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湉有工夫帶著大家進行皇學館體製的設計,主要是因為現在毓慶宮正在進行施工建設,師資力量也在謀劃調撥,所以上書房的師傅都在忙這些大事兒,授課時間相對減少,同學們的功課也並不怎麽忙。
雖然做出了委員會決議,而且經過了載湉的通過,但是形式上還是必須交給上書房審閱,再呈報兩宮畢竟才施行的。
因為載汲並沒有親政,他的態度還不是帝國的意誌,他的決定也不能算是帝國的法令。
皇權,事實上集中在兩宮手中。
曾經,恭親王奕欣短暫的擁有過“議政王”的頭銜,算是分享了一部分皇權,共治四年的時候這個頭銜被取消了。
當然,兩宮掌握皇權,也隻是“暫時代為保管”,理由無非是皇帝還小。
那麽也就意味著,一旦皇帝成年,兩宮也就失去了她們的權力。那麽,如果兩宮貪愛權力,就不會喜歡皇帝“長大”。
兩宮喜歡皇帝長大嗎?不好說,這種事情,都是放在心裏的,貪圖或不貪圖,微操或不微操,外人哪得而知?
但是天下人,尤其是朝堂中,最關鍵是朝堂中那些所謂的清流派,是很希望皇帝快點“長大”的。
因為清流派的領袖是翁同龢。
皇帝親政了,他這個帝師的“支票”才算真正兌現。
所以,翁同龢以及受其影響很大的清流派,對於兩宮在根本利益上是矛盾的。這種矛盾很難調和,至少以兩宮和翁同龢的智慧是無法平衡的。
而這也是最為天下所詬病的。本來大家對於清流派是寄予厚望的,因為他們的口號喊得非常響,始終站在道德至高點上,而且左右逢源,看上去哪頭都不得罪。
但是最終的結果卻發現,這些人根本不幹任何正經事兒。
全部本事,就是一副麵子和一張好嘴。
但是正因為有這樣一種矛盾關係,所以兩宮才對翁同龢有所防範。但是這種防範也不能太明顯,否則難免讓清流派抓住一些把柄,在背後亂嚼舌頭。兩宮最在乎的是皇帝的態度,希望看到的,是皇帝既要把翁同龢的學問學到手,同時又不要跟翁同龢和清流派走得太近。
當然,兩宮不希望皇帝和任何力量走得太近。她們最希望看到的是,皇帝能夠跟自己保持最親密的關係,同時可以平衡好各方麵的力量。
而當翁同龢一臉悲傷的把光統帝批準的《皇學館學生自我管理章程》呈報兩宮的時候,兩宮的笑容是非常詭異的。
翁同龢看見兩宮的笑,頓時明白了,不禁心中一陣淒涼:“老夫含辛茹苦的教導皇上,想不到皇上終究還是跟自己的母親更親啊。”
正如翁同龢所想,兩宮微笑正是因為早在翁同龢來之前,兩宮早已經分別從大喜子、載澤那裏得到了成立委員會並立定自我管理章程的消息,知道了全部內容。而更重要的是,他們幾乎同時的從載湉口中直接得到了消息。
最讓他們欣慰的是,其實早在開會之前,載湉就已經跟兩宮認真商量過會議的流程和內容了。而且,載湉還私下單獨尋求了西慈的意見,表示準備重用大喜子和載澤。
所以兩宮非常確定,皇帝是心在自己這邊的,翁同龢雖然才高八鬥,是所謂的“狀元帝師”而且是“父子兩代帝師”,但是終究還是自己的親情勝過了師恩啊。
兩宮就是希望皇學館的學生們可以在不違背校規的情況下,能夠通過依賴於兩宮的“自我管理”來維持運營。這樣一來,學生們就會覺得老師嚴厲,而兩宮和皇帝完全是站在自己這一邊的。學生們會形成一種感覺:皇帝是自己的“好大哥”,而兩宮則是自己的“慈母”。小孩子當然都是依賴母親的,一旦讓學生們有了這種心理,以後哪怕這些孩子長大成人,也仍然會站在自己這一邊。
兩宮,尤其是西慈,因此大大的稱讚了載湉,然後載湉才把批準後的章程交給翁同龢。
不僅如此,兩宮還把《章程》的內容大體上通知了四王,以示信任。
翁同龢心寒是情有可原的,因為在此之前,過早失去父母保護的載湉很大程度上將對父母的情感轉移到和藹可親的翁老師身上,表現出了太多對他的依賴。這就讓翁同龢產生了一種錯覺,以為自己可以通過與小皇帝的師生感情,取代兩宮四王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從而在將來的政治生涯中達到萬人矚目的巔峰之位。
帝師,這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天地君親師,表麵看來,師隻排在最末,但是天是虛無的,地是沉默的,君就是皇帝本人。所以事實上位在帝師之上的存在,隻能是親尊。如果皇帝對自己言聽計從,那麽一旦皇帝親政,自己豈不是就是整個帝國真正意義上的最大實權者嗎?
自己還都不用操心費力的去掌握什麽權力,隻要把握住皇帝一人就足夠了。
這簡直是高過宰相之位的宰相,沒有太上皇稱號的太上皇。
可是現在看來。
自己實在是想多了。
畢竟人家才是真正的一家人啊。
他甚至懷疑,小皇帝之前對自己的依賴之中,是不是藏有某種偽裝,又或者根本就是皇帝與兩宮故意合計好了來試探自己的計策?!
翁同龢越想越覺得後怕,他生怕之前一不小心得意之餘對皇帝表現過什麽對兩宮的不敬,或者流露出“脅天子以自尊”的陰暗心理。
如果有,那自己可真的就是死定了。
好在兩宮並沒有多說什麽,隻是照準了呈現上來的《章程》。
兩宮一通過,這東西就算是準成了。當然,還要照例報給四王做個備檔。不過原則上四王隻會提出一些細節上的修整,而不會做什麽大的改動了。
而且,翁同龢很快得到,收到報備的四王,連細節上都沒有任何意見,直接收了文件就完事兒了。
“這樣看來,兩宮四王,都早就知道此事,隻是瞞著咱們上書房的這些師傅們啊。”翁同龢不禁暗自歎息。
所謂家不和外人欺,家人萬事興。自己原本很隱蔽的以為,可以趁著皇室內部猜忌矛盾,利用好利音帝師的身份謀求天下最大的一筆政治收益。現在看來,人家一大家子明顯不知道在什麽時候已經重歸於好,自己要是不小心謹慎一點,這帝師之職,好處得不得的著不好說,危險卻是天下第一的。
畢竟,伴君如伴虎,哪怕是一隻小老虎。
其實,翁同龢直到這時還沒有真正的覺悟到,他所麵對的,並不是一隻小老虎,而是一窩的小老虎!
雖然做出了委員會決議,而且經過了載湉的通過,但是形式上還是必須交給上書房審閱,再呈報兩宮畢竟才施行的。
因為載汲並沒有親政,他的態度還不是帝國的意誌,他的決定也不能算是帝國的法令。
皇權,事實上集中在兩宮手中。
曾經,恭親王奕欣短暫的擁有過“議政王”的頭銜,算是分享了一部分皇權,共治四年的時候這個頭銜被取消了。
當然,兩宮掌握皇權,也隻是“暫時代為保管”,理由無非是皇帝還小。
那麽也就意味著,一旦皇帝成年,兩宮也就失去了她們的權力。那麽,如果兩宮貪愛權力,就不會喜歡皇帝“長大”。
兩宮喜歡皇帝長大嗎?不好說,這種事情,都是放在心裏的,貪圖或不貪圖,微操或不微操,外人哪得而知?
但是天下人,尤其是朝堂中,最關鍵是朝堂中那些所謂的清流派,是很希望皇帝快點“長大”的。
因為清流派的領袖是翁同龢。
皇帝親政了,他這個帝師的“支票”才算真正兌現。
所以,翁同龢以及受其影響很大的清流派,對於兩宮在根本利益上是矛盾的。這種矛盾很難調和,至少以兩宮和翁同龢的智慧是無法平衡的。
而這也是最為天下所詬病的。本來大家對於清流派是寄予厚望的,因為他們的口號喊得非常響,始終站在道德至高點上,而且左右逢源,看上去哪頭都不得罪。
但是最終的結果卻發現,這些人根本不幹任何正經事兒。
全部本事,就是一副麵子和一張好嘴。
但是正因為有這樣一種矛盾關係,所以兩宮才對翁同龢有所防範。但是這種防範也不能太明顯,否則難免讓清流派抓住一些把柄,在背後亂嚼舌頭。兩宮最在乎的是皇帝的態度,希望看到的,是皇帝既要把翁同龢的學問學到手,同時又不要跟翁同龢和清流派走得太近。
當然,兩宮不希望皇帝和任何力量走得太近。她們最希望看到的是,皇帝能夠跟自己保持最親密的關係,同時可以平衡好各方麵的力量。
而當翁同龢一臉悲傷的把光統帝批準的《皇學館學生自我管理章程》呈報兩宮的時候,兩宮的笑容是非常詭異的。
翁同龢看見兩宮的笑,頓時明白了,不禁心中一陣淒涼:“老夫含辛茹苦的教導皇上,想不到皇上終究還是跟自己的母親更親啊。”
正如翁同龢所想,兩宮微笑正是因為早在翁同龢來之前,兩宮早已經分別從大喜子、載澤那裏得到了成立委員會並立定自我管理章程的消息,知道了全部內容。而更重要的是,他們幾乎同時的從載湉口中直接得到了消息。
最讓他們欣慰的是,其實早在開會之前,載湉就已經跟兩宮認真商量過會議的流程和內容了。而且,載湉還私下單獨尋求了西慈的意見,表示準備重用大喜子和載澤。
所以兩宮非常確定,皇帝是心在自己這邊的,翁同龢雖然才高八鬥,是所謂的“狀元帝師”而且是“父子兩代帝師”,但是終究還是自己的親情勝過了師恩啊。
兩宮就是希望皇學館的學生們可以在不違背校規的情況下,能夠通過依賴於兩宮的“自我管理”來維持運營。這樣一來,學生們就會覺得老師嚴厲,而兩宮和皇帝完全是站在自己這一邊的。學生們會形成一種感覺:皇帝是自己的“好大哥”,而兩宮則是自己的“慈母”。小孩子當然都是依賴母親的,一旦讓學生們有了這種心理,以後哪怕這些孩子長大成人,也仍然會站在自己這一邊。
兩宮,尤其是西慈,因此大大的稱讚了載湉,然後載湉才把批準後的章程交給翁同龢。
不僅如此,兩宮還把《章程》的內容大體上通知了四王,以示信任。
翁同龢心寒是情有可原的,因為在此之前,過早失去父母保護的載湉很大程度上將對父母的情感轉移到和藹可親的翁老師身上,表現出了太多對他的依賴。這就讓翁同龢產生了一種錯覺,以為自己可以通過與小皇帝的師生感情,取代兩宮四王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從而在將來的政治生涯中達到萬人矚目的巔峰之位。
帝師,這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天地君親師,表麵看來,師隻排在最末,但是天是虛無的,地是沉默的,君就是皇帝本人。所以事實上位在帝師之上的存在,隻能是親尊。如果皇帝對自己言聽計從,那麽一旦皇帝親政,自己豈不是就是整個帝國真正意義上的最大實權者嗎?
自己還都不用操心費力的去掌握什麽權力,隻要把握住皇帝一人就足夠了。
這簡直是高過宰相之位的宰相,沒有太上皇稱號的太上皇。
可是現在看來。
自己實在是想多了。
畢竟人家才是真正的一家人啊。
他甚至懷疑,小皇帝之前對自己的依賴之中,是不是藏有某種偽裝,又或者根本就是皇帝與兩宮故意合計好了來試探自己的計策?!
翁同龢越想越覺得後怕,他生怕之前一不小心得意之餘對皇帝表現過什麽對兩宮的不敬,或者流露出“脅天子以自尊”的陰暗心理。
如果有,那自己可真的就是死定了。
好在兩宮並沒有多說什麽,隻是照準了呈現上來的《章程》。
兩宮一通過,這東西就算是準成了。當然,還要照例報給四王做個備檔。不過原則上四王隻會提出一些細節上的修整,而不會做什麽大的改動了。
而且,翁同龢很快得到,收到報備的四王,連細節上都沒有任何意見,直接收了文件就完事兒了。
“這樣看來,兩宮四王,都早就知道此事,隻是瞞著咱們上書房的這些師傅們啊。”翁同龢不禁暗自歎息。
所謂家不和外人欺,家人萬事興。自己原本很隱蔽的以為,可以趁著皇室內部猜忌矛盾,利用好利音帝師的身份謀求天下最大的一筆政治收益。現在看來,人家一大家子明顯不知道在什麽時候已經重歸於好,自己要是不小心謹慎一點,這帝師之職,好處得不得的著不好說,危險卻是天下第一的。
畢竟,伴君如伴虎,哪怕是一隻小老虎。
其實,翁同龢直到這時還沒有真正的覺悟到,他所麵對的,並不是一隻小老虎,而是一窩的小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