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雇用的司機是位標緻的九〇後青年,亞麻色捲髮,活像電影裏的黨衛軍新兵。他從隱匿的地方準時出現,悄無聲息走來,打開車門。每次謝他,他就嫣然一笑,像個姑娘。


    秋陽明艷,二十日我們去瑙姆堡。一八四四年十月,尼采生於洛肯村,五歲喪父,全家遷往三十英裏外薩勒河畔的瑙姆堡。瘋狂後,尼採迴到那裏,母親說,她要照料兒子直到最後。逾三年,母親死了,兄妹倆遷往我們昨天造訪的魏瑪故居。艾許伯格先生,瑙姆堡尼采故居和文檔中心主任,慷慨做主出借本次特展的原版著作及尼采肖像。


    巡視故居後,艾許伯格領我們坐到二樓露台,晴午和風,露台欄杆綴滿綠葉。據說尼采的媽媽每天將兒子推送到這裏。我記得木心弄到尼采瘋狂後倚枕沉思的圖片,視為大事,複印了一遝,講課時分送給我們。當時哪想到,有一天我會坐在尼采發呆的陽台。


    艾許伯格像個農場工人,脖子都曬黑了,這裏沒有僱工與文員,終年是他獨自打理。德國政府持續資助文化項目,但歐洲名人故居多數民辦,如家族企業。緊鄰故居的文檔中心是一幢極簡風格的玻璃建築,定期舉辦與尼采和歐洲文化相關的活動,君特·格拉斯曾是主講嘉賓之一。檔案室也是壁櫥林立,艾許伯格抽出原版書給我們看:《朝霞》《華格納事件》《瞧,這個人》《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大抽屜裏平放著尺寸不一、年代不一的尼采肖像,多數是版畫,其中一幀,叔本華——艾許伯格也證實了德國沒有他的故居,但有個鬆散的叔本華讀者團體,來過瑙姆堡,當我認出畫中的叔本華,艾許伯格微笑了:


    「他們見過這幅畫,卻不認識。」


    我並未因此得意。我是畫家,留心臉,多年前在北京高碑店路邊瞧見一匹狗,老皮老臉,嚴峻而苦惱,活像叔本華。


    天氣真好,我從霧霾之都來。大玻璃望出去,陽光普照全鎮十八九世紀的赭紅色屋頂,二樓一座小小的尼采胸像也是赭紅色,也是art deco風格,來歷卻是有趣:新世紀後,經艾許伯格長達十年的申請,政府撥款,於二〇〇九年建造了這座文檔館。有位遠來的客人,巡視後,迴家給艾許伯格電話,說他祖上傳下這座尼采雕像,願意送給瑙姆堡——尼采館有尼采雕像,想來理所當然,而眼前這一尊卻是因為有了這個館,才遇到私人的藏家,獻出來:艾許伯格不說,我們便無從知道。「為什麽你要獨自守護尼采?」我問他。


    瑙姆堡尼采文檔中心二樓,艾許伯格和尼采雕像。


    艾許伯格於是說出了下麵的故事:


    一九九〇年,尼采逝世九十周年,正是兩德統一之年,二十多位東西德青年去到洛肯小村,看望尼采。他們彼此不認識,沒約好,到了墓地,發現對方也記得尼采死日。洛肯村紀念館牆麵有幅小小的照片,就是這群掃墓人坐在樹下交談,日後演成尼采讀者的聯盟,其中一位,即艾許伯格,當年的哲學係學生。


    一九九〇年,艾許伯格混在這群愛尼采的讀者中,坐在洛肯村尼采故居的樹蔭下交談。


    自尼采一九〇〇年逝世,歐洲發生多少大事,德國兩度成為戰敗國,幾近毀滅。而當一九九〇年這幫傢夥來到尼采墓園,兩德才剛歷經戰後分裂的初告癒合,頭緒紛繁,東歐的動盪,餘波猶在。想得到嗎,在洛肯村的大樹下,有這麽一群德國青年隻為九十年前死去的那個人,聚攏座談。


    想起魯迅。五十年代遷葬前,魯迅在萬國公墓的小墳與墓碑,才數尺高,哪有少先隊員一批批前往敬禮。一九四六年,魯迅逝世十周年,倒是有年輕人自去祭奠,圍坐墓邊,時年十九歲的木心,混跡其間。後來,中國將魯迅的五處故址闢為五座紀念館,一律國有。魯迅的雕像,遍布各省。


    異端的墳前應是冷落的,如我在洛肯村所見;異端的雕像應是由愛他的人守著,輾轉致送別的愛他的人,如我在瑙姆堡所見。我去過托爾斯泰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墳墓,也冷落,年年有人獻花,不在多少,而在真心、自願。木心死去,我所詫異者,是葬禮當天出現逾百位陌生青年,得了消息,放下學業或工作,遠道趕來。


    此刻我坐在尼采家愉快地想:尼采,在他的祖國,未必如木心想像的那麽「重要」。眼瞧艾許伯格如大叔般撫摸那尊雕像,我發現尼采並不代表「德國」,而是艾許伯格正在撫摸的那個人,那個出言挑釁、生前很少得到迴應的人。他死了九十多年,隻因艾許伯格的固執、忠誠,政府於是撥款,建了文檔館。木心身後數年,家鄉就給他弄了紀念館和美術館,他比尼采幸運。


    請來烏鎮吧,我對艾許伯格說。他神色為難,意思是家裏一攤事,怕走不開。五十多天後,木心美術館前廳,忽然,改穿西裝的艾許伯格在人群中猛地站定,認出我,一把將我抱住。他變了個人,漲紅了臉,用結實的膀子搖撼我,那樣驚喜地笑著,更像個德國鄉下人:


    「its so good! its really really good! 」他不斷說著,顯然不相信眼前的景象。我說尼采就在二樓,看過了嗎?「yes!yes! yes! 」他連連點頭,又緊緊抱住我。


    迴到瑙姆堡。那天下午,三點過,我們告別艾許伯格,去洛肯小村。途經瑙姆堡大教堂,遠遠看見大gg印著十三世紀微笑石雕女像的照片:這著名的雕刻,原來在這裏!我立即下車進教堂,仰頭觀看高高站在柱頭的八位捐款人石雕——除了雲岡和麥積山的微笑菩薩,世界雕塑史再找不到如瑙姆堡這尊女像的笑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張岪與木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丹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丹青並收藏張岪與木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