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有時真是有害的。不止一次,我在途中記憶起這些故事,那真是讓人沮喪(我還沒提他們是如何講述到庭院裏放風呢)。閱讀當然是有益的,我們可以安坐家中,而讓思維跟隨法顯與汪大淵,迪亞士和麥哲倫,維他斯·白令與羅爾德·阿蒙森,和他們一起驚唿讚嘆。當然,這隻是想像,他們凍傷時,我們的腳可一點兒也不疼。
想像確如詩人所說,是我們的翅膀。麵對一座綿延千裏的山脈,除了想像,還有別的什麽辦法來致敬我們的祖先?一座這樣的山脈,隻會有幾條古老的通道,或是蜿蜒上行,或是循著深澗,奇蹟般地鑽將出來,古人是怎麽發現它們的呢,對此我們通常說「難以想像」。其實我們可以想像,在成百上千年間,祖先不斷地前行,鑽入每條山穀,翻越每個山脊,白骨枕藉,才摸索出這些道路,打開山脈那邊的世界。如果我們能夠化千載為一瞬,在想像中下瞻前人的探索歷程,那真像盲目的蠕動,為他們自己並不完全清楚的動機驅使著。
但是,想像本身並不能將我們帶到更遠的地方。很多人相信想像的能力和邊界是無限的,比如艾米莉·狄金森就說,頭腦比天空更加廣闊。現代人很少這樣認為了吧?現代人知道,眼睛和腳才是先鋒,而想像不過是對經驗的一種美妙的處理方式。洞穴裏的魚,怎麽會有光線的想像呢?說到洞穴,西塞羅曾有美麗的比喻,假設某一種族一直生活在地表之下,有吃的有住的,還有藝術品,過得同我們一樣好,甚至比我們還富足快樂。突然有一天,大地開裂,這些生物上升到我們的世界,於是見到了從來沒有想像過的事物,地麵、海洋、大朵的雲與迅疾的風,太陽在製造晝夜,月亮有盈虧圓缺,還有天空,星辰沿著永恆的軌道運行其中……
想像不能讓大地裂開。真正讓大地裂開的,是一代代的探索者,無論是向世界的深處還是向遠處,人類活動的邊疆,同時也是想像和思維的邊疆,正如人類的進步程度,謝天謝地,是由這個物種的先行者而不是後進者定義的。而在當代,說句得罪人的話,先行者是科學家,而不是別人了。
前幾天聽朋友聊及美國的衰落,我貢獻了一點意見,說任何國家都會衰落,哪天美國的太空計劃不為民眾支持了,那它就是衰落了。我的意思無非是說太空探索在當今有超乎股票上漲及手機更新的意義。我忘了在哪裏看到過一句話,說太空計劃從人類的黎明時代就開始了,這真是精闢。不過說到這些,我非常不願意使用「使命」「命運」「永恆衝動」之類的字眼,而這些字眼,在討論人類的探索歷程時,出現的頻率很高。我覺得它們出身可疑,富於激勵而指向不明,比如與孔子同時的阿那克薩哥拉說研究天體是人最大的目標,他到底是什麽意思呢?前述西塞羅的寓言,忘了引用他的結論。他說,那自裂縫上升的物種,見到地辰上、天空中的壯麗事物,「他們肯定意識到,神祇是存在的」。
在西塞羅的時代,這麽想也算理所當然。以當今的眼光看來,太空是最有希望使意義的鏈條既免循環,又不用訴求神秘來作為最後一環的方向,是人類可以寄希望於自身的地方,總之,還有比太空更令神祇無處容身的所在嗎?加加林從太空迴來說:「我瞧了又瞧,瞧了又瞧,沒有看見上帝。」即使考慮進當時蘇聯的意識形態背景,他的話也是真實表達。如此說來,在麥可·科林斯建議的航天三人小組中,僧侶就不必去了,否則一旦還俗,豈不令地麵上的同行失望?至於哲學家,哪一個太空旅者不是哲學家呢?如果他升空之前不是,迴到地麵上也已經是了。有位太空人迴憶說,他在太空中看到天體,知道它們不是浪漫或抽象之物,而是關乎自己生死、像家中事物一樣實在的東西,是他生存的一部分。這是很好的哲學。
航天事業開始之前,有個人乘坐熱氣球升到三萬米高空,事後形容說,那裏的天空是「敵意的」。這是真實的感受,沒有新威脅的世界就不算是新世界。而小說家、詩人納博科夫,特意租了台電視機來觀看阿波羅登月的節目,然後說,把腳踩在月球的土上,是人類探索史上最強烈的「浪漫的震顫」,觸摸石塊,涵咀恐懼與輝煌的感受,深深體驗與大地的分離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浪漫感覺,「我的評論便是這些。至於實際的發現,我不感興趣」。
我有點好奇,假若讀到了納博科夫的聲明,麥可·科林斯還會推薦詩人上太空嗎?
文學家也不都是一樣的。曾有句老話,說眼睛可以看天,腳則一定要踩在地上,是勸人腳踏實地的意思吧。對此最好的反駁,來自小說家保羅·奧斯特。他說,除非你的手夠到了天,你的腳並沒有踏在地上。
這樣的小說家,也許有資格升空一遊?
往日崎嶇
上次乘坐火車,是在不到兩年之前。以往詣京師,都是開車。話說上次確有大事,不敢開車,就坐火車去了。進火車站要從鐵欄杆中間魚貫穿過,這種欄杆,古已有之,洋亦有之,趕牛用的,推而及人,自是匠心獨運,從前人們(包括我)不會列隊,加塞兒之外,還排不整齊,胖瘦無常,趨蹌失度。現在好了,忽裏忽外、打噴嚏尥蹶子的事都沒有了,如此亦步亦趨進了站,過了安全檢查,上了火車。
所謂大事,就是喝大酒。最後一頓喝到後半夜三點多鍾,四點多進站,我要搭乘的那趟火車正在檢票,我懶得排隊,便在椅上小坐,再一抬頭,已經是早上八點鍾,心裏慶幸,萬一方才上了火車,醒來不是湖北,也是河南了。趕緊再買張票上火車。
想像確如詩人所說,是我們的翅膀。麵對一座綿延千裏的山脈,除了想像,還有別的什麽辦法來致敬我們的祖先?一座這樣的山脈,隻會有幾條古老的通道,或是蜿蜒上行,或是循著深澗,奇蹟般地鑽將出來,古人是怎麽發現它們的呢,對此我們通常說「難以想像」。其實我們可以想像,在成百上千年間,祖先不斷地前行,鑽入每條山穀,翻越每個山脊,白骨枕藉,才摸索出這些道路,打開山脈那邊的世界。如果我們能夠化千載為一瞬,在想像中下瞻前人的探索歷程,那真像盲目的蠕動,為他們自己並不完全清楚的動機驅使著。
但是,想像本身並不能將我們帶到更遠的地方。很多人相信想像的能力和邊界是無限的,比如艾米莉·狄金森就說,頭腦比天空更加廣闊。現代人很少這樣認為了吧?現代人知道,眼睛和腳才是先鋒,而想像不過是對經驗的一種美妙的處理方式。洞穴裏的魚,怎麽會有光線的想像呢?說到洞穴,西塞羅曾有美麗的比喻,假設某一種族一直生活在地表之下,有吃的有住的,還有藝術品,過得同我們一樣好,甚至比我們還富足快樂。突然有一天,大地開裂,這些生物上升到我們的世界,於是見到了從來沒有想像過的事物,地麵、海洋、大朵的雲與迅疾的風,太陽在製造晝夜,月亮有盈虧圓缺,還有天空,星辰沿著永恆的軌道運行其中……
想像不能讓大地裂開。真正讓大地裂開的,是一代代的探索者,無論是向世界的深處還是向遠處,人類活動的邊疆,同時也是想像和思維的邊疆,正如人類的進步程度,謝天謝地,是由這個物種的先行者而不是後進者定義的。而在當代,說句得罪人的話,先行者是科學家,而不是別人了。
前幾天聽朋友聊及美國的衰落,我貢獻了一點意見,說任何國家都會衰落,哪天美國的太空計劃不為民眾支持了,那它就是衰落了。我的意思無非是說太空探索在當今有超乎股票上漲及手機更新的意義。我忘了在哪裏看到過一句話,說太空計劃從人類的黎明時代就開始了,這真是精闢。不過說到這些,我非常不願意使用「使命」「命運」「永恆衝動」之類的字眼,而這些字眼,在討論人類的探索歷程時,出現的頻率很高。我覺得它們出身可疑,富於激勵而指向不明,比如與孔子同時的阿那克薩哥拉說研究天體是人最大的目標,他到底是什麽意思呢?前述西塞羅的寓言,忘了引用他的結論。他說,那自裂縫上升的物種,見到地辰上、天空中的壯麗事物,「他們肯定意識到,神祇是存在的」。
在西塞羅的時代,這麽想也算理所當然。以當今的眼光看來,太空是最有希望使意義的鏈條既免循環,又不用訴求神秘來作為最後一環的方向,是人類可以寄希望於自身的地方,總之,還有比太空更令神祇無處容身的所在嗎?加加林從太空迴來說:「我瞧了又瞧,瞧了又瞧,沒有看見上帝。」即使考慮進當時蘇聯的意識形態背景,他的話也是真實表達。如此說來,在麥可·科林斯建議的航天三人小組中,僧侶就不必去了,否則一旦還俗,豈不令地麵上的同行失望?至於哲學家,哪一個太空旅者不是哲學家呢?如果他升空之前不是,迴到地麵上也已經是了。有位太空人迴憶說,他在太空中看到天體,知道它們不是浪漫或抽象之物,而是關乎自己生死、像家中事物一樣實在的東西,是他生存的一部分。這是很好的哲學。
航天事業開始之前,有個人乘坐熱氣球升到三萬米高空,事後形容說,那裏的天空是「敵意的」。這是真實的感受,沒有新威脅的世界就不算是新世界。而小說家、詩人納博科夫,特意租了台電視機來觀看阿波羅登月的節目,然後說,把腳踩在月球的土上,是人類探索史上最強烈的「浪漫的震顫」,觸摸石塊,涵咀恐懼與輝煌的感受,深深體驗與大地的分離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浪漫感覺,「我的評論便是這些。至於實際的發現,我不感興趣」。
我有點好奇,假若讀到了納博科夫的聲明,麥可·科林斯還會推薦詩人上太空嗎?
文學家也不都是一樣的。曾有句老話,說眼睛可以看天,腳則一定要踩在地上,是勸人腳踏實地的意思吧。對此最好的反駁,來自小說家保羅·奧斯特。他說,除非你的手夠到了天,你的腳並沒有踏在地上。
這樣的小說家,也許有資格升空一遊?
往日崎嶇
上次乘坐火車,是在不到兩年之前。以往詣京師,都是開車。話說上次確有大事,不敢開車,就坐火車去了。進火車站要從鐵欄杆中間魚貫穿過,這種欄杆,古已有之,洋亦有之,趕牛用的,推而及人,自是匠心獨運,從前人們(包括我)不會列隊,加塞兒之外,還排不整齊,胖瘦無常,趨蹌失度。現在好了,忽裏忽外、打噴嚏尥蹶子的事都沒有了,如此亦步亦趨進了站,過了安全檢查,上了火車。
所謂大事,就是喝大酒。最後一頓喝到後半夜三點多鍾,四點多進站,我要搭乘的那趟火車正在檢票,我懶得排隊,便在椅上小坐,再一抬頭,已經是早上八點鍾,心裏慶幸,萬一方才上了火車,醒來不是湖北,也是河南了。趕緊再買張票上火車。