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頁
[綜]綜穿之一路向錢 作者:紫羿葉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您也不想想,如今分了地,能打上萬斤的糧食,交完公糧還得剩下好幾千斤呢, 就那麽大的地方,放哪啊?臥室都當糧倉用嗎?這是怕家裏不來老鼠還是怎麽滴?
老人就這樣兒,你還沒法說。看肖老爹那意思,還覺得他三兒子家這樣兒,才是正經過日子的,和吳老爹可有話聊呢!倆老頭兒倒是有伴兒了,天天跟一塊兒嘮嗑看葉子牌。
楚然就特慶幸,得虧自家婆婆不是那樣兒的,要不然她得瘋了。
自家婆婆那是活兒幹不了多少,但你怎麽過日子,在外人看來多敗家,她都不會那麽覺得。
像是現在,一個樓梯,門對門住著,對麵鋤頭板凳的放了一陽台。自家這邊兒,大陽台上放著三層的架子,最上一層擺著和幾十盆花草,中間一層帶拉門的,可以放雜物,最下一層帶著架子,可以掛小衣裳,棚頂也有大的晾衣架,可以晾衣服。陽台再沒放別的東西。
客廳裏又是博古架又是百寶閣的,再加上三麵的木沙發和茶幾,就放不下別的了。那沙發上都是老太太自己做的漂亮的墊子和背靠,身上衣服不幹淨都不敢往上坐的那麽好看。廚房裏也是,滿的櫃子架子,檯麵上就放著兩個灶兩個鍋和一個電飯鍋,再啥都沒有了,幹幹淨淨的。廚房連著餐廳呢,放著六人的跟沙發配套的舊椅也是講究。連廚房的小陽台上,放著兩個瓷米缸,還有專門放菜的架子。
臥室更講究,老兩口那屋裏,是個老式的雕花楠木架子床,帶著白底碎花的床簾,櫸木的大衣櫃,楠木的矮櫃還有紅木的梳妝檯。
唯一不和諧的是一個原木的嬰兒搖床,是師父順手做出來,給孩子用的,老太太非讓放她屋裏,說孩子歸她哄。
除了這個,那屋裏,基本是按她小時候的閨房樣子布置的了。
哦,對,還多了一個小圓桌,中間養著一盆水仙,還放著幹果,瓜子花生糖果啥的零嘴。
主臥是現代中式,沒婆婆那屋那麽古典,床是師父自己做的,大衣櫃化妝檯啥的都是買了舊的,但被楚然用空間裏原來的東西換了一下。置物的架子也是師父做的,還做了飄窗,養著靈雨水澆的蝴蝶蘭。
最小的房間,孩子還沒生,幾年也用不上,而且上學之後要常住勝利路那邊,這間就改成了書房,帶個單人床,也能住。書都是機械類的,師父這兩年對外可是很努力的在「補課」,人家現在雖然沒學歷,但不是沒文化了。
吳家兩老就搬家那天來了一趟,再說什麽也不過來了,說不習慣,沒地方下腳,老太太眼睛不好,隻說屋裏太香了,她都不敢大口喘氣兒。
二嫂家在二樓,沒老人,帶得東西沒那麽純樸,可也沒強多少,飯桌碗櫃啥的也都帶著呢。除了床是新做的,基本都是舊的。跟客廳那古董沙發一點兒都不匹配。
四嫂家好多了,他們成家就在城裏了,之前加蓋那小屋,也放不了多少東西,拿過來都能直接用的,又填置了一些。好歹看著像是樓房該有的樣子。
搬完了家,孩子也送上學去了,肖老爹負責接送。
二哥三哥就開始張羅著開業了。
鋪子一直沒租著。
但又急著掙錢,就先租了民房,那磨豆腐不得有地方嘛。然後買了一輛三輪車,先流動著賣,剛開始一天兩盤,沒一會兒就賣完,越做越多,二哥幹活不惜力,最多的時候,一天能做十盤,賣到下午才迴家。能掙二十塊錢。但這樣,他一天隻能睡兩三個小時,人是熬不住的。穩定了每天做五盤,不太熬,一天也有差不多十塊錢的收入,一個月頂他之前在漁場小半年的,城裏開銷大,去掉開銷,也頂他以前幹三個月。
三哥家的麵館不能流動著賣,人倆也有招兒,去批發市場,那邊兒人流大,攤臨時的路邊攤子。早上三輪車把爐子炭鍋啥的都帶上,再帶個案板,材料一併帶上,醬鹵提前在家裏熬好,麵條也提前都擀出來,到地方現煮就好。兩毛錢一碗,生意也很不錯,一天也能掙五六塊,兩口子幹勁兒特別足。
流動著都能掙這麽些,有鋪子肯定掙得更多,還方便,都急得不行,到處打聽合適的鋪麵。
楚然肚子月份漸大了,店裏她開始培養裁縫,做衣服其實沒那麽難的。手巧有基礎的很快就能上手。樓上買了十台縫紉機,她出圖紙,沒有人上門做衣服的話,也不休息,全做標準尺雨的成衣,放在樓下賣。一樓成衣店雇上兩個售貨員,都是口齒伶俐會說的,再雇個店長,管總帳,她不用總去的。
隔壁的家具店,師父也是大撒手,石井子是木匠村,肖家堂兄弟好幾十個,前麵堂兄弟排行靠前的,兒子都比他年紀大。找上幾個關係好的,再帶上村裏手藝好的幾個木匠,就能把架子支起來。再在貨站旁邊買塊空地,方便運木頭,簡單的蓋個廠房,就能幹活兒。這會兒的家具樣式也不多,賣得最火的就是組合櫃,年輕人結婚,條件允許的,都會買上一套。再就是床了,床農村是不買的,平房也都是炕,就是住樓房的才會賣。其他書架茶幾沙發啥的,走得都很慢。訂貨了現做都來得及。主要就是各式的組合櫃掙錢。
師父隻給出圖紙,再把一把成品關,店都不怎麽管的。給了牽頭最有威信的那個堂侄子三成的股份,所有事情都是交給他管,那人也幹得很開心。
老人就這樣兒,你還沒法說。看肖老爹那意思,還覺得他三兒子家這樣兒,才是正經過日子的,和吳老爹可有話聊呢!倆老頭兒倒是有伴兒了,天天跟一塊兒嘮嗑看葉子牌。
楚然就特慶幸,得虧自家婆婆不是那樣兒的,要不然她得瘋了。
自家婆婆那是活兒幹不了多少,但你怎麽過日子,在外人看來多敗家,她都不會那麽覺得。
像是現在,一個樓梯,門對門住著,對麵鋤頭板凳的放了一陽台。自家這邊兒,大陽台上放著三層的架子,最上一層擺著和幾十盆花草,中間一層帶拉門的,可以放雜物,最下一層帶著架子,可以掛小衣裳,棚頂也有大的晾衣架,可以晾衣服。陽台再沒放別的東西。
客廳裏又是博古架又是百寶閣的,再加上三麵的木沙發和茶幾,就放不下別的了。那沙發上都是老太太自己做的漂亮的墊子和背靠,身上衣服不幹淨都不敢往上坐的那麽好看。廚房裏也是,滿的櫃子架子,檯麵上就放著兩個灶兩個鍋和一個電飯鍋,再啥都沒有了,幹幹淨淨的。廚房連著餐廳呢,放著六人的跟沙發配套的舊椅也是講究。連廚房的小陽台上,放著兩個瓷米缸,還有專門放菜的架子。
臥室更講究,老兩口那屋裏,是個老式的雕花楠木架子床,帶著白底碎花的床簾,櫸木的大衣櫃,楠木的矮櫃還有紅木的梳妝檯。
唯一不和諧的是一個原木的嬰兒搖床,是師父順手做出來,給孩子用的,老太太非讓放她屋裏,說孩子歸她哄。
除了這個,那屋裏,基本是按她小時候的閨房樣子布置的了。
哦,對,還多了一個小圓桌,中間養著一盆水仙,還放著幹果,瓜子花生糖果啥的零嘴。
主臥是現代中式,沒婆婆那屋那麽古典,床是師父自己做的,大衣櫃化妝檯啥的都是買了舊的,但被楚然用空間裏原來的東西換了一下。置物的架子也是師父做的,還做了飄窗,養著靈雨水澆的蝴蝶蘭。
最小的房間,孩子還沒生,幾年也用不上,而且上學之後要常住勝利路那邊,這間就改成了書房,帶個單人床,也能住。書都是機械類的,師父這兩年對外可是很努力的在「補課」,人家現在雖然沒學歷,但不是沒文化了。
吳家兩老就搬家那天來了一趟,再說什麽也不過來了,說不習慣,沒地方下腳,老太太眼睛不好,隻說屋裏太香了,她都不敢大口喘氣兒。
二嫂家在二樓,沒老人,帶得東西沒那麽純樸,可也沒強多少,飯桌碗櫃啥的也都帶著呢。除了床是新做的,基本都是舊的。跟客廳那古董沙發一點兒都不匹配。
四嫂家好多了,他們成家就在城裏了,之前加蓋那小屋,也放不了多少東西,拿過來都能直接用的,又填置了一些。好歹看著像是樓房該有的樣子。
搬完了家,孩子也送上學去了,肖老爹負責接送。
二哥三哥就開始張羅著開業了。
鋪子一直沒租著。
但又急著掙錢,就先租了民房,那磨豆腐不得有地方嘛。然後買了一輛三輪車,先流動著賣,剛開始一天兩盤,沒一會兒就賣完,越做越多,二哥幹活不惜力,最多的時候,一天能做十盤,賣到下午才迴家。能掙二十塊錢。但這樣,他一天隻能睡兩三個小時,人是熬不住的。穩定了每天做五盤,不太熬,一天也有差不多十塊錢的收入,一個月頂他之前在漁場小半年的,城裏開銷大,去掉開銷,也頂他以前幹三個月。
三哥家的麵館不能流動著賣,人倆也有招兒,去批發市場,那邊兒人流大,攤臨時的路邊攤子。早上三輪車把爐子炭鍋啥的都帶上,再帶個案板,材料一併帶上,醬鹵提前在家裏熬好,麵條也提前都擀出來,到地方現煮就好。兩毛錢一碗,生意也很不錯,一天也能掙五六塊,兩口子幹勁兒特別足。
流動著都能掙這麽些,有鋪子肯定掙得更多,還方便,都急得不行,到處打聽合適的鋪麵。
楚然肚子月份漸大了,店裏她開始培養裁縫,做衣服其實沒那麽難的。手巧有基礎的很快就能上手。樓上買了十台縫紉機,她出圖紙,沒有人上門做衣服的話,也不休息,全做標準尺雨的成衣,放在樓下賣。一樓成衣店雇上兩個售貨員,都是口齒伶俐會說的,再雇個店長,管總帳,她不用總去的。
隔壁的家具店,師父也是大撒手,石井子是木匠村,肖家堂兄弟好幾十個,前麵堂兄弟排行靠前的,兒子都比他年紀大。找上幾個關係好的,再帶上村裏手藝好的幾個木匠,就能把架子支起來。再在貨站旁邊買塊空地,方便運木頭,簡單的蓋個廠房,就能幹活兒。這會兒的家具樣式也不多,賣得最火的就是組合櫃,年輕人結婚,條件允許的,都會買上一套。再就是床了,床農村是不買的,平房也都是炕,就是住樓房的才會賣。其他書架茶幾沙發啥的,走得都很慢。訂貨了現做都來得及。主要就是各式的組合櫃掙錢。
師父隻給出圖紙,再把一把成品關,店都不怎麽管的。給了牽頭最有威信的那個堂侄子三成的股份,所有事情都是交給他管,那人也幹得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