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北京城改造,明代漕船並不能直直駛進積水潭。漕河在通惠河這段,北邊的終點,便在北京城東南方大通橋。
謝凡一行人離家已有一月,奔波千裏,終於順利由南京到達北京。
漕船甫一到達,張世賢和陸才明父子,便聯係貨物買家,將貨物出手,又安置好船隻迴空。錢貨兩清,三人皆大歡喜,又如約給謝舉人送上二百兩紋銀。一行人便預備在北京城裏落腳,準備著在他鄉過年。
陸才明曾往來北京多次,便先安排幾人暫住金陵會館休整。時至冬季,運河冰封,商賈多已迴鄉。所以會館內頗為冷清,隻有零星幾個客人。其中也有一位舉人,便是鹿鳴宴上坐謝凡上首的。可惜他依舊冷淡,見了謝凡隻一副愛搭不理模樣。
明代北京內外城皆有各地會館,供同鄉同行集會、寄寓之用。
既有按不同行業所設立商業會館,也叫行館,如顏料行山西平遙會館、糧油業臨襄會館。還有以接待舉子考試住宿為主的士人會館,亦叫做試館。
三位少年初次離家如此之久,在金陵會館中,免不得倍感冷清寂寞。因著此行進京收獲頗豐,四人便合計著由陸才明出頭,去典一處宅院住下。費用由謝凡、陸才明、張世賢三方分擔。陸才明出五成,謝凡和張世賢平攤餘下五成。
正在年前,房屋租賃行情正是冷清時節。陸才明托了牙人中介,輕而易舉在南城尋到一處清淨院落。
因為謝凡來年二月還要參加會試,所以一口氣租了三月中旬,租金十五兩。房東看在謝凡身負舉人功名的份上,押金隻要了五兩。
租金和押金一共二十兩銀子,立下文書,一次付清。另給了牙人五錢中介費,倒由陸才明一人擔了。
謝凡得知價格,不禁想到前世高房價和高房租,心裏開始默默吐槽:
“二十一世紀北京租房貴就算了,明朝北京租房也是這麽貴。而且房租也和二十一世紀一樣,都是押一付三,需要一次付清。
如果這二十兩銀子,我得自己一人承擔,那可真是租不起了。這輩子都做了舉人,到北京租房居然還是隻能合租!
也不知道明朝北京房價貴不貴,在北京買房要多少年社會平均工資。打工人怎麽自古都這麽難。我如果留在北京做官,多少年才能在北京買上房子。”
搬到宅子裏,陸才明本欲將上房讓給謝凡居住。謝凡堅持不肯,隻說陸表叔是長輩,自家親戚,自己身為小輩怎可腆居上房。還是將上房留給陸家父子居住。
陸才明再三推辭,謝凡隻是不肯。
終於還是張世賢出麵,說陸表叔家是兩人,房租也出了大頭,理應住在上房。
陸才明方才答應,幾人開始收拾行李入住。
謝凡住了東邊一間廂房。顧三郎勤快依舊,放下行李,便著手張羅著打掃鋪床,生火燒炕。讓謝凡早早安心讀書。
福順則嘟囔著嘴,抖手跺腳。不住抱怨這北京終究不如南京,冬天實在太冷,凍得人束手束腳。
甚至說出些大不敬之語:高祖縱然真龍轉世,英明神武,卻也實在不該把大明國都遷到這北方苦寒之地。
謝凡雖有同感,但還是連忙叫福順住口。
北方冬季嚴寒,片刻也離不開燒木炭取暖。冬季裏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此時各地官員常常以為購置取暖木炭為名,向京官孝敬錢財。漸漸演化為一種常見的賄賂,甚至有個專有名詞,謂之“炭敬”。
聽到買木炭又有一筆費用,謝凡心裏又一陣陣肉疼起來。想到前世住在北方的時候,雖然暖氣用著實舒服,但每年冬天都要花好幾千塊取暖費。
因為室外寒冷,謝凡初次來到北方,實在不適應寒氣氣候。他每日裏隻躲在屋內看書準備會試。可饒是屋裏火炕不停,取暖效果卻是完全比不上二十一世紀住宅的集中供暖。
“明朝北方過冬也這麽費錢,取暖效果還這麽一般。”謝凡又忍不住吐槽起來。
加上謝凡剛來北方,不適應環境,手上生了凍瘡。提筆寫字便會疼痛,索性隻好多看少寫。謝凡每日搓手泡熱水,隻盼著凍瘡能在二月前好轉,免得耽誤會試。
會試由北京禮部主持,故而又稱“禮闈。因為在二月,又稱“春闈”。
會試與鄉試十分相似,亦有主考和同考官、提調和監試、供給和收掌試卷、彌封和謄錄試卷等等。隻是級別比鄉試高出許多,主考官仍是兩人,同考官卻有十八人,俗稱“十八房考官”,多為翰林官擔任。
考中者便成為貢士,第一名則是會元。會試後,貢士們再參加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取為進士。
因殿試並無人會落榜,隻是重新排名,所以一旦成為貢士,實際上已是進士, 隻等一個天子欽賜出身而已。
可因為會試麵對著全國兩京十三省萬千舉子,便有個特別錄取之法——南北卷:即是依考生籍貫地域,按照南北不同比例,錄取考生。
此事起源於太祖洪武爺年間,鼎鼎大名的“南北榜案”,曾轟動一時。
注釋:
《明史·河渠誌》載:“明成祖肇建北京,轉漕東南。水陸兼挽,仍元人之舊。逮會通河開,海陸並罷。南極江口,北盡大通橋,運道三千餘裏。”在明朝,通惠河也被稱為大通河。
《明史·河渠誌》載:“大通河者,元郭守敬所鑿。由大通橋下抵通州高麗莊,與白河合,至直沽,會衛河入海,長百六十裏有奇。十裏一閘,蓄水濟運,名曰通惠。”
《明朝小史·第二卷》記載:“洪武三十年丁醜科,試官劉三吾、白信稻,取宋琮等五十一人,中原西北士子無登第者。……下第者以三吾等南人為言。上怒,命儒臣再考落卷中文理長者第之。……或言劉、白囑信等以陋卷進呈。上閱卷益怒,親試策問,又取山東……,共六十一人,皆北士也。考官信等俱磔殺之,等亦伏法削籍。故世稱春夏榜,又謂之南北榜。”
謝凡一行人離家已有一月,奔波千裏,終於順利由南京到達北京。
漕船甫一到達,張世賢和陸才明父子,便聯係貨物買家,將貨物出手,又安置好船隻迴空。錢貨兩清,三人皆大歡喜,又如約給謝舉人送上二百兩紋銀。一行人便預備在北京城裏落腳,準備著在他鄉過年。
陸才明曾往來北京多次,便先安排幾人暫住金陵會館休整。時至冬季,運河冰封,商賈多已迴鄉。所以會館內頗為冷清,隻有零星幾個客人。其中也有一位舉人,便是鹿鳴宴上坐謝凡上首的。可惜他依舊冷淡,見了謝凡隻一副愛搭不理模樣。
明代北京內外城皆有各地會館,供同鄉同行集會、寄寓之用。
既有按不同行業所設立商業會館,也叫行館,如顏料行山西平遙會館、糧油業臨襄會館。還有以接待舉子考試住宿為主的士人會館,亦叫做試館。
三位少年初次離家如此之久,在金陵會館中,免不得倍感冷清寂寞。因著此行進京收獲頗豐,四人便合計著由陸才明出頭,去典一處宅院住下。費用由謝凡、陸才明、張世賢三方分擔。陸才明出五成,謝凡和張世賢平攤餘下五成。
正在年前,房屋租賃行情正是冷清時節。陸才明托了牙人中介,輕而易舉在南城尋到一處清淨院落。
因為謝凡來年二月還要參加會試,所以一口氣租了三月中旬,租金十五兩。房東看在謝凡身負舉人功名的份上,押金隻要了五兩。
租金和押金一共二十兩銀子,立下文書,一次付清。另給了牙人五錢中介費,倒由陸才明一人擔了。
謝凡得知價格,不禁想到前世高房價和高房租,心裏開始默默吐槽:
“二十一世紀北京租房貴就算了,明朝北京租房也是這麽貴。而且房租也和二十一世紀一樣,都是押一付三,需要一次付清。
如果這二十兩銀子,我得自己一人承擔,那可真是租不起了。這輩子都做了舉人,到北京租房居然還是隻能合租!
也不知道明朝北京房價貴不貴,在北京買房要多少年社會平均工資。打工人怎麽自古都這麽難。我如果留在北京做官,多少年才能在北京買上房子。”
搬到宅子裏,陸才明本欲將上房讓給謝凡居住。謝凡堅持不肯,隻說陸表叔是長輩,自家親戚,自己身為小輩怎可腆居上房。還是將上房留給陸家父子居住。
陸才明再三推辭,謝凡隻是不肯。
終於還是張世賢出麵,說陸表叔家是兩人,房租也出了大頭,理應住在上房。
陸才明方才答應,幾人開始收拾行李入住。
謝凡住了東邊一間廂房。顧三郎勤快依舊,放下行李,便著手張羅著打掃鋪床,生火燒炕。讓謝凡早早安心讀書。
福順則嘟囔著嘴,抖手跺腳。不住抱怨這北京終究不如南京,冬天實在太冷,凍得人束手束腳。
甚至說出些大不敬之語:高祖縱然真龍轉世,英明神武,卻也實在不該把大明國都遷到這北方苦寒之地。
謝凡雖有同感,但還是連忙叫福順住口。
北方冬季嚴寒,片刻也離不開燒木炭取暖。冬季裏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此時各地官員常常以為購置取暖木炭為名,向京官孝敬錢財。漸漸演化為一種常見的賄賂,甚至有個專有名詞,謂之“炭敬”。
聽到買木炭又有一筆費用,謝凡心裏又一陣陣肉疼起來。想到前世住在北方的時候,雖然暖氣用著實舒服,但每年冬天都要花好幾千塊取暖費。
因為室外寒冷,謝凡初次來到北方,實在不適應寒氣氣候。他每日裏隻躲在屋內看書準備會試。可饒是屋裏火炕不停,取暖效果卻是完全比不上二十一世紀住宅的集中供暖。
“明朝北方過冬也這麽費錢,取暖效果還這麽一般。”謝凡又忍不住吐槽起來。
加上謝凡剛來北方,不適應環境,手上生了凍瘡。提筆寫字便會疼痛,索性隻好多看少寫。謝凡每日搓手泡熱水,隻盼著凍瘡能在二月前好轉,免得耽誤會試。
會試由北京禮部主持,故而又稱“禮闈。因為在二月,又稱“春闈”。
會試與鄉試十分相似,亦有主考和同考官、提調和監試、供給和收掌試卷、彌封和謄錄試卷等等。隻是級別比鄉試高出許多,主考官仍是兩人,同考官卻有十八人,俗稱“十八房考官”,多為翰林官擔任。
考中者便成為貢士,第一名則是會元。會試後,貢士們再參加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取為進士。
因殿試並無人會落榜,隻是重新排名,所以一旦成為貢士,實際上已是進士, 隻等一個天子欽賜出身而已。
可因為會試麵對著全國兩京十三省萬千舉子,便有個特別錄取之法——南北卷:即是依考生籍貫地域,按照南北不同比例,錄取考生。
此事起源於太祖洪武爺年間,鼎鼎大名的“南北榜案”,曾轟動一時。
注釋:
《明史·河渠誌》載:“明成祖肇建北京,轉漕東南。水陸兼挽,仍元人之舊。逮會通河開,海陸並罷。南極江口,北盡大通橋,運道三千餘裏。”在明朝,通惠河也被稱為大通河。
《明史·河渠誌》載:“大通河者,元郭守敬所鑿。由大通橋下抵通州高麗莊,與白河合,至直沽,會衛河入海,長百六十裏有奇。十裏一閘,蓄水濟運,名曰通惠。”
《明朝小史·第二卷》記載:“洪武三十年丁醜科,試官劉三吾、白信稻,取宋琮等五十一人,中原西北士子無登第者。……下第者以三吾等南人為言。上怒,命儒臣再考落卷中文理長者第之。……或言劉、白囑信等以陋卷進呈。上閱卷益怒,親試策問,又取山東……,共六十一人,皆北士也。考官信等俱磔殺之,等亦伏法削籍。故世稱春夏榜,又謂之南北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