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日,所有人活泛起來。桐鄉醫院不再是掛念之所。歷經漫長的守護、等待、無措,時間仿佛了無盡頭,現在大家有事做了。黃昏抵杭即與小代通話,聽他聲音似在車行的疾風中:「小楊在,仲青、黃帆都在……陳總和我正去桐鄉路上……直接到殯儀館見吧……」殯儀館。這個詞到底出現了。天黑下來。車折往城外荒郊,沿大路轉彎時車燈照亮一麵巨大的五彩牌坊,旋即開進仿佛單位大院的殯儀館。場院一片黝黑,快步走向有燈光的西側邊廳時,遠遠瞧見幾位年輕人接二連三跳下台階,迎出來,擁我迴入夜燈昏黃的小廳——抬眼看見小廳門楣「羽化閣」三字,我心裏忽起怨毒之念——內牆正中,是假花環繞的先生遺像,左右牆麵排開高大的紙質花圈。向宏,王韋夫婦和孩子,王韋的小姐姐與夫君,已在那裏。小廳冰涼,我們握手寒暄後,如鬼一般說話,我不知該做什麽,經向宏提醒,這才想起走向靈位,匆匆行禮。可我不要這些,隻念著快點看見先生。靈堂,鞠躬,都是裝假,在醫院時我隻需徑趨床前,此刻他在哪裏?
殯儀館總是叫人害怕的地方,單這三個字便起寒意而心生不悅。我當然聽說過停屍間,聽說屍身到了那裏便怎樣的不再是人——車進漆黑場院的一瞬,念及先生已淪落此地,那悶著的聲響又敲擊了——挺身站好,我預備接受難以接受的時刻,跟隨職工去到走廊盡頭的某處停屍間。不料一問之下,眾人立即壓低嗓音踴躍應聲:「就在這裏,就在這裏。」——很久後我還記得那淒涼溫馨的一刻,仿佛家人引你進入內室,探看臥床的人——在背襯靈位的落地帷幔右端,有一角被掀開了,顯然那是昨天以來大家走熟的位置,我們魚貫而入。
前廳的燈光透進帷幔,原來這裏還有一方小小的隔間,幽暗僻靜。眾人讓開了,我一眼看見地麵正中那具低矮的靈床,玻璃罩裏,就是他:縮得那麽小,小得像是嬰孩——你確知那個人死了,和你尋到他,親眼見他死在那裏,是兩種感覺,兩種感覺,都無法描述啊——我隻記得有盞燈直照著他的臉,但此刻想不起那小燈安在哪個位置。
被悶著的敲打又開始了,這迴不是一下,而是,均勻地,一下接一下,漸猛漸強。幾步走近靈床,我躬身貼近玻璃罩看,拚命貼近,近到隻能額頭抵著玻璃,為了看清木心。不是驚怵與痛楚——或者有甚於此——隻是,被當麵阻擋:被堅硬的玻璃,被這張臉的一動不動,迎麵阻擋。
他的假牙未能及時嵌入,內卷的嘴現在緊閉了,下巴布滿仍未剃除的鬍鬚。一頂帽子很不安妥地扣在顱頂,大約難以從後腦塞好,以致帽簷前傾,遮沒額與眉。黑呢大衣領口交叉著那條我在紐約見慣的灰藍格子圍巾。
我呆呆地看。原以為機器房的一幕已是最為不忍的記憶,現在我寧願先生仍然喘著,漲紅臉,生氣勃勃地昏迷。
完了。無可辯駁的完結。可恨的玻璃罩。當我嗔目凝視,冰櫃內壁的鐵皮格子發出間歇啟動的冷氣聲響,在均勻的聲響中,先生一動不動,一動不動。
喂!木心!咱們老交情呢,怎會弄到這步田地,怎會像隔著菜市場貨櫃的玻璃那樣,才能給我看清啊。
兩床鮮黃與艷紅的絲綢繡花被在冰櫃內墊蓋著先生。向宏解釋,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包裹,當地鄉俗便是這樣……事後我才明白:其他亡者必是存在停屍間,昨晨先生移入後,館方格外優待,在告別儀式前將遺體單獨存於這電動冰櫃裝置的靈床,以示區隔,以便瞻看,也為緩解親友的心傷。這實在是本鄉能夠做到的至善了,但我驟然發怒喊叫:「先生一輩子不肯隨俗啊。」
夜裏九點多鍾。大家就這麽站著,看我昏怒。先生平躺著。「要經常想到死。」是啊,屋子裏現在就是死亡。我堅持叫囂不可以這樣子:假牙要裝上,鬍鬚剃淨,頭髮梳好,不要這頂帽子,拿走絲綢被蓋——他們說,裝殮師明天才能來——然後如少年時在派出所鬧場般,我詰問這小房間難道就是告別廳嗎?!眾人活泛了:不是啊不是啊,隨即湧出小廳,領我摸黑去到館內最大的告別廳。這廳堂總有兩百平方米吧,因為空大,更其寒冷。當值工人跟來,摁了開關,成排日光燈依次放亮:四壁的帷幔與假花陣顯現了。有如尋釁未果,我頹然冷靜下來。
十點鍾了。留守的青年夜裏睡哪兒?大廳的燈關滅了,他們一個個沒入黑影,迴向那座存放冰櫃的小廳。
半小時後我與向宏趕迴烏鎮。車入東柵鎮口,略一心驚:晚晴小築門外停滿公司的轎車,保安進出走動,像是兇案現場,大牆麵展開白底黑字的布幅「木心先生悼念處」——全部完結了。不到兩個月,我一步步闖入未經想像的場景。前年先生尚健,還能步出門外等我,駝著背,白髮蒼蒼:我看他身影就知道他委屈,嫌我遲來而讓他久等了。「喔喲——路上怎樣?」這就是他的責備。要是瞧見今晚家門口保安走動,他會非常害怕。
兩條黃狗迎出來,旋即跳開。庭院樹叢已滿綴單枝的黃菊,走廊兩側青磚地麵也等距排開了小小的盆栽。這裏平日僻靜無人,現在保安巡逡著,吃飯間門口橫著來賓簽到的小桌,一周前我還在裏麵獨自翻閱先生的稿本,此刻望進去,條桌邊圍滿葬禮接待的年輕員工;靈堂方位指示牌在每一轉角豎著,如烏鎮景區賓館的小牌,形製玲瓏。樓梯轉角暗影中停著去年才為先生購置的輪椅,折攏著。小代說,夜飯後先生會要求坐進去在迴廊裏給推那麽一陣子,以為樂事,「像小孩子一樣」。
殯儀館總是叫人害怕的地方,單這三個字便起寒意而心生不悅。我當然聽說過停屍間,聽說屍身到了那裏便怎樣的不再是人——車進漆黑場院的一瞬,念及先生已淪落此地,那悶著的聲響又敲擊了——挺身站好,我預備接受難以接受的時刻,跟隨職工去到走廊盡頭的某處停屍間。不料一問之下,眾人立即壓低嗓音踴躍應聲:「就在這裏,就在這裏。」——很久後我還記得那淒涼溫馨的一刻,仿佛家人引你進入內室,探看臥床的人——在背襯靈位的落地帷幔右端,有一角被掀開了,顯然那是昨天以來大家走熟的位置,我們魚貫而入。
前廳的燈光透進帷幔,原來這裏還有一方小小的隔間,幽暗僻靜。眾人讓開了,我一眼看見地麵正中那具低矮的靈床,玻璃罩裏,就是他:縮得那麽小,小得像是嬰孩——你確知那個人死了,和你尋到他,親眼見他死在那裏,是兩種感覺,兩種感覺,都無法描述啊——我隻記得有盞燈直照著他的臉,但此刻想不起那小燈安在哪個位置。
被悶著的敲打又開始了,這迴不是一下,而是,均勻地,一下接一下,漸猛漸強。幾步走近靈床,我躬身貼近玻璃罩看,拚命貼近,近到隻能額頭抵著玻璃,為了看清木心。不是驚怵與痛楚——或者有甚於此——隻是,被當麵阻擋:被堅硬的玻璃,被這張臉的一動不動,迎麵阻擋。
他的假牙未能及時嵌入,內卷的嘴現在緊閉了,下巴布滿仍未剃除的鬍鬚。一頂帽子很不安妥地扣在顱頂,大約難以從後腦塞好,以致帽簷前傾,遮沒額與眉。黑呢大衣領口交叉著那條我在紐約見慣的灰藍格子圍巾。
我呆呆地看。原以為機器房的一幕已是最為不忍的記憶,現在我寧願先生仍然喘著,漲紅臉,生氣勃勃地昏迷。
完了。無可辯駁的完結。可恨的玻璃罩。當我嗔目凝視,冰櫃內壁的鐵皮格子發出間歇啟動的冷氣聲響,在均勻的聲響中,先生一動不動,一動不動。
喂!木心!咱們老交情呢,怎會弄到這步田地,怎會像隔著菜市場貨櫃的玻璃那樣,才能給我看清啊。
兩床鮮黃與艷紅的絲綢繡花被在冰櫃內墊蓋著先生。向宏解釋,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包裹,當地鄉俗便是這樣……事後我才明白:其他亡者必是存在停屍間,昨晨先生移入後,館方格外優待,在告別儀式前將遺體單獨存於這電動冰櫃裝置的靈床,以示區隔,以便瞻看,也為緩解親友的心傷。這實在是本鄉能夠做到的至善了,但我驟然發怒喊叫:「先生一輩子不肯隨俗啊。」
夜裏九點多鍾。大家就這麽站著,看我昏怒。先生平躺著。「要經常想到死。」是啊,屋子裏現在就是死亡。我堅持叫囂不可以這樣子:假牙要裝上,鬍鬚剃淨,頭髮梳好,不要這頂帽子,拿走絲綢被蓋——他們說,裝殮師明天才能來——然後如少年時在派出所鬧場般,我詰問這小房間難道就是告別廳嗎?!眾人活泛了:不是啊不是啊,隨即湧出小廳,領我摸黑去到館內最大的告別廳。這廳堂總有兩百平方米吧,因為空大,更其寒冷。當值工人跟來,摁了開關,成排日光燈依次放亮:四壁的帷幔與假花陣顯現了。有如尋釁未果,我頹然冷靜下來。
十點鍾了。留守的青年夜裏睡哪兒?大廳的燈關滅了,他們一個個沒入黑影,迴向那座存放冰櫃的小廳。
半小時後我與向宏趕迴烏鎮。車入東柵鎮口,略一心驚:晚晴小築門外停滿公司的轎車,保安進出走動,像是兇案現場,大牆麵展開白底黑字的布幅「木心先生悼念處」——全部完結了。不到兩個月,我一步步闖入未經想像的場景。前年先生尚健,還能步出門外等我,駝著背,白髮蒼蒼:我看他身影就知道他委屈,嫌我遲來而讓他久等了。「喔喲——路上怎樣?」這就是他的責備。要是瞧見今晚家門口保安走動,他會非常害怕。
兩條黃狗迎出來,旋即跳開。庭院樹叢已滿綴單枝的黃菊,走廊兩側青磚地麵也等距排開了小小的盆栽。這裏平日僻靜無人,現在保安巡逡著,吃飯間門口橫著來賓簽到的小桌,一周前我還在裏麵獨自翻閱先生的稿本,此刻望進去,條桌邊圍滿葬禮接待的年輕員工;靈堂方位指示牌在每一轉角豎著,如烏鎮景區賓館的小牌,形製玲瓏。樓梯轉角暗影中停著去年才為先生購置的輪椅,折攏著。小代說,夜飯後先生會要求坐進去在迴廊裏給推那麽一陣子,以為樂事,「像小孩子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