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包括我們的大區域網,讓人覺得既方便,又沮喪。所謂沮喪者,是在家中的舊習,在旅行中也難改。有句老話,曰賓至如歸,好客者每謂來賓:「就像在家裏一樣啊。」如果同家裏一樣,我還不如不出門呢。而這不僅僅是耽於上網這種惡習本身,網絡使旅行的某些性質發生了改變,或竟消失,而那些性質,恰屬於旅行最誘人的一些方麵。比如異鄉感,自有網絡,十去六七。或曰,異鄉感是不好的,也許是吧,但如果不全是呢?
前些日子偶翻唐代的一本詩集,書是年輕時購入的,頁上有些紅筆的勾勾點點,想是當年喜歡某首某首,標以記之。這次看到便覺得奇怪,因為這些詩讀來實無特別的感覺。因記起買這本詩集,乃是在一次旅行中,心情大概不怎麽好,所以對那些抒發羈愁鄉思的詩篇,每有共鳴。現在無不在網絡之中,比鄰天涯,想起哪位親友,打個電話便是了,或連電話也懶得打,在社交軟體中寫上幾句話就是了,或連字也懶得寫,發送一張圖片,或所謂「表情」者就是了,或連圖符也懶得發送,想想隨時可以聯繫,明天再說罷。
杜詩千首,很多人認為,最好的一篇是《登高》。我也這麽覺得。「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這類句子,非古人寫不出來。換到今日,什麽叫悲秋呀,大家都認為秋天是最宜出遊的季節。君未聞「十一小長假」乎,總工會一聲令下,好幾億人都上了路,連我這樣的閑漢,今年也同去同去,但見人人喜動顏色,何悲之有,除了嫌人太多,堵在半路不得動彈耳。秋天而能經常在外麵作客,簡直是可羨可妒之事,自當發表大量照片遊記之類,昭告親友,以炫耀之。至於獨登台者,更是沒有的事兒,就算的的確確是獨自出行,不登台則罷,一登則身已處眾人之中,蓋可登之台,都早名傳網絡,遊人如織了。隻有百年多病,略可同情,不過使生杜甫於今,日啖抗生素數十顆,百病不生,五十五歲,豈敢言老,離退休還差得遠呢。
「鬱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也是我極喜歡的,嚐雲就憑這兩句,也得去贛州一遊。有一年真去了,在泰和縣便遇見贛江,自此一路南行,直到近得贛州,看那江水也不怎麽清,很多木頭在沿江下放,別的有無不敢說,行人淚是一滴也沒有的。再遠眺贛州城,紅塵萬丈,光彩奪目,遂迴心轉意,掉頭而東去了。
此間的差別,在於情緒。屈原煢煢南行,是以睹芳草而傷夭,感霜降而思戒;張衡孤行煢煢,這才側身四望,打算迴駕蓬廬。如我者一出門便歡天喜地,如逃如逸,所到之處無不人煙阜盛,連吃帶住,雖雲單身在外,實無影隻之嘆。若在許多年前,尚勉強擠出些感嘆,自入網絡以來,連感嘆也不怎麽有,偶爾覺得孤單,打開行動電話,社交軟體裏的消息,立刻撲麵而來,再上上網站,天下之幹卿底事的種種新聞,盡在掌中,果然是芥子納須彌,一部小機器包打天下。這時再談什麽旅思,未免矯情吧。
有人會說,享受著網際網路的好處,還要抱怨,是否也是矯情呢?也許。反正人和人不一樣,有人領受好處之後,感恩戴德,終身無二,這樣的重情重義,我可做不到。對我來說,隻有有價值的,才值得抱怨,至於百無一是、惡貫滿盈的東西,隻有咬牙切齒,惟恨不能摧枯拉朽,才不稀得去抱怨呢。
當代通訊以及網絡對旅行的影響,自有研究社會和人類行為的人去深思,以下僅再聊舉數端耳。
有所謂鄧巴數,謂一個人所能穩定交往的人,數目最多在一百五十左右。我電話中的聯繫人,曾有數百之多,所喜電話這東西,經常會損壞丟失,每丟一次,電話簿隨之而去,而一年之內,一批去而復來,蓋總有人會在一年之內同我聯繫,於是記下,或兩年三年,待電話本的條目漸至兩百,電話又會丟的。然而近年,我學會了通過網絡保存電話簿,於是條目有增無減,令人心煩。有時在旅中打開電話簿,見親友的名字,赫列其中,心裏歡喜,雖然不必立刻聯絡,而知道要聯絡便是觸手可及的事,是何等心安。或道經某地,立刻想起,此地有某某朋友或熟人,雖然並不會去打擾,心裏總是舒服的。
這些是好處,而另一方麵,又讓人覺得擁擠。為免得罪多士,這一點不多說,且說如今有社交網絡,廣域網中有,區域網中更有,在這類微型的關係網絡中,人的行為有時會很奇怪。比如所謂「分享」,本來是好事,而嚴重起來,見個貓兒狗兒,耳朵生得格外圓一些或扁一些,也要立刻拍攝下來,報告友人,在我看來,這實際上是轉移某種精神的苦難。後果就是,大家漸漸形成對世界的奇怪態度,以為世界不過是些碎片,而觀看便是認知,由此人人見多識廣,而真正的知識體係,也有日夜灌注而稀薄起來的危險。
所幸,我的朋友們都是知所節製的人,他們隻是偶爾交流一些見聞,都是既有益人心又能增加真正的見識的。
還有一項,是意外之喜的損失。我沒方向感又不大記路,以前出門,三步一詢,五步一問,尤常走錯路。自從用上gps導航,錯路越走越少,而意外之喜,也越離越遠。很多人身有要務,自是需要路線精確,而我不同,閑人閑逛,為什麽需要「最佳路線」?這一點雖自知而不能自拔,工具於人,每有這種效果。現在出門,總要帶上地圖冊,以助選擇道路,雖然也用導航,總要幹預,試圖讓它實現我的意圖,而導航儀這類軟體,執拗遠甚於我,每起爭執,贏的總是它,我也隻好禿子跟著月亮走。
前些日子偶翻唐代的一本詩集,書是年輕時購入的,頁上有些紅筆的勾勾點點,想是當年喜歡某首某首,標以記之。這次看到便覺得奇怪,因為這些詩讀來實無特別的感覺。因記起買這本詩集,乃是在一次旅行中,心情大概不怎麽好,所以對那些抒發羈愁鄉思的詩篇,每有共鳴。現在無不在網絡之中,比鄰天涯,想起哪位親友,打個電話便是了,或連電話也懶得打,在社交軟體中寫上幾句話就是了,或連字也懶得寫,發送一張圖片,或所謂「表情」者就是了,或連圖符也懶得發送,想想隨時可以聯繫,明天再說罷。
杜詩千首,很多人認為,最好的一篇是《登高》。我也這麽覺得。「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這類句子,非古人寫不出來。換到今日,什麽叫悲秋呀,大家都認為秋天是最宜出遊的季節。君未聞「十一小長假」乎,總工會一聲令下,好幾億人都上了路,連我這樣的閑漢,今年也同去同去,但見人人喜動顏色,何悲之有,除了嫌人太多,堵在半路不得動彈耳。秋天而能經常在外麵作客,簡直是可羨可妒之事,自當發表大量照片遊記之類,昭告親友,以炫耀之。至於獨登台者,更是沒有的事兒,就算的的確確是獨自出行,不登台則罷,一登則身已處眾人之中,蓋可登之台,都早名傳網絡,遊人如織了。隻有百年多病,略可同情,不過使生杜甫於今,日啖抗生素數十顆,百病不生,五十五歲,豈敢言老,離退休還差得遠呢。
「鬱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也是我極喜歡的,嚐雲就憑這兩句,也得去贛州一遊。有一年真去了,在泰和縣便遇見贛江,自此一路南行,直到近得贛州,看那江水也不怎麽清,很多木頭在沿江下放,別的有無不敢說,行人淚是一滴也沒有的。再遠眺贛州城,紅塵萬丈,光彩奪目,遂迴心轉意,掉頭而東去了。
此間的差別,在於情緒。屈原煢煢南行,是以睹芳草而傷夭,感霜降而思戒;張衡孤行煢煢,這才側身四望,打算迴駕蓬廬。如我者一出門便歡天喜地,如逃如逸,所到之處無不人煙阜盛,連吃帶住,雖雲單身在外,實無影隻之嘆。若在許多年前,尚勉強擠出些感嘆,自入網絡以來,連感嘆也不怎麽有,偶爾覺得孤單,打開行動電話,社交軟體裏的消息,立刻撲麵而來,再上上網站,天下之幹卿底事的種種新聞,盡在掌中,果然是芥子納須彌,一部小機器包打天下。這時再談什麽旅思,未免矯情吧。
有人會說,享受著網際網路的好處,還要抱怨,是否也是矯情呢?也許。反正人和人不一樣,有人領受好處之後,感恩戴德,終身無二,這樣的重情重義,我可做不到。對我來說,隻有有價值的,才值得抱怨,至於百無一是、惡貫滿盈的東西,隻有咬牙切齒,惟恨不能摧枯拉朽,才不稀得去抱怨呢。
當代通訊以及網絡對旅行的影響,自有研究社會和人類行為的人去深思,以下僅再聊舉數端耳。
有所謂鄧巴數,謂一個人所能穩定交往的人,數目最多在一百五十左右。我電話中的聯繫人,曾有數百之多,所喜電話這東西,經常會損壞丟失,每丟一次,電話簿隨之而去,而一年之內,一批去而復來,蓋總有人會在一年之內同我聯繫,於是記下,或兩年三年,待電話本的條目漸至兩百,電話又會丟的。然而近年,我學會了通過網絡保存電話簿,於是條目有增無減,令人心煩。有時在旅中打開電話簿,見親友的名字,赫列其中,心裏歡喜,雖然不必立刻聯絡,而知道要聯絡便是觸手可及的事,是何等心安。或道經某地,立刻想起,此地有某某朋友或熟人,雖然並不會去打擾,心裏總是舒服的。
這些是好處,而另一方麵,又讓人覺得擁擠。為免得罪多士,這一點不多說,且說如今有社交網絡,廣域網中有,區域網中更有,在這類微型的關係網絡中,人的行為有時會很奇怪。比如所謂「分享」,本來是好事,而嚴重起來,見個貓兒狗兒,耳朵生得格外圓一些或扁一些,也要立刻拍攝下來,報告友人,在我看來,這實際上是轉移某種精神的苦難。後果就是,大家漸漸形成對世界的奇怪態度,以為世界不過是些碎片,而觀看便是認知,由此人人見多識廣,而真正的知識體係,也有日夜灌注而稀薄起來的危險。
所幸,我的朋友們都是知所節製的人,他們隻是偶爾交流一些見聞,都是既有益人心又能增加真正的見識的。
還有一項,是意外之喜的損失。我沒方向感又不大記路,以前出門,三步一詢,五步一問,尤常走錯路。自從用上gps導航,錯路越走越少,而意外之喜,也越離越遠。很多人身有要務,自是需要路線精確,而我不同,閑人閑逛,為什麽需要「最佳路線」?這一點雖自知而不能自拔,工具於人,每有這種效果。現在出門,總要帶上地圖冊,以助選擇道路,雖然也用導航,總要幹預,試圖讓它實現我的意圖,而導航儀這類軟體,執拗遠甚於我,每起爭執,贏的總是它,我也隻好禿子跟著月亮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