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下國旗國徽之後又接下來就是國歌了:
以後世對國歌的分類來說,國歌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頌歌,一種是戰歌。
一般來說,通過武裝鬥爭建立的國家,其國歌基本是戰歌,如中國,法國,美國等,而如果是君主製國家,則其國歌則大部分為頌歌。
李自成想要的自然是戰歌,不過他還沒想好用什麽歌曲作為國歌。
翻看了少數士子創作的國歌,李自成搖搖頭,這些歌唱起來怎麽樣不說,歌詞一個個軟綿綿的,按類型劃分的話應該是頌歌,幾乎沒有戰歌類型的。
李自成覺得自己設計,額,當然僅限於歌詞和大概腔調,具體的譜子在找人去弄,畢竟這時代沒有五線譜和簡譜……
在腦中搜索了一下穿越前那些穿越小說中前輩們喜歡搞的國歌之後,李自成選定了三首,分別是《滿江紅》,亮劍主題曲《中國軍魂》,以及由網文寫手創作的的《紅巾軍軍歌》。
至於共和國國歌,額,李自成覺得自己不配……
很快,李自成把這三首歌的歌詞都寫了下來,然後找來了水太涼:
水太涼前段時間編古籍也不容易,李自成準備把國歌的創作者這個榮譽交給他,至於錢謙益想自己收下這個榮譽還是給其他人,李自成並不關心。
得到皇帝覲見之後,錢謙益見李自成這麽快就搞出了三首備用國歌倒是非常驚訝,他沒看出來皇帝才能居然這麽高?
然後看了看皇帝創作的這幾首歌的歌詞,額,錢謙益頓時了然,好吧,確實符合皇帝的文學水平。
當然李自成知道的話肯定會輕笑出身,因為他的文學水平並沒那麽高……
錢謙益想了一陣首先否決了《紅巾軍軍歌》,理由也很簡單,
“陛下,這裏麵有些詞不合適,比如這具【隻為蒼生不為主】,這,臣鬥膽之言,這簡直是無人倫之言,且【天道殘缺匹夫補】,這句詞也有問題,匹夫憑什麽能擔此重任?且這句詞若流傳出去,很容易被有心人利用。”
李自成想了想,沒有當即給出迴複,而是問道,“那剩下的你覺得哪一個更好?”
錢謙益是何等人精,當即心裏就咯噔一下,心想李自成居然真想把這玩意弄成大順國歌?他是傻子嗎?即使是朱元璋這種皇帝,登基之後也會告訴百姓:
在家裏餓死也比造反死於刀兵好,這其中的道理李自成難道不清楚?
虧李自成這家夥天天吹朱元璋,看來果然是個假粉絲。
既然皇帝其實心裏已經有了決斷,剩下的選擇其實也就不重要了。
錢謙益象征性地想了一陣,向李自成推薦了《中國軍魂》那首歌的歌詞,理由是《滿江紅》的歌詞是北伐向的,但大順其實沒怎麽北伐,應該說大順統一天下是由北向南的,這和大順國旗不合。
而中國軍魂的歌詞在錢謙益看起來就很好,豪邁雄壯,很有氣勢。
錢謙益還真沒猜錯,李自成其實更願意將《紅巾軍軍歌》定為軍歌,這首歌的歌詞是這樣的:
風從龍,雲從虎,功名利祿塵與土。
望神州,百姓苦,千裏沃土皆荒蕪。
看天下,盡胡虜,天道殘缺匹夫補。
好男兒,別父母,隻為蒼生不為主。
手持鋼刀九十九,殺盡胡兒才罷手。
我本堂堂男子漢,何為韃虜作馬牛。
壯士飲盡碗中酒,千裏征途不迴頭。
金鼓齊鳴萬眾吼,不破黃龍誓不休。
這些歌詞,文學水平算不上高,但很有氣勢,而且李自成看中的正是錢謙益擔心的東西:
這裏麵強調了匹夫的作用,強調了“不為主”。
李自成心裏一直有個隱憂:
那就是自己這個穿越者創建的大順王朝威望太高的話,將來後世子孫推翻封建製度將會變得非常困難:
君不見曆史我大清最後那副鬼樣子都有一堆保皇黨,要不是我大清自己持續發力,硬是把保皇黨跟謔謔了個幹淨,華夏廢除帝製,走向共和的難度會更高。。
從這個角度來說,自己這個大順王朝那某種意義上於華夏來說是有點危險的:
大順擁有自下而上,【官逼民反】的正義性及收複大片疆土,甚至是開疆拓土的大功績,高正義性加高功績這兩大超級光環加身,其合法性至少不低於大明。
而且可以預見的未來,就算最終大順開始落後,大順朝廷改革的步子和反擊列強侵略的決心和韌性一定遠超曆史上的我大清。
道理很簡單,你很難想象大明會因為倭國聲稱支持漢民而嚇得立馬和倭國談判……
這樣的話,未來的保皇黨該有多少?
想想就令人害怕。
須知共和最大的敵人就是明君,李自成不敢保證以後大順皇帝的覺悟,他自己必須給後世開一些口子。
所以李自成說道,“牧齋先生,你覺得匹夫不應該為蒼生或者說沒有能力為蒼生出力?”
錢謙益愣了一下,皇帝的話太跳脫了,不過他咬咬牙,說道,“陛下,我大順人口何止千萬,萬萬都不止,這麽多人,如果人人都覺得自己有補天之能,那大順就亂套了。”
李自成搖搖頭,說道,“大政在野不在朝,國家的根本在民眾,國家的力量亦在民眾,隻要朝廷能取得民眾的信任,民眾信任國家,那麽即使有一撮人想要鬧事,民眾也不會跟隨,這些人最終隻會淪為跳梁小醜。”
錢謙益心想,話雖這麽說,可是若是朝廷失信呢?當然,這話太重,他不會放在明麵上來說。
李自成看穿了錢謙益的內心,說道,“相反,如果朝廷沒有讓天下人信服,沒有讓天下人安居樂業,乃至和前明亂世一般,橫征暴斂,魚肉百姓,鬧得義軍四起,那麽這個朝廷就不配叫大順,我支持民眾再次舉起闖字旗將這個腐朽的朝廷推翻。”
李自成一番話讓錢謙益相當震驚,他有生以來第一次感到大腦宕機,完全無法迴應。
以後世對國歌的分類來說,國歌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頌歌,一種是戰歌。
一般來說,通過武裝鬥爭建立的國家,其國歌基本是戰歌,如中國,法國,美國等,而如果是君主製國家,則其國歌則大部分為頌歌。
李自成想要的自然是戰歌,不過他還沒想好用什麽歌曲作為國歌。
翻看了少數士子創作的國歌,李自成搖搖頭,這些歌唱起來怎麽樣不說,歌詞一個個軟綿綿的,按類型劃分的話應該是頌歌,幾乎沒有戰歌類型的。
李自成覺得自己設計,額,當然僅限於歌詞和大概腔調,具體的譜子在找人去弄,畢竟這時代沒有五線譜和簡譜……
在腦中搜索了一下穿越前那些穿越小說中前輩們喜歡搞的國歌之後,李自成選定了三首,分別是《滿江紅》,亮劍主題曲《中國軍魂》,以及由網文寫手創作的的《紅巾軍軍歌》。
至於共和國國歌,額,李自成覺得自己不配……
很快,李自成把這三首歌的歌詞都寫了下來,然後找來了水太涼:
水太涼前段時間編古籍也不容易,李自成準備把國歌的創作者這個榮譽交給他,至於錢謙益想自己收下這個榮譽還是給其他人,李自成並不關心。
得到皇帝覲見之後,錢謙益見李自成這麽快就搞出了三首備用國歌倒是非常驚訝,他沒看出來皇帝才能居然這麽高?
然後看了看皇帝創作的這幾首歌的歌詞,額,錢謙益頓時了然,好吧,確實符合皇帝的文學水平。
當然李自成知道的話肯定會輕笑出身,因為他的文學水平並沒那麽高……
錢謙益想了一陣首先否決了《紅巾軍軍歌》,理由也很簡單,
“陛下,這裏麵有些詞不合適,比如這具【隻為蒼生不為主】,這,臣鬥膽之言,這簡直是無人倫之言,且【天道殘缺匹夫補】,這句詞也有問題,匹夫憑什麽能擔此重任?且這句詞若流傳出去,很容易被有心人利用。”
李自成想了想,沒有當即給出迴複,而是問道,“那剩下的你覺得哪一個更好?”
錢謙益是何等人精,當即心裏就咯噔一下,心想李自成居然真想把這玩意弄成大順國歌?他是傻子嗎?即使是朱元璋這種皇帝,登基之後也會告訴百姓:
在家裏餓死也比造反死於刀兵好,這其中的道理李自成難道不清楚?
虧李自成這家夥天天吹朱元璋,看來果然是個假粉絲。
既然皇帝其實心裏已經有了決斷,剩下的選擇其實也就不重要了。
錢謙益象征性地想了一陣,向李自成推薦了《中國軍魂》那首歌的歌詞,理由是《滿江紅》的歌詞是北伐向的,但大順其實沒怎麽北伐,應該說大順統一天下是由北向南的,這和大順國旗不合。
而中國軍魂的歌詞在錢謙益看起來就很好,豪邁雄壯,很有氣勢。
錢謙益還真沒猜錯,李自成其實更願意將《紅巾軍軍歌》定為軍歌,這首歌的歌詞是這樣的:
風從龍,雲從虎,功名利祿塵與土。
望神州,百姓苦,千裏沃土皆荒蕪。
看天下,盡胡虜,天道殘缺匹夫補。
好男兒,別父母,隻為蒼生不為主。
手持鋼刀九十九,殺盡胡兒才罷手。
我本堂堂男子漢,何為韃虜作馬牛。
壯士飲盡碗中酒,千裏征途不迴頭。
金鼓齊鳴萬眾吼,不破黃龍誓不休。
這些歌詞,文學水平算不上高,但很有氣勢,而且李自成看中的正是錢謙益擔心的東西:
這裏麵強調了匹夫的作用,強調了“不為主”。
李自成心裏一直有個隱憂:
那就是自己這個穿越者創建的大順王朝威望太高的話,將來後世子孫推翻封建製度將會變得非常困難:
君不見曆史我大清最後那副鬼樣子都有一堆保皇黨,要不是我大清自己持續發力,硬是把保皇黨跟謔謔了個幹淨,華夏廢除帝製,走向共和的難度會更高。。
從這個角度來說,自己這個大順王朝那某種意義上於華夏來說是有點危險的:
大順擁有自下而上,【官逼民反】的正義性及收複大片疆土,甚至是開疆拓土的大功績,高正義性加高功績這兩大超級光環加身,其合法性至少不低於大明。
而且可以預見的未來,就算最終大順開始落後,大順朝廷改革的步子和反擊列強侵略的決心和韌性一定遠超曆史上的我大清。
道理很簡單,你很難想象大明會因為倭國聲稱支持漢民而嚇得立馬和倭國談判……
這樣的話,未來的保皇黨該有多少?
想想就令人害怕。
須知共和最大的敵人就是明君,李自成不敢保證以後大順皇帝的覺悟,他自己必須給後世開一些口子。
所以李自成說道,“牧齋先生,你覺得匹夫不應該為蒼生或者說沒有能力為蒼生出力?”
錢謙益愣了一下,皇帝的話太跳脫了,不過他咬咬牙,說道,“陛下,我大順人口何止千萬,萬萬都不止,這麽多人,如果人人都覺得自己有補天之能,那大順就亂套了。”
李自成搖搖頭,說道,“大政在野不在朝,國家的根本在民眾,國家的力量亦在民眾,隻要朝廷能取得民眾的信任,民眾信任國家,那麽即使有一撮人想要鬧事,民眾也不會跟隨,這些人最終隻會淪為跳梁小醜。”
錢謙益心想,話雖這麽說,可是若是朝廷失信呢?當然,這話太重,他不會放在明麵上來說。
李自成看穿了錢謙益的內心,說道,“相反,如果朝廷沒有讓天下人信服,沒有讓天下人安居樂業,乃至和前明亂世一般,橫征暴斂,魚肉百姓,鬧得義軍四起,那麽這個朝廷就不配叫大順,我支持民眾再次舉起闖字旗將這個腐朽的朝廷推翻。”
李自成一番話讓錢謙益相當震驚,他有生以來第一次感到大腦宕機,完全無法迴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