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盡管沒有錢財上的利益共享——此前曾經有人舉報左宗棠有經濟問題,西慈曾經專門就此細察過,結果發現左宗棠在錢財上確實是清白無辜的。
但是隻要左宗棠在一天,各個方麵都都要顧及左宗棠的麵子而多少維護他胡雪岩三分。
哪怕不是左宗棠派係的,也會出於敬重左宗棠是一位至誠忠臣,而盡量迴避他胡雪岩的這些“小把戲”。
比如像曾紀澤那樣,把憤怒寫在日記裏。
但有些人,是不顧忌的。
這種人不多,但,能量足夠強。
比如李鴻章。
李鴻章在聽說了胡雪岩的天價外債後,氣得當場開罵:“這麽高的利息,這得買多少條蒸氣艦啊?我活了這麽大把年紀,從來沒見過這麽高的利息啊。這個胡雪岩,這是在搶著外人‘搶’自己國家的錢嗎?他是什麽居心?”
從這一刻起,李鴻章就對胡雪岩動了殺機。
李鴻章當然不會自己動手幹這種髒活兒。他隻是是授意給自己的得意門生,盛宣懷。
此時的盛宣懷,職務是署翔津河間兵備道,正四品官階。
在眾多四五十甚至五十以上四品官中,盛宣懷顯得格外年輕,現在隻有三十五歲。
別看年輕,資曆卻並不淺,對官場的了解,尤其深刻。
他已經是官三代了。
盛宣懷的祖父盛隆,曾任江東海寧知州。
盛宣懷的父親盛康,曾先後擔任過廬州知府、寧國知府、江東杭嘉湖兵備道、江東省按察使、荊北布政使等職。盛康與李鴻章同為德光二十四年的進士,二人交情莫逆。
盛康中進士這一年剛好三十歲,也正是這一年,盛宣懷出生了。
長子。
三十歲中進士固然是難得,三十歲得長子,更是難得啊。據說這一年的春天,盛隆夢到常州老家的老宅裏開滿了杏花。結果盛康在同一年裏,既中了進士,又得了長子,人生的大喜事好像集中到了這一年裏了。
盛隆覺得自己的夢是個吉兆,說明盛家從此要真正興盛起來了。便給自己的長孫取字為杏蓀。
盛康在做官的同時,也開始做生意,這其實是聽了李鴻章的主意。李鴻章眼光獨到,認為在盛家的老家常州開典當行一定會賺錢,強烈建議盛康幹一幹。
盛康覺得李鴻章說得很有道理,而且自己現在正在走好運,就真的幹了起來。
盛家於是開始做起了錢莊、當鋪一類的生意,而且越做越大,開了幾十家分店,財富迅速膨脹到了上百萬銀兩。
短短幾年之間,盛家就從一個普通富裕家庭成了大富戶。
好運,似乎就從這一年開始臨到了盛家。
也正因為此,盛家所人對於盛宣懷都是非常重視和寵愛的。
盛宣懷有兩大與生俱來的特長:聰明、好運。
因為聰明,所以盛宣懷很早就讀膩了四書五經,而將大部分精力用來學習更感興趣或者自認為更有用的學問。盛康喜愛長子,也就任由他自由學習,於是盛宣懷小小年紀便博覽群書。
十六歲時,盛宣懷滿懷信心的參加了科舉考試。
然後落榜。
沒關係,第一次考試沒發揮好而已。
三年後,盛宣懷十九歲。剛剛娶了妻子的他,再次參加考試,準備給新婚的妻子一份大禮。
妻子果然帶來了好運,這一次盛宣懷得中秀才。
但是接下來的鄉試,連考兩次都失敗了。
是盛宣懷沒有真才實學嗎?
不是。不僅不是,恰恰相反,正是因為盛宣懷學了太多的真才實學,包括各種商業經營之術和西洲的科學技術。
還有就是自幼耳濡目染的官場規則。
大部分精力用來學了這些“有用之學”,再加那個時代的世家子弟閑暇之時都要涉及的禮儀、文學、音樂以及各種玩樂興趣的東西。哪裏還有精力和興趣去學習那些,很自然的對於黛青科舉考試的那些必考科目:八股文、四書五經之類,已經完全沒有興趣了。
不過好在盛宣懷並不執著於科舉。
雖然他很有雄心壯誌,但是聰明的他從不倔強,反而很能順應和適應形勢。
既然考不上,那就不必硬考了,好在家裏有各種其他人家比不了的資源。
先是在家族的生意上做些事情,全當磨練能力了。
二十六歲的時候,盛康把盛宣懷帶到了李鴻章的府上加入了李鴻章的幕府,出任了一名小小的書辦。
別人隻能十年寒窗,要麽清空自己的腦子,硬學那些毫無用處的四書五經,最後在科舉場上搏得一個名次作為進身之途。可是等得到了機會,往往又因為沒有真才實學,根本不能有所建樹。
盛宣懷就不一樣了。
他在最適合學習的年齡學習各種有用之術,然後憑借父親的關係,直接來到李鴻章的身邊做事,得到了別人可能一輩子也得不到的機會。
李鴻章當然很了解盛宣懷的實力,知道他不可能一直在小小書辦的位置上。但是想要提拔他,也得有正當的理由才行。要有建樹,有功績。
當然,這需要機會,但機會其實是很多的。
不久,東齊遭遇饑荒。
盛宣懷的機會來了。
李鴻章派他去滬上籌措救災善款。
盛宣懷到了滬上,原本以為滬上滿地黃金,以自己的能力一定可以很快籌集到大批資金和物資。結果沒想到,折騰了好幾天,一點成績也沒有。
盛宣懷思來想去,覺得自己的最大問題就是太年齡了。
隻有二十幾歲,又隻是一個小小的書辦,在滬上毫無名望和背景,誰敢把承載著滿滿善心的真金白銀交給你?萬一小子卷了錢跑了怎麽辦?
盛宣懷急的,都想跟父親求助了。
以盛家的能力,完全可以獨立把當地的災情給救了。
可是,如果那樣的話,也就證明了自己隻是一個百無一用的富家子。自己也就不必再在李鴻章身邊辛辛苦苦的做什麽書辦了,還不如直接迴家承接產業,守住基業,當個富家翁就得了。
可那是他絕不甘心的事情。
一向順風順水充滿自信的盛宣懷,此時麵對殘酷的環境,卻陷入了困境。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貴人出現了。
但是隻要左宗棠在一天,各個方麵都都要顧及左宗棠的麵子而多少維護他胡雪岩三分。
哪怕不是左宗棠派係的,也會出於敬重左宗棠是一位至誠忠臣,而盡量迴避他胡雪岩的這些“小把戲”。
比如像曾紀澤那樣,把憤怒寫在日記裏。
但有些人,是不顧忌的。
這種人不多,但,能量足夠強。
比如李鴻章。
李鴻章在聽說了胡雪岩的天價外債後,氣得當場開罵:“這麽高的利息,這得買多少條蒸氣艦啊?我活了這麽大把年紀,從來沒見過這麽高的利息啊。這個胡雪岩,這是在搶著外人‘搶’自己國家的錢嗎?他是什麽居心?”
從這一刻起,李鴻章就對胡雪岩動了殺機。
李鴻章當然不會自己動手幹這種髒活兒。他隻是是授意給自己的得意門生,盛宣懷。
此時的盛宣懷,職務是署翔津河間兵備道,正四品官階。
在眾多四五十甚至五十以上四品官中,盛宣懷顯得格外年輕,現在隻有三十五歲。
別看年輕,資曆卻並不淺,對官場的了解,尤其深刻。
他已經是官三代了。
盛宣懷的祖父盛隆,曾任江東海寧知州。
盛宣懷的父親盛康,曾先後擔任過廬州知府、寧國知府、江東杭嘉湖兵備道、江東省按察使、荊北布政使等職。盛康與李鴻章同為德光二十四年的進士,二人交情莫逆。
盛康中進士這一年剛好三十歲,也正是這一年,盛宣懷出生了。
長子。
三十歲中進士固然是難得,三十歲得長子,更是難得啊。據說這一年的春天,盛隆夢到常州老家的老宅裏開滿了杏花。結果盛康在同一年裏,既中了進士,又得了長子,人生的大喜事好像集中到了這一年裏了。
盛隆覺得自己的夢是個吉兆,說明盛家從此要真正興盛起來了。便給自己的長孫取字為杏蓀。
盛康在做官的同時,也開始做生意,這其實是聽了李鴻章的主意。李鴻章眼光獨到,認為在盛家的老家常州開典當行一定會賺錢,強烈建議盛康幹一幹。
盛康覺得李鴻章說得很有道理,而且自己現在正在走好運,就真的幹了起來。
盛家於是開始做起了錢莊、當鋪一類的生意,而且越做越大,開了幾十家分店,財富迅速膨脹到了上百萬銀兩。
短短幾年之間,盛家就從一個普通富裕家庭成了大富戶。
好運,似乎就從這一年開始臨到了盛家。
也正因為此,盛家所人對於盛宣懷都是非常重視和寵愛的。
盛宣懷有兩大與生俱來的特長:聰明、好運。
因為聰明,所以盛宣懷很早就讀膩了四書五經,而將大部分精力用來學習更感興趣或者自認為更有用的學問。盛康喜愛長子,也就任由他自由學習,於是盛宣懷小小年紀便博覽群書。
十六歲時,盛宣懷滿懷信心的參加了科舉考試。
然後落榜。
沒關係,第一次考試沒發揮好而已。
三年後,盛宣懷十九歲。剛剛娶了妻子的他,再次參加考試,準備給新婚的妻子一份大禮。
妻子果然帶來了好運,這一次盛宣懷得中秀才。
但是接下來的鄉試,連考兩次都失敗了。
是盛宣懷沒有真才實學嗎?
不是。不僅不是,恰恰相反,正是因為盛宣懷學了太多的真才實學,包括各種商業經營之術和西洲的科學技術。
還有就是自幼耳濡目染的官場規則。
大部分精力用來學了這些“有用之學”,再加那個時代的世家子弟閑暇之時都要涉及的禮儀、文學、音樂以及各種玩樂興趣的東西。哪裏還有精力和興趣去學習那些,很自然的對於黛青科舉考試的那些必考科目:八股文、四書五經之類,已經完全沒有興趣了。
不過好在盛宣懷並不執著於科舉。
雖然他很有雄心壯誌,但是聰明的他從不倔強,反而很能順應和適應形勢。
既然考不上,那就不必硬考了,好在家裏有各種其他人家比不了的資源。
先是在家族的生意上做些事情,全當磨練能力了。
二十六歲的時候,盛康把盛宣懷帶到了李鴻章的府上加入了李鴻章的幕府,出任了一名小小的書辦。
別人隻能十年寒窗,要麽清空自己的腦子,硬學那些毫無用處的四書五經,最後在科舉場上搏得一個名次作為進身之途。可是等得到了機會,往往又因為沒有真才實學,根本不能有所建樹。
盛宣懷就不一樣了。
他在最適合學習的年齡學習各種有用之術,然後憑借父親的關係,直接來到李鴻章的身邊做事,得到了別人可能一輩子也得不到的機會。
李鴻章當然很了解盛宣懷的實力,知道他不可能一直在小小書辦的位置上。但是想要提拔他,也得有正當的理由才行。要有建樹,有功績。
當然,這需要機會,但機會其實是很多的。
不久,東齊遭遇饑荒。
盛宣懷的機會來了。
李鴻章派他去滬上籌措救災善款。
盛宣懷到了滬上,原本以為滬上滿地黃金,以自己的能力一定可以很快籌集到大批資金和物資。結果沒想到,折騰了好幾天,一點成績也沒有。
盛宣懷思來想去,覺得自己的最大問題就是太年齡了。
隻有二十幾歲,又隻是一個小小的書辦,在滬上毫無名望和背景,誰敢把承載著滿滿善心的真金白銀交給你?萬一小子卷了錢跑了怎麽辦?
盛宣懷急的,都想跟父親求助了。
以盛家的能力,完全可以獨立把當地的災情給救了。
可是,如果那樣的話,也就證明了自己隻是一個百無一用的富家子。自己也就不必再在李鴻章身邊辛辛苦苦的做什麽書辦了,還不如直接迴家承接產業,守住基業,當個富家翁就得了。
可那是他絕不甘心的事情。
一向順風順水充滿自信的盛宣懷,此時麵對殘酷的環境,卻陷入了困境。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貴人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