結束了,見已經無人出來奏報,朱祁鎮便示意宮人,可以退朝了。
然而就在宮人剛剛提起嗓子準備發聲時,一個聲音從群臣中傳了出來:
“慢!臣有本奏!”
一個中年人從隊伍中邁步走出,隨後他自報家門,是一個禦史,也就是常說的言官。
看著這個中年人出現,朱祁鎮頓時一臉懵逼,昨天陳國公可沒說過這個啊!
他當即轉頭看向嚴鏗,卻不知道嚴鏗也是滿臉問號。
哪來的不聽話的家夥?難道是昨天通知的人偷懶,漏了這個貨?
但是當聽到此人說的話時,嚴鏗的臉色,卻逐漸凝重了起來。
“昔日太祖有令,每日朝會,群臣需進諫陛下一百八十五件事務,與諸臣共同商討解決,此乃祖製,太祖也以此希望後輩勤奮處理政務,興盛我大明。”
“然而,臣昨日卻得到消息,宮中傳來旨意,要所有臣子將準備的奏折提前上交,竟然還隻準八人奏事,不許其餘人說話。”
“臣不知道這是為什麽,如果朝會隻論八事,那其餘事務怎辦?是交給內閣處理?”
“是有人居心叵測,欲代陛下行使大權?還是陛下貪圖玩樂,所以隻取八事,其餘不管?”
“違法祖製,此事可行嗎?”
這倒是一點不假,明初的時候朱元璋確實是有過這類規定,要求朝會的時候,臣子向皇帝進諫一百八十五件事務。
祖製一出,自然是沒有人敢說話的,甚至還有人臉上露出了幸災樂禍的笑容,他們已經準備好看首輔的笑話了。
用屁股都想的出來,這事情肯定是嚴鏗安排的。
麵對安靜的朝廷,這個言官的臉上雖然依然平靜,但是心裏卻是樂開了花。
這次可是大大地出了臉了。
怒懟皇帝,陰陽當朝首輔,一下子就在文官群體裏出名了,說不定還能得一個直言敢諫的名聲。
至於少年朱祁鎮到底怎怎麽處理那一百八十五件事情,他就管不著了。他隻是個言官,隻要提出問題就好,可不負責解決,讓別人頭疼去吧。
朱祁鎮也是當即愣住了,他根本不知道這是什麽情況,而那個言官口中說著祖製,說著太祖的話語,這令他感到了害怕,太祖的律令是萬萬不能違背的,這一點皇帝很清楚,他當即把無助的目光投向了嚴鏗。
嚴鏗腦筋急轉,他也是經曆過大風大浪的,當即便站了出來。
他先向天拱手:“祖製乃是太祖所定,自是不能改動,微臣此舉確實有失妥當,還請陛下治臣之罪!”
說著,嚴鏗跪下,向皇帝深深一揖。
看到這番情景,那言官更加得意,內心在狂笑。
這可是當朝首輔,勳貴代表,連三楊都被逼得讓步的人物!如今,卻在自己的唇槍舌劍下被迫認錯!
他已經可以想象到,之後士林會怎樣傳播自己的美名了,更是為自己能夠抓住這個機會而自傲。
但是他卻是小瞧了嚴鏗,這位陳國公雖然認錯,但是話卻是沒有說完。
“然,據臣所知,太祖朝之規定,至如今已經鬆動,天下人不複遵守,此臣怎能忍?因此,臣建議,全麵恢複洪武舊製,包括貪汙過五十兩者斬首、內閣閣臣不得超過七品等規定!”
此言一出,當即群臣嘩然。
恢複洪武舊製?那個嚴苛到極致的時代?
我們好不容易熬過了洪武的壓製,大家夥兒的好日子來了,你現在給我們整這一出?
別的不說,光是貪汙過五十兩就斬首,這朝堂上的群臣就得拉下去一半。
早在永樂朝開始,貪汙就已經出現了,隻不過此時吏治還算清明,大家拿得不多,再加上明朝的工資屬實是不把官員當人看,所以隻要朝臣們別太貪,皇帝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但是你再不多,也肯定過了五十兩。這要是恢複了,菜市口的大刀都要卷刃。
瞬間,全場目光都匯聚在了那名言官身上,畢竟就是這家夥第一個提出來祖製的。
頓時,言官的身上隻感覺無數熾熱的目光匯聚,那幸災樂禍的眼神早已消失,餘留下的隻有憤怒!
就tm伱想恢複洪武舊製啊?
此時這位言官也麻爪了,在諸臣子的目光譴責中,他是那樣的無助。
不錯,言官言事確實是本職工作,一般來說皇帝是不能因為言官說了什麽就把他給下獄的。
但是得罪了群臣,那就不好說了,幾十上百的彈劾奏章,皇帝也會聳聳肩做出一副無奈的樣子:
不是朕想要懲罰你,實在是你被這麽多人彈劾,罪行罄竹難書啊!
然後順理成章地把他做了。
更何況現在這個小皇帝全聽嚴鏗的。
(本章完)
“如此,在第二天朝會上,陛下便可應對如流。”
這就是嚴鏗想出的辦法。
雖然給人一種很形式的感覺,但是有些時候就是這種形式,能夠維護住皇帝的權威,而且小朱祁鎮早晚會長大,這也是對他的一種培訓,能夠讓他盡快地參與到朝廷的事務之中來。
“好主意!”張氏喜道,但是隨後又道:
“陛下畢竟年幼,朝事如此繁雜,若是全部記憶,是否有些耗費精力……”
“那就限定每次上奏的事務,就……就八件吧!其餘的便不拿到朝會上討論,隻由我等商議決定即可。”
“大善!”張太皇太後拊掌,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先帝常說陳國公智計百出,如今一見名不虛傳,便依你之計!”
於是第二天上朝之前,所有的臣子都得到了命令,若是早朝有事務要上奏,需在前一天送交內閣。
他們麵麵相覷,不知道這是在搞什麽鬼,既然已經要在早朝商討,幹嘛還要提前一天送內閣去,但是內閣的命令,他們也還是乖乖地遵從。
隨後,嚴鏗從其中挑選出了最為重要的八件奏章,讓人告訴相應的大臣,明天按照順序出來奏事,至於其他的,則派人通知,不許在早朝上出來上奏,之後內閣會把相應的事情處理方案告訴他們的。
這下子,臣子們都明白了,合著就是裝樣子是吧。
不過也有人對此表示不滿。
見啥事都要咬兩口的言官,就是這樣的人。嚴鏗畢竟剛剛輔政,手下也隻有李賢幾個,其餘的全是曾經的後軍都督府的人,根本不參政,因此言官根本不帶怕的。
他暗暗開始準備彈章。
第二天,朝會的時候,剛開始一切還是按照正常的程序進行。
八名被選中的大臣一一站出來奏事,而朱祁鎮坐在皇位上,按照準備好的答案迴答,雖然隻是走個過場,但是一切進行的卻也頗為順利。
隻有八個人奏事,朝會當然很快便結束了,見已經無人出來奏報,朱祁鎮便示意宮人,可以退朝了。
然而就在宮人剛剛提起嗓子準備發聲時,一個聲音從群臣中傳了出來:
“慢!臣有本奏!”
一個中年人從隊伍中邁步走出,隨後他自報家門,是一個禦史,也就是常說的言官。
看著這個中年人出現,朱祁鎮頓時一臉懵逼,昨天陳國公可沒說過這個啊!
他當即轉頭看向嚴鏗,卻不知道嚴鏗也是滿臉問號。
哪來的不聽話的家夥?難道是昨天通知的人偷懶,漏了這個貨?
但是當聽到此人說的話時,嚴鏗的臉色,卻逐漸凝重了起來。
“昔日太祖有令,每日朝會,群臣需進諫陛下一百八十五件事務,與諸臣共同商討解決,此乃祖製,太祖也以此希望後輩勤奮處理政務,興盛我大明。”
“然而,臣昨日卻得到消息,宮中傳來旨意,要所有臣子將準備的奏折提前上交,竟然還隻準八人奏事,不許其餘人說話。”
“臣不知道這是為什麽,如果朝會隻論八事,那其餘事務怎辦?是交給內閣處理?”
“是有人居心叵測,欲代陛下行使大權?還是陛下貪圖玩樂,所以隻取八事,其餘不管?”
“違法祖製,此事可行嗎?”
這倒是一點不假,明初的時候朱元璋確實是有過這類規定,要求朝會的時候,臣子向皇帝進諫一百八十五件事務。
祖製一出,自然是沒有人敢說話的,甚至還有人臉上露出了幸災樂禍的笑容,他們已經準備好看首輔的笑話了。
用屁股都想的出來,這事情肯定是嚴鏗安排的。
麵對安靜的朝廷,這個言官的臉上雖然依然平靜,但是心裏卻是樂開了花。
這次可是大大地出了臉了。
怒懟皇帝,陰陽當朝首輔,一下子就在文官群體裏出名了,說不定還能得一個直言敢諫的名聲。
至於少年朱祁鎮到底怎怎麽處理那一百八十五件事情,他就管不著了。他隻是個言官,隻要提出問題就好,可不負責解決,讓別人頭疼去吧。
朱祁鎮也是當即愣住了,他根本不知道這是什麽情況,而那個言官口中說著祖製,說著太祖的話語,這令他感到了害怕,太祖的律令是萬萬不能違背的,這一點皇帝很清楚,他當即把無助的目光投向了嚴鏗。
嚴鏗腦筋急轉,他也是經曆過大風大浪的,當即便站了出來。
他先向天拱手:“祖製乃是太祖所定,自是不能改動,微臣此舉確實有失妥當,還請陛下治臣之罪!”
說著,嚴鏗跪下,向皇帝深深一揖。
看到這番情景,那言官更加得意,內心在狂笑。
這可是當朝首輔,勳貴代表,連三楊都被逼得讓步的人物!如今,卻在自己的唇槍舌劍下被迫認錯!
他已經可以想象到,之後士林會怎樣傳播自己的美名了,更是為自己能夠抓住這個機會而自傲。
但是他卻是小瞧了嚴鏗,這位陳國公雖然認錯,但是話卻是沒有說完。
“然,據臣所知,太祖朝之規定,至如今已經鬆動,天下人不複遵守,此臣怎能忍?因此,臣建議,全麵恢複洪武舊製,包括貪汙過五十兩者斬首、內閣閣臣不得超過七品等規定!”
此言一出,當即群臣嘩然。
恢複洪武舊製?那個嚴苛到極致的時代?
我們好不容易熬過了洪武的壓製,大家夥兒的好日子來了,你現在給我們整這一出?
別的不說,光是貪汙過五十兩就斬首,這朝堂上的群臣就得拉下去一半。
早在永樂朝開始,貪汙就已經出現了,隻不過此時吏治還算清明,大家拿得不多,再加上明朝的工資屬實是不把官員當人看,所以隻要朝臣們別太貪,皇帝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但是你再不多,也肯定過了五十兩。這要是恢複了,菜市口的大刀都要卷刃。
瞬間,全場目光都匯聚在了那名言官身上,畢竟就是這家夥第一個提出來祖製的。
頓時,言官的身上隻感覺無數熾熱的目光匯聚,那幸災樂禍的眼神早已消失,餘留下的隻有憤怒!
就tm伱想恢複洪武舊製啊?
此時這位言官也麻爪了,在諸臣子的目光譴責中,他是那樣的無助。
不錯,言官言事確實是本職工作,一般來說皇帝是不能因為言官說了什麽就把他給下獄的。
但是得罪了群臣,那就不好說了,幾十上百的彈劾奏章,皇帝也會聳聳肩做出一副無奈的樣子:
不是朕想要懲罰你,實在是你被這麽多人彈劾,罪行罄竹難書啊!
然後順理成章地把他做了。
更何況現在這個小皇帝全聽嚴鏗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