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大明使團之後,濟爾哈朗看向多爾袞,問道,“攝政王,咱們真要出兵去打李自成嗎?”
多爾袞冷笑一聲,說道,“當然不是,明廷想的美,空口白牙地就想糊弄我們去拚命?”
濟爾哈朗點點頭,他也不想去和順軍打仗,便說道,“反正明廷遠在南邊,咱們不履行盟約他們也不能怎麽樣,等明人送來物資後我們還是去教訓一趟朝鮮吧。”
多爾袞點點頭,說道,“還有蒙古人,這群王八蛋既沒有入口牽製李自成也沒有來山海關支援,真是無恥之極,不教訓他們一頓他們還真以為自己是個角色。”
於是清廷高層開始策劃對蒙古諸部和朝鮮的戰事,而得到清廷肯定答複的明廷使團也高高興興地開始啟程南下返迴南京去了。
由於盟約已經談成了,吳三桂也沒有留在遼東的必要,雖然他感覺明軍打不過順軍,但是現在的情況是順軍一家獨大,如果硬要選一個失敗者的話,吳三桂還是更願意選擇明廷。
在船上,左懋第笑著對吳三桂說道,“吳總兵以孤軍在四麵楚歌之中與闖賊大戰近一月,這種忠義之心必受陛下重賞,而且現在大明就缺吳總兵這種老於行伍的大將坐鎮。”
吳三桂擠出一個笑臉,說道,“末將必將竭盡全力,粉身碎骨以報國恩。”
就在南明期望著清軍能夠出兵緩解其軍事壓力的時候,順軍的攻勢仍然是一波接著一波:
張鼐率領順軍及剛剛投降的劉澤清,許定國部明軍攻克了清河這個淮安北岸的重要據點,自此淮安以北已經全數被順軍占領。
麵對這種情況,朱慈烺緊急奪情,升任駐守在淮安的漕運總督路振飛為兵部尚書,頂替史可法的位置,仍兼任漕運總督,同時加封淮揚督師,賜尚方寶劍及先斬後奏之權,以便統領淮揚地區的所有明軍,抵禦順軍。
路振飛此前不久剛剛接到母親逝世的消息,他還沒來得及為母親盡孝,皇帝就著急忙慌地把他頂上前線,路振飛接到詔書後歎了口氣,但還是毅然決定重返淮安,與順軍作戰到底。
但到了淮安路振飛才發現形勢異常嚴峻:
由於淮安北岸全丟,這使得淮安明軍人心惶惶,城內士紳也蠢蠢欲動,失敗主義情緒彌漫著整個淮安城。
至於那支護衛運河的水師,路振飛清楚這些人欺負下賊寇還行,遇到順軍這種規格的“賊寇”,那妥妥的一觸即潰。
盡管看起來守住淮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路振飛還是盡了最大的努力:
他先是放出大量銀子穩住了軍心,又嚴令城中不得傳播各種失敗主義言論,同時逼迫城中士紳出人上城防守,以此減少士紳們通敵的可能性。
路振飛這一番雷厲風行的做法自然是遭到了士紳們的強烈抗議,淮安作為運河上的重要節點,又是鹽運的集散地,其繁華絲毫不下揚州,而且淮安文風極盛,在明朝曆史上,僅淮安府府治所在的山陽一縣就有進士超過百人,其士紳力量非常強大。
雖然這些士紳麵對順軍那是菜的不行,但是懟起路振飛這個大明的兵部尚書倒是毫不留情:
實際上城中不少人已經準備換個新主子了,路振飛這一手顯然是打亂了淮安士紳們投向新主子的計劃。
但路振飛不為所動,淮安能不能守住都要打個問號,而且他不是那種猶豫軟弱之人,況且身為士紳中的一員,路振飛深知大明士紳外強中幹的秉性,於是他也不廢話,請出皇帝賜予的尚方寶劍,冷聲說道,
“陛下以淮安重任付我,有阻王事者,除去功名,抄家;冥頑不靈者,立斬不赦!”
路振飛的強硬姿態震懾住了淮安的士紳們,士紳們無奈,隻得乖乖出錢出人協助守城。
當然守衛淮安的話,士紳們的作用是不拖後腿,真正的主力還得靠跑到淮安的高傑以及守衛運河的大河衛衛所兵們。
路振飛於是親自去見了高傑,高傑倒是坦誠地告訴路振飛:
“闖賊如今氣勢如虹,再加上有劉澤清和許定國這兩個叛賊的協助,末將並無把握守住淮安。”
路振飛對高傑的迴答倒是有心理準備,他對高傑說道,“正因為闖賊氣勢如虹,所以我們需要在淮安削弱闖賊的氣勢,至少要拖一段時間,為南京構築大江防線爭取時間。”
高傑聞言愕然,“南京那邊還沒構築防線,朝中諸公都在忙些什麽?”
路振飛也很無奈,朝廷袞袞諸公還能忙什麽,忙著爭權奪利唄。
看路振飛的樣子,高傑也感到很煩躁,大明現在這個鬼樣子他很憂愁啊,畢竟要是大明沒了他可也就沒了。
沉默半晌之後,高傑說道,“末將盡力而為,不過還請督師保證弟兄們的餉銀物資,一些事情也不要太過計較,此時乃特殊之時,萬事皆以軍心為重。”
路振飛點點頭,說道,“高將軍盡快放心,你隻需考慮軍務上的事情即可,其他事情皆由我處理。”
很快,在路振飛整頓了淮安城之後不久,順軍就發起了渡河行動,從清河到安東全麵渡河,而明軍水師的表現和路振飛預想的完全一致:
明軍水師完全沒有出動,坐看順軍從容過河。
倒是高傑發了狠,在他的嚴令之下,明軍發揮出了與在徐州不一樣的表現,狠狠痛擊了一番渡河的順軍。
至於明軍為什麽突然雄起了,因為高傑讓部將們告訴士兵,這次進攻的都是許定國和劉澤清的兵,明軍士兵對於順軍相當畏懼,對自己人倒是毫無壓力了。
不過碰巧的是,這次衝在最前麵的先鋒還真是許定國和劉澤清的部隊,和曆史上剃頭了之後就賣力攻打老東家一樣,這兩人在降順之後也是意氣風發,立刻就請纓充當先鋒,要好好教訓自己的同袍們了。
張鼐也樂於見到讓降軍充當傷亡最大的先鋒部隊,於是,淮安旁的河岸就出現了明軍打“明軍”的一番景象。
多爾袞冷笑一聲,說道,“當然不是,明廷想的美,空口白牙地就想糊弄我們去拚命?”
濟爾哈朗點點頭,他也不想去和順軍打仗,便說道,“反正明廷遠在南邊,咱們不履行盟約他們也不能怎麽樣,等明人送來物資後我們還是去教訓一趟朝鮮吧。”
多爾袞點點頭,說道,“還有蒙古人,這群王八蛋既沒有入口牽製李自成也沒有來山海關支援,真是無恥之極,不教訓他們一頓他們還真以為自己是個角色。”
於是清廷高層開始策劃對蒙古諸部和朝鮮的戰事,而得到清廷肯定答複的明廷使團也高高興興地開始啟程南下返迴南京去了。
由於盟約已經談成了,吳三桂也沒有留在遼東的必要,雖然他感覺明軍打不過順軍,但是現在的情況是順軍一家獨大,如果硬要選一個失敗者的話,吳三桂還是更願意選擇明廷。
在船上,左懋第笑著對吳三桂說道,“吳總兵以孤軍在四麵楚歌之中與闖賊大戰近一月,這種忠義之心必受陛下重賞,而且現在大明就缺吳總兵這種老於行伍的大將坐鎮。”
吳三桂擠出一個笑臉,說道,“末將必將竭盡全力,粉身碎骨以報國恩。”
就在南明期望著清軍能夠出兵緩解其軍事壓力的時候,順軍的攻勢仍然是一波接著一波:
張鼐率領順軍及剛剛投降的劉澤清,許定國部明軍攻克了清河這個淮安北岸的重要據點,自此淮安以北已經全數被順軍占領。
麵對這種情況,朱慈烺緊急奪情,升任駐守在淮安的漕運總督路振飛為兵部尚書,頂替史可法的位置,仍兼任漕運總督,同時加封淮揚督師,賜尚方寶劍及先斬後奏之權,以便統領淮揚地區的所有明軍,抵禦順軍。
路振飛此前不久剛剛接到母親逝世的消息,他還沒來得及為母親盡孝,皇帝就著急忙慌地把他頂上前線,路振飛接到詔書後歎了口氣,但還是毅然決定重返淮安,與順軍作戰到底。
但到了淮安路振飛才發現形勢異常嚴峻:
由於淮安北岸全丟,這使得淮安明軍人心惶惶,城內士紳也蠢蠢欲動,失敗主義情緒彌漫著整個淮安城。
至於那支護衛運河的水師,路振飛清楚這些人欺負下賊寇還行,遇到順軍這種規格的“賊寇”,那妥妥的一觸即潰。
盡管看起來守住淮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路振飛還是盡了最大的努力:
他先是放出大量銀子穩住了軍心,又嚴令城中不得傳播各種失敗主義言論,同時逼迫城中士紳出人上城防守,以此減少士紳們通敵的可能性。
路振飛這一番雷厲風行的做法自然是遭到了士紳們的強烈抗議,淮安作為運河上的重要節點,又是鹽運的集散地,其繁華絲毫不下揚州,而且淮安文風極盛,在明朝曆史上,僅淮安府府治所在的山陽一縣就有進士超過百人,其士紳力量非常強大。
雖然這些士紳麵對順軍那是菜的不行,但是懟起路振飛這個大明的兵部尚書倒是毫不留情:
實際上城中不少人已經準備換個新主子了,路振飛這一手顯然是打亂了淮安士紳們投向新主子的計劃。
但路振飛不為所動,淮安能不能守住都要打個問號,而且他不是那種猶豫軟弱之人,況且身為士紳中的一員,路振飛深知大明士紳外強中幹的秉性,於是他也不廢話,請出皇帝賜予的尚方寶劍,冷聲說道,
“陛下以淮安重任付我,有阻王事者,除去功名,抄家;冥頑不靈者,立斬不赦!”
路振飛的強硬姿態震懾住了淮安的士紳們,士紳們無奈,隻得乖乖出錢出人協助守城。
當然守衛淮安的話,士紳們的作用是不拖後腿,真正的主力還得靠跑到淮安的高傑以及守衛運河的大河衛衛所兵們。
路振飛於是親自去見了高傑,高傑倒是坦誠地告訴路振飛:
“闖賊如今氣勢如虹,再加上有劉澤清和許定國這兩個叛賊的協助,末將並無把握守住淮安。”
路振飛對高傑的迴答倒是有心理準備,他對高傑說道,“正因為闖賊氣勢如虹,所以我們需要在淮安削弱闖賊的氣勢,至少要拖一段時間,為南京構築大江防線爭取時間。”
高傑聞言愕然,“南京那邊還沒構築防線,朝中諸公都在忙些什麽?”
路振飛也很無奈,朝廷袞袞諸公還能忙什麽,忙著爭權奪利唄。
看路振飛的樣子,高傑也感到很煩躁,大明現在這個鬼樣子他很憂愁啊,畢竟要是大明沒了他可也就沒了。
沉默半晌之後,高傑說道,“末將盡力而為,不過還請督師保證弟兄們的餉銀物資,一些事情也不要太過計較,此時乃特殊之時,萬事皆以軍心為重。”
路振飛點點頭,說道,“高將軍盡快放心,你隻需考慮軍務上的事情即可,其他事情皆由我處理。”
很快,在路振飛整頓了淮安城之後不久,順軍就發起了渡河行動,從清河到安東全麵渡河,而明軍水師的表現和路振飛預想的完全一致:
明軍水師完全沒有出動,坐看順軍從容過河。
倒是高傑發了狠,在他的嚴令之下,明軍發揮出了與在徐州不一樣的表現,狠狠痛擊了一番渡河的順軍。
至於明軍為什麽突然雄起了,因為高傑讓部將們告訴士兵,這次進攻的都是許定國和劉澤清的兵,明軍士兵對於順軍相當畏懼,對自己人倒是毫無壓力了。
不過碰巧的是,這次衝在最前麵的先鋒還真是許定國和劉澤清的部隊,和曆史上剃頭了之後就賣力攻打老東家一樣,這兩人在降順之後也是意氣風發,立刻就請纓充當先鋒,要好好教訓自己的同袍們了。
張鼐也樂於見到讓降軍充當傷亡最大的先鋒部隊,於是,淮安旁的河岸就出現了明軍打“明軍”的一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