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君,好久不見了。”李香君見到柳如是的時候還是很開心的,柳如是作為秦淮河上的大明星,對秦淮河姐妹們照顧頗多,所以秦淮河上的姑娘們對柳如是還是相當尊敬的。
李香君自然也是,柳如是自然地挽著李香君的手坐下,說道,“香君,那侯方域與你?”
聽到柳如是提起侯方域,李香君臉上露出了笑容,說道,
“侯公子說了,等局勢平和一些,他就迎我進侯家。”
“真的?”柳如是聽到這消息也很開心,李香君心係侯方域已久,不過侯方域一直以各種理由拖著,以柳如是對男人們的了解,她感覺侯方域是不想迎李香君進門。
沒想到現在侯方域居然鬆口了,想了想,柳如是試探性地說道,
“侯老大人(侯恂)那邊同意了嗎?”
李香君聞言麵露難色,說道,“侯老大人陷於闖賊之中,至今沒什麽音訊,不過侯公子說了,侯老大人那邊他會去說服的。”
柳如是美目流轉,侯恂這老家夥讓兒子帶了信去錢府,但李香君這傻女人看起來不知道這事,也就是說侯方域終歸沒把李香君當成自己人:
所以這家夥還是打心裏沒有迎娶李香君的打算。
見柳如是陷入了沉默,李香君再蠢也感覺到了,柳如是今天不是來和她普通地拉家常的,便小心翼翼地說道,
“河東君,北方,出了什麽事了嗎?”
柳如是搖搖頭,說道,“沒怎麽,就是覺得,侯老大人還陷在北京的話,侯公子的話可能得斟酌斟酌。”
李香君見柳如是不願說也不追問,而是順著柳如是的話說道,“嗯,身為兒子,在父親陷在賊營的情況下納美人於侯公子來說確實有損聲名,不過我願意等他。”
看李香君那一臉憧憬的樣子,柳如是歎了口氣,曾幾何時她也是這樣期望陳子龍,但最後,這個年輕人的魄力還不如錢謙益。
搖搖頭,柳如是把思緒拉了迴來,既然從李香君這裏得不到什麽有價值的消息,她隻得迴去和錢謙益說明情況了。
等到柳如是迴到錢府的時候,錢府又來了一個客人:
錢謙益的學生鄭森。
鄭森給柳如是行了個禮,柳如是也迴禮致意,然後對錢謙益搖搖頭,錢謙益明白柳如是的意思是她沒從李香君那裏得到什麽有價值的消息。
不過他也沒太多表示,畢竟鄭森還在場。
鄭森雖然出身海盜家族,但鄭芝龍對他保護得很好,鄭家上下都把洗白成士大夫家族的希望壓在鄭森身上,因此,鄭森打交道最多的,恰恰就是那些讀書人。
在拜入錢謙益門下之後,鄭森更是被東林先賢的事跡所震撼,一心要做一個忠臣義士。
於是鄭森一再和父親鄭芝龍和鄭鴻逵商量,想要以鄭家的力量促成明廷發起北伐。
但令鄭森失望的是,鄭芝龍和鄭鴻逵都沒有這個打算,而朝廷這邊更是令鄭森失望:
朝廷居然搞起了聯虜平寇。
鄭森來找錢謙益就是勸說錢謙益想辦法讓朝廷放棄聯虜平寇的想法,他對錢謙益說道,
“牧齋先生,兩宋例子在前,朝堂諸公怎麽能想出聯虜平寇這種昏招,若寇勝虜敗,則我大明威嚴掃地,若虜勝寇敗,韃子豈會守約?”
錢謙益其實不怎麽反對聯虜平寇,在他看來,清軍和順軍都是明廷的敵人,他們不論誰勝誰敗,對於明廷都是有好處的。
不過侯恂的來信讓錢謙益又產生了一些新的想法,以錢謙益對侯恂的了解,如果不是看好李自成的取得天下,他是不會冒險來信的。
而那封信錢謙益是不會去看的,畢竟收友人之信和收勸降之信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錢謙益沉思了一陣,反問鄭森,“可是闖賊勢大,官軍屢戰屢敗,不到三月江北盡失,這種情況下大木可有良策?”
鄭森點點頭,說道,“闖賊無水師,我大明水師占據絕對優勢,可以從海路出發或者沿江而進,對闖賊發動打擊,讓闖賊疲於奔命。”
錢謙益不禁暗道鄭森太天真了,且不說鄭芝龍和鄭鴻逵願不願意,他們願意的話朝廷也是不可能同意的,如今鄭家已經難以控製,再讓他們立功的話,朝堂諸公怕是睡不好覺。
錢謙益於是說道,“兵事我不是很清楚,不過我會把你的想法報給朝廷,由朝廷定奪。”
鄭森看錢謙益的反應心裏歎了口氣,他如今也不是那些什麽都不懂的人了,錢謙益這番話分明表明他是不支持的,鄭森說道,
“老師,我就不明白了,朝堂諸公究竟想怎麽樣?闖賊如今不過是暫停休整而已,至遲明年,闖賊一定會發動更大規模的攻勢,而朝廷除了盼著韃子進關就沒有其他法子了嗎?”
錢謙益愣了一下,過了一會才說道,“大木,你還年輕,朝堂的事你不懂。再說了,現在南京城裏都是馬士英和阮大铖的人,你一個人能幹什麽事?不要胡說了。”
鄭森顯然不是隨口之言,他是認真考慮過的,因此對著錢謙益不假思索的迴道:“我願意陪牧齋先生進宮求陛下的旨意,然後召馬阮二人入宮,於宮門處伏殺兩賊。兩賊一去,則老師就可以同諸公一起安撫軍將,共商北伐之事。”
錢謙益無語,心想鄭森怎麽會有這麽天真的想法,他也不再說什麽,端起茶碗示意鄭森可以走了。
鄭森無奈,隻得向錢謙益行禮之後離開。
鄭森離開之後柳如是對錢謙益說道,“老爺,李香君沒有任何消息,以我的判斷,侯方域沒有向她說什麽。”
錢謙益點點頭,說道,“這事我明白了,此事有誰知道?”
柳如是白了錢謙益一眼,說道,“這種事我還是知道的,你放心好了。”
“那就好,”錢謙益皺了皺眉頭,說道,“此事先作罷,我們再看看,韃子的戰力還是很強的,看看闖賊的表現再說。”
“那我寧願闖賊勝。”柳如是歎了口氣說道,“華夏地即使賊寇居之仍是華夏之地,要是讓韃子占了,那就,唉……”
李香君自然也是,柳如是自然地挽著李香君的手坐下,說道,“香君,那侯方域與你?”
聽到柳如是提起侯方域,李香君臉上露出了笑容,說道,
“侯公子說了,等局勢平和一些,他就迎我進侯家。”
“真的?”柳如是聽到這消息也很開心,李香君心係侯方域已久,不過侯方域一直以各種理由拖著,以柳如是對男人們的了解,她感覺侯方域是不想迎李香君進門。
沒想到現在侯方域居然鬆口了,想了想,柳如是試探性地說道,
“侯老大人(侯恂)那邊同意了嗎?”
李香君聞言麵露難色,說道,“侯老大人陷於闖賊之中,至今沒什麽音訊,不過侯公子說了,侯老大人那邊他會去說服的。”
柳如是美目流轉,侯恂這老家夥讓兒子帶了信去錢府,但李香君這傻女人看起來不知道這事,也就是說侯方域終歸沒把李香君當成自己人:
所以這家夥還是打心裏沒有迎娶李香君的打算。
見柳如是陷入了沉默,李香君再蠢也感覺到了,柳如是今天不是來和她普通地拉家常的,便小心翼翼地說道,
“河東君,北方,出了什麽事了嗎?”
柳如是搖搖頭,說道,“沒怎麽,就是覺得,侯老大人還陷在北京的話,侯公子的話可能得斟酌斟酌。”
李香君見柳如是不願說也不追問,而是順著柳如是的話說道,“嗯,身為兒子,在父親陷在賊營的情況下納美人於侯公子來說確實有損聲名,不過我願意等他。”
看李香君那一臉憧憬的樣子,柳如是歎了口氣,曾幾何時她也是這樣期望陳子龍,但最後,這個年輕人的魄力還不如錢謙益。
搖搖頭,柳如是把思緒拉了迴來,既然從李香君這裏得不到什麽有價值的消息,她隻得迴去和錢謙益說明情況了。
等到柳如是迴到錢府的時候,錢府又來了一個客人:
錢謙益的學生鄭森。
鄭森給柳如是行了個禮,柳如是也迴禮致意,然後對錢謙益搖搖頭,錢謙益明白柳如是的意思是她沒從李香君那裏得到什麽有價值的消息。
不過他也沒太多表示,畢竟鄭森還在場。
鄭森雖然出身海盜家族,但鄭芝龍對他保護得很好,鄭家上下都把洗白成士大夫家族的希望壓在鄭森身上,因此,鄭森打交道最多的,恰恰就是那些讀書人。
在拜入錢謙益門下之後,鄭森更是被東林先賢的事跡所震撼,一心要做一個忠臣義士。
於是鄭森一再和父親鄭芝龍和鄭鴻逵商量,想要以鄭家的力量促成明廷發起北伐。
但令鄭森失望的是,鄭芝龍和鄭鴻逵都沒有這個打算,而朝廷這邊更是令鄭森失望:
朝廷居然搞起了聯虜平寇。
鄭森來找錢謙益就是勸說錢謙益想辦法讓朝廷放棄聯虜平寇的想法,他對錢謙益說道,
“牧齋先生,兩宋例子在前,朝堂諸公怎麽能想出聯虜平寇這種昏招,若寇勝虜敗,則我大明威嚴掃地,若虜勝寇敗,韃子豈會守約?”
錢謙益其實不怎麽反對聯虜平寇,在他看來,清軍和順軍都是明廷的敵人,他們不論誰勝誰敗,對於明廷都是有好處的。
不過侯恂的來信讓錢謙益又產生了一些新的想法,以錢謙益對侯恂的了解,如果不是看好李自成的取得天下,他是不會冒險來信的。
而那封信錢謙益是不會去看的,畢竟收友人之信和收勸降之信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錢謙益沉思了一陣,反問鄭森,“可是闖賊勢大,官軍屢戰屢敗,不到三月江北盡失,這種情況下大木可有良策?”
鄭森點點頭,說道,“闖賊無水師,我大明水師占據絕對優勢,可以從海路出發或者沿江而進,對闖賊發動打擊,讓闖賊疲於奔命。”
錢謙益不禁暗道鄭森太天真了,且不說鄭芝龍和鄭鴻逵願不願意,他們願意的話朝廷也是不可能同意的,如今鄭家已經難以控製,再讓他們立功的話,朝堂諸公怕是睡不好覺。
錢謙益於是說道,“兵事我不是很清楚,不過我會把你的想法報給朝廷,由朝廷定奪。”
鄭森看錢謙益的反應心裏歎了口氣,他如今也不是那些什麽都不懂的人了,錢謙益這番話分明表明他是不支持的,鄭森說道,
“老師,我就不明白了,朝堂諸公究竟想怎麽樣?闖賊如今不過是暫停休整而已,至遲明年,闖賊一定會發動更大規模的攻勢,而朝廷除了盼著韃子進關就沒有其他法子了嗎?”
錢謙益愣了一下,過了一會才說道,“大木,你還年輕,朝堂的事你不懂。再說了,現在南京城裏都是馬士英和阮大铖的人,你一個人能幹什麽事?不要胡說了。”
鄭森顯然不是隨口之言,他是認真考慮過的,因此對著錢謙益不假思索的迴道:“我願意陪牧齋先生進宮求陛下的旨意,然後召馬阮二人入宮,於宮門處伏殺兩賊。兩賊一去,則老師就可以同諸公一起安撫軍將,共商北伐之事。”
錢謙益無語,心想鄭森怎麽會有這麽天真的想法,他也不再說什麽,端起茶碗示意鄭森可以走了。
鄭森無奈,隻得向錢謙益行禮之後離開。
鄭森離開之後柳如是對錢謙益說道,“老爺,李香君沒有任何消息,以我的判斷,侯方域沒有向她說什麽。”
錢謙益點點頭,說道,“這事我明白了,此事有誰知道?”
柳如是白了錢謙益一眼,說道,“這種事我還是知道的,你放心好了。”
“那就好,”錢謙益皺了皺眉頭,說道,“此事先作罷,我們再看看,韃子的戰力還是很強的,看看闖賊的表現再說。”
“那我寧願闖賊勝。”柳如是歎了口氣說道,“華夏地即使賊寇居之仍是華夏之地,要是讓韃子占了,那就,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