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時間似流水,一去不複迴。讓你無法理解的是,有時它又會與你開個大玩笑,就象太陽西落明天又東升,月到十五絲毫不缺損,任憑風雲彌漫彰眼目,萬物神靈時刻在馳騁。有些前幾年早已過去的事,許多年之後又毫無預報的就出現到了身邊,竟是與當年那等的相象,莫不是老天爺執意要人們完成未盡的事情。看來天確是有靈氣的,做什麽都不能半途而費。
尤振雄和黃文斌是舊交。參加工作之前,在廣闊天地接受再教育時認識的。兩年多的邊疆農村生活,朝做夜眠同房鋪,春耕秋收共吃住,鄉鎮趕集雙駕轅,山村課堂學毛著。也稱得上是患難之交了。
認識可謂不短,交情卻乎未深。尤振雄並不喜歡黃文斌,覺得他身上那種高傲自負的性格與自己不相融洽。隻是那時住在一起,吃在一起,大家總不能成天為丁點小事爭執不休。為了共同的生活,各人不管出於何種思想,相互間都表現出盡可能的寬容和忍讓,和平共處。
黃文斌是老知青,文革開始時的高二學生。早幾年就下鄉了,十裏八村,認親交故,見多識廣,閱曆豐富。比尤振雄大幾歲,他總以“老大哥”自居,無論夥伴們談論什麽話題,隻要有他在場,都絕無例外的會湊過來發表高見,做出判斷,解釋因果,安排功患。簡直就是天上派來的太白金星,專門降到人間指導世事,救急化難的。不過他到底在正規中學裏讀過幾年,盡管沒畢業,也比後來那些帶著畢業證來下鄉的小弟弟們懂得不少。舞棍踢腳,冰河洗澡,打柴燒飯,植花養鳥,什麽都能來幾下。在鄉下的幾年,很得到老村長的賞識。三鄉九鎮的聯防民兵聽他令,十年八載的開荒計劃由他定,哪家發生野蘑中毒先敲他的門,黨支部開會也不忘請他去旁聽。別看他到現在也沒入黨,可人家就有那份能耐。要不是走得快,說不定就被招為過門女婿,聽說有人還打算將他培養為村長的接班人,州裏也幾番來人想搞個立足邊疆紮根農村的先進典型,隻可惜那裏太窮了,再大的成績也難出人頭地。
尤振雄他們這些經過文革的新畢業生下鄉時,人家已是方圓幾百裏山區軍民聯防的大隊長了。別看老黃依然是下鄉知青,職無定級,薪無半分,村委會裏僅有的一台有線電話機主要是為他服務的,有事甚至可以在任何時間與州委書記或者軍區司令員直接通話。說奇妙也不奇妙,在那種“以階級鬥爭為綱,”以“兩個凡是”為一切行動的準則的年代,各基層單位的鄉長、村長、書記,都在想方設法的用各種不違背最高指示的做法,帶領自家這方人馬努力把糧食產量搞上個新台階,至於那些成天帶隊領人搜山抓特務、堵奸細、查毒品、防間諜之類的事,也正是這些聯防大隊的人員樂意之所為。
可惜黃文斌這人好的是爭強鬥勝,真正務實的成分卻不足,一聽到外邊有什麽新動向就想放棄原定的作法,帶領眾人趕超新形勢。比如在文革後期,城市中學生和下鄉的知識青年群體中,曾流傳著幾個故事怪誕的手抄本。有一次不知經過什麽渠道,他看到了一個叫作《一雙繡花鞋》的小說,就莫名其妙的給他管轄之內的十山八寨的民兵們下達了搜山的命令。前後搜了半個多月,真的讓他搜出了幾隻破草鞋,遺憾的是事態到此為止。據說他設計了五種可能都沒得到任何有價值的發展,最後隻得作罷。這也是他終不能成為典型的症結所在。
兩人住在一窩,吃在一鍋,玉米青稞,無分你我。時間長了,雙方也都發現對方與己有不少隔閡,因此相互總也成不了好友。近些年來,大學的校門漸漸敞開,不象前幾年隻允許工農兵學員進出,這年傳出新精神,各類人物都可以考大學。象尤振雄他們才告別學校不久,且在校時成績比較好的,學習的熱情還沒有徹底涼下來,這時多麽希望能有機會進入高等學府再深造一番,實現從前那不可靠近的夢想。於是,這些人很快就收集起各科的教材,利用業餘時間,拚命地複習。
可是他們的行為卻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的。一些根本不敢翻書持筆的差生,就不惜四處散布流言,嘲諷人家是不安心農村鍛煉,思想改造還未達標。黃文斌就曾語平心憂,聲外有言地單獨勸過尤振雄。他說依他所見,知青下鄉不會是永久性的,不久就會有所改變。這在當時是非常激進的觀點,一般人隻敢意會不敢交流。黃文斌到底有幾分特殊,不光當人明說,還列舉各樣事實來證明它。他說他的同學多已迴城,雖然通過不同手段,走過各種後門,或因病,或因傷,但不難看出,手續是越來越簡單了,已成了鄉鎮委員會的日常行政事務。他的意思是想勸天真的小弟弟們,不必過分苦熬自己,反正隻是個時間問題,能住過初一,又何懼十五?拿出點男子漢大丈夫的氣概,不要在最後階段還給人留下個不安心接受再教育的罵名。看看,人家的美好理想在他眼裏隻不過是尋找脫離農村的捷徑。
頭一迴沒有經驗,不知道新的高考會用什麽方法來考,大部分人員還抱著以往的夢想來尋好運,結果一個沒考上。迴來自然少不了讓人們好一番奚落,有人也喪失了信心,覺得自己再學也難進高等學院的門檻;也有人更憋了一股勁,鑽進去愈發不可自拔,下決心要在下一年做出點模樣來。後來沒多久,就趕上了大招工。麵對這樣大好的天賜良機,平時思想最激進的人也閉上了嘴,人人都不吭不哈,什麽豪言壯語,統統留在了貧窮落後的滇西高原上。所有的從城裏來的知青,全都一個樣,背起背包放下鋤,告別辛酸小石屋,走出貧瘠黃土地,跨上通天新道路。時常在嘴上誇耀的人生追求的金光大道,說不定就從這裏開始。過去那段無言的爭執暫告一段落,新生活的開始,人們都以新的眼光相互對待,舊時的隔閡不知不覺地被遺忘。在學習新知識的麵前,誰都得潛心盡力,山鄉學到的各種經驗多沒有用,隻得忍痛割愛,悄悄地拋棄。相反,猛地走進城市建設,工業生產的行列,那些多下了幾年農村的大哥哥們,長時間沒摸過書本紙筆,這時與小兄弟們相比,倒顯得大腦也不夠靈光,手腳也不象小青年那麽麻利。不得不暗暗加把勁,努力去學習。
在駕訓班裏,一百個人,同樣身份,同樣目標。每天一早就起床,分班跟著老師傅學車上的動作,沿途駕駛。誰學得快,誰學得好,自有各自的老師點撥評判。學員間幾乎全心用功,一點不去顧及外邊的事情,對麵相見也不招唿了。今後上路都隻講人車完成的任務,個人間不存在你榮我辱,你爭我奪的厲害關係。從此誰也不管誰的閑事,過去認識的也好,不認識的也罷;有交情的也好,有積怨的也罷,都一樣相處。尤振雄與黃文斌和眾人相同,主要的精力都集中在刻苦的學習上。以前曾有過的不友好,也在新的生活中逐漸撫平淡漠,可誰也沒想到,後來上車上路後又會有所發展,並一發不可收拾。
那是駕訓班將結束的事。同窗苦練了一個多月的一百人都順利通過了考試,領到了實習證,準備分到總站各車隊跟車了。這一天大家一塊照了畢業像,又在大飯店包了幾大桌豐盛的酒席,師生同歡同慶。這天人人喜悅,個個高興,每每揚箸,頻頻舉杯,為自己慶幸,為朋友祝賀。酒過三巡,肴饌殘涼,黃文斌與人不同的心窩早被烘得難以平靜,又生出一個新點子。他借著一陣酒力,將杯中的加滿,站到中間,大聲對人們說道:“弟兄們,今天真稱得上是個喜慶的日子。我們一百個人,雖然來自各方,過去多不相識,如今為了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來了。這是多麽難得的啊!說起來也並非偶然,應該承認我們的命運有不少相同之處,要不然怎麽偏偏把咱們放到了一起。不要說明日就得分道東西,各奔前程了,從今以後我們將一輩子在同一條戰線上,為建設祖國而共同奮鬥了。我建議,趁著今朝相聚,眾人結拜成異姓兄弟,對天盟誓。來日在工作的崗位上,無論天南地北,山東河西,在哪裏遇上了,各各以義氣為重,相互拉扯一把。”
這個主意挺富於刺激性,對於吃喝得正興起,頭腦正發熱的小夥子們來說,無疑恰恰迎合了各方衝動的心理。沒等他說完,下麵就有不少人叫好讚同,一些好管閑事的人員唿兄喚弟,四方走動,斟酒安席,準備儀式;又有人互問生辰,籍貫八字,方位屬象,試排座次。尤振雄他們那一夥卻不以為然,沒有表現出興趣來。他想了想,對這位出主意的“大哥”很有分寸地說道:“算了吧。什麽時代了,還搞這番名堂,沒多大意思的。隻要心裏有數,時時記著師傅們對我們的教誨,做個真正的駕駛員,在路上互相多幫幫就是了。”
聽他潑這一瓢涼水,在場的人又覺得也不失順當之理,很快就有大部分人停止了行動。你我對視著,都想從對方的目光中看出到底是拜一把子好呢,還是就此算了。人間就是這樣,萍水相逢也可見義勇為,同胞兄弟亦能同室操戈,誰也說不上以什麽為準繩,這是文化大革命留下的最深刻的教訓。前幾年不是以“最高指示”為一切行動的標準嗎?後來人們得知,叫得最響的那幾個正是最險惡的陰謀家,才發現自己忠誠的感情被愚弄了。
黃文斌對有人出麵反對老大不滿,繼續說道:“過去有一句老話,‘上陣還靠父子兵,’同在一條戰線,還是緊密些好。哪怕隻是形式上的串聯,也讓人們心中感到有義不容辭的責任,走的哪裏都別忘了我們不僅是戰友,而且是兄弟。”
尤振雄沒有承認他的道理,但也未同他直截了當地展開爭辯,又從另一個角度提出質疑:“眾人以兄弟相稱,是不是還帶有封建幫會的色彩?我們暫不去討論這與當今的國營企業的性質有什麽不合適,光是說說稱唿,也夠麻煩的了。要是三個五個,十個八個的還將就,大哥二哥,老八老九的總算叫得過去。這麽一百個人,先前又沒有交往,到現在我還有多半的人和姓名對不上,這樣結拜算的哪家兄弟?再則,相互也沒法稱唿呀,‘二十七哥’,‘八十三弟’,這種叫法古之未有,算是尊稱,還是戲屑?真是開玩笑,開個天大的玩笑。”
周圍席間的師兄弟們聞言都唏噓笑開了。
“事在人為,何必死板。不好叫就叫姓名唄,總不會冷落到連名號都不叫吧。隋末賈門樓五十六英雄大聚義,堪稱先例,人家也不興叫十幾哥幾十弟的呀。”
“我們是何等人,就敢與人家相比。那都是些強人勇將,名流高士,身懷絕技,共立大誌,後來大多成為大唐王朝的頂梁柱。而在場的百餘人,文不學孔孟,武不練刀槍,智不能定國,勇不足安邦。無非一群烏合之眾,各人為了生存從農村跑到城市,出力幹活養家糊口,用心開好車子就得。多餘的花花過場就少來點吧,前些年還搞得不夠味嗎?”
黃文斌幾乎要發火了。後來在眾人和師傅的勸說下,才平息下去,這個本可以做出一番驚天地泣鬼神的奇妙主意沒有受到擁護,不聲不響地夭折了。
過去的事很快就過去了。不久,大家都分下到各個車隊,各奔前程,見麵的機會也少了。從前發生的不愉快,隨著時間的流逝,空間的相距,沒多久都淡忘了。在路上多跑幾趟,人們才注意到:駕駛員的生活並不象原先聽說的想象的那麽充滿浪漫色彩和傳奇情調。什麽朋友,什麽兄弟,在這裏都不存在。誰也不能因為友好而要求與某人同行,誰也不能因為仇怨而迴避與某人相遇。就算是同行吧,車子一開動,自掌自車,自司其責,連多講一句話也不可能。在這樣的環境中磨練,他們的性格很快起了變化,靈魂也開始同化。舊時的怨恨淡了,氣也消了。“友誼”的含義在他們的心目中有了新的解釋,千萬裏的高山野嶺上,難得遇上個相識,多少好話還說不完,誰又去提起以前的煩惱。
幾年中,兩人總算都擯棄了前嫌,忘卻了舊仇,見麵遞支煙,路遇招個手。盡管還沒能象平常人一樣同桌進餐,抵足而眠,一個在四隊,一個在一隊,各有各的任務,誰也顧不著他人做了些什麽,黃文斌似乎也不象往日那樣愛管閑事了。
這次的不期而遇,真讓尤振雄驚詫不已。他實在不能多想什麽,隻有拚命地開車。這時緊張的開車人,簡直比連跑三個通宵還要辛苦。不僅手腳無力,智商也最低,若不是身邊這個幾乎全癱的卻又時不時還發出幾聲艱難呻吟的軀體仍在做不停催促,他早就不想動了。
天大亮時,太陽剛剛把鮮紅的光線灑向人間,奔跑的車子趕迴了下關。尤振雄將朋友送進了醫院,又到車隊找他們隊長匯報了路上的情況,他雖是從山裏的肇事車旁過來,卻沒有親眼看見出事的一刻,有許多事因都不清楚,反複地說來說去,倒把自己給說糊塗了。直到老隊長一再表示所有細節都已明白,接下去的照顧傷員,收拾破車都由車隊安排辦理,他可以迴去休息了。尤振雄才象是卸下了重擔,拖著疲乏僵硬的雙腿,慢慢地朝家走去。
尤振雄的家在廠區旁那群低矮的平房裏。這裏算得上下關古城的老區,房屋多是五六十年代的土木建築,同時也不乏三四十年代的石料作品。可能還有更早的,別說建材老化,外型古怪,而且它們的布局也沒有統一的安排。隻有老態龍鍾的專家學者們還能注意到其價值,為研究民族風俗,宮廷寺院的樣式,還常來這些地方走動。如今戴吊綴帽的年輕博士,挎攝像機的外國遊客,是不屑來此一行的。不難看出,這是從壩子村落發展起來的城市,祖先修建這些房屋時,根本沒有什麽長遠的規劃,唯一的指導思想就是捷足先登,要蓋在哪兒就蓋在哪兒,想蓋成啥樣就蓋成啥樣。按我國的民俗,破土立柱是要先看“風水”,定“八卦”的。當然,現在看來不過是科學不發達的補充成分。這一間,那一間,房間多了,行業多了,人們才明白新城市不能光照舊風水來擺布,必須進行徹底的整理和改造,在已經固定了城市格局的大小不同,風格迥異的淩亂房屋中,清理出街道、院落,修建起公園、假山。在舊城區,也有突兀冒出的兩棟十層高樓和幾幢正在施工的現代建築。
二十多年來,尤振雄生在這裏,長在這裏。從記事起,下關就是這樣子。多少年如一,難得有一點變化,正因為它難得,所以隻要有點小發展,也會給人留下終生的記憶。象新城區這幾年高樓林立,夜市星羅;街心花園,經寬緯闊;郵政銀行,南北百貨;飯店劇場,群喜民樂。新舊城區緊挨在一起,卻如同兩個世界,一個是數百年民族發展的真實寫照,一個是解放以來改革開放的燦爛篇章。
下關,一個才起步建設的滇西邊陲新型城市。如果你剛從窮鄉僻壤的山區走出,盡可以把它當做是個先進美妙的小昆明、小北京,享受天倫之樂的小天堂;而要是你剛從海外歸來,才從花天酒地、紙醉金迷的電影院出來,又不難覺得它就象個落後的小荒原、小南蠻,淒涼得讓人受不了。但不管怎樣,人們也絕不會憎恨它。因為它是家,人世間最珍貴的溫暖,最高尚的愛情都是生養在此地。古訓:夫不怪妻醜,子不怨家貧。誰會不喜歡它呢?
尤振雄喜歡自己的家,更喜歡年老的媽媽。老人家的大半輩子為了總站的建設,為了丈夫,也為了兒子,含辛茹苦,無怨無悔。人們說:“駕駛員,三個家,一車二店三爹媽。”意思是說開車人的日常生活的時間分配,最主要部分是在車上度過,其次是在沿途的店堂館所,剩下的才是在自己的家裏。這樣的分析比例沒人考察證實過,難說是否準確,但此說法倒不乏幾分道理。尤振雄從小在媽媽身邊長大,對老人有著深厚的感情。從他記事時起,就看到母親成天都是那樣忙裏忙外地做活。小小的一個家,總有這麽無數的活計需要她做。後來父親去世了,她依然無休止地做。兒子上學了,她還是那樣不停頓地做。領導給她在車間找了份工作,天天要到廠裏上班,她也是那樣做。如今兒子上車工作了,老人光榮退休了,她也沒有一天停止過。
尤家住在一個老式的小院落裏。院裏住著三戶人家,另一戶姓王,還有一戶姓金。國營企業的住家不比農村那麽穩定,一拜了神靈,排定了祖宗座位就幾輩子不挪窩。這裏的房地產屬國有,個人住房由單位分配安排,說不定什麽時候叫你搬你就得搬。尤家就是那年老父親死後,搬到這兒來的。幾年來,另外兩家也都挪動過。
現在南房住的是老王家。老倆口都五十出頭,男人前幾年因工傷打斷了一條腿,提前退休了,成天癱在床上不出門。別看喪失了自理能力,那鬼脾氣還爆得很,動不動就跟女人摔杯砸碗的發火罵娘。再加上此人文革時還幹過造反派的小頭目,得罪了不少人,群眾基礎極差,這下子十天半月也不見有人上門,就是過去的親戚朋友也隻恐避之不及,誰還來看他。他們有四個孩子,兩女兩男,大女嫁到澳大利亞,小女嫁到新加坡,聽說都找的是百萬業主。盡管兩姐妹都挺孝順,女婿也滿和善的,可惜離家太遠,難得迴來一趟,隻有經常寄些錢物聊表愛心。今年春節時,兩邊約好一同歸來省親,大姐帶迴一輛美國產的高級多功能輪椅,二姐送來一個日本產的如今在滇西高原算頭一號的大屏幕彩色電視機。這叫老倆口得意的險些岔了氣,津津樂道地向鄰居們說道了好幾個月。相比之下,兩個兒子就差勁多了。大兒子在部隊服役,最近提了營級幹部,好幾年沒見麵了。小兒子比尤振雄小四五歲,以前常在一起玩,但小家夥太調皮,喜歡惡作劇,做哥哥的尤振雄少不了強責硬訓,多方教導。時間一長,兩人就分道揚鑣了。這次從老家迴來,聽說小東西因參與賭博偷竊被拘留教養了。老人們對此萬分傷心,互相埋怨對方過於溺愛孩子,嬌慣壞了。爭來爭去,隻有暗抹眼淚,哀聲長歎。為了不再強化這種心痛事,兩人都盡量不提起這個不爭氣的孽種。所以外邊有不少憎恨他的人在背地裏說他這是惡有惡報,另外一些與他無大仇怨的人,也都嘲弄說笑老頭是總站內最豪華的乞丐,最寒酸的富翁。
北房住的則是新婚不久的夫婦。男的是總站新近培養的技術幹部,在家唯一可見的日常行為就是捧書沉思,很少聽到他講話,說笑之類就更是不聞不見了。因此,他的存在常常會被左鄰右舍的人們忘卻。而那位女的性格則恰好與他相反,開朗大方,熱情豪爽,手腳麻利,天生大嗓。隻要她一迴來,小院裏時時都聽到她的聲音與總站當天發生的各種消息。兩人性格迥異,令人奇怪的是他們當初怎麽走到了一塊,而且婚後又出人意料的相處得異常融洽,從未聽到過小兩口高聲爭執過一句。男的有口無言,女的一嘴十舌,什麽都不用他人相問。過了一段日子,隻聽著女的管男的叫“金三”,按照當地的習慣,大概是姓金,排行第三吧。尤振雄也圖個吉利,跟著喊“金山”,因自己比人家小幾歲,恐有不合,再加一個“哥”字墊底。順水推舟,女的就是“金山嫂”了。雖說是同住一院,卻有點朝夕摩肩擦背,老死不相往來的味道。每天各人上各人的班,晚上自家吃自家的飯,象尤振雄這樣常在外邊跑的人,就更少與他們交往了。
進了院門,看見自家的門象往常一樣敞開著,不用說,媽媽肯定在家中。“媽,我迴來了。”尤振雄平時並不喜歡高聲喊叫,但迴到門前卻要破破慣例,為的是讓媽媽早點知道兒子歸家了,好高興高興。也為了讓鄰居們知道同院的小子凱旋了,算不上有何驚人耳目,至少表示點禮節問候。所謂“一人出行,數人擔驚。嬌妻牽掛,老少憂心。”
“快進來吧。趕緊洗一洗,準備吃飯。”他很快就聽到媽媽熟悉的答複,卻不見老人出門來迎接,不難想象,她正在廚房裏忙活著。那聲調雖沒多大力度,而對剛從疲憊中掙紮出來的人來說,依然飽藏著多麽深厚的母愛,讓人聽著格外親切。正要跨步進門的刹那間,他心上突然閃過一個念頭:應該到黃文斌家裏走一趟。黃家才過門的新娘,可能也象媽媽一樣,正精心地準備飯菜,虔誠期盼著自己的郎君呢。
尤振雄邊想邊往裏走,一進門就看到屋中的大沙發上坐著一個陌生的中年男人。自老父親過世後,家中很少有人來往,長期蠻橫的搜查和搶劫使少年的尤振雄對所有外人產生了敵視的心理。成人懂事後,也改變不了不與任何不相識的客人打招唿的習慣。何況心中有事, 也沒想答理他。隻覺得這個不知道那裏來的怪人,蓬頭垢麵,那形象比自己這樣出門半月的駕駛員還不如。他那裝束確實很邋遢,身上還穿著早過時的舊軍裝,還有那淩亂的長發和滿臉的胡須,並非仿效時髦明星和外國遊客有意紮辮修型,似乎從未顧過它們,叫人見了有一百個不舒服。他手裏雖拿著本雜誌,但並沒用心看,從那雙小眼睛可以看出,他是在注視著進門而來的尤振雄,好象想對他笑。尤振雄無心顧及此人的來曆和去向,應付性地向他點點頭,快步鑽進了自己的小房間。
在桌子的抽屜中,翻騰了好一陣,他總算找到了那張印著“喜”字的紅色請貼。這是一時間能找到的有關黃家的唯一的地址。因為它,他們平和多年的岩層又產生新的惡性噴發,鬧得雙方都極不愉快。
下農村時結下的舊怨長時間都沒人提了,大家皆以新的格調過著新的生活。今年一開春,年近三十的黃文斌就籌辦結婚喜事了。說來人家也夠宏度海量的,過去的朋友相識都請到了,尤振雄也少不了。可惜尤振雄不能體會人家的好意,隻擔心自家年齡還小,去參加大哥們的喜宴有多樣不適。再說自己又不善喝酒,在席間遇上幾個熱情加點惡作劇的老朋友們,一來二去又敬又罰的,難免被弄得麵紅耳赤,舌短涕長,叫眾人笑話。於是他借代人出車趕任務為由,沒有到場,也學著別人的樣,買了床新被子,托個朋友送了過去。黃文斌知道後,窩了一肚子的火,賭氣幹脆連禮也不收。可送過來的人任憑你說翻了天他也不會再抱迴去了。無奈另請他人按價把錢交還尤媽媽,就當是代買的。當然,連個“謝”也沒有,更不用說給點喜糖瓜子了。尤振雄迴來後,了解了全過程,心裏也挺不是味的,朋友們都責怪他太不懂情義。他曾想去找人當麵解釋解釋,又一直沒有遇上合適的機會。有時在路上相逢,他想硬湊上前去說,還是說不成話——人家幹脆做出不相識的模樣,根本不予理睬。
就這麽疙疙瘩瘩地過了半年多,今天這意外的事倒給他推開了緊閉的大門。沒多久他快步走了出來。“媽,我再出去一下。”他邊走邊大聲說。
“菜就好了,還幹啥去?”媽媽急忙應道,她一直還沒露麵呢。
“去個朋友家,有點急事。”
後麵又是媽媽一連串的叮囑,隻聞其聲,說的是些什麽他一句也沒聽清。
尤振雄和黃文斌是舊交。參加工作之前,在廣闊天地接受再教育時認識的。兩年多的邊疆農村生活,朝做夜眠同房鋪,春耕秋收共吃住,鄉鎮趕集雙駕轅,山村課堂學毛著。也稱得上是患難之交了。
認識可謂不短,交情卻乎未深。尤振雄並不喜歡黃文斌,覺得他身上那種高傲自負的性格與自己不相融洽。隻是那時住在一起,吃在一起,大家總不能成天為丁點小事爭執不休。為了共同的生活,各人不管出於何種思想,相互間都表現出盡可能的寬容和忍讓,和平共處。
黃文斌是老知青,文革開始時的高二學生。早幾年就下鄉了,十裏八村,認親交故,見多識廣,閱曆豐富。比尤振雄大幾歲,他總以“老大哥”自居,無論夥伴們談論什麽話題,隻要有他在場,都絕無例外的會湊過來發表高見,做出判斷,解釋因果,安排功患。簡直就是天上派來的太白金星,專門降到人間指導世事,救急化難的。不過他到底在正規中學裏讀過幾年,盡管沒畢業,也比後來那些帶著畢業證來下鄉的小弟弟們懂得不少。舞棍踢腳,冰河洗澡,打柴燒飯,植花養鳥,什麽都能來幾下。在鄉下的幾年,很得到老村長的賞識。三鄉九鎮的聯防民兵聽他令,十年八載的開荒計劃由他定,哪家發生野蘑中毒先敲他的門,黨支部開會也不忘請他去旁聽。別看他到現在也沒入黨,可人家就有那份能耐。要不是走得快,說不定就被招為過門女婿,聽說有人還打算將他培養為村長的接班人,州裏也幾番來人想搞個立足邊疆紮根農村的先進典型,隻可惜那裏太窮了,再大的成績也難出人頭地。
尤振雄他們這些經過文革的新畢業生下鄉時,人家已是方圓幾百裏山區軍民聯防的大隊長了。別看老黃依然是下鄉知青,職無定級,薪無半分,村委會裏僅有的一台有線電話機主要是為他服務的,有事甚至可以在任何時間與州委書記或者軍區司令員直接通話。說奇妙也不奇妙,在那種“以階級鬥爭為綱,”以“兩個凡是”為一切行動的準則的年代,各基層單位的鄉長、村長、書記,都在想方設法的用各種不違背最高指示的做法,帶領自家這方人馬努力把糧食產量搞上個新台階,至於那些成天帶隊領人搜山抓特務、堵奸細、查毒品、防間諜之類的事,也正是這些聯防大隊的人員樂意之所為。
可惜黃文斌這人好的是爭強鬥勝,真正務實的成分卻不足,一聽到外邊有什麽新動向就想放棄原定的作法,帶領眾人趕超新形勢。比如在文革後期,城市中學生和下鄉的知識青年群體中,曾流傳著幾個故事怪誕的手抄本。有一次不知經過什麽渠道,他看到了一個叫作《一雙繡花鞋》的小說,就莫名其妙的給他管轄之內的十山八寨的民兵們下達了搜山的命令。前後搜了半個多月,真的讓他搜出了幾隻破草鞋,遺憾的是事態到此為止。據說他設計了五種可能都沒得到任何有價值的發展,最後隻得作罷。這也是他終不能成為典型的症結所在。
兩人住在一窩,吃在一鍋,玉米青稞,無分你我。時間長了,雙方也都發現對方與己有不少隔閡,因此相互總也成不了好友。近些年來,大學的校門漸漸敞開,不象前幾年隻允許工農兵學員進出,這年傳出新精神,各類人物都可以考大學。象尤振雄他們才告別學校不久,且在校時成績比較好的,學習的熱情還沒有徹底涼下來,這時多麽希望能有機會進入高等學府再深造一番,實現從前那不可靠近的夢想。於是,這些人很快就收集起各科的教材,利用業餘時間,拚命地複習。
可是他們的行為卻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的。一些根本不敢翻書持筆的差生,就不惜四處散布流言,嘲諷人家是不安心農村鍛煉,思想改造還未達標。黃文斌就曾語平心憂,聲外有言地單獨勸過尤振雄。他說依他所見,知青下鄉不會是永久性的,不久就會有所改變。這在當時是非常激進的觀點,一般人隻敢意會不敢交流。黃文斌到底有幾分特殊,不光當人明說,還列舉各樣事實來證明它。他說他的同學多已迴城,雖然通過不同手段,走過各種後門,或因病,或因傷,但不難看出,手續是越來越簡單了,已成了鄉鎮委員會的日常行政事務。他的意思是想勸天真的小弟弟們,不必過分苦熬自己,反正隻是個時間問題,能住過初一,又何懼十五?拿出點男子漢大丈夫的氣概,不要在最後階段還給人留下個不安心接受再教育的罵名。看看,人家的美好理想在他眼裏隻不過是尋找脫離農村的捷徑。
頭一迴沒有經驗,不知道新的高考會用什麽方法來考,大部分人員還抱著以往的夢想來尋好運,結果一個沒考上。迴來自然少不了讓人們好一番奚落,有人也喪失了信心,覺得自己再學也難進高等學院的門檻;也有人更憋了一股勁,鑽進去愈發不可自拔,下決心要在下一年做出點模樣來。後來沒多久,就趕上了大招工。麵對這樣大好的天賜良機,平時思想最激進的人也閉上了嘴,人人都不吭不哈,什麽豪言壯語,統統留在了貧窮落後的滇西高原上。所有的從城裏來的知青,全都一個樣,背起背包放下鋤,告別辛酸小石屋,走出貧瘠黃土地,跨上通天新道路。時常在嘴上誇耀的人生追求的金光大道,說不定就從這裏開始。過去那段無言的爭執暫告一段落,新生活的開始,人們都以新的眼光相互對待,舊時的隔閡不知不覺地被遺忘。在學習新知識的麵前,誰都得潛心盡力,山鄉學到的各種經驗多沒有用,隻得忍痛割愛,悄悄地拋棄。相反,猛地走進城市建設,工業生產的行列,那些多下了幾年農村的大哥哥們,長時間沒摸過書本紙筆,這時與小兄弟們相比,倒顯得大腦也不夠靈光,手腳也不象小青年那麽麻利。不得不暗暗加把勁,努力去學習。
在駕訓班裏,一百個人,同樣身份,同樣目標。每天一早就起床,分班跟著老師傅學車上的動作,沿途駕駛。誰學得快,誰學得好,自有各自的老師點撥評判。學員間幾乎全心用功,一點不去顧及外邊的事情,對麵相見也不招唿了。今後上路都隻講人車完成的任務,個人間不存在你榮我辱,你爭我奪的厲害關係。從此誰也不管誰的閑事,過去認識的也好,不認識的也罷;有交情的也好,有積怨的也罷,都一樣相處。尤振雄與黃文斌和眾人相同,主要的精力都集中在刻苦的學習上。以前曾有過的不友好,也在新的生活中逐漸撫平淡漠,可誰也沒想到,後來上車上路後又會有所發展,並一發不可收拾。
那是駕訓班將結束的事。同窗苦練了一個多月的一百人都順利通過了考試,領到了實習證,準備分到總站各車隊跟車了。這一天大家一塊照了畢業像,又在大飯店包了幾大桌豐盛的酒席,師生同歡同慶。這天人人喜悅,個個高興,每每揚箸,頻頻舉杯,為自己慶幸,為朋友祝賀。酒過三巡,肴饌殘涼,黃文斌與人不同的心窩早被烘得難以平靜,又生出一個新點子。他借著一陣酒力,將杯中的加滿,站到中間,大聲對人們說道:“弟兄們,今天真稱得上是個喜慶的日子。我們一百個人,雖然來自各方,過去多不相識,如今為了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來了。這是多麽難得的啊!說起來也並非偶然,應該承認我們的命運有不少相同之處,要不然怎麽偏偏把咱們放到了一起。不要說明日就得分道東西,各奔前程了,從今以後我們將一輩子在同一條戰線上,為建設祖國而共同奮鬥了。我建議,趁著今朝相聚,眾人結拜成異姓兄弟,對天盟誓。來日在工作的崗位上,無論天南地北,山東河西,在哪裏遇上了,各各以義氣為重,相互拉扯一把。”
這個主意挺富於刺激性,對於吃喝得正興起,頭腦正發熱的小夥子們來說,無疑恰恰迎合了各方衝動的心理。沒等他說完,下麵就有不少人叫好讚同,一些好管閑事的人員唿兄喚弟,四方走動,斟酒安席,準備儀式;又有人互問生辰,籍貫八字,方位屬象,試排座次。尤振雄他們那一夥卻不以為然,沒有表現出興趣來。他想了想,對這位出主意的“大哥”很有分寸地說道:“算了吧。什麽時代了,還搞這番名堂,沒多大意思的。隻要心裏有數,時時記著師傅們對我們的教誨,做個真正的駕駛員,在路上互相多幫幫就是了。”
聽他潑這一瓢涼水,在場的人又覺得也不失順當之理,很快就有大部分人停止了行動。你我對視著,都想從對方的目光中看出到底是拜一把子好呢,還是就此算了。人間就是這樣,萍水相逢也可見義勇為,同胞兄弟亦能同室操戈,誰也說不上以什麽為準繩,這是文化大革命留下的最深刻的教訓。前幾年不是以“最高指示”為一切行動的標準嗎?後來人們得知,叫得最響的那幾個正是最險惡的陰謀家,才發現自己忠誠的感情被愚弄了。
黃文斌對有人出麵反對老大不滿,繼續說道:“過去有一句老話,‘上陣還靠父子兵,’同在一條戰線,還是緊密些好。哪怕隻是形式上的串聯,也讓人們心中感到有義不容辭的責任,走的哪裏都別忘了我們不僅是戰友,而且是兄弟。”
尤振雄沒有承認他的道理,但也未同他直截了當地展開爭辯,又從另一個角度提出質疑:“眾人以兄弟相稱,是不是還帶有封建幫會的色彩?我們暫不去討論這與當今的國營企業的性質有什麽不合適,光是說說稱唿,也夠麻煩的了。要是三個五個,十個八個的還將就,大哥二哥,老八老九的總算叫得過去。這麽一百個人,先前又沒有交往,到現在我還有多半的人和姓名對不上,這樣結拜算的哪家兄弟?再則,相互也沒法稱唿呀,‘二十七哥’,‘八十三弟’,這種叫法古之未有,算是尊稱,還是戲屑?真是開玩笑,開個天大的玩笑。”
周圍席間的師兄弟們聞言都唏噓笑開了。
“事在人為,何必死板。不好叫就叫姓名唄,總不會冷落到連名號都不叫吧。隋末賈門樓五十六英雄大聚義,堪稱先例,人家也不興叫十幾哥幾十弟的呀。”
“我們是何等人,就敢與人家相比。那都是些強人勇將,名流高士,身懷絕技,共立大誌,後來大多成為大唐王朝的頂梁柱。而在場的百餘人,文不學孔孟,武不練刀槍,智不能定國,勇不足安邦。無非一群烏合之眾,各人為了生存從農村跑到城市,出力幹活養家糊口,用心開好車子就得。多餘的花花過場就少來點吧,前些年還搞得不夠味嗎?”
黃文斌幾乎要發火了。後來在眾人和師傅的勸說下,才平息下去,這個本可以做出一番驚天地泣鬼神的奇妙主意沒有受到擁護,不聲不響地夭折了。
過去的事很快就過去了。不久,大家都分下到各個車隊,各奔前程,見麵的機會也少了。從前發生的不愉快,隨著時間的流逝,空間的相距,沒多久都淡忘了。在路上多跑幾趟,人們才注意到:駕駛員的生活並不象原先聽說的想象的那麽充滿浪漫色彩和傳奇情調。什麽朋友,什麽兄弟,在這裏都不存在。誰也不能因為友好而要求與某人同行,誰也不能因為仇怨而迴避與某人相遇。就算是同行吧,車子一開動,自掌自車,自司其責,連多講一句話也不可能。在這樣的環境中磨練,他們的性格很快起了變化,靈魂也開始同化。舊時的怨恨淡了,氣也消了。“友誼”的含義在他們的心目中有了新的解釋,千萬裏的高山野嶺上,難得遇上個相識,多少好話還說不完,誰又去提起以前的煩惱。
幾年中,兩人總算都擯棄了前嫌,忘卻了舊仇,見麵遞支煙,路遇招個手。盡管還沒能象平常人一樣同桌進餐,抵足而眠,一個在四隊,一個在一隊,各有各的任務,誰也顧不著他人做了些什麽,黃文斌似乎也不象往日那樣愛管閑事了。
這次的不期而遇,真讓尤振雄驚詫不已。他實在不能多想什麽,隻有拚命地開車。這時緊張的開車人,簡直比連跑三個通宵還要辛苦。不僅手腳無力,智商也最低,若不是身邊這個幾乎全癱的卻又時不時還發出幾聲艱難呻吟的軀體仍在做不停催促,他早就不想動了。
天大亮時,太陽剛剛把鮮紅的光線灑向人間,奔跑的車子趕迴了下關。尤振雄將朋友送進了醫院,又到車隊找他們隊長匯報了路上的情況,他雖是從山裏的肇事車旁過來,卻沒有親眼看見出事的一刻,有許多事因都不清楚,反複地說來說去,倒把自己給說糊塗了。直到老隊長一再表示所有細節都已明白,接下去的照顧傷員,收拾破車都由車隊安排辦理,他可以迴去休息了。尤振雄才象是卸下了重擔,拖著疲乏僵硬的雙腿,慢慢地朝家走去。
尤振雄的家在廠區旁那群低矮的平房裏。這裏算得上下關古城的老區,房屋多是五六十年代的土木建築,同時也不乏三四十年代的石料作品。可能還有更早的,別說建材老化,外型古怪,而且它們的布局也沒有統一的安排。隻有老態龍鍾的專家學者們還能注意到其價值,為研究民族風俗,宮廷寺院的樣式,還常來這些地方走動。如今戴吊綴帽的年輕博士,挎攝像機的外國遊客,是不屑來此一行的。不難看出,這是從壩子村落發展起來的城市,祖先修建這些房屋時,根本沒有什麽長遠的規劃,唯一的指導思想就是捷足先登,要蓋在哪兒就蓋在哪兒,想蓋成啥樣就蓋成啥樣。按我國的民俗,破土立柱是要先看“風水”,定“八卦”的。當然,現在看來不過是科學不發達的補充成分。這一間,那一間,房間多了,行業多了,人們才明白新城市不能光照舊風水來擺布,必須進行徹底的整理和改造,在已經固定了城市格局的大小不同,風格迥異的淩亂房屋中,清理出街道、院落,修建起公園、假山。在舊城區,也有突兀冒出的兩棟十層高樓和幾幢正在施工的現代建築。
二十多年來,尤振雄生在這裏,長在這裏。從記事起,下關就是這樣子。多少年如一,難得有一點變化,正因為它難得,所以隻要有點小發展,也會給人留下終生的記憶。象新城區這幾年高樓林立,夜市星羅;街心花園,經寬緯闊;郵政銀行,南北百貨;飯店劇場,群喜民樂。新舊城區緊挨在一起,卻如同兩個世界,一個是數百年民族發展的真實寫照,一個是解放以來改革開放的燦爛篇章。
下關,一個才起步建設的滇西邊陲新型城市。如果你剛從窮鄉僻壤的山區走出,盡可以把它當做是個先進美妙的小昆明、小北京,享受天倫之樂的小天堂;而要是你剛從海外歸來,才從花天酒地、紙醉金迷的電影院出來,又不難覺得它就象個落後的小荒原、小南蠻,淒涼得讓人受不了。但不管怎樣,人們也絕不會憎恨它。因為它是家,人世間最珍貴的溫暖,最高尚的愛情都是生養在此地。古訓:夫不怪妻醜,子不怨家貧。誰會不喜歡它呢?
尤振雄喜歡自己的家,更喜歡年老的媽媽。老人家的大半輩子為了總站的建設,為了丈夫,也為了兒子,含辛茹苦,無怨無悔。人們說:“駕駛員,三個家,一車二店三爹媽。”意思是說開車人的日常生活的時間分配,最主要部分是在車上度過,其次是在沿途的店堂館所,剩下的才是在自己的家裏。這樣的分析比例沒人考察證實過,難說是否準確,但此說法倒不乏幾分道理。尤振雄從小在媽媽身邊長大,對老人有著深厚的感情。從他記事時起,就看到母親成天都是那樣忙裏忙外地做活。小小的一個家,總有這麽無數的活計需要她做。後來父親去世了,她依然無休止地做。兒子上學了,她還是那樣不停頓地做。領導給她在車間找了份工作,天天要到廠裏上班,她也是那樣做。如今兒子上車工作了,老人光榮退休了,她也沒有一天停止過。
尤家住在一個老式的小院落裏。院裏住著三戶人家,另一戶姓王,還有一戶姓金。國營企業的住家不比農村那麽穩定,一拜了神靈,排定了祖宗座位就幾輩子不挪窩。這裏的房地產屬國有,個人住房由單位分配安排,說不定什麽時候叫你搬你就得搬。尤家就是那年老父親死後,搬到這兒來的。幾年來,另外兩家也都挪動過。
現在南房住的是老王家。老倆口都五十出頭,男人前幾年因工傷打斷了一條腿,提前退休了,成天癱在床上不出門。別看喪失了自理能力,那鬼脾氣還爆得很,動不動就跟女人摔杯砸碗的發火罵娘。再加上此人文革時還幹過造反派的小頭目,得罪了不少人,群眾基礎極差,這下子十天半月也不見有人上門,就是過去的親戚朋友也隻恐避之不及,誰還來看他。他們有四個孩子,兩女兩男,大女嫁到澳大利亞,小女嫁到新加坡,聽說都找的是百萬業主。盡管兩姐妹都挺孝順,女婿也滿和善的,可惜離家太遠,難得迴來一趟,隻有經常寄些錢物聊表愛心。今年春節時,兩邊約好一同歸來省親,大姐帶迴一輛美國產的高級多功能輪椅,二姐送來一個日本產的如今在滇西高原算頭一號的大屏幕彩色電視機。這叫老倆口得意的險些岔了氣,津津樂道地向鄰居們說道了好幾個月。相比之下,兩個兒子就差勁多了。大兒子在部隊服役,最近提了營級幹部,好幾年沒見麵了。小兒子比尤振雄小四五歲,以前常在一起玩,但小家夥太調皮,喜歡惡作劇,做哥哥的尤振雄少不了強責硬訓,多方教導。時間一長,兩人就分道揚鑣了。這次從老家迴來,聽說小東西因參與賭博偷竊被拘留教養了。老人們對此萬分傷心,互相埋怨對方過於溺愛孩子,嬌慣壞了。爭來爭去,隻有暗抹眼淚,哀聲長歎。為了不再強化這種心痛事,兩人都盡量不提起這個不爭氣的孽種。所以外邊有不少憎恨他的人在背地裏說他這是惡有惡報,另外一些與他無大仇怨的人,也都嘲弄說笑老頭是總站內最豪華的乞丐,最寒酸的富翁。
北房住的則是新婚不久的夫婦。男的是總站新近培養的技術幹部,在家唯一可見的日常行為就是捧書沉思,很少聽到他講話,說笑之類就更是不聞不見了。因此,他的存在常常會被左鄰右舍的人們忘卻。而那位女的性格則恰好與他相反,開朗大方,熱情豪爽,手腳麻利,天生大嗓。隻要她一迴來,小院裏時時都聽到她的聲音與總站當天發生的各種消息。兩人性格迥異,令人奇怪的是他們當初怎麽走到了一塊,而且婚後又出人意料的相處得異常融洽,從未聽到過小兩口高聲爭執過一句。男的有口無言,女的一嘴十舌,什麽都不用他人相問。過了一段日子,隻聽著女的管男的叫“金三”,按照當地的習慣,大概是姓金,排行第三吧。尤振雄也圖個吉利,跟著喊“金山”,因自己比人家小幾歲,恐有不合,再加一個“哥”字墊底。順水推舟,女的就是“金山嫂”了。雖說是同住一院,卻有點朝夕摩肩擦背,老死不相往來的味道。每天各人上各人的班,晚上自家吃自家的飯,象尤振雄這樣常在外邊跑的人,就更少與他們交往了。
進了院門,看見自家的門象往常一樣敞開著,不用說,媽媽肯定在家中。“媽,我迴來了。”尤振雄平時並不喜歡高聲喊叫,但迴到門前卻要破破慣例,為的是讓媽媽早點知道兒子歸家了,好高興高興。也為了讓鄰居們知道同院的小子凱旋了,算不上有何驚人耳目,至少表示點禮節問候。所謂“一人出行,數人擔驚。嬌妻牽掛,老少憂心。”
“快進來吧。趕緊洗一洗,準備吃飯。”他很快就聽到媽媽熟悉的答複,卻不見老人出門來迎接,不難想象,她正在廚房裏忙活著。那聲調雖沒多大力度,而對剛從疲憊中掙紮出來的人來說,依然飽藏著多麽深厚的母愛,讓人聽著格外親切。正要跨步進門的刹那間,他心上突然閃過一個念頭:應該到黃文斌家裏走一趟。黃家才過門的新娘,可能也象媽媽一樣,正精心地準備飯菜,虔誠期盼著自己的郎君呢。
尤振雄邊想邊往裏走,一進門就看到屋中的大沙發上坐著一個陌生的中年男人。自老父親過世後,家中很少有人來往,長期蠻橫的搜查和搶劫使少年的尤振雄對所有外人產生了敵視的心理。成人懂事後,也改變不了不與任何不相識的客人打招唿的習慣。何況心中有事, 也沒想答理他。隻覺得這個不知道那裏來的怪人,蓬頭垢麵,那形象比自己這樣出門半月的駕駛員還不如。他那裝束確實很邋遢,身上還穿著早過時的舊軍裝,還有那淩亂的長發和滿臉的胡須,並非仿效時髦明星和外國遊客有意紮辮修型,似乎從未顧過它們,叫人見了有一百個不舒服。他手裏雖拿著本雜誌,但並沒用心看,從那雙小眼睛可以看出,他是在注視著進門而來的尤振雄,好象想對他笑。尤振雄無心顧及此人的來曆和去向,應付性地向他點點頭,快步鑽進了自己的小房間。
在桌子的抽屜中,翻騰了好一陣,他總算找到了那張印著“喜”字的紅色請貼。這是一時間能找到的有關黃家的唯一的地址。因為它,他們平和多年的岩層又產生新的惡性噴發,鬧得雙方都極不愉快。
下農村時結下的舊怨長時間都沒人提了,大家皆以新的格調過著新的生活。今年一開春,年近三十的黃文斌就籌辦結婚喜事了。說來人家也夠宏度海量的,過去的朋友相識都請到了,尤振雄也少不了。可惜尤振雄不能體會人家的好意,隻擔心自家年齡還小,去參加大哥們的喜宴有多樣不適。再說自己又不善喝酒,在席間遇上幾個熱情加點惡作劇的老朋友們,一來二去又敬又罰的,難免被弄得麵紅耳赤,舌短涕長,叫眾人笑話。於是他借代人出車趕任務為由,沒有到場,也學著別人的樣,買了床新被子,托個朋友送了過去。黃文斌知道後,窩了一肚子的火,賭氣幹脆連禮也不收。可送過來的人任憑你說翻了天他也不會再抱迴去了。無奈另請他人按價把錢交還尤媽媽,就當是代買的。當然,連個“謝”也沒有,更不用說給點喜糖瓜子了。尤振雄迴來後,了解了全過程,心裏也挺不是味的,朋友們都責怪他太不懂情義。他曾想去找人當麵解釋解釋,又一直沒有遇上合適的機會。有時在路上相逢,他想硬湊上前去說,還是說不成話——人家幹脆做出不相識的模樣,根本不予理睬。
就這麽疙疙瘩瘩地過了半年多,今天這意外的事倒給他推開了緊閉的大門。沒多久他快步走了出來。“媽,我再出去一下。”他邊走邊大聲說。
“菜就好了,還幹啥去?”媽媽急忙應道,她一直還沒露麵呢。
“去個朋友家,有點急事。”
後麵又是媽媽一連串的叮囑,隻聞其聲,說的是些什麽他一句也沒聽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