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聽了徐弘基的話之後沉默良久,最後歎了口氣,說道,
“是朕操切了,魏國公說得對,平寇不能急於一時,那就按魏國公說得辦,接下來就看吳襄那邊能和清廷談成什麽樣了。”
是的,山東順軍偵測到的從海上北上的船隊確實就是明廷派往遼東的官船。
實際上在這個順明雙方在黃淮和湖廣大戰的時間點,商人們自然不會搞什麽大型貿易,況且和遼東,蒙古貿易的一直是晉商和西商,南方商人很少插足這個市場。
前往遼東的路上,與信心滿滿的陳洪範和左懋第不同,吳襄感覺“聯虜平寇”很有可能隻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如果清軍在山海關打敗了順軍那還可能有的談,現在清軍打不贏順軍的情況下讓他們為了明軍去和順軍硬碰硬,這件事不管怎麽看都感覺希望渺茫。
吳襄心裏歎了口氣,早知道李自成這個家夥這麽能打他就該讓吳三桂帶著關寧軍入關從龍了,現在弄到現在這個情況,吳家前途是一片灰暗。
而在清廷這邊,多爾袞也覺得自己流年不利:
進攻山海關失利使得多爾袞這個攝政王的威望受損嚴重,清廷中對他的質疑聲此起彼伏,豪格更是上躥下跳的,企圖奪取他的權位。
麵對這種情況,多爾袞不得不以退為進,主動讓渡了一些權力給輔政王濟爾哈朗,和濟爾哈朗組成政治同盟,並下放了一些皇太極從各旗收歸中央的權力,爭取了各旗的支持,這才勉強壓住了豪格,保住了攝政王的名號。
盡管如此,多爾袞還是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許多人已經在不動聲色地和自己做切割,往兩黃旗和豪格那邊靠攏的八旗官員越來越多,這讓多爾袞非常頭疼。
因此,為了彌補山海關之戰的損失,也為了穩住自己的位置,多爾袞已經決定組織一次對蒙古諸部和朝鮮的征伐,理由他都想好了,而且不是無中生有的那種。
打蒙古諸部是因為蒙古諸部除了科爾沁之外其他各部在山海關之戰時連個人影都沒看見,這群不見兔子不撒鷹的家夥直到最後都沒有前往山海關支援。
而朝鮮這個從心裏看不起清廷的國家在探聽到北京換了主人及清軍山海關受挫之後也開始了許多小動作。
這兩方的動作讓多爾袞非常生氣,因為他意識到了,無論是蒙古諸部還是朝鮮,這兩方到現在都沒有從心裏真的服過清廷,隻要清軍稍稍出現頹勢便開始陽奉陰違。
因此多爾袞覺得有必要讓這蒙古諸部和朝鮮意識到,無論中原大地如何變換大王旗,在關外這片廣袤的大地上從始至終就隻有一片雲,那片雲就是大清。
正當多爾袞想著策劃發動新一輪攻勢的時候,手下來報吳三桂前來求見。
由於這個世界吳三桂早早地被李自成趕出了山海關,山海關中的關寧軍大部分隨著關寧軍被順軍攻陷而選擇投降大順,因此手中沒什麽力量的吳三桂自然也沒有得到清廷的重視,不過吳三桂卻因禍得福,到現在都沒有剃頭:
他目前的身份仍然是大明平西伯,寧遠團練總兵,雖然如今手上一個兵也沒有就是了。
實際上多爾袞對於吳三桂是很不爽的,在多爾袞看來,要不是吳三桂這家夥丟山海關丟的那麽快,清軍現在都已經在順天府遊龍了。
於是接見了吳三桂之後多爾袞的口氣不怎麽好,說道,“怎麽了?李自成出關了?”
吳三桂無奈,他說道,“秉攝政王,沒有,是家父帶著明廷使臣來到了遼東,想與攝政王談談。”
多爾袞一下子來了興趣,他說道,“明廷的人想聊什麽?”
吳三桂迴到,“大明欲和大清商討結盟共同對付闖賊。”
多爾袞其實無意短時間內再次入寇關內,不過明廷願意談的話必然會送來糧草物資,這些東西對於長期物資不足的清廷來說總歸是一件好事。
況且多爾袞對於翻臉背盟毫無壓力,他就算不執行盟約,明廷又能怎麽樣?難道明廷還有種打過來不成?
於是多爾袞點點頭,說道,“闖賊弑君犯上,天理不容,我大清雖與明廷有過交鋒,但此一時彼一時,如今正是我兩家攜手共同消滅闖賊之時。”
吳三桂鬆了口氣,多爾袞願意談就成,雖然直覺告訴他,清軍絕對不可能為了明軍做出什麽犧牲就是了。
很快,大明使團便與多爾袞及其他清廷高層見了麵,在左懋第提出要和清廷聯虜平寇的建議之後,豪格不以為然地說道,
“你們明兵連京城都守不住,這樣的戰力還有聯盟的必要?”
豪格這一句話把大明使團眾人噎住了,過了良久,吳襄說道,
“勝敗乃兵家常事,我大明仍占有天下十分之八,闖賊隻是猖獗一時罷了,隻要你我兩家聯手,消滅闖賊不在話下。”
作為遼東人的陳洪範與清軍打過仗,恐滿症已經深入骨髓,但也因此他深信八旗大兵戰無不勝,山海關隻是因為順軍占據了地利所以清軍才沒打下來,因此他說道,
“八旗戰力天下無雙,我等相信,隻要八旗向闖賊發起進攻,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陳洪範的吹噓並沒有得到什麽響應,濟爾哈朗皺著眉頭問道,
“我們大清從不講那些虛的,直說吧,你們能為我們提供什麽東西?”
使團幾人互相看了一眼,最後由吳襄說道,“八旗作戰之一切物資所需皆由我大明承擔,攻滅闖賊之後……”
吳襄頓了頓,咬咬牙,說道,“黃河以北皆歸大清,如宋金舊例。”
吳襄這番話說出口之後倒是引起了清廷這邊的一陣騷動,不過多爾袞依然還是那副淡然的樣子,他過了一會才說道,
“既然大明有此誠意,本王也不好駁斥,這樣吧,等你們把八萬大軍所需的糧草物資運抵遼東之後,我大清自會組織大軍,破口入關,與闖賊決一死戰。”
“是朕操切了,魏國公說得對,平寇不能急於一時,那就按魏國公說得辦,接下來就看吳襄那邊能和清廷談成什麽樣了。”
是的,山東順軍偵測到的從海上北上的船隊確實就是明廷派往遼東的官船。
實際上在這個順明雙方在黃淮和湖廣大戰的時間點,商人們自然不會搞什麽大型貿易,況且和遼東,蒙古貿易的一直是晉商和西商,南方商人很少插足這個市場。
前往遼東的路上,與信心滿滿的陳洪範和左懋第不同,吳襄感覺“聯虜平寇”很有可能隻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如果清軍在山海關打敗了順軍那還可能有的談,現在清軍打不贏順軍的情況下讓他們為了明軍去和順軍硬碰硬,這件事不管怎麽看都感覺希望渺茫。
吳襄心裏歎了口氣,早知道李自成這個家夥這麽能打他就該讓吳三桂帶著關寧軍入關從龍了,現在弄到現在這個情況,吳家前途是一片灰暗。
而在清廷這邊,多爾袞也覺得自己流年不利:
進攻山海關失利使得多爾袞這個攝政王的威望受損嚴重,清廷中對他的質疑聲此起彼伏,豪格更是上躥下跳的,企圖奪取他的權位。
麵對這種情況,多爾袞不得不以退為進,主動讓渡了一些權力給輔政王濟爾哈朗,和濟爾哈朗組成政治同盟,並下放了一些皇太極從各旗收歸中央的權力,爭取了各旗的支持,這才勉強壓住了豪格,保住了攝政王的名號。
盡管如此,多爾袞還是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許多人已經在不動聲色地和自己做切割,往兩黃旗和豪格那邊靠攏的八旗官員越來越多,這讓多爾袞非常頭疼。
因此,為了彌補山海關之戰的損失,也為了穩住自己的位置,多爾袞已經決定組織一次對蒙古諸部和朝鮮的征伐,理由他都想好了,而且不是無中生有的那種。
打蒙古諸部是因為蒙古諸部除了科爾沁之外其他各部在山海關之戰時連個人影都沒看見,這群不見兔子不撒鷹的家夥直到最後都沒有前往山海關支援。
而朝鮮這個從心裏看不起清廷的國家在探聽到北京換了主人及清軍山海關受挫之後也開始了許多小動作。
這兩方的動作讓多爾袞非常生氣,因為他意識到了,無論是蒙古諸部還是朝鮮,這兩方到現在都沒有從心裏真的服過清廷,隻要清軍稍稍出現頹勢便開始陽奉陰違。
因此多爾袞覺得有必要讓這蒙古諸部和朝鮮意識到,無論中原大地如何變換大王旗,在關外這片廣袤的大地上從始至終就隻有一片雲,那片雲就是大清。
正當多爾袞想著策劃發動新一輪攻勢的時候,手下來報吳三桂前來求見。
由於這個世界吳三桂早早地被李自成趕出了山海關,山海關中的關寧軍大部分隨著關寧軍被順軍攻陷而選擇投降大順,因此手中沒什麽力量的吳三桂自然也沒有得到清廷的重視,不過吳三桂卻因禍得福,到現在都沒有剃頭:
他目前的身份仍然是大明平西伯,寧遠團練總兵,雖然如今手上一個兵也沒有就是了。
實際上多爾袞對於吳三桂是很不爽的,在多爾袞看來,要不是吳三桂這家夥丟山海關丟的那麽快,清軍現在都已經在順天府遊龍了。
於是接見了吳三桂之後多爾袞的口氣不怎麽好,說道,“怎麽了?李自成出關了?”
吳三桂無奈,他說道,“秉攝政王,沒有,是家父帶著明廷使臣來到了遼東,想與攝政王談談。”
多爾袞一下子來了興趣,他說道,“明廷的人想聊什麽?”
吳三桂迴到,“大明欲和大清商討結盟共同對付闖賊。”
多爾袞其實無意短時間內再次入寇關內,不過明廷願意談的話必然會送來糧草物資,這些東西對於長期物資不足的清廷來說總歸是一件好事。
況且多爾袞對於翻臉背盟毫無壓力,他就算不執行盟約,明廷又能怎麽樣?難道明廷還有種打過來不成?
於是多爾袞點點頭,說道,“闖賊弑君犯上,天理不容,我大清雖與明廷有過交鋒,但此一時彼一時,如今正是我兩家攜手共同消滅闖賊之時。”
吳三桂鬆了口氣,多爾袞願意談就成,雖然直覺告訴他,清軍絕對不可能為了明軍做出什麽犧牲就是了。
很快,大明使團便與多爾袞及其他清廷高層見了麵,在左懋第提出要和清廷聯虜平寇的建議之後,豪格不以為然地說道,
“你們明兵連京城都守不住,這樣的戰力還有聯盟的必要?”
豪格這一句話把大明使團眾人噎住了,過了良久,吳襄說道,
“勝敗乃兵家常事,我大明仍占有天下十分之八,闖賊隻是猖獗一時罷了,隻要你我兩家聯手,消滅闖賊不在話下。”
作為遼東人的陳洪範與清軍打過仗,恐滿症已經深入骨髓,但也因此他深信八旗大兵戰無不勝,山海關隻是因為順軍占據了地利所以清軍才沒打下來,因此他說道,
“八旗戰力天下無雙,我等相信,隻要八旗向闖賊發起進攻,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陳洪範的吹噓並沒有得到什麽響應,濟爾哈朗皺著眉頭問道,
“我們大清從不講那些虛的,直說吧,你們能為我們提供什麽東西?”
使團幾人互相看了一眼,最後由吳襄說道,“八旗作戰之一切物資所需皆由我大明承擔,攻滅闖賊之後……”
吳襄頓了頓,咬咬牙,說道,“黃河以北皆歸大清,如宋金舊例。”
吳襄這番話說出口之後倒是引起了清廷這邊的一陣騷動,不過多爾袞依然還是那副淡然的樣子,他過了一會才說道,
“既然大明有此誠意,本王也不好駁斥,這樣吧,等你們把八萬大軍所需的糧草物資運抵遼東之後,我大清自會組織大軍,破口入關,與闖賊決一死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