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懂古文,他便用普通話一句一句念下來,再迴到起首,用上海話解釋古字和用典。那些年,他正在恢復寫作的猖狂中,自稱「二度青春」,一篇接一篇,文思泉湧,「如種之茁」。其時,我倆居定紐約五年了,何曾想今後會還鄉,更料不到先生的暮年會有烏鎮的晚晴小築——詩作讀畢,便是以下這行字:


    丙寅二月十四日,予滿甲子,海外孤露,唯丹卿置酒相祝。


    木心來信的抬頭,每稱我「丹卿」,偶或也用「佛耳」,是他給我的綽號——那是我與先生頂開心的時光,老小無猜,「海外孤露」。兩年後,一九八九年,木心開講世界文學史,又二十三年,木心死,「予滿甲子」,《文學迴憶錄》出版了。


    此刻這本筆記簿就在電腦邊,沒辦法,寫到這裏,我隻好掩麵痛哭。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十五日至二十八日寫於北京


    翻開木心六十歲生日送我的筆記本,首頁就是他手寫的這首四言詩。


    「天氣好,心情不錯,站在陽台上,一種小規模的君臨萬物之感。」(選自木心遺稿)一九九三年左右木心攝於傑克遜高地寓所門前的台階。


    [1]本文初刊於《〈溫故〉特輯:木心逝世兩周年紀念專號》,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


    傑克遜高地[1]


    我曾在紐約奎因斯(皇後區)傑克遜高地82街居住過好幾年。那房子隻好算是一條過道,我把它分三段,成了書齋、餐室、臥房。一個人的生活好像總是有意思,一個人哎,多妙啊,沒有誰打攪我,要上進就上進,要墮落就墮落,何況幾十年來,要墮落也墮落不了。


    此刻我在紐約,在傑克遜高地的家。出了門,向北而偏西,步行半小時便是聖馬可墓園;偏東而向北,沿82街走十分鍾,就能看見木心當年的舊居。到臨翌日,難免時差,黎明就醒了,我走去墓園看望母親,折返時,天色大亮,順便繞到木心的舊居前,站了一站。


    階梯上端的門窗仍是緊閉著,去年前年來,總想知道哪戶人家租住著,然而四下僻靜,無人可問。掐了煙,正要離去,見鄰家有位南美漢子遠遠看我,我就上前搭話,才知這寓所空置多年,並沒有租客。難怪。瞧那門牆蕭然,實在破舊了,窗戶上端的空調周邊,鏽跡斑斑。爬牆虎是消失多年了,據那位男子解釋,草葉會生一種蟲子,早經斷根,所幸木心居住時,滿滿地綠了幾年。


    這裏和皇後區所有民宅毗連的街道一樣,木心舊寓混雜其間,難以辨識。他辭世後,我來探母期間走去一兩次,此外還有誰呢,今年春夏,竟有位旅居加州的木心讀者獨自尋來了——好浪漫,好誠心——之後寫成短文。我相信他不願寫出失望,隻因知道文學課講義寫在那扇小窗內,使他在找到的一瞬,激動片刻,不然,這裏不可能坐實任何有關木心的想像。我是本地的老居民,離得近,隨時散步來去,雖有憑弔的意思,但十多年來關乎木心的一切,早已換在烏鎮。


    此地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退迴與木心時相走動的九十年代,這裏是活的。每次去,固然先已電話約好,到得樓前,大聲叫過,老頭子開門下看,就那樣靜靜地笑了,說:來來來。常在我登上扶梯時他已說了什麽好玩的話,等我縱聲「痛咥」——這古語是他教我的,好不難解——那時,木心比我如今的年齡不過大幾歲。


    人在歲序中度日,很少念及今後。當年的「今後」,就是現在:現在,木心的身後事都在烏鎮,我一件件做著,紐約遠在天邊,可是一朝迴來,忽已站在小樓前,舊寓,街樹,歷歷俱在,好似沒有歲月,我像是從未歸國,當場停在九十年代。


    迴想那段時光,真是好險。一九九四年文學課結束時,木心已在望七之年。自從遷來傑克遜高地,他給華語報持續發文,又在中國台灣接連出書的階段,大致結束了。就我的記憶,《詩經演》(繁體版題曰《會吾中》)是他生前在對岸出的最後一本書。他的收入少了,卻得意起來,自以為不必「粉墨登場」,可以整天弄自己的花樣,「裸裎而行」了。


    「詩經麽,老早就想動呀,怎麽動呢,像隻狗一樣繞來繞去幾十年,不敢溜進去哎!」頭幾首出來時,他眉飛色舞要我讀,順著我目光一行行往下指,等不及地絮叨著,享受他唯一的放縱:


    舒服吧?舒服啊!你看,這幾句接得多服帖。


    三百多首寫成後,他手製了灰褐色的書皮和封麵,捧在手裏弄來弄去。今年從遺稿堆取出這本「書」,小代掀開內襯,給我看,隻見「丹青抄本」幾個字,是木心的字跡。這事我竟忘了。想起來,卻是清晰如昨:那一陣我迷他小小的硬筆正楷,他大概需要副本吧,便取了正稿交給我,說:「你去抄去。」幾星期後給他看,「謔!簡直亂真,」他裝作驚喜的樣子,「這筆熬不住啦,手腳橫踢,像小孩子睏覺!」


    是的,那些年我們相顧傾談,動輒「痛咥」,唯獨不涉將來,我瞧著他這樣地老下去,心裏想,將來怎麽辦?


    他那時的心事是中國大陸能否出他的書,然而茫無頭緒。我們與國內的文界毫無聯繫,九十年代我還沒寫作,既不認得出書人,更何談出版社。那一階段,老友劉丹傾力襄助,日後給先生的繪畫歸了好藏家;一九九四年,他出資請先生與我遊歷英國,住在他贊助人的那幢都鐸古堡裏,度過三周逍遙的時光。木心久在構想長篇小說,劉丹甚至物色了翻譯人選。書名,老頭子早經想好了,叫作《瓷國迴憶錄》,拖了好些年,終於有了開篇,我頭一次電話裏聽他語音發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張岪與木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丹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丹青並收藏張岪與木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