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來以往大明的反腐仍然是皇權式的反腐:職能交叉,最終決定權不在具體某個部門,而在皇帝個人。
想到這,李自成有些頭疼,要重新組建一套反腐敗體係並不是一件容易被事情,眼下隻得將就著用都察院了,於是他說道,
“以後糾察官員不法事交由都察院負責,六科給事中仍有奏報之權,此事以後再議吧。”
諸位官員鬆了口氣,他們深怕被皇帝扔出去做海瑞,海瑞可不好做…
決定了朝會改革之事後,李自成便讓禮部把這事公布出去,而他還要去見一個在北京的倒黴蛋:
曾任大明兵部尚書,左良玉的推舉者,四公子之一侯方域的老爹,侯恂。
侯恂在李自成進京之前斷斷續續在牢中待了快七年,李自成進京後他才被放了出來,曆史上侯恂拒絕了李自成的招攬,而在這個世界,他主動上門求出仕了:
因為侯恂判斷順軍取代大明已經是板上釘釘之事,他還不想那麽快就退休。
更重要的是,李自成沒有招攬他,而現在大順的中樞職位都穩定下來了,侯恂覺得再裝的話怕是真沒官做了…
曆史上侯恂這家夥後來也剃頭了,不過沒有出仕清廷也沒有給清廷獻策,隻能說這家夥節操有一點,但不多。
李自成見侯恂是想看能不能通過這家夥和南京一些不那麽忠誠於大明的家夥取得聯係,爭取南京無血開城。
畢竟南京可是實打實的超級堅城,城牆上能跑馬那種,真硬打的話那傷亡不敢想。
在把自己的想法和侯恂說了之後,侯恂立刻向李自成表示他會致書給錢謙益,試探一下錢謙益的態度。
侯恂的態度讓李自成很滿意,他就喜歡這種識時務的東林大佬。
於是,本著一事不煩二主的原則,李自成又讓侯恂在報紙上發表一篇文章,痛斥明廷聯虜平寇的無恥行徑:
“昔日大明太祖皇帝有驅逐韃虜之功,上天遂賜朱氏以天下之主。如今朱家的子孫卻要和關外的韃虜勾結,這樣的子孫,有臉麵稱自己是明太祖的子孫嗎?大順與大明之爭,是華夏之間的兄弟之爭,是各為其主的無奈,大順不會追究,但是,對於那些勾結韃虜之徒,大順絕不放過,這不是大順朝廷不願放過,是數百萬遼民不願放過,是數千萬北方民眾不願放過,是那些戰死遼東的南兵不願放過!”
這篇由侯恂寫的文章(李自成嫌裏麵文縐縐的東西,太多,大改了一番)披露了明廷勾結清廷,以出賣北方諸省為代價,換取清軍入寇。
這個消息傳開之後,如同一陣驚雷,在江南士子中頓時炸開了鍋。
“華夷之辯乃儒學之核心,大明與大順之間的爭鬥是華夏兩方朝廷爭奪正統的爭鬥,何時能輪到建奴插手了!”
“朝廷之中有奸臣啊!我大明數百年之聲名,就要被這幫家夥毀了!”
“自古豈有南朝能安穩者,出這餿主意的人就該下十八層地獄!”
士子們群情激憤,而明廷麵對這種情況,則是選擇了最為穩妥的應對策略:拖字大法。
南京皇宮之中,朱慈烺把一張報紙不滿地扔向諸臣,說道,“這是怎麽迴事?聯虜平寇這事怎麽能讓闖賊知道?闖賊知道了的話必然有所防備,那麽這事的作用就大打折扣了!”
馬士英聞言立刻說道,“陛下,既然闖賊已經知曉聯虜平寇,臣建議再次派出使者,催促清廷出兵,同時,嚴查泄露消息之人,不可再讓此等朝廷重大決策泄露出去。”
張慎言皺了皺眉頭,說道,“此時闖賊仍陳兵江北,這種時候怎麽能自亂陣腳?當務之急是平息非議,闖賊巧舌如簧,將借兵平寇曲解為出賣華夏,勾結韃虜,朝廷應該立刻駁斥這種謬論。”
朱慈烺皺了皺眉頭,他其實是懷疑東林黨人泄露了消息:
畢竟前段時間大量士子因為永樂大典一事偷偷過江前往北方,額,也不能算是偷偷了,實際上大家夥都知道,但是鄭家就是攔截不住:
想到鄭家,朱慈烺也很頭疼,他指揮不動鄭家的部隊,鄭鴻逵前幾日公然聯合士紳吞並了操江提督劉孔昭的水師,現在還在打舟山水師的主意,朱慈烺對此無能為力,除了訓斥一番之外也沒有太好的辦法。
那麽多士子前往北方,指不定就有幾個人泄露了消息。
朱慈烺想了一陣,點了錢謙益的名字,
“牧齋先生,麻煩你發動士林的力量,駁斥闖賊的謬論,安定非議。”
錢謙益愣了一下,隻得無奈接受了這個任務,並對朱慈烺說道,“陛下,為安定人心,臣建議開恩科,以爭取士子之心。”
朱慈烺拍拍腦袋,自過江之後,他大部分心思都放在軍事上,倒是忘了這事,便說道,
“可以,這事你們禮部去辦,朕事情多,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兵事上。”
而在朝會結束之後,錢謙益迴到自家宅子的時候柳如是神神秘秘地說道,
“老爺,有位友人給您寫了信件。”
柳如是這一反常態的樣子讓錢謙益覺得事情不簡單,他點點頭,伸手接過信件,上麵的署名是:
【原大明兵部尚書侯恂】
錢謙益吃了一驚,心想侯恂這家夥不是在北京坐牢嗎?
哦,也對,大明都沒了,這家夥肯定已經出獄了,所以侯恂這老家夥是投靠大順了?
以錢謙益對侯恂的了解,這家夥肯定不是來談裏應外合打敗李自成的,他就沒那個本事。
所以錢謙益一下子就猜到了侯恂這封信的內容,他看向柳如是,問道,
“這封信誰送來的?都有誰看見了?”
柳如是小聲說道,“是侯恂兒子侯方域送來的。”
錢謙益聞言臉色變了變,過了一會,他說道,“柳君,你和李香君還有來往嗎?”
柳如是點點頭,錢謙益說道,“那麻煩柳君你走一趟,去問清楚侯恂究竟想幹什麽。”
想到這,李自成有些頭疼,要重新組建一套反腐敗體係並不是一件容易被事情,眼下隻得將就著用都察院了,於是他說道,
“以後糾察官員不法事交由都察院負責,六科給事中仍有奏報之權,此事以後再議吧。”
諸位官員鬆了口氣,他們深怕被皇帝扔出去做海瑞,海瑞可不好做…
決定了朝會改革之事後,李自成便讓禮部把這事公布出去,而他還要去見一個在北京的倒黴蛋:
曾任大明兵部尚書,左良玉的推舉者,四公子之一侯方域的老爹,侯恂。
侯恂在李自成進京之前斷斷續續在牢中待了快七年,李自成進京後他才被放了出來,曆史上侯恂拒絕了李自成的招攬,而在這個世界,他主動上門求出仕了:
因為侯恂判斷順軍取代大明已經是板上釘釘之事,他還不想那麽快就退休。
更重要的是,李自成沒有招攬他,而現在大順的中樞職位都穩定下來了,侯恂覺得再裝的話怕是真沒官做了…
曆史上侯恂這家夥後來也剃頭了,不過沒有出仕清廷也沒有給清廷獻策,隻能說這家夥節操有一點,但不多。
李自成見侯恂是想看能不能通過這家夥和南京一些不那麽忠誠於大明的家夥取得聯係,爭取南京無血開城。
畢竟南京可是實打實的超級堅城,城牆上能跑馬那種,真硬打的話那傷亡不敢想。
在把自己的想法和侯恂說了之後,侯恂立刻向李自成表示他會致書給錢謙益,試探一下錢謙益的態度。
侯恂的態度讓李自成很滿意,他就喜歡這種識時務的東林大佬。
於是,本著一事不煩二主的原則,李自成又讓侯恂在報紙上發表一篇文章,痛斥明廷聯虜平寇的無恥行徑:
“昔日大明太祖皇帝有驅逐韃虜之功,上天遂賜朱氏以天下之主。如今朱家的子孫卻要和關外的韃虜勾結,這樣的子孫,有臉麵稱自己是明太祖的子孫嗎?大順與大明之爭,是華夏之間的兄弟之爭,是各為其主的無奈,大順不會追究,但是,對於那些勾結韃虜之徒,大順絕不放過,這不是大順朝廷不願放過,是數百萬遼民不願放過,是數千萬北方民眾不願放過,是那些戰死遼東的南兵不願放過!”
這篇由侯恂寫的文章(李自成嫌裏麵文縐縐的東西,太多,大改了一番)披露了明廷勾結清廷,以出賣北方諸省為代價,換取清軍入寇。
這個消息傳開之後,如同一陣驚雷,在江南士子中頓時炸開了鍋。
“華夷之辯乃儒學之核心,大明與大順之間的爭鬥是華夏兩方朝廷爭奪正統的爭鬥,何時能輪到建奴插手了!”
“朝廷之中有奸臣啊!我大明數百年之聲名,就要被這幫家夥毀了!”
“自古豈有南朝能安穩者,出這餿主意的人就該下十八層地獄!”
士子們群情激憤,而明廷麵對這種情況,則是選擇了最為穩妥的應對策略:拖字大法。
南京皇宮之中,朱慈烺把一張報紙不滿地扔向諸臣,說道,“這是怎麽迴事?聯虜平寇這事怎麽能讓闖賊知道?闖賊知道了的話必然有所防備,那麽這事的作用就大打折扣了!”
馬士英聞言立刻說道,“陛下,既然闖賊已經知曉聯虜平寇,臣建議再次派出使者,催促清廷出兵,同時,嚴查泄露消息之人,不可再讓此等朝廷重大決策泄露出去。”
張慎言皺了皺眉頭,說道,“此時闖賊仍陳兵江北,這種時候怎麽能自亂陣腳?當務之急是平息非議,闖賊巧舌如簧,將借兵平寇曲解為出賣華夏,勾結韃虜,朝廷應該立刻駁斥這種謬論。”
朱慈烺皺了皺眉頭,他其實是懷疑東林黨人泄露了消息:
畢竟前段時間大量士子因為永樂大典一事偷偷過江前往北方,額,也不能算是偷偷了,實際上大家夥都知道,但是鄭家就是攔截不住:
想到鄭家,朱慈烺也很頭疼,他指揮不動鄭家的部隊,鄭鴻逵前幾日公然聯合士紳吞並了操江提督劉孔昭的水師,現在還在打舟山水師的主意,朱慈烺對此無能為力,除了訓斥一番之外也沒有太好的辦法。
那麽多士子前往北方,指不定就有幾個人泄露了消息。
朱慈烺想了一陣,點了錢謙益的名字,
“牧齋先生,麻煩你發動士林的力量,駁斥闖賊的謬論,安定非議。”
錢謙益愣了一下,隻得無奈接受了這個任務,並對朱慈烺說道,“陛下,為安定人心,臣建議開恩科,以爭取士子之心。”
朱慈烺拍拍腦袋,自過江之後,他大部分心思都放在軍事上,倒是忘了這事,便說道,
“可以,這事你們禮部去辦,朕事情多,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兵事上。”
而在朝會結束之後,錢謙益迴到自家宅子的時候柳如是神神秘秘地說道,
“老爺,有位友人給您寫了信件。”
柳如是這一反常態的樣子讓錢謙益覺得事情不簡單,他點點頭,伸手接過信件,上麵的署名是:
【原大明兵部尚書侯恂】
錢謙益吃了一驚,心想侯恂這家夥不是在北京坐牢嗎?
哦,也對,大明都沒了,這家夥肯定已經出獄了,所以侯恂這老家夥是投靠大順了?
以錢謙益對侯恂的了解,這家夥肯定不是來談裏應外合打敗李自成的,他就沒那個本事。
所以錢謙益一下子就猜到了侯恂這封信的內容,他看向柳如是,問道,
“這封信誰送來的?都有誰看見了?”
柳如是小聲說道,“是侯恂兒子侯方域送來的。”
錢謙益聞言臉色變了變,過了一會,他說道,“柳君,你和李香君還有來往嗎?”
柳如是點點頭,錢謙益說道,“那麻煩柳君你走一趟,去問清楚侯恂究竟想幹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