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清軍在山海關擊破李自成之後迅速占領北直隸,接著繼續進攻山西,並且向山東,河南發了一堆官帽以接收山東,河南這兩個由於順軍西撤而形成的權力真空地帶,同時又下詔要求各地百姓“歸還”戰亂期間的無主土地給地主士紳們。
清廷實行這套組合拳明確表明了其就是要來爭天下的,然而在這種情況下明廷仍然提出了“聯虜平寇”的策略。
而且“聯虜平寇”這個策略不是南明朝廷中一兩個人的意思,而是絕大多數官員的共識:
就連史可法,劉宗周這些在後來表現出不屈氣節的南明官員也是支持“聯虜平寇”這個策略的。
當然這事還真不能全怪南明諸臣愚蠢,崇禎帝在北京吊了老歪脖子樹之後,南明官員就必須以李自成為死敵,不然連君父之仇都不報的話,南明政權的合法性從何談起?
隻是南明執行的時候太過一廂情願,完全沒有意識到,有實力才有談的權力,沒實力的話誰會和你談?
而在這個世界,李自成守住了山海關,又發動了對南明的攻勢,南明政權自然就理所應當地推出了【聯虜平寇】的策略,而且與曆史是還有少數官員反對不一樣的是,在這個世界的南明朝廷,那是一個反對的官員都沒有:
無論是朱慈烺這個皇帝還是其他官員,他們都對靠明軍擊敗順軍嚴重缺乏信心,朝堂上的一致意見都認為需要引入外援來一起與順軍作戰。
很快在決定了要搞“聯虜平寇”之後,朱慈烺便派出以左懋第為主使,吳襄,陳洪範為副使的使團,帶著其他一些官員和糧草白銀等物資北上和清廷進行結盟的的會談。
然而,朱慈烺還沒等使團迴來,便收到了一堆壞消息:
第一個壞消息就是徐州已經被順軍占領。
說起來朱慈烺對於徐州失陷是做了心理準備的,畢竟北京都丟了徐州守不住也是正常的,但是朱慈烺沒有想到的是,徐州失守的速度這麽快。
“徐州可是一個堅城,怎麽崩的這麽快,史可法他在幹什麽!”
麵對朱慈烺的質問,朱慈烺的東宮侍講,現在的大學生李士淳無奈地迴答道,
“許定國和劉澤清部官軍倒戈降順,高傑部官軍近乎不戰而逃,剩下史可法獨木難支,故而徐州迅速失陷。”
朱慈烺聞言大怒,又是這樣,這個劇情他在北方聽過太多次了,自崇禎十七年李自成開始率軍從西安東征北京之後,大明的軍報那是出奇的重複:
每次都是某某地方不戰而降,某某地方不戰而逃……
好不容易壓住心中的怒氣,朱慈烺問道,“那史可法人呢?”
李士淳歎了口氣,“兵部尚書史可法生死不明,據逃出徐州的官軍士兵報告,其極有可能被闖賊俘虜。”
“名揚天下的左光鬥怎麽有他這麽一個沒用的弟子!”
朱慈烺搖了搖頭,左光鬥作為東林六君子之一,是東林黨中少有的實幹家,沒想到他的弟子史可法卻如此無能。
“武昌那邊的消息呢?武昌沒丟吧?”
朱慈烺心中對東林黨充滿了失望,相比史可法,馬士英帶著黃得功和左良玉的部隊反而在武昌堵了順軍很久,雖然湖廣北部的地盤快丟光了,但至少武昌還沒丟。
李士淳也歎了口氣,說道,“馬士英奏報說湖廣那邊也是岌岌可危,如果朝廷不能派出更多的兵馬前往支援,武昌估計也撐不了太久了。”
朱慈烺聞言陷入了深思,過了半晌,他對李士淳說道,“李先生,你覺得接下來應該怎麽辦?”
李士淳說道,“陛下不妨問問魏國公的意見?”
朱慈烺點點頭,專業事還得找專業人,雖然他也不確定魏國公兼南京守備徐弘基算不上一個專業人士就是了。
在召見了徐弘基之後,朱慈烺對徐弘基說道,“魏國公,朕也不廢話了,想必你也知道了,如今徐州已失,闖賊必然直下淮揚,淮揚不可再失,而武昌已經搖搖欲墜,魏國公你有什麽高見?”
說起來徐弘基對於史可法這麽快就丟了徐州也是相當無語,在他的預計中,明軍應該在武昌和徐州兩個點拖住順軍,然後明廷就可以動員更多的軍隊,加上遼東的清軍外援,對順軍發動反擊了。
但現在徐州丟了,南直隸人心震動不說,明軍還沒組織起一道穩固的防線,淮揚估計也撐不了多久。
於是徐弘基說道,“陛下,恕老臣直言,徐州一失,淮揚亦難守矣,當前的要緊事是速速調集水軍,扼守長江,闖賊大部分是北人,水師匱乏,隻要扼守大江,就能把闖賊擋在江北。”
朱慈烺點點頭,他又問道,“那武昌怎麽辦?武昌若是丟了,闖賊即可順江而下,到時南京一樣危險。”
徐弘基說道,“長江上遊關鍵節點是安慶,臣建議不要與闖賊死磕武昌,當抽調黃得功部與左良玉部的一些官兵於安慶布防。”
朱慈烺皺了皺眉,按照徐弘基的做法,明軍幾乎是全部放棄了江北所有地盤,而且戰略上的劣勢並沒有任何好轉,戰略主動權仍然掌握在順軍手中。
見皇帝不說話,徐弘基感覺皇帝應該是對自己的意見不是很滿意,他小心翼翼地說道,
“這是臣一家之言,陛下若有疑慮可召其他大臣詳詢。”
朱慈烺搖搖頭,說道,“魏國公說得很有道理,朕想的是這樣布置之後似乎於戰局並無改變,闖賊仍然時刻威脅著南京。”
徐弘基聞言愕然,感情皇帝還想著反擊?
作為大明勳貴,在聽聞了北京的勳貴被李自成抄家放逐的悲慘遭遇之後,徐弘基自然是堅定站在大明這邊的,可他不認為大明有能力北伐,就現在這個樣子,明軍能做的,隻能是防守反擊。
於是徐弘基對朱慈烺說道,“陛下,闖賊勢大,平寇不可急於一時,當務之急是把闖賊的這股銳氣給消磨掉。”
清廷實行這套組合拳明確表明了其就是要來爭天下的,然而在這種情況下明廷仍然提出了“聯虜平寇”的策略。
而且“聯虜平寇”這個策略不是南明朝廷中一兩個人的意思,而是絕大多數官員的共識:
就連史可法,劉宗周這些在後來表現出不屈氣節的南明官員也是支持“聯虜平寇”這個策略的。
當然這事還真不能全怪南明諸臣愚蠢,崇禎帝在北京吊了老歪脖子樹之後,南明官員就必須以李自成為死敵,不然連君父之仇都不報的話,南明政權的合法性從何談起?
隻是南明執行的時候太過一廂情願,完全沒有意識到,有實力才有談的權力,沒實力的話誰會和你談?
而在這個世界,李自成守住了山海關,又發動了對南明的攻勢,南明政權自然就理所應當地推出了【聯虜平寇】的策略,而且與曆史是還有少數官員反對不一樣的是,在這個世界的南明朝廷,那是一個反對的官員都沒有:
無論是朱慈烺這個皇帝還是其他官員,他們都對靠明軍擊敗順軍嚴重缺乏信心,朝堂上的一致意見都認為需要引入外援來一起與順軍作戰。
很快在決定了要搞“聯虜平寇”之後,朱慈烺便派出以左懋第為主使,吳襄,陳洪範為副使的使團,帶著其他一些官員和糧草白銀等物資北上和清廷進行結盟的的會談。
然而,朱慈烺還沒等使團迴來,便收到了一堆壞消息:
第一個壞消息就是徐州已經被順軍占領。
說起來朱慈烺對於徐州失陷是做了心理準備的,畢竟北京都丟了徐州守不住也是正常的,但是朱慈烺沒有想到的是,徐州失守的速度這麽快。
“徐州可是一個堅城,怎麽崩的這麽快,史可法他在幹什麽!”
麵對朱慈烺的質問,朱慈烺的東宮侍講,現在的大學生李士淳無奈地迴答道,
“許定國和劉澤清部官軍倒戈降順,高傑部官軍近乎不戰而逃,剩下史可法獨木難支,故而徐州迅速失陷。”
朱慈烺聞言大怒,又是這樣,這個劇情他在北方聽過太多次了,自崇禎十七年李自成開始率軍從西安東征北京之後,大明的軍報那是出奇的重複:
每次都是某某地方不戰而降,某某地方不戰而逃……
好不容易壓住心中的怒氣,朱慈烺問道,“那史可法人呢?”
李士淳歎了口氣,“兵部尚書史可法生死不明,據逃出徐州的官軍士兵報告,其極有可能被闖賊俘虜。”
“名揚天下的左光鬥怎麽有他這麽一個沒用的弟子!”
朱慈烺搖了搖頭,左光鬥作為東林六君子之一,是東林黨中少有的實幹家,沒想到他的弟子史可法卻如此無能。
“武昌那邊的消息呢?武昌沒丟吧?”
朱慈烺心中對東林黨充滿了失望,相比史可法,馬士英帶著黃得功和左良玉的部隊反而在武昌堵了順軍很久,雖然湖廣北部的地盤快丟光了,但至少武昌還沒丟。
李士淳也歎了口氣,說道,“馬士英奏報說湖廣那邊也是岌岌可危,如果朝廷不能派出更多的兵馬前往支援,武昌估計也撐不了太久了。”
朱慈烺聞言陷入了深思,過了半晌,他對李士淳說道,“李先生,你覺得接下來應該怎麽辦?”
李士淳說道,“陛下不妨問問魏國公的意見?”
朱慈烺點點頭,專業事還得找專業人,雖然他也不確定魏國公兼南京守備徐弘基算不上一個專業人士就是了。
在召見了徐弘基之後,朱慈烺對徐弘基說道,“魏國公,朕也不廢話了,想必你也知道了,如今徐州已失,闖賊必然直下淮揚,淮揚不可再失,而武昌已經搖搖欲墜,魏國公你有什麽高見?”
說起來徐弘基對於史可法這麽快就丟了徐州也是相當無語,在他的預計中,明軍應該在武昌和徐州兩個點拖住順軍,然後明廷就可以動員更多的軍隊,加上遼東的清軍外援,對順軍發動反擊了。
但現在徐州丟了,南直隸人心震動不說,明軍還沒組織起一道穩固的防線,淮揚估計也撐不了多久。
於是徐弘基說道,“陛下,恕老臣直言,徐州一失,淮揚亦難守矣,當前的要緊事是速速調集水軍,扼守長江,闖賊大部分是北人,水師匱乏,隻要扼守大江,就能把闖賊擋在江北。”
朱慈烺點點頭,他又問道,“那武昌怎麽辦?武昌若是丟了,闖賊即可順江而下,到時南京一樣危險。”
徐弘基說道,“長江上遊關鍵節點是安慶,臣建議不要與闖賊死磕武昌,當抽調黃得功部與左良玉部的一些官兵於安慶布防。”
朱慈烺皺了皺眉,按照徐弘基的做法,明軍幾乎是全部放棄了江北所有地盤,而且戰略上的劣勢並沒有任何好轉,戰略主動權仍然掌握在順軍手中。
見皇帝不說話,徐弘基感覺皇帝應該是對自己的意見不是很滿意,他小心翼翼地說道,
“這是臣一家之言,陛下若有疑慮可召其他大臣詳詢。”
朱慈烺搖搖頭,說道,“魏國公說得很有道理,朕想的是這樣布置之後似乎於戰局並無改變,闖賊仍然時刻威脅著南京。”
徐弘基聞言愕然,感情皇帝還想著反擊?
作為大明勳貴,在聽聞了北京的勳貴被李自成抄家放逐的悲慘遭遇之後,徐弘基自然是堅定站在大明這邊的,可他不認為大明有能力北伐,就現在這個樣子,明軍能做的,隻能是防守反擊。
於是徐弘基對朱慈烺說道,“陛下,闖賊勢大,平寇不可急於一時,當務之急是把闖賊的這股銳氣給消磨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