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在滇西高原的群山頂端逐漸隱去,跟著吝嗇地收斂去最後一絲光線。天邊那大片大片在幾分鍾以前還盡情地向世間的人們賣弄著鮮紅錚亮嫵媚斑斕的火燒雲彩,眨眼間就迅速地逝去了豔麗的光澤。
瞬間,好似舞台上剛演完了一場精彩的劇目,大幕落下了,彩燈熄滅了,人走座空,一切都暗了下來。當然,這裏畢竟不是演戲,黑夜並不意味著休息與空白,大自然永遠是沒有停歇的。在這片沉寂的山野裏,在這方陰鬱的氣氛中,世界絕非童話裏常見的那麽靜默。無邊的森林挺立在起伏蜿蜒的滇西高原上,一陣一陣的山風在峽穀裏,在樹叢中穿行唿嘯。無人知曉它們從哪裏來到哪裏去,那永不停歇的響聲,更難以分辨是風因樹的阻攔而怒吼,還是樹因風的光臨而歡歌。大自然啊,太奇妙了!
與這風聲相唿應的,還有那不多的,但一響起來就足以讓整個山穀都震動的汽車喇叭聲。常常有幾個手腳勤快,敬業爭先的駕駛員,願意在這樣明亮的月色下趕路。
滇西北的夏日正適合人類生存的標準溫度。正午時的日光可能會帶來過高了些許的熱量,那麽夜間則是再宜人不過的了。精明的司機就來了個合理的晝夜調配,午飯後找個涼快地方好好睡上一覺。到下午四五點鍾才慢慢起身,洗漱停當,向店家老板買上一份上等的盒飯,這才上車啟動發動機,開始新的征程。
夜間在山裏奔馳,工作效率高。比起白天有數不清的好處,這時,尤振雄已把外衣脫了,隻穿著一件的確涼襯衫,還把衣袖高高卷起。兩邊的車門玻璃大敞開,迎著車子的走向,任山風唿唿的直往裏灌,真是痛快。若非晚上的蚊蟲小咬多了些,這點長袖也不會留。
這條順著山勢起伏盤旋的公路,在緩慢轉動的車輪前不斷地延伸變化。如此高低不平,險象環生的盤山公路,夜間行車,放開大燈,一眼看出去,也不過就是十幾二十米。操縱著這樣一輛老“解放”,車廂上堆得冒尖的木料,已經快達到載重極限了,可為了超額完成任務,還在後麵拉著個三噸的掛車。有誰能把它開得再快些呢?唉,沒辦法,這正是文革剛過,改革還未走上正軌的生產特色。
尤振雄望著山頂上虛幻渺茫時有時無的月光拚命往上爬。在一個偏高的大坡上,使盡了渾身的力氣,也使出了渾身的解數,熬了近半個小時,現在天已黑盡了,總算闖過了這個被道上的駕駛員們稱做“落魂坡”的鬼地方。轉過了標誌著山坡結束的路標,一個大彎就有八百米,再往前就好走了。他長長地唿了一口氣,伸手抓過丟在身邊冷落多時的毛巾,擦了一把汗,舒坦地對自己笑道:“總算過來了,總算過來了。”
這台老車,雖不能說老得掉牙,但也著實有些年紀了。據說當年爸爸進山創建下關總站時,就是駕著這些車來的。不是嗎?且不論其出廠的誕辰,那恐怕已無人記得清了。就從建站時算起,也比自己整多出五歲。有道是樹老根多,人老病多。幾朝的元老,若論起功果業績來,自然很光榮。走到哪都可以象說書的一拍板子,眉飛色舞地喝上幾句:“想當初……”反正這也壯烈,那也光彩。真要到實幹處,如今可就有點遜色了,機器組合不夠靈光,車輪也有些拖泥帶水的。按日常的載重量就已夠嗆,這一趟又受朋友之托,私買了一方木料——好友即將完婚,急等著新家俱裝置新房,如何能夠推脫——這下可把自己整慘了。一路拋錨不說,還多耗出去了幾十公升汽油。這會兒,他暗暗地在心底一次又一次地告誡自己:“這種事再也不能幹了。不要說一般朋友不能答應,就是隊長書記的兒子結婚也不幹了。”
滇西北的山嶺延綿不絕,三四千米的高山,一座連著一座,道路順著山勢一去十數公裏,要分清哪裏為界是不容易的。有的駕駛員在這些山裏跑了半輩子,到老了還搞不清哪座山叫什麽名。跟他們談論起山野逸事,若要點明地名,如青風山白雲嶺,燕子峰藏經洞之類,他們一個個都莫名其妙,如聆古傳;而隻要講明是某路段多少公裏處,他們則似身臨其境,你爭我辯。所謂世本無路,路在腳下也。
雲南的公路就是這等特色:山有多高路有多長。東繞西轉,上天入地,從這個山巔下到那個山穀,從這方鬆林鑽到那方柏叢。加上邊境地帶人煙稀少,交通荒涼,一進入山區,一兩天出不來也是常事。有時幾個鍾頭在路上見不到個行人又何足為怪,隻要能遇上幾樣珍稀的飛禽走獸也算是老天的厚愛了。
尤振雄最近剛滿二十五歲。單獨上車有三年了,前段時間跟媽媽迴了趟老家,算是認了祖先的門,曉得了自家是個什麽光景。以前填個啥登記表的,一到“籍貫”欄,他的心都要咯噔一下,幾迴捫心自問道:“我也算河南人嗎?壓根不知道家鄉在哪方哪地,家鄉的父老鄉親怕也無人知曉還有個小子在這方生長。”幾迴他都想私自改填雲南了,隻是聽人們說那是不允許的,他才沒有盲動。這迴心裏塌實了,不僅將老父親的骨灰送迴去了,了了一樁心願。並親眼看見宗祠的輩份碑上鐫有自己的姓名,從此可以心安理得地承認河南籍了。
小夥子身材適中,一米七五,體形偏瘦。大部分開長途車的都這樣,吃喝無度,睡眠不足,營養欠缺,皮肉包骨。野外奔馳的人,別處再用什麽催生素也難見效,唯有這頜下的胡茬卻似出土的春苗,雨後的青草,長得飛快。不管是年老年少,出去一趟,五天沒刮,滿臉的絡腮胡就長得象個江湖大俠,飛天劍客,胡彪漏網,戰犯特赦。
這一趟出車是探家迴來後第一次進山。從那姥爺疼姑舅愛的老家出來,鑽進這連說話都沒有人答腔的小駕駛室裏,操起已有幾分生疏的方向盤,一路上尤振雄的心情與往常確有天壤之別,地殼之異。要不是行車時不容許分心,他真能沿途做出一組《滇西行》的詩詞來。不過,對於開的這輛車,對於走的這條路,那是絕不生疏的。跟車實習的一年裏,少說就跑過十幾趟,什麽該遇的事都遇見過。這不是亂吹的,誰要不信且有興趣查實的話,可以日記為證。小夥子自幼好學,業餘時間酷愛讀書,無事之暇也常動筆寫作詩文。從當年下農村開始,他就堅持天天寫日記,尤其是上車以後,記得更加仔細。天氣晴陰車駐地,山川風情民俗語,得意順當賣弄事,低頭紅臉責備句。樣樣都有記載,別以為日記沒有啥藝術價值,真把它放在宣傳科的桌上,說不定還成了搶手貨,人人爭相研究,因為它是來自第一線的作品。正是他在這方麵的出眾之處,才成為車隊公認的“三秀才”之一。
所謂秀才,無須多解釋,就是比普通人多幾分特殊文才的人了。在四車隊,不知是天功地造,還是鬼使神差,竟在這批文化素質很差的十年動亂的受害者中聚集了如此三位小青年:尤振雄能文通詩,稱為“文學秀才”;於新民會畫善描,稱為“美術秀才”;胡少傑愛歌懂樂,稱為“音樂秀才”。當然,這些稱號不過是朋友之間調笑取樂之所為,不帶任何學術級別,因為他們還未做出多少讓世人認可的成績。至於老駕駛員也跟著這麽叫,則是出於多種原因。或是對徒弟的欽愛,或是對青年的寄托。不信你私下訪一訪,對那些人們看不上眼的家夥,才不會把這等美好的綽號加之頭上。
三個秀才的功課中,文學是最普及且最難以高出人眾的,三人中卻要屬尤振雄的稱號傳得最廣最硬,這是為什麽呢?除了各自的刻苦用心,成功多寡外,各人在車隊的關係良莠,性情謙傲也是人們承認與否的重要因素。不少老司機就說,他們喜歡小尤,關心小尤,有許多是因為對老站長的愛慕而自覺貢奉的。年過四十的老人都清楚地記得,當年的老尤曾是全國有名的運輸標兵,他以高超精湛的技術,平和慷慨的熱情,敢作敢當的勇氣,愛車如命的作風征服了所有的部下。成百上千的各民族優秀子孫,都將他奉為驅窮致富的神明,發誓跟他幹到底。可惜在那個倒黴的年代,老頭子遭盡磨難,最後沒能挺過來,過早地逝去了。
有人說尤振雄能當駕駛員,多半是屬於遺傳性。不管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或是出於其他的何種用心,反正他聽了覺得挺快意的。從學開車的頭一天起,他就從老師傅們的口中得知了無數的有關老父親的各種奇聞軼事。隨著時間的推移,父親的形象在他心目中逐漸豐滿與鮮活起來,不光是以前那樣朦朧刻板一點一滴的輝煌,而且有了更多生動自然全麵立體的燦爛。如今,他越來越清晰的意識到,老父親不僅僅是一個剛正不阿,肝膽照人的好領導;又是一個艱苦樸素,謙虛謹慎的大勞模;還是一個不計得失,樂於助人的真朋友;更是一個妙趣橫生,多情大方的普通人。老人的故事在老一輩工人中廣為流傳,尤振雄已聽了不少,特別是一些精彩的段子,常常是從好幾個人口中有多種不同的說法。他一聽到都愛抓緊時間記入日記本中,現在已搜集了不少。他有個美好的長遠打算,想等啥時有機會能認真整理一下,為老頭子搞個迴憶錄,就算不能成書出版,也留在身邊自我欣賞。
由於開車的人們整天在盤山公路上轉悠,日常生活所遇過於單純,見到的人和事太少,需要開口講話的時機也就不多。久而久之,人們的性格隨著這獨特的環境而變化,以生理學的觀點來解釋,連說話的正常機能也因長期不運動而遲滯了,因此多數人都變得沉默寡言。從前開車人就忘不了帶幾包香煙,有事沒事點上一支。現今情況好多了,越來越多的人都記著帶上個半導體收音機伴行,時不時聽上幾段。更有甚者,成天就幹脆開著不關,管它什麽流行歌曲,民間小調,國際新聞,天氣預報,都不放過。隻要有個人聲作伴,也算是個寄托。
物以稀為貴。世間人與人的交流越少,相互間的感情就越珍重。路上人出於共同的世道,無一例外地推崇中華亙古倡導的禮節,走到哪裏都以義氣為重。不管遇到什麽人,都是好朋友。古人雲: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常年的經曆使他們中間形成一個不成文的習慣,大家都把“俠義”奉為最高尚的倫理道德。
象尤振雄這樣才上車不久,閱世不深的年輕駕駛員,更是十倍地愛惜所有外人的友誼。半個小時之前,就是方才還在落魂坡掙紮爬行那陣子,他曾看見山頂上有一輛車,正開著大燈在飛跑,大概對方也看到了山間困難拚搏的緩慢的弱光,還主動長長地鳴叫了一聲。自己雖在困境中熬煎拚命,也還是友好地向人家迴應了一聲。
這時已快達到這段路的最高點,他覺得早就應該與過來的朋友相會了,可為什麽還沒遇上呢?真有點令人琢磨不透,總不能返向迴放了吧。越往前走,他就越加份小心,在看不清楚的彎道處,都問訊式的摁聲喇叭。
今天的夜晚,天氣非常晴朗。黑暗深沉的天空,百十裏隻飄蕩著幾片白雲,千百顆永不疲倦的星星或明或暗的不間斷地閃爍著,半圓的月亮高高地懸掛在星空之間,挺亮的。雖然它那點光完全是太陽賜給的,並有人曾計算過僅為日光的幾萬分之一,然而此時誰要硬說這就是人類的光源,也許也不會招來多少人的異議。夜晚的魅力就在於這裏。讓人看著,自然就有一種天明地暗,天寬地窄的感覺,也很容易聯想到那是個美好的理想天堂。
繞過大彎,眼前就是寬闊騰天的山頂境界。雖說是夜晚,看不出去多遠,天是黑沉沉的,四方都壓在身邊;地也是黑沉沉的,道路咫尺難見。難以想象的是,這些開車人竟沒有一點危機感。正因為看不見,許多令人談虎色變的險坡惡嶺,就象耳旁那無息的山風,盡管時時隱藏在某個角落,但不知啥時就過去了。還有那些叫不上名的鳥獸的淒鳴驚唳,更隻當是此山林交響樂的邊鼓旁鑼,幫腔罷了。
正全神貫注掌握著方向盤的尤振雄,眼睛隨著明亮的燈光向前方緊張地掃視著。路上的景物,若是白天都是一目了然的,而夜晚在黑暗中卻樣樣都埋藏著危險。突然,一個意外的景象闖進了他的眼簾。“啊!”他輕叫了一聲,直感到頭皮發炸,下意識的就刹車減速。急忙間想認真看看,證實自己的發現是否有誤。可該死的燈光在顛簸中卻無法穩穩當當地停在一處,他隻好加倍集中精力,緩緩前行。
靠得很近了,這迴確信自己不太好的眼睛也不可能會看錯。在前方不遠處,有輛汽車衝出了公路,傾覆在路旁。這是尤振雄上車以來頭一迴在路上遇到有人翻了車,雖不曾親眼見到那恐怖的一刻,但可以肯定是肇事後出現的第一人。還可以肯定,先前在山上打招唿的就是這一位。倒黴的家夥,前後才這一陣子,怎麽就成了這樣,真無法相信。
沉重的車子漸漸行到那車的旁邊,穩穩地停下。尤振雄從駕駛室裏鑽出來,疾步走到跟前,前後轉著看了看。是一車隊的方頭新“東風”,看樣子是準備進山拉木料的空車。可為什麽輕輕鬆鬆的就沒有掌握住呢?唉,怪不得老師傅們都說,滿載的車子好駕,無貨的空車難開。一般說來,載貨車就好象負重出行的人,想快跑也跑不起來,這樣慢走可以時時提醒人記起自身的重任,就是走在路上也忘不了時常從後視鏡看上幾眼後麵的車廂,不要發生什麽意外的事情。而開空車則不一樣,如此無人無車的地麵,一陣跑瘋了,就象上了高速公路,容易把什麽都忘了,不將時速提到上百公裏總覺得有點不過癮,恨不得一下從這邊山頭飛到那邊山頭。這人會不會就是這樣呢?
尤振雄靠近翻倒的車旁,看見那車半個車頭撞在山坡上,整輛車顛覆過來,半邊車輪離開了地球,朝天淒楚的招搖,象要求過往的車輛拉它一把。所謂輪飛千裏地是根,一朝離地嚇煞人。看了叫人心裏頭直打激淩。
在駕駛訓練班裏,途中救護是專門的一課。隻不過當時誰都沒有在意,盛氣十足的小夥子們個個隻想著早日成為一流的駕駛員,隨便聽聽蒙混過去就算了。後來的跟車實習中,師傅們又一再反複強調安全行車的重要性。路上出點小錯就喋喋不休的嘮叨,要遇上個肇事車更是見景生情的發揮一通,幾天都講不完。真讓人厭煩了。然而不管你煩不煩,人家是沒完沒了的還要講。也隻有到了今天,才會真正理解老師傅的良苦用心。對於路上有人發生意外,第一行動是救人,這是所有的救護常識,行車經驗中再三教導的。所以尤振雄非常明確此時該做什麽。
他跳上車頭,準備把開車人搞出來。無奈車門有些變形了,怎麽用力也拉不開。幸好窗戶大敞著,前邊的玻璃也碎了,他從幾個窗口探進身去,試圖將那人拉扯出來。裏麵光線太暗了,到處都有碎玻璃,沒動幾下,手上就劃了三四道血口。這下子也顧不得許多了,總算摸到一個好用力的地方,抓緊了,一咬牙就拚命往外拖。那人已昏了過去,任憑人家怎麽折騰,竟沒動一動,隻長長地哼了一聲,大概是表示自己還沒有斷氣吧。
尤振雄耗盡了全身的力氣,終於把那人拉出了車子,弄到了路邊,自己順勢也坐在了一旁。從發現翻車的第一眼起,他就意識到雙腳發軟,這會兒更是渾身散架。想抽支煙解解乏,竟連拿煙的力氣也沒了。費了好大勁,雙手抖動著總算把煙點燃,連著吸了幾口,憋在肚裏將近有一分鍾,然後深深地朝身邊的傷者噴去。那人臉上有血,一時難以認出是什麽人來。尤振雄也沒有多餘的精力去認人,他感到自己的腦力也全衰竭了。下一步該怎麽辦,想了半天都沒點主意。
那人在一番折騰中度過了死亡的衝擊,平息的鮮血又開始流動,未完全休克的心髒也努力搏動起來。或許是那點濃烈的煙味又加上些刺激,他緩慢地恢複了知覺。當在明亮的月光下認出眼前的救命人時,他臉上露出一絲痛苦的微笑,吃力地叫了聲:“老尤。”
尤振雄自林場出來,直到現在,大半天都是一個人在山間的孤路上行走。除了單調的汽車發動機,沒有接觸過任何聲響,這時冷丁地聽到近旁冒出這樣一聲,倒把他嚇了一跳。一陣冷汗過後,他立即反應出可能出現的現象,迴頭一看,果然是那生死不明的傷員有所舉動。他很高興,剛要把手中的半截煙頭扔掉,一轉念又沒扔出去,迅速迴身把那人的上身托起,將煙頭塞在他的口中。“你醒過來啦?”
那人貪婪地吸了幾口,一偏頭把快燒到嘴唇的煙頭吐掉。此時他的手腳還在麻木中,根本動彈不得,也就顧不得什麽禮節了。隨著尤振雄的動作,他隻能皺眉咧口地哼幾聲。待雙方都平靜下來,才又艱難地笑笑,報答式地說道:“老尤,我今天可出洋相了。”
聽他多說了幾句,尤振雄意識到此傷者並非一般當麵點頭,轉身各走,摩肩擦背,不問名由的人,再仔細一辯認,更使他吃了一驚。“哎呀,老黃。你,你怎麽。”
黃文斌難堪地搖了搖頭,沒有迴答。
尤振雄也想到,他人在落難之際,最好不要去打聽那些當時的情況,還是先救人要緊。想著就有了主意,起身聚集起全身的氣力,把可憐的朋友半拉半扯地塞進自己的駕駛室。采用一種盡量合適的姿勢將手腳安放好,即讓他能舒展的靠臥,又不至於影響操作。關好車門後,立即發動馬達,要順利的話,能在明早迴到下關,送進醫院。那個車嘛,就實在無能為力了。不過也無須擔心,按照常理,在這荒山野嶺中,一般也不會有人來動的。迴去叫人吧。
瞬間,好似舞台上剛演完了一場精彩的劇目,大幕落下了,彩燈熄滅了,人走座空,一切都暗了下來。當然,這裏畢竟不是演戲,黑夜並不意味著休息與空白,大自然永遠是沒有停歇的。在這片沉寂的山野裏,在這方陰鬱的氣氛中,世界絕非童話裏常見的那麽靜默。無邊的森林挺立在起伏蜿蜒的滇西高原上,一陣一陣的山風在峽穀裏,在樹叢中穿行唿嘯。無人知曉它們從哪裏來到哪裏去,那永不停歇的響聲,更難以分辨是風因樹的阻攔而怒吼,還是樹因風的光臨而歡歌。大自然啊,太奇妙了!
與這風聲相唿應的,還有那不多的,但一響起來就足以讓整個山穀都震動的汽車喇叭聲。常常有幾個手腳勤快,敬業爭先的駕駛員,願意在這樣明亮的月色下趕路。
滇西北的夏日正適合人類生存的標準溫度。正午時的日光可能會帶來過高了些許的熱量,那麽夜間則是再宜人不過的了。精明的司機就來了個合理的晝夜調配,午飯後找個涼快地方好好睡上一覺。到下午四五點鍾才慢慢起身,洗漱停當,向店家老板買上一份上等的盒飯,這才上車啟動發動機,開始新的征程。
夜間在山裏奔馳,工作效率高。比起白天有數不清的好處,這時,尤振雄已把外衣脫了,隻穿著一件的確涼襯衫,還把衣袖高高卷起。兩邊的車門玻璃大敞開,迎著車子的走向,任山風唿唿的直往裏灌,真是痛快。若非晚上的蚊蟲小咬多了些,這點長袖也不會留。
這條順著山勢起伏盤旋的公路,在緩慢轉動的車輪前不斷地延伸變化。如此高低不平,險象環生的盤山公路,夜間行車,放開大燈,一眼看出去,也不過就是十幾二十米。操縱著這樣一輛老“解放”,車廂上堆得冒尖的木料,已經快達到載重極限了,可為了超額完成任務,還在後麵拉著個三噸的掛車。有誰能把它開得再快些呢?唉,沒辦法,這正是文革剛過,改革還未走上正軌的生產特色。
尤振雄望著山頂上虛幻渺茫時有時無的月光拚命往上爬。在一個偏高的大坡上,使盡了渾身的力氣,也使出了渾身的解數,熬了近半個小時,現在天已黑盡了,總算闖過了這個被道上的駕駛員們稱做“落魂坡”的鬼地方。轉過了標誌著山坡結束的路標,一個大彎就有八百米,再往前就好走了。他長長地唿了一口氣,伸手抓過丟在身邊冷落多時的毛巾,擦了一把汗,舒坦地對自己笑道:“總算過來了,總算過來了。”
這台老車,雖不能說老得掉牙,但也著實有些年紀了。據說當年爸爸進山創建下關總站時,就是駕著這些車來的。不是嗎?且不論其出廠的誕辰,那恐怕已無人記得清了。就從建站時算起,也比自己整多出五歲。有道是樹老根多,人老病多。幾朝的元老,若論起功果業績來,自然很光榮。走到哪都可以象說書的一拍板子,眉飛色舞地喝上幾句:“想當初……”反正這也壯烈,那也光彩。真要到實幹處,如今可就有點遜色了,機器組合不夠靈光,車輪也有些拖泥帶水的。按日常的載重量就已夠嗆,這一趟又受朋友之托,私買了一方木料——好友即將完婚,急等著新家俱裝置新房,如何能夠推脫——這下可把自己整慘了。一路拋錨不說,還多耗出去了幾十公升汽油。這會兒,他暗暗地在心底一次又一次地告誡自己:“這種事再也不能幹了。不要說一般朋友不能答應,就是隊長書記的兒子結婚也不幹了。”
滇西北的山嶺延綿不絕,三四千米的高山,一座連著一座,道路順著山勢一去十數公裏,要分清哪裏為界是不容易的。有的駕駛員在這些山裏跑了半輩子,到老了還搞不清哪座山叫什麽名。跟他們談論起山野逸事,若要點明地名,如青風山白雲嶺,燕子峰藏經洞之類,他們一個個都莫名其妙,如聆古傳;而隻要講明是某路段多少公裏處,他們則似身臨其境,你爭我辯。所謂世本無路,路在腳下也。
雲南的公路就是這等特色:山有多高路有多長。東繞西轉,上天入地,從這個山巔下到那個山穀,從這方鬆林鑽到那方柏叢。加上邊境地帶人煙稀少,交通荒涼,一進入山區,一兩天出不來也是常事。有時幾個鍾頭在路上見不到個行人又何足為怪,隻要能遇上幾樣珍稀的飛禽走獸也算是老天的厚愛了。
尤振雄最近剛滿二十五歲。單獨上車有三年了,前段時間跟媽媽迴了趟老家,算是認了祖先的門,曉得了自家是個什麽光景。以前填個啥登記表的,一到“籍貫”欄,他的心都要咯噔一下,幾迴捫心自問道:“我也算河南人嗎?壓根不知道家鄉在哪方哪地,家鄉的父老鄉親怕也無人知曉還有個小子在這方生長。”幾迴他都想私自改填雲南了,隻是聽人們說那是不允許的,他才沒有盲動。這迴心裏塌實了,不僅將老父親的骨灰送迴去了,了了一樁心願。並親眼看見宗祠的輩份碑上鐫有自己的姓名,從此可以心安理得地承認河南籍了。
小夥子身材適中,一米七五,體形偏瘦。大部分開長途車的都這樣,吃喝無度,睡眠不足,營養欠缺,皮肉包骨。野外奔馳的人,別處再用什麽催生素也難見效,唯有這頜下的胡茬卻似出土的春苗,雨後的青草,長得飛快。不管是年老年少,出去一趟,五天沒刮,滿臉的絡腮胡就長得象個江湖大俠,飛天劍客,胡彪漏網,戰犯特赦。
這一趟出車是探家迴來後第一次進山。從那姥爺疼姑舅愛的老家出來,鑽進這連說話都沒有人答腔的小駕駛室裏,操起已有幾分生疏的方向盤,一路上尤振雄的心情與往常確有天壤之別,地殼之異。要不是行車時不容許分心,他真能沿途做出一組《滇西行》的詩詞來。不過,對於開的這輛車,對於走的這條路,那是絕不生疏的。跟車實習的一年裏,少說就跑過十幾趟,什麽該遇的事都遇見過。這不是亂吹的,誰要不信且有興趣查實的話,可以日記為證。小夥子自幼好學,業餘時間酷愛讀書,無事之暇也常動筆寫作詩文。從當年下農村開始,他就堅持天天寫日記,尤其是上車以後,記得更加仔細。天氣晴陰車駐地,山川風情民俗語,得意順當賣弄事,低頭紅臉責備句。樣樣都有記載,別以為日記沒有啥藝術價值,真把它放在宣傳科的桌上,說不定還成了搶手貨,人人爭相研究,因為它是來自第一線的作品。正是他在這方麵的出眾之處,才成為車隊公認的“三秀才”之一。
所謂秀才,無須多解釋,就是比普通人多幾分特殊文才的人了。在四車隊,不知是天功地造,還是鬼使神差,竟在這批文化素質很差的十年動亂的受害者中聚集了如此三位小青年:尤振雄能文通詩,稱為“文學秀才”;於新民會畫善描,稱為“美術秀才”;胡少傑愛歌懂樂,稱為“音樂秀才”。當然,這些稱號不過是朋友之間調笑取樂之所為,不帶任何學術級別,因為他們還未做出多少讓世人認可的成績。至於老駕駛員也跟著這麽叫,則是出於多種原因。或是對徒弟的欽愛,或是對青年的寄托。不信你私下訪一訪,對那些人們看不上眼的家夥,才不會把這等美好的綽號加之頭上。
三個秀才的功課中,文學是最普及且最難以高出人眾的,三人中卻要屬尤振雄的稱號傳得最廣最硬,這是為什麽呢?除了各自的刻苦用心,成功多寡外,各人在車隊的關係良莠,性情謙傲也是人們承認與否的重要因素。不少老司機就說,他們喜歡小尤,關心小尤,有許多是因為對老站長的愛慕而自覺貢奉的。年過四十的老人都清楚地記得,當年的老尤曾是全國有名的運輸標兵,他以高超精湛的技術,平和慷慨的熱情,敢作敢當的勇氣,愛車如命的作風征服了所有的部下。成百上千的各民族優秀子孫,都將他奉為驅窮致富的神明,發誓跟他幹到底。可惜在那個倒黴的年代,老頭子遭盡磨難,最後沒能挺過來,過早地逝去了。
有人說尤振雄能當駕駛員,多半是屬於遺傳性。不管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或是出於其他的何種用心,反正他聽了覺得挺快意的。從學開車的頭一天起,他就從老師傅們的口中得知了無數的有關老父親的各種奇聞軼事。隨著時間的推移,父親的形象在他心目中逐漸豐滿與鮮活起來,不光是以前那樣朦朧刻板一點一滴的輝煌,而且有了更多生動自然全麵立體的燦爛。如今,他越來越清晰的意識到,老父親不僅僅是一個剛正不阿,肝膽照人的好領導;又是一個艱苦樸素,謙虛謹慎的大勞模;還是一個不計得失,樂於助人的真朋友;更是一個妙趣橫生,多情大方的普通人。老人的故事在老一輩工人中廣為流傳,尤振雄已聽了不少,特別是一些精彩的段子,常常是從好幾個人口中有多種不同的說法。他一聽到都愛抓緊時間記入日記本中,現在已搜集了不少。他有個美好的長遠打算,想等啥時有機會能認真整理一下,為老頭子搞個迴憶錄,就算不能成書出版,也留在身邊自我欣賞。
由於開車的人們整天在盤山公路上轉悠,日常生活所遇過於單純,見到的人和事太少,需要開口講話的時機也就不多。久而久之,人們的性格隨著這獨特的環境而變化,以生理學的觀點來解釋,連說話的正常機能也因長期不運動而遲滯了,因此多數人都變得沉默寡言。從前開車人就忘不了帶幾包香煙,有事沒事點上一支。現今情況好多了,越來越多的人都記著帶上個半導體收音機伴行,時不時聽上幾段。更有甚者,成天就幹脆開著不關,管它什麽流行歌曲,民間小調,國際新聞,天氣預報,都不放過。隻要有個人聲作伴,也算是個寄托。
物以稀為貴。世間人與人的交流越少,相互間的感情就越珍重。路上人出於共同的世道,無一例外地推崇中華亙古倡導的禮節,走到哪裏都以義氣為重。不管遇到什麽人,都是好朋友。古人雲: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常年的經曆使他們中間形成一個不成文的習慣,大家都把“俠義”奉為最高尚的倫理道德。
象尤振雄這樣才上車不久,閱世不深的年輕駕駛員,更是十倍地愛惜所有外人的友誼。半個小時之前,就是方才還在落魂坡掙紮爬行那陣子,他曾看見山頂上有一輛車,正開著大燈在飛跑,大概對方也看到了山間困難拚搏的緩慢的弱光,還主動長長地鳴叫了一聲。自己雖在困境中熬煎拚命,也還是友好地向人家迴應了一聲。
這時已快達到這段路的最高點,他覺得早就應該與過來的朋友相會了,可為什麽還沒遇上呢?真有點令人琢磨不透,總不能返向迴放了吧。越往前走,他就越加份小心,在看不清楚的彎道處,都問訊式的摁聲喇叭。
今天的夜晚,天氣非常晴朗。黑暗深沉的天空,百十裏隻飄蕩著幾片白雲,千百顆永不疲倦的星星或明或暗的不間斷地閃爍著,半圓的月亮高高地懸掛在星空之間,挺亮的。雖然它那點光完全是太陽賜給的,並有人曾計算過僅為日光的幾萬分之一,然而此時誰要硬說這就是人類的光源,也許也不會招來多少人的異議。夜晚的魅力就在於這裏。讓人看著,自然就有一種天明地暗,天寬地窄的感覺,也很容易聯想到那是個美好的理想天堂。
繞過大彎,眼前就是寬闊騰天的山頂境界。雖說是夜晚,看不出去多遠,天是黑沉沉的,四方都壓在身邊;地也是黑沉沉的,道路咫尺難見。難以想象的是,這些開車人竟沒有一點危機感。正因為看不見,許多令人談虎色變的險坡惡嶺,就象耳旁那無息的山風,盡管時時隱藏在某個角落,但不知啥時就過去了。還有那些叫不上名的鳥獸的淒鳴驚唳,更隻當是此山林交響樂的邊鼓旁鑼,幫腔罷了。
正全神貫注掌握著方向盤的尤振雄,眼睛隨著明亮的燈光向前方緊張地掃視著。路上的景物,若是白天都是一目了然的,而夜晚在黑暗中卻樣樣都埋藏著危險。突然,一個意外的景象闖進了他的眼簾。“啊!”他輕叫了一聲,直感到頭皮發炸,下意識的就刹車減速。急忙間想認真看看,證實自己的發現是否有誤。可該死的燈光在顛簸中卻無法穩穩當當地停在一處,他隻好加倍集中精力,緩緩前行。
靠得很近了,這迴確信自己不太好的眼睛也不可能會看錯。在前方不遠處,有輛汽車衝出了公路,傾覆在路旁。這是尤振雄上車以來頭一迴在路上遇到有人翻了車,雖不曾親眼見到那恐怖的一刻,但可以肯定是肇事後出現的第一人。還可以肯定,先前在山上打招唿的就是這一位。倒黴的家夥,前後才這一陣子,怎麽就成了這樣,真無法相信。
沉重的車子漸漸行到那車的旁邊,穩穩地停下。尤振雄從駕駛室裏鑽出來,疾步走到跟前,前後轉著看了看。是一車隊的方頭新“東風”,看樣子是準備進山拉木料的空車。可為什麽輕輕鬆鬆的就沒有掌握住呢?唉,怪不得老師傅們都說,滿載的車子好駕,無貨的空車難開。一般說來,載貨車就好象負重出行的人,想快跑也跑不起來,這樣慢走可以時時提醒人記起自身的重任,就是走在路上也忘不了時常從後視鏡看上幾眼後麵的車廂,不要發生什麽意外的事情。而開空車則不一樣,如此無人無車的地麵,一陣跑瘋了,就象上了高速公路,容易把什麽都忘了,不將時速提到上百公裏總覺得有點不過癮,恨不得一下從這邊山頭飛到那邊山頭。這人會不會就是這樣呢?
尤振雄靠近翻倒的車旁,看見那車半個車頭撞在山坡上,整輛車顛覆過來,半邊車輪離開了地球,朝天淒楚的招搖,象要求過往的車輛拉它一把。所謂輪飛千裏地是根,一朝離地嚇煞人。看了叫人心裏頭直打激淩。
在駕駛訓練班裏,途中救護是專門的一課。隻不過當時誰都沒有在意,盛氣十足的小夥子們個個隻想著早日成為一流的駕駛員,隨便聽聽蒙混過去就算了。後來的跟車實習中,師傅們又一再反複強調安全行車的重要性。路上出點小錯就喋喋不休的嘮叨,要遇上個肇事車更是見景生情的發揮一通,幾天都講不完。真讓人厭煩了。然而不管你煩不煩,人家是沒完沒了的還要講。也隻有到了今天,才會真正理解老師傅的良苦用心。對於路上有人發生意外,第一行動是救人,這是所有的救護常識,行車經驗中再三教導的。所以尤振雄非常明確此時該做什麽。
他跳上車頭,準備把開車人搞出來。無奈車門有些變形了,怎麽用力也拉不開。幸好窗戶大敞著,前邊的玻璃也碎了,他從幾個窗口探進身去,試圖將那人拉扯出來。裏麵光線太暗了,到處都有碎玻璃,沒動幾下,手上就劃了三四道血口。這下子也顧不得許多了,總算摸到一個好用力的地方,抓緊了,一咬牙就拚命往外拖。那人已昏了過去,任憑人家怎麽折騰,竟沒動一動,隻長長地哼了一聲,大概是表示自己還沒有斷氣吧。
尤振雄耗盡了全身的力氣,終於把那人拉出了車子,弄到了路邊,自己順勢也坐在了一旁。從發現翻車的第一眼起,他就意識到雙腳發軟,這會兒更是渾身散架。想抽支煙解解乏,竟連拿煙的力氣也沒了。費了好大勁,雙手抖動著總算把煙點燃,連著吸了幾口,憋在肚裏將近有一分鍾,然後深深地朝身邊的傷者噴去。那人臉上有血,一時難以認出是什麽人來。尤振雄也沒有多餘的精力去認人,他感到自己的腦力也全衰竭了。下一步該怎麽辦,想了半天都沒點主意。
那人在一番折騰中度過了死亡的衝擊,平息的鮮血又開始流動,未完全休克的心髒也努力搏動起來。或許是那點濃烈的煙味又加上些刺激,他緩慢地恢複了知覺。當在明亮的月光下認出眼前的救命人時,他臉上露出一絲痛苦的微笑,吃力地叫了聲:“老尤。”
尤振雄自林場出來,直到現在,大半天都是一個人在山間的孤路上行走。除了單調的汽車發動機,沒有接觸過任何聲響,這時冷丁地聽到近旁冒出這樣一聲,倒把他嚇了一跳。一陣冷汗過後,他立即反應出可能出現的現象,迴頭一看,果然是那生死不明的傷員有所舉動。他很高興,剛要把手中的半截煙頭扔掉,一轉念又沒扔出去,迅速迴身把那人的上身托起,將煙頭塞在他的口中。“你醒過來啦?”
那人貪婪地吸了幾口,一偏頭把快燒到嘴唇的煙頭吐掉。此時他的手腳還在麻木中,根本動彈不得,也就顧不得什麽禮節了。隨著尤振雄的動作,他隻能皺眉咧口地哼幾聲。待雙方都平靜下來,才又艱難地笑笑,報答式地說道:“老尤,我今天可出洋相了。”
聽他多說了幾句,尤振雄意識到此傷者並非一般當麵點頭,轉身各走,摩肩擦背,不問名由的人,再仔細一辯認,更使他吃了一驚。“哎呀,老黃。你,你怎麽。”
黃文斌難堪地搖了搖頭,沒有迴答。
尤振雄也想到,他人在落難之際,最好不要去打聽那些當時的情況,還是先救人要緊。想著就有了主意,起身聚集起全身的氣力,把可憐的朋友半拉半扯地塞進自己的駕駛室。采用一種盡量合適的姿勢將手腳安放好,即讓他能舒展的靠臥,又不至於影響操作。關好車門後,立即發動馬達,要順利的話,能在明早迴到下關,送進醫院。那個車嘛,就實在無能為力了。不過也無須擔心,按照常理,在這荒山野嶺中,一般也不會有人來動的。迴去叫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