轅固生搬出劉邦滅秦這一言論殺死了這場辯論,亭長雖然不是大官,但確實是秦朝官吏,黃生啞口無言的同時也讓湯武受命這個曾經的儒家政治正確變了味。
畢竟沒有一個皇帝敢保證自己的後代沒有桀紂這樣的暴君。
現在皇帝重新提這個辯論,一些士子們便開始思考,總不能還是為了強調皇帝不好就起來推翻他吧?
很快,這一派自以為摸清了皇帝心思的士子就開始了準備工作,準備幫李自成和明朝切割順便再鼓吹一下君臣之道。
不過也有人並不這麽認為:
比如王夫之,他就認為李自成從未在報紙上否定農民軍的正義性,前番國歌歌詞更是赤裸裸地喊出了【隻為蒼生不為主】,這說明皇帝確實是更加推崇孟子的民本思想。
畢竟你要說國歌這種東西李自成事先沒看過的話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顧炎武也讚同王夫之的意見,更重要的是,顧炎武他更認可曆史上轅固生的觀點,畢竟那也是孟子的觀點。
兩人隨即約定一起前往南京參加辯論,並站轅固生的觀點。
除了顧炎武和王夫之,還有許多士子也前往南京,畢竟這場辯論造勢造的這麽大,到時肯定是一大盛事。
來到南京的錢謙益受到了一眾學子的熱烈歡迎,這個世界的錢謙益由於沒有整水太涼那一出,名望還是相當高的。
至於投降大順,額,投降大順的人多了去了,這又不是什麽大事…
因此錢謙益來到南京之後立刻就是前唿後擁的,當然這也在錢謙益的預料之內,畢竟好些人就指著靠這次辯論上位呢。
看著這群家夥,錢謙益搖搖頭,皇帝是真的把這次辯論當成一場學術活動的,那些指望靠這場辯論上位的家夥們大概是要失望了。
當然,話是這麽說,錢謙益自己也是存了心思的,他早就寫了文章,就等著辯論結束後通過報紙發出去,以表明自己的立場。
總之,或許李自成沒想到的是,他的本意是想讓世人明白,桀紂無道,湯武推翻桀紂就是正確的。
然而,實際上,士子們關心的是能否猜中皇帝的意思,以便有助於自己的仕途,百姓們則是把其當做是一場大熱鬧看。
到了辯論會開始的額那一天,無論北京還是南京,兩個辯論會場都相當熱鬧,不過兩個會場有一點是相同的:
那就是站黃生觀點,即【湯武伐桀紂是不對的】這一派的士子更多一些。
李自成親自旁觀了在北京的辯論,說實話,站黃生觀點的人更多這一點就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說好的明末有了思想啟蒙的萌芽呢?
合著真就是個沒長出來的萌芽啊。
然後隨著辯論的進行,李自成更是皺起了眉頭:
這場辯論和他所想的辯論區別還是挺大的。
首先就是辯論正規性有待加強,辯論雙方雖然最後保持了辯論的最低底線:
不搶話,讓對方說完之後再說,而且沒有出現人身攻擊,算是一場正常的辯論。
但是雙方辯手的發言都相當隨意,完全沒有發言順序這個概念。
其次雙方的辯論說著說著就開始訴諸權威,一方動輒孔聖人說過什麽什麽,另一方則動輒就是孟子說過什麽什麽,而且搬出權威之後的效果還相當好:
至少場上沒有人敢質疑孔子或者孟子說過的話。
接著說著說著,不知道誰起了個頭,把話題扯到了大順取代大明這事上,不過這次,那些站黃生的士子們有備而來,他們不會像黃生一樣被轅固生一句話將了軍。
這幫士子立刻使用了【切割大法】,幫李自成和大明做了切割:
首先就是李自成僅僅是個驛卒,沒受明廷什麽恩惠,也很難稱得上是大明之臣:
你說一個驛卒是大明臣子怕不是會把人笑死。
相反,明廷突然裁撤驛站,害的李自成失業,隨後明廷官府又縱容艾家迫害李自成,因此李自成造反不算是【犯上作亂】,反而是有相當的正當性。
站轅固生一派的士子們此時還真有些黔驢技窮,這個時代雖然有“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這樣的樸實民本思想,但還遠沒達到國家合法性和正統性來自人民授權這麽清晰的政治思想。
所以站轅固生這一派的士子見大殺招“當今皇帝也是造反的”都被站黃生一派的士子用切割大法擊敗了,這些站轅固生這一派的士子一時之間還真是無言以對。
辯論會進行到這的時候實際上勝負已分,轅固生派士子已經想不出什麽新的論點,除非他們真的提前一百年覺醒了啟蒙思想……
哦,對了,一開始的啟蒙思想家們也認為華夏需要皇帝……
所以他們的覺悟得直接跳到法國大革命時期才行,這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這場辯論會到此勝負已分。
李自成不由得歎了口氣,這場辯論讓他有些失望,不僅是因為黃生派士子最終取得了勝利,還以為現在這幫參與辯論的士子與其說是在辯論學術問題,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政治表演秀,這才是更讓李自成失望的地方,士子們的終極目標還是仕途。
即使是站轅固生一派的士子,除了最後沒辦法扔了大招,大部分時間說來說去也是在變相歌頌李自成。
至於站黃生那一派的就更不用說了,就差當場喊出,“陛下萬歲了。”
北京辯論會場的主持陳名夏一直不動聲色地觀察著李自成的表情,看到李自成最後歎了口氣,他就知道李自成對這場辯論是不滿意的。
可陳名夏也有點懵,他不知道皇帝對這場辯論不滿意的點在哪。
是因為黃生派的士子辯論贏了?
雖然陳名夏此前暗示過士子們皇帝更喜歡孟子那一套,但是大多數士子還是從理性角度覺得皇帝更加喜歡黃生的觀點才是。
所以才有了今天這場辯論,辯論到最後黃生派士子以切割大法贏得了辯論這一幕。
畢竟沒有一個皇帝敢保證自己的後代沒有桀紂這樣的暴君。
現在皇帝重新提這個辯論,一些士子們便開始思考,總不能還是為了強調皇帝不好就起來推翻他吧?
很快,這一派自以為摸清了皇帝心思的士子就開始了準備工作,準備幫李自成和明朝切割順便再鼓吹一下君臣之道。
不過也有人並不這麽認為:
比如王夫之,他就認為李自成從未在報紙上否定農民軍的正義性,前番國歌歌詞更是赤裸裸地喊出了【隻為蒼生不為主】,這說明皇帝確實是更加推崇孟子的民本思想。
畢竟你要說國歌這種東西李自成事先沒看過的話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顧炎武也讚同王夫之的意見,更重要的是,顧炎武他更認可曆史上轅固生的觀點,畢竟那也是孟子的觀點。
兩人隨即約定一起前往南京參加辯論,並站轅固生的觀點。
除了顧炎武和王夫之,還有許多士子也前往南京,畢竟這場辯論造勢造的這麽大,到時肯定是一大盛事。
來到南京的錢謙益受到了一眾學子的熱烈歡迎,這個世界的錢謙益由於沒有整水太涼那一出,名望還是相當高的。
至於投降大順,額,投降大順的人多了去了,這又不是什麽大事…
因此錢謙益來到南京之後立刻就是前唿後擁的,當然這也在錢謙益的預料之內,畢竟好些人就指著靠這次辯論上位呢。
看著這群家夥,錢謙益搖搖頭,皇帝是真的把這次辯論當成一場學術活動的,那些指望靠這場辯論上位的家夥們大概是要失望了。
當然,話是這麽說,錢謙益自己也是存了心思的,他早就寫了文章,就等著辯論結束後通過報紙發出去,以表明自己的立場。
總之,或許李自成沒想到的是,他的本意是想讓世人明白,桀紂無道,湯武推翻桀紂就是正確的。
然而,實際上,士子們關心的是能否猜中皇帝的意思,以便有助於自己的仕途,百姓們則是把其當做是一場大熱鬧看。
到了辯論會開始的額那一天,無論北京還是南京,兩個辯論會場都相當熱鬧,不過兩個會場有一點是相同的:
那就是站黃生觀點,即【湯武伐桀紂是不對的】這一派的士子更多一些。
李自成親自旁觀了在北京的辯論,說實話,站黃生觀點的人更多這一點就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說好的明末有了思想啟蒙的萌芽呢?
合著真就是個沒長出來的萌芽啊。
然後隨著辯論的進行,李自成更是皺起了眉頭:
這場辯論和他所想的辯論區別還是挺大的。
首先就是辯論正規性有待加強,辯論雙方雖然最後保持了辯論的最低底線:
不搶話,讓對方說完之後再說,而且沒有出現人身攻擊,算是一場正常的辯論。
但是雙方辯手的發言都相當隨意,完全沒有發言順序這個概念。
其次雙方的辯論說著說著就開始訴諸權威,一方動輒孔聖人說過什麽什麽,另一方則動輒就是孟子說過什麽什麽,而且搬出權威之後的效果還相當好:
至少場上沒有人敢質疑孔子或者孟子說過的話。
接著說著說著,不知道誰起了個頭,把話題扯到了大順取代大明這事上,不過這次,那些站黃生的士子們有備而來,他們不會像黃生一樣被轅固生一句話將了軍。
這幫士子立刻使用了【切割大法】,幫李自成和大明做了切割:
首先就是李自成僅僅是個驛卒,沒受明廷什麽恩惠,也很難稱得上是大明之臣:
你說一個驛卒是大明臣子怕不是會把人笑死。
相反,明廷突然裁撤驛站,害的李自成失業,隨後明廷官府又縱容艾家迫害李自成,因此李自成造反不算是【犯上作亂】,反而是有相當的正當性。
站轅固生一派的士子們此時還真有些黔驢技窮,這個時代雖然有“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這樣的樸實民本思想,但還遠沒達到國家合法性和正統性來自人民授權這麽清晰的政治思想。
所以站轅固生這一派的士子見大殺招“當今皇帝也是造反的”都被站黃生一派的士子用切割大法擊敗了,這些站轅固生這一派的士子一時之間還真是無言以對。
辯論會進行到這的時候實際上勝負已分,轅固生派士子已經想不出什麽新的論點,除非他們真的提前一百年覺醒了啟蒙思想……
哦,對了,一開始的啟蒙思想家們也認為華夏需要皇帝……
所以他們的覺悟得直接跳到法國大革命時期才行,這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這場辯論會到此勝負已分。
李自成不由得歎了口氣,這場辯論讓他有些失望,不僅是因為黃生派士子最終取得了勝利,還以為現在這幫參與辯論的士子與其說是在辯論學術問題,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政治表演秀,這才是更讓李自成失望的地方,士子們的終極目標還是仕途。
即使是站轅固生一派的士子,除了最後沒辦法扔了大招,大部分時間說來說去也是在變相歌頌李自成。
至於站黃生那一派的就更不用說了,就差當場喊出,“陛下萬歲了。”
北京辯論會場的主持陳名夏一直不動聲色地觀察著李自成的表情,看到李自成最後歎了口氣,他就知道李自成對這場辯論是不滿意的。
可陳名夏也有點懵,他不知道皇帝對這場辯論不滿意的點在哪。
是因為黃生派的士子辯論贏了?
雖然陳名夏此前暗示過士子們皇帝更喜歡孟子那一套,但是大多數士子還是從理性角度覺得皇帝更加喜歡黃生的觀點才是。
所以才有了今天這場辯論,辯論到最後黃生派士子以切割大法贏得了辯論這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