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學多才的錢謙益自然知道轅固生和黃生的這場著名辯論。


    這場辯論相當有名,因為其辯論內容直插封建王朝的死穴:


    每個王朝都是搶奪自上一個王朝,自然要論證自己改朝換代的正義性,可是奪得了天下之後每個王朝又都希望所有人都不造反。


    這種既想讓人承認“我家祖宗通過造反建立新王朝的行為是替天行道,有合法性”,又想讓人承認“無論我怎麽倒行逆施,你們也無權造我的反”的想法在邏輯上根本行不通,因為這兩個觀點本質上就是相悖的。


    曆史上漢景帝最後隻能強行中止辯論,並聲明“食肉毋食馬肝,未為不知味也;言學者毋言湯、武受命,不為愚。”


    意思就是以後學者沒必要(不能)研究這個話題。


    錢謙益有點頭疼,這個辯題實在太過敏感了。


    當然,錢謙益是能猜出一些李自成的態度的。


    李自成這家夥當年在東征滅明的時候,在檄文中把大明宗室,宦官,勳貴,官員,士紳全罵了一遍,並認為都是因為這群人亂搞,這才導致天下烽煙四起,自己起兵也是為民做主。


    其實從這點來看,李自成的政治水平就遠不如朱元璋,朱元璋從一開始就認識到皇權是不能討論的,所以朱元璋采取的理論是“天命論”,即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


    後來清朝更進一步,多爾袞直接宣稱“國家受天眷佑”,且直接認定取天下是為大明報仇而不是取代了大明,誰不信就砍死誰。


    很明顯天命論才是最適合封建皇帝的理論,而曆史上李自成顯然沒悟到這一層。


    現在的李自成是個穿越者,他知道天命論對於皇帝最合適,但他並不想推崇這個理論。


    經過後世教育的他自然不會像封建皇帝一樣瞻前顧後,他就是要讓民眾明白,國家的合法性來自於民眾,如果一個皇帝,一個王朝沒有讓民眾過上安穩的生活,反而搞得民不聊生,那麽這個王朝活該滅亡。


    錢謙益想了一陣,雖然他大概猜到了皇帝的心思,但他還是決定先和在北京的陳名夏商量看看,畢竟陳名夏也是李自成經常指派任務的禦用文人。


    不久之後,陳名夏從錢謙益那得知情況之後皺起了眉頭,他說道,“陛下這有些不智,皇權是不能討論的,如果皇權可以討論的話,豈不是後世大順皇帝若有一兩人不肖的話,他人就能取而代之?那樣的話豈不是會天下大亂?”


    錢謙益歎了口氣說道,“我也是這麽想的,陛下聰明果決,不知為何總是想不明白皇權之神聖性這一點。”


    說著錢謙益想起李自成曾對他說過,“如果後世大順皇帝搞得民不聊生,我支持百姓重新打起闖字大旗,推翻大順。”


    這讓錢謙益感覺這位皇帝似乎是孟子的信徒。


    孟子有兩個很重要的主張,一個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還有一個是“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弑君也。”


    那麽皇帝很有可能是支持轅固生那一套的,但那樣的話怎麽讓大家夥乖乖接受統治?


    雖然現在大順如日中天,李自成自己威望極高,但是以後呢?


    陳名夏和錢謙益顯然都想到了這些,這讓他們愈加不解,皇帝這是特意給後世一個造反的理論依據?


    不過陳名夏想了一陣,最近大順六部之中,吏部,戶部,禮部三個部門的尚書都有意辭職迴鄉,陳名夏自然是想進步的,所以他必須跟緊皇帝的步伐,無論皇帝是什麽想的,他都需要讚同皇帝。


    於是陳名夏說道,“陛下肯定有他的道理,他想辯論咱們就組織一場辯論就是,不過你我的態度必須明確,這樣,你我先寫一篇文章表明態度,再組織士子進行辯論。”


    錢謙益眼前一亮,陳名夏說得是,自己還是書生意氣了,何必想的那麽遠,緊跟皇帝的意思就是了。


    念頭通達之後錢謙益的工作效率也變得很高,他和陳名夏商議了一陣,決定在北京和南京各開一場辯論:


    北京的辯論由陳名夏主持,南京的辯論則由錢謙益主持,參與辯論的士子自然是要經過篩選的,無論是陳名夏還是錢謙益,他們可不想真弄一群狂生參與辯論:


    明末的思潮已經相當開放,一些新思潮已經出現,最激進的泰州學派甚至喊出了【王侯非上,庶人非下】的觀點。


    對此明廷也沒太多壓製,隻是收拾了最激進的何心隱等人,李自成登基以來同樣也沒怎麽管,所以一些新思潮傳播得很廣。


    不過占據主流的仍然是傳統的理學和王陽明的心學。


    草擬了辯論草案之後,錢謙益便草案交給李自成審閱。


    李自成看了之後覺得沒什麽問題,便同意了錢謙益的方案。


    不過在放下草案的時候,李自成又想到了什麽,便加了一句聲明:


    此次辯論是一場學術辯論,無論辯論雙方說什麽話,日後都不得因為他們的話而刁難或者秋後算賬。


    然而寫完之後李自成覺得這似乎有些此地無銀三百兩,又劃掉了這句話。


    很快,皇帝要在北京和南京各開一場辯論,辯題正是大名鼎鼎的黃生與轅固生之辯。


    一眾士子立刻來了興致,黃生與轅固生之辯堪稱是最有名的辯論,隻不過這漢景帝之後便很少有皇帝會在搞這樣的辯論了。


    當然,也有些人是存了以此作為進身之階的想法,於是這些人千方百計地打聽皇帝究竟是怎麽想的,以便讓自己的想法和皇帝想要的相貼合。


    大多數士子則認為皇帝應該是讚同黃生的,黃生的原話是:


    冠雖敝,必加於首;履雖新,必關於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紂雖失道,然君上也;湯武雖聖,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過以尊天子,反因過而誅之,代立踐南麵,非弑而何也?


    實際上當時轅固生就想不出話來反駁,所以才會情急之下直接爆了大招:


    “必若所雲,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永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零陵上將邢道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零陵上將邢道榮並收藏明末永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