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芬所說的,是發生在德光朝的一樁離奇大案。
事情的爆發,源於一次看似平常的捐納。
德光二十二年,京城有個萬泰銀號,老板叫張亨。張亨有個弟弟叫張誠在國庫當銀庫庫丁。張家兄弟原本不是有錢人,張亨靠著善於鑽營和精通世,逐漸做大做強,成了富戶。張誠給公家當差,也有自己的來錢渠道。可是有錢之後,張亨覺得得改換門庭,就給兒子張利捐了一個知州的官職。各種手續都辦妥了,就差最後交錢領證了。
這個時候,張亨的一個好朋友叫周二的來找張享,閑聊之時周二提起捐生吳泰等人托他去交納捐官的銀兩,張享一聽這正好順道啊,於是便請周二幫忙替自己也把銀子帶上一並交了。
很快,周二帶上幾個親友的銀子,一共一萬四千七十四兩,分別裝在十一個口袋裏,用車拉著去國庫的銀庫交錢。
而這一天,剛好是張誠值班,負責對進庫的捐銀進行過秤報數。
張家兄弟是從窮人打拚上來的,這個過程當然是很不容易的,而且也不怎麽幹淨和正經。這兄弟倆雖然沒有什麽大的劣跡,但是歪心思也不少,而且早已習以為常。
張亨事先就跟弟弟說過,今天要安排人來交銀子,讓張誠注意照顧一下。周二來了以後,看見來捐錢的人正經不少,亂哄哄的,就找到張誠,讓他給開個手門,早點交上錢,辦完了事兒好走人。
張誠早有準備,一看周二來了,當即拉他到前麵來,開秤收錢。
也不知是出了什麽問題,張誠在過完秤報銀子數的時候,多報了一秤,明明隻收了兩秤銀子,他卻報成了三秤。
而詭異的事情出現了,負責記賬的庫官連頭也沒抬,聽張誠一說就記下了三秤。
這麽一來,張誠就相當於賺下了一秤銀子。
張誠一看有機可乘,一點沒含糊,又故意這樣虛報了兩次,一共昧下了四袋銀子!
在場那麽多人,那麽多雙眼睛,怎麽就會他說什麽庫官就記什麽,而且還沒有任何人提出質疑呢?
真有什麽邪門嗎?有什麽不可見的靈異力量嗎?
還真沒有。
那怎麽會這麽順利?
因為這才是常態!
也不知是什麽時候開始,黛青的銀庫就是這樣的規矩了。懂的都懂,不懂的,早就幹不去換工作挪地方了。
所以,大家早就養成了潛規則,誰有好處誰就撈,其他人看見也裝沒看見,等到事情成了就要給大家分一些利潤。
所以,任誰看見,都是心照不宣的。
問題在於,別人分點好處也就罷了,偏偏這個事情都是當著周二的麵幹的。周二一看?這幫人的膽子也太大了,連入了國庫的錢也敢私藏!當即提出質疑,說你這麽幹會不會出問題啊。張誠說這不關你的事兒,你把錢交完了,拿了手續走人就是。
結果周二說,這個事兒明顯是非法行為,你要是不給我點好處,那我就去舉報你。
張誠幹這行也很多年了,從來沒出過事兒,也從來沒見著誰出過事兒,當然不相信周二真的能舉報自己,更不相信能告得倒自己。就說,你要告就去告我吧,我等著你的。並沒有分好處給周二。
結果周二怒了,真的就把張誠給告了。
周二看來並不是真的與張亨友善,隻是某種利用關係。現在既然把張誠告了,那麽肯定也就把張亨得罪透了。周二可能是怕張亨報複自己,就多說了一句:“張亨兄弟原本貧窮,現在那麽有錢,也不知道是不是跟張誠當庫銀有關。有可能是兄弟合夥偷盜國庫銀兩。”
按理說,銀庫庫丁偷拿國庫銀兩,還真就是常態,而維持這個常態的就是所謂的“官官相護”,不僅是官員和官員之間,同時也是各個不同衙門之間。
打個比方,負責京師治安的京縣衙門從來都是不會認真處理這類銀庫案件的,都是照例讓國庫的官員自己內部消化處理。充其量是把消息告訴銀庫,然後過幾天再派人來檢查,然後收點好處,大家利益均平一下就可以了。
可是這次偏偏出了岔子。
案子報到京師南城衙門的時候,正趕上正堂知縣不在,由刑部派過來一個官員頂班,而這位官員剛好是個新員。本來在刑部裏就因為缺少政績一直官運不順,突然遇著這麽一個奇案,當場拍板——如實上報。
於是,直接完成了縣衙到刑的申報,並且從刑部又報到了德光皇帝麵前。
而德光皇帝是黛青有史以來最儉樸的皇帝了,他的龍袍上都打著補丁,知道這樣的消息,那還了得了?一道聖旨下來,嚴查!
如果說銀庫本身沒有別的問題,那麽當然也就沒事兒了,可問題在於,能沒問題嗎?
銀庫的官員每年隻有一百兩不到的合法收入,怎麽可能夠花?
當然是各有各的渠道,各有各的手段。
比如,用木頭包上白布,冒充銀兩裝進袋子。而真正的銀子,則被他們帶了出去。
平時,銀庫的銀子就這樣裝在袋子裏,根本沒有人會去仔細的查驗。遇到調銀子用的時候也好辦,用其他進賬的銀子頂住一時即可。反正也不可能同時把整個銀庫的銀子都調出去吧。
而且,銀庫的官員們本來就都幹不長,最多三年,準換崗。很多甚至隻能做到一年左右,就調離高升了。而這種“木頭銀子”已經存在多久,根本無從考證,反正就是一代一代這麽傳下來。
曆任官員都幫著前任掩蓋,因為隻有替前任掩蓋好了,他們自己才有機會繼續撈銀子啊。至於平時檢查的官員,包括那些王公貴族,也都是心裏明白,眼睛看不見,嘴上不多說,大家都好過。
可是現在德光帝嚴令徹查,派來的官員隻能認真檢查。結果不查已,一查就查出來一個驚天大案:黛青帝國德光二十年的銀庫裏,賬麵上總共有銀子一千二百一十八萬二千一百一十六兩白銀,可是最後真正查出來的,隻有二百九十二萬二千兩。
虧空高達九百餘萬兩!
幾乎全都是空的啊!
也就是說,整個黛青帝國的絕大多數銀子,都已經被這些看庫的官員和兵丁,給監守自盜一空,僅僅留下一成銀子用來充個門麵而已。
德光帝,真的憤怒了。
事情的爆發,源於一次看似平常的捐納。
德光二十二年,京城有個萬泰銀號,老板叫張亨。張亨有個弟弟叫張誠在國庫當銀庫庫丁。張家兄弟原本不是有錢人,張亨靠著善於鑽營和精通世,逐漸做大做強,成了富戶。張誠給公家當差,也有自己的來錢渠道。可是有錢之後,張亨覺得得改換門庭,就給兒子張利捐了一個知州的官職。各種手續都辦妥了,就差最後交錢領證了。
這個時候,張亨的一個好朋友叫周二的來找張享,閑聊之時周二提起捐生吳泰等人托他去交納捐官的銀兩,張享一聽這正好順道啊,於是便請周二幫忙替自己也把銀子帶上一並交了。
很快,周二帶上幾個親友的銀子,一共一萬四千七十四兩,分別裝在十一個口袋裏,用車拉著去國庫的銀庫交錢。
而這一天,剛好是張誠值班,負責對進庫的捐銀進行過秤報數。
張家兄弟是從窮人打拚上來的,這個過程當然是很不容易的,而且也不怎麽幹淨和正經。這兄弟倆雖然沒有什麽大的劣跡,但是歪心思也不少,而且早已習以為常。
張亨事先就跟弟弟說過,今天要安排人來交銀子,讓張誠注意照顧一下。周二來了以後,看見來捐錢的人正經不少,亂哄哄的,就找到張誠,讓他給開個手門,早點交上錢,辦完了事兒好走人。
張誠早有準備,一看周二來了,當即拉他到前麵來,開秤收錢。
也不知是出了什麽問題,張誠在過完秤報銀子數的時候,多報了一秤,明明隻收了兩秤銀子,他卻報成了三秤。
而詭異的事情出現了,負責記賬的庫官連頭也沒抬,聽張誠一說就記下了三秤。
這麽一來,張誠就相當於賺下了一秤銀子。
張誠一看有機可乘,一點沒含糊,又故意這樣虛報了兩次,一共昧下了四袋銀子!
在場那麽多人,那麽多雙眼睛,怎麽就會他說什麽庫官就記什麽,而且還沒有任何人提出質疑呢?
真有什麽邪門嗎?有什麽不可見的靈異力量嗎?
還真沒有。
那怎麽會這麽順利?
因為這才是常態!
也不知是什麽時候開始,黛青的銀庫就是這樣的規矩了。懂的都懂,不懂的,早就幹不去換工作挪地方了。
所以,大家早就養成了潛規則,誰有好處誰就撈,其他人看見也裝沒看見,等到事情成了就要給大家分一些利潤。
所以,任誰看見,都是心照不宣的。
問題在於,別人分點好處也就罷了,偏偏這個事情都是當著周二的麵幹的。周二一看?這幫人的膽子也太大了,連入了國庫的錢也敢私藏!當即提出質疑,說你這麽幹會不會出問題啊。張誠說這不關你的事兒,你把錢交完了,拿了手續走人就是。
結果周二說,這個事兒明顯是非法行為,你要是不給我點好處,那我就去舉報你。
張誠幹這行也很多年了,從來沒出過事兒,也從來沒見著誰出過事兒,當然不相信周二真的能舉報自己,更不相信能告得倒自己。就說,你要告就去告我吧,我等著你的。並沒有分好處給周二。
結果周二怒了,真的就把張誠給告了。
周二看來並不是真的與張亨友善,隻是某種利用關係。現在既然把張誠告了,那麽肯定也就把張亨得罪透了。周二可能是怕張亨報複自己,就多說了一句:“張亨兄弟原本貧窮,現在那麽有錢,也不知道是不是跟張誠當庫銀有關。有可能是兄弟合夥偷盜國庫銀兩。”
按理說,銀庫庫丁偷拿國庫銀兩,還真就是常態,而維持這個常態的就是所謂的“官官相護”,不僅是官員和官員之間,同時也是各個不同衙門之間。
打個比方,負責京師治安的京縣衙門從來都是不會認真處理這類銀庫案件的,都是照例讓國庫的官員自己內部消化處理。充其量是把消息告訴銀庫,然後過幾天再派人來檢查,然後收點好處,大家利益均平一下就可以了。
可是這次偏偏出了岔子。
案子報到京師南城衙門的時候,正趕上正堂知縣不在,由刑部派過來一個官員頂班,而這位官員剛好是個新員。本來在刑部裏就因為缺少政績一直官運不順,突然遇著這麽一個奇案,當場拍板——如實上報。
於是,直接完成了縣衙到刑的申報,並且從刑部又報到了德光皇帝麵前。
而德光皇帝是黛青有史以來最儉樸的皇帝了,他的龍袍上都打著補丁,知道這樣的消息,那還了得了?一道聖旨下來,嚴查!
如果說銀庫本身沒有別的問題,那麽當然也就沒事兒了,可問題在於,能沒問題嗎?
銀庫的官員每年隻有一百兩不到的合法收入,怎麽可能夠花?
當然是各有各的渠道,各有各的手段。
比如,用木頭包上白布,冒充銀兩裝進袋子。而真正的銀子,則被他們帶了出去。
平時,銀庫的銀子就這樣裝在袋子裏,根本沒有人會去仔細的查驗。遇到調銀子用的時候也好辦,用其他進賬的銀子頂住一時即可。反正也不可能同時把整個銀庫的銀子都調出去吧。
而且,銀庫的官員們本來就都幹不長,最多三年,準換崗。很多甚至隻能做到一年左右,就調離高升了。而這種“木頭銀子”已經存在多久,根本無從考證,反正就是一代一代這麽傳下來。
曆任官員都幫著前任掩蓋,因為隻有替前任掩蓋好了,他們自己才有機會繼續撈銀子啊。至於平時檢查的官員,包括那些王公貴族,也都是心裏明白,眼睛看不見,嘴上不多說,大家都好過。
可是現在德光帝嚴令徹查,派來的官員隻能認真檢查。結果不查已,一查就查出來一個驚天大案:黛青帝國德光二十年的銀庫裏,賬麵上總共有銀子一千二百一十八萬二千一百一十六兩白銀,可是最後真正查出來的,隻有二百九十二萬二千兩。
虧空高達九百餘萬兩!
幾乎全都是空的啊!
也就是說,整個黛青帝國的絕大多數銀子,都已經被這些看庫的官員和兵丁,給監守自盜一空,僅僅留下一成銀子用來充個門麵而已。
德光帝,真的憤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