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這個貴人出現,盛宣懷大概率將無功而返,之後,或者再打磨若幹年頭方可出頭,又或者幹脆放棄仕途,迴家經營自己的家族產業。
當然,他還是免不了會跟李鴻章有所合作也同樣免不了會在洋務方麵有所建樹,更免不了會成為超級首富。
但,至少會消沉一段時間,自信心會受到很大的打擊。
本來,盛宣懷已經準備放棄了。他的心裏這時不斷的有各種念頭出現,最強烈的一個就是:自己的運氣並沒有想像中那麽好,或者說自己已經用盡了所有的運氣。
但是另一個意誌雖然並不強烈,但是卻始終揮之不去。
“不可能的,我盛宣懷是要成為使盛家真正崛起的人物。”盛宣懷永遠不能忘記,祖父給自己講述自己出生那年的春天做的那個夢。他詳細的講著,一朵朵杏花,是那麽美麗,滿院子的杏花,從沒見過那麽茂盛的。
“那就是你啊,杏蓀,爺爺的好孫子。你一定會讓盛家真正興盛起來的。”爺爺滿臉慈祥的祝福他。
“絕不能讓爺爺失望,我盛宣懷是帶著吉兆和幸運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我絕不會那麽倒黴!”
正想到這裏的時候,仆人進來通報說:“外麵有位胡先生,送來一份請柬,邀請您過府商議善捐之事。”
盛宣懷聞聽此言,興奮的從椅子上跳了起來,一把接過請柬。
邀請人的名字躍然紙上:“胡雪岩”。
居然是胡雪岩。
盛宣懷當然聽說過胡雪岩的大名,也非常佩服胡雪岩的很多事跡,隻是一直沒有機會與之相見。現在看來,這位大名鼎鼎的紅頂商人似乎就要成為自己的貴人了,這可真是求之不得的大好事。
盛宣懷立即命人備轎,趕往胡雪岩指定的見麵地點。
到了地方,胡雪岩早就準備好了酒菜。盛宣懷一到,立即得到了熱情款待。
胡雪岩一見到盛宣懷,立即詢問了災情,表現出非常關切災民的態度。盛宣懷見此更覺得這位聞名天下的“善商”果然是慈悲心腸,對胡雪岩的好感更高了。
當即,盛宣懷根據自己了解的情況詳細介紹了災情,並且提出了一些自己對於如何營救災民的一些獨到的想法。
其實盛宣懷也覺得,自己的這些想法不一定得到實施,李鴻章又不會真的聽自己的建議。但是還是想找個更明白的人說一說。這一說,就越說越多,不僅是災情,包括很多其他方麵,比如洋務,比如商業,各個方麵的想法,都說了很多。
結果胡雪岩對於盛宣懷的想法大為讚賞。
這就讓盛宣懷覺得自己遇到了忘年知己,要不是怕太唐突,簡直都想跟胡雪岩結拜了。
二人相談甚歡,聊了很久,終於又迴到了善捐的事兒上。
胡雪岩大手一揮,豪爽的說道:“百姓受災如此嚴重,我等商人豈能坐視不管。我願意捐出一萬五千套棉衣,外加一萬兩白銀。”
盛宣懷聞聽大喜,立即起身正色向胡雪岩作揖答謝道:“如此,盛杏蓀代災區百姓,感謝胡兄慷慨解囊。”
胡雪岩見狀,連忙扶住盛宣懷,連稱“不敢當,不敢當。”然後附耳輕聲道:“我這裏還有一份小小薄禮和一封書信。煩請盛賢弟轉交李鴻章大人,為愚兄多美言幾句哦。”
那是一封書信,寫給李鴻章的,請盛宣懷轉交。與書信一起的,還另有一份厚禮。
聰明的盛宣懷立刻明白了,此人並不是單純的有意救災,而是想借救災結交李鴻章。
但是那又有什麽關係呢,人家畢竟是解了自己的大困啊。不就是轉交一封信嘛,小意思啦。盛宣懷立即痛快的答應了。
他並沒有注意到,胡雪岩的眼中那一絲輕蔑。
可是當他把書信轉交給李鴻章的時候,李鴻章卻明顯表現出不滿。
“這個胡雪岩,你怎麽沾上他了?”李鴻章淡淡的說道。
盛宣懷答應過要替胡雪岩美言的,所以盡管李鴻章態度不是很好,他還是還是講了些胡雪岩的好處,畢竟人家是捐了善款,又給李鴻章送上禮物。
“知道了。你這次立了功勞,原來的差事就不要再做了。老夫幫你討個四品知府的頭銜,具體事務你把手上的事情交待一下,這幾天先幫我起草一份籌備輪船招商局的草案。”
當官不打送禮的,這是黛青官場的規矩,否則,恐怕要餓死一大半的黛青官員。
所以現在李鴻章的表現很反常。
盛宣懷受賞,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是胡雪岩這麽不受李鴻章待見卻是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李鴻章不明說,盛宣懷也不好追問。但又覺得這裏麵一定有問題,情急之下,向自己的父親發出了一封急信求問。
盛康很快迴複兒子四個字:“朝楚暮淮”。
盛宣懷頓時明白了。
胡雪岩本來算是左宗棠的人,現在卻又來結交已經投靠李鴻章的盛宣懷,而且向李鴻章投書送禮。這難道不是很明顯的問題嗎?
一種可能,胡雪岩事主不專,一麵效力於左宗棠,一麵又想與李鴻章建立某種聯係。如果是單純的商人,這樣做的問題並不是很嚴重,最多是不夠講究,可是胡雪岩畢竟頭上戴著二品頂戴啊。作為一個官場中人,哪怕他本質上是一個唯利是圖不問派係的商人,隻要他還穿著這身官衣,那麽他就要對於自己的官場立場認真對待。否則就是背叛的行為,如果處理得不好,很可能引起其整個官場的共同排擠。
而第二種可能,就更可怕了。
如果胡雪岩是假意結交盛宣懷,其真實目的是要借此打入淮軍集團內部,並最終對李鴻章不利,那麽盛宣懷可就“引狼入室”了。
盛宣懷雖然聰明,自幼接觸官場環境,又在家族產業中也磨練了一段時間,但畢竟還是太年輕。他更多的是精於實務,正經做事情絕對是精明幹練,對於普通的人情世故也足能夠應付自如,但是對於這種錯綜複雜的朋黨博弈,他確實還是不能掌握得了的。
好在,畢竟是官三代,一種說不出的官場敏感讓他覺察到一絲難以說明的不妙。
而關鍵時刻盛康幾個字也點醒了盛宣懷。
當然,他還是免不了會跟李鴻章有所合作也同樣免不了會在洋務方麵有所建樹,更免不了會成為超級首富。
但,至少會消沉一段時間,自信心會受到很大的打擊。
本來,盛宣懷已經準備放棄了。他的心裏這時不斷的有各種念頭出現,最強烈的一個就是:自己的運氣並沒有想像中那麽好,或者說自己已經用盡了所有的運氣。
但是另一個意誌雖然並不強烈,但是卻始終揮之不去。
“不可能的,我盛宣懷是要成為使盛家真正崛起的人物。”盛宣懷永遠不能忘記,祖父給自己講述自己出生那年的春天做的那個夢。他詳細的講著,一朵朵杏花,是那麽美麗,滿院子的杏花,從沒見過那麽茂盛的。
“那就是你啊,杏蓀,爺爺的好孫子。你一定會讓盛家真正興盛起來的。”爺爺滿臉慈祥的祝福他。
“絕不能讓爺爺失望,我盛宣懷是帶著吉兆和幸運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我絕不會那麽倒黴!”
正想到這裏的時候,仆人進來通報說:“外麵有位胡先生,送來一份請柬,邀請您過府商議善捐之事。”
盛宣懷聞聽此言,興奮的從椅子上跳了起來,一把接過請柬。
邀請人的名字躍然紙上:“胡雪岩”。
居然是胡雪岩。
盛宣懷當然聽說過胡雪岩的大名,也非常佩服胡雪岩的很多事跡,隻是一直沒有機會與之相見。現在看來,這位大名鼎鼎的紅頂商人似乎就要成為自己的貴人了,這可真是求之不得的大好事。
盛宣懷立即命人備轎,趕往胡雪岩指定的見麵地點。
到了地方,胡雪岩早就準備好了酒菜。盛宣懷一到,立即得到了熱情款待。
胡雪岩一見到盛宣懷,立即詢問了災情,表現出非常關切災民的態度。盛宣懷見此更覺得這位聞名天下的“善商”果然是慈悲心腸,對胡雪岩的好感更高了。
當即,盛宣懷根據自己了解的情況詳細介紹了災情,並且提出了一些自己對於如何營救災民的一些獨到的想法。
其實盛宣懷也覺得,自己的這些想法不一定得到實施,李鴻章又不會真的聽自己的建議。但是還是想找個更明白的人說一說。這一說,就越說越多,不僅是災情,包括很多其他方麵,比如洋務,比如商業,各個方麵的想法,都說了很多。
結果胡雪岩對於盛宣懷的想法大為讚賞。
這就讓盛宣懷覺得自己遇到了忘年知己,要不是怕太唐突,簡直都想跟胡雪岩結拜了。
二人相談甚歡,聊了很久,終於又迴到了善捐的事兒上。
胡雪岩大手一揮,豪爽的說道:“百姓受災如此嚴重,我等商人豈能坐視不管。我願意捐出一萬五千套棉衣,外加一萬兩白銀。”
盛宣懷聞聽大喜,立即起身正色向胡雪岩作揖答謝道:“如此,盛杏蓀代災區百姓,感謝胡兄慷慨解囊。”
胡雪岩見狀,連忙扶住盛宣懷,連稱“不敢當,不敢當。”然後附耳輕聲道:“我這裏還有一份小小薄禮和一封書信。煩請盛賢弟轉交李鴻章大人,為愚兄多美言幾句哦。”
那是一封書信,寫給李鴻章的,請盛宣懷轉交。與書信一起的,還另有一份厚禮。
聰明的盛宣懷立刻明白了,此人並不是單純的有意救災,而是想借救災結交李鴻章。
但是那又有什麽關係呢,人家畢竟是解了自己的大困啊。不就是轉交一封信嘛,小意思啦。盛宣懷立即痛快的答應了。
他並沒有注意到,胡雪岩的眼中那一絲輕蔑。
可是當他把書信轉交給李鴻章的時候,李鴻章卻明顯表現出不滿。
“這個胡雪岩,你怎麽沾上他了?”李鴻章淡淡的說道。
盛宣懷答應過要替胡雪岩美言的,所以盡管李鴻章態度不是很好,他還是還是講了些胡雪岩的好處,畢竟人家是捐了善款,又給李鴻章送上禮物。
“知道了。你這次立了功勞,原來的差事就不要再做了。老夫幫你討個四品知府的頭銜,具體事務你把手上的事情交待一下,這幾天先幫我起草一份籌備輪船招商局的草案。”
當官不打送禮的,這是黛青官場的規矩,否則,恐怕要餓死一大半的黛青官員。
所以現在李鴻章的表現很反常。
盛宣懷受賞,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是胡雪岩這麽不受李鴻章待見卻是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李鴻章不明說,盛宣懷也不好追問。但又覺得這裏麵一定有問題,情急之下,向自己的父親發出了一封急信求問。
盛康很快迴複兒子四個字:“朝楚暮淮”。
盛宣懷頓時明白了。
胡雪岩本來算是左宗棠的人,現在卻又來結交已經投靠李鴻章的盛宣懷,而且向李鴻章投書送禮。這難道不是很明顯的問題嗎?
一種可能,胡雪岩事主不專,一麵效力於左宗棠,一麵又想與李鴻章建立某種聯係。如果是單純的商人,這樣做的問題並不是很嚴重,最多是不夠講究,可是胡雪岩畢竟頭上戴著二品頂戴啊。作為一個官場中人,哪怕他本質上是一個唯利是圖不問派係的商人,隻要他還穿著這身官衣,那麽他就要對於自己的官場立場認真對待。否則就是背叛的行為,如果處理得不好,很可能引起其整個官場的共同排擠。
而第二種可能,就更可怕了。
如果胡雪岩是假意結交盛宣懷,其真實目的是要借此打入淮軍集團內部,並最終對李鴻章不利,那麽盛宣懷可就“引狼入室”了。
盛宣懷雖然聰明,自幼接觸官場環境,又在家族產業中也磨練了一段時間,但畢竟還是太年輕。他更多的是精於實務,正經做事情絕對是精明幹練,對於普通的人情世故也足能夠應付自如,但是對於這種錯綜複雜的朋黨博弈,他確實還是不能掌握得了的。
好在,畢竟是官三代,一種說不出的官場敏感讓他覺察到一絲難以說明的不妙。
而關鍵時刻盛康幾個字也點醒了盛宣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