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墮入全盤皆輸的放棄感。輸,包括無數細節。


    迴向大告別廳,廳外滿地陽光。女聲,嘹亮激昂,是鄉下人精力飽滿的哭嚎,從偏廊深處的一排小告別廳遠遠傳來,像是歌劇的開場。大清早,這裏就開始營業了。


    才過一夜,大廳正牆幕布中央的電子屏幕已顯現了先生的遺像。遺像正前方,是被逐級升高的假花台座四麵環繞的靈床。所謂靈床,不過是一架帶有扶手和輪子的鐵床,窄小,赤裸,沒有鋪墊,鐵皮鋥亮,如食堂運送菜飯的推車。這就是床嗎,隨即想起死人不怕冷。假花台座的一角可移開,以便靈床的推入與退出。真周到——如今先生聽人擺布,隻是被移來移去的軀體——靈床上有一方更大的,被螺絲釘固定的長方形玻璃罩,凝著經年擦拭而混同積塵的痕跡。如見仇家,我又蠻性子上來,要求撤除,翌日,他們拆除了。


    那位本館的年輕職員事事配合。他也掌管藏在幕布後的大音響,一口同意接受我們的版本——館方曲目單居然還有港台流行樂——試聽音效,是那首全國通用的哀樂,想起下午就能輯錄經已編排的選曲,我又暗自快意了。


    出殯儀館,眾人分頭辦事:鎮方副總陳瑜、小傅陪我太太即去桐鄉市尋覓合適的蓋被,購置鮮花,更換靈台四邊的假花(為此去一整天);我迴烏鎮賓館,潤色悼詞(其間簡訊不斷,客人陸續到了)。間中似乎去了一去晚晴小築,不記得為什麽事,隻獨自偷去一樓客廳看了看,沒有人,昔時與先生對坐的沙發空著,麵南的軒窗打開了,窗外太陽荒荒。


    二〇〇五年春,木心先生來烏鎮故居探看為他新建的晚晴小築。


    午後隨黃帆去到西柵景區辦公室。斜陽直射電腦屏幕,一位中年職員才剛完成選段的輯錄:忽然,《十二平均律》首曲在烏鎮奏響,接著是巴伯的慢板,如寧靜的洪水,漫延而來……我差不多手舞足蹈了,不知是在聽音樂還是在想像葬禮。無法和先生商量了。第一次,事涉先生的種種,不可能,也不必再問他。我陪他聽過一迴巴伯的《弦樂慢板》,他照例一聲不響,很久才說:「這是二十世紀的,更加懂了……」估計告別儀式的行禮部分不出半小時,我將殯儀館的那份錄音限於三十分鍾,烏鎮靈堂版則超過一小時,收入更多的選段。二者的最後一曲均是貝多芬《第五鋼琴協奏曲》第三樂章:在先生溫靜陰柔的文體背後,我知道,他渴望發作般的陽剛。


    但這音樂真是為了他嗎?我從未做過樂曲輯錄,聽樂章的一段段抑揚銜接,有那麽一瞬,我又得意了,同時熱淚湧起,不知是為音樂還是為那台冰櫃。


    接著被叫到西柵昭明書院二樓,一群青年員工正在布置明天下午追思會會場。長排的軒窗,長排的條桌,一律木質,若在盛夏,這裏氣息陰涼。先生曾給書院圖書館擬過一份書單,在醫院陪護的徐曉琪便曾是圖書館館長。由南窗下看庭院,是那座古老的「梁代昭明太子讀書處」石牌坊,二〇〇五年春陪先生初訪西柵,曾在石坊下合影,那年,他已不再拒絕我扶他一把。四五點迴到晚晴小築靈堂:上海的陳村、孫甘露、陳子善,蘭州的隴菲,紐約老友秦明,都來了。客廳滿是走動坐談的人。我要小代往壁爐邊的音響塞進烏鎮版碟片,巴赫、莫紮特、蕭邦……都來了。先生在遺像裏目灼灼看著大家,同時,小蠟燭們,應聲哆嗦,似乎更其明亮了。


    先生家從未來過這麽多人。我心思紛亂,打起精神,不知在說些什麽。傍晚,電話打進來:鮮花到了,須由工人徹夜新做十個花圈,囑我代寫輓聯的簡訊連連發到……近六點再次去到桐鄉殯儀館,如在醫院的習慣,又繞到「羽化閣」匆匆看一眼冰櫃中的木心,好似他還需要我們。靈床腳跟有把小椅子,擱著一支點燃的蠟燭,昨夜竟未看見。天色暗下來。將墨汁倒在塑料杯裏,很差的毛筆,在休息室寫了十餘對輓聯,手凍僵了。仲青、小楊、鄭陽,還有一兩位新來的陌生讀者圍在邊旁。


    八點趕迴烏鎮,向宏與他的團隊等我商議葬禮的種種詳細。上午客廳空蕩蕩,現在一大群人在燈下坐著站著,逐條落實喪儀的程序:幾時放人進來,幾時分批上前致禮,如何分批,如何關照來賓不要拍攝,由誰在遺體周圍看守,致悼詞的人數與順序,是否請桐鄉電視台專人主持,何處適合撥予媒體攝像的方位,儀式後,如何安排車輛運送眾人由桐鄉迴到烏鎮(難的是不確知會來多少告別的人),午飯後(本鄉喪儀聚餐叫作「豆腐飯」)如何集中由東柵去到西柵景區昭明書院舉行追思會……


    紅白喜事果然是熱鬧的。我被時時要求給出意見。瞧著眾人的臉,我說著,專心而茫然。春陽,滿麵淚痕,忽然出現在客廳門口,絕望地看著一屋子人——為便出入,往常垂落的棉布門簾經已掀開——她從北京趕來了。我明白此刻她感到什麽。過去六年春陽是這裏的熟客,十一月初她護送先生去桐鄉就醫,迴烏鎮後,便是在客廳門口與木心告別,現在,她驟然發現屋子裏站滿了陌生的人。


    二〇〇六年夏,晚晴小築朝南三進落成,等著秋天將要迴來定居的主人。轉眼七年過去,現在,這三進空屋正在布置「木心故居紀念館」。


    木心沒有家眷。他一走,除了接應來客的小代小楊,我們全是晚晴小築未經通報的闖入者。向宏卻是我多年的熟友,隻有他知道,並知道我也知道,十六年前的這裏不是燈光輝煌的客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張岪與木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丹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丹青並收藏張岪與木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